2004年6月19日 星期六

《史瑞克2》

看《史瑞克2》的確是近年少有的爆笑體驗。從第一集的空前成功,製片與編劇都更能掌握搞笑的訣竅,就是讓史瑞克不斷地「顛覆」各種事物。範圍也從挖苦迪士尼動畫,擴大到各式各樣的美國文化(包括好萊塢經典電影)。

史瑞克帶著老婆費歐娜公主歸寧,回到「遠的要命王國」,讓他的岳父岳母瞧上一眼。這段安排已經極度的《門當父不對》,更擺明了要打破童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之公式。但是他們所面臨的挑戰,非僅是面對世俗的美醜概念(史瑞克覺得住在沼澤無所謂,走在大庭廣眾前卻很自卑),他們要面對的是一個來勢洶洶的反撲。

許多認為《史瑞克2》不夠優秀的人,理由是這部片太過於搞笑、三八,不斷地從觀眾熟知的各種人事物找到模仿、挖苦的樂趣,大玩「醜人當道」的顛覆搗蛋,淘氣異常。事實是,《史瑞克2》的確有它嚴肅的主旨與企圖,只不過整部片在搞笑的題材、出現的頻率都掌握到極好,以致於笑翻天的觀眾幾乎忽略了整部片的嚴肅面何在。在這集中,真正威脅到史瑞克與費歐娜公主童話般甜蜜的婚姻,是「神仙教母」,她跟國王有指腹為婚的約定,說好了費歐娜公主要嫁給她兒子白馬王子,當然容不下史瑞克來攪局。她對「佳人一定要配才子」的堅持,幾乎有點病態。

為何反對這樁婚事的人是「神仙教母」,而不是別人?熟悉迪士尼動畫的人都曉得,從《灰姑娘》《睡美人》《小木偶》,都會有個點石成金的神仙教母,在緊要關頭滿足主角的夢想。然而神仙教母出面的結果,也一定要郎才女貌的男女主角,才能完成「公主與王子」的結局。於是夢工廠讓神仙教母成為《史瑞克2》的反派,意圖十分明顯,因為「醜人從此相親相愛」的幸福,從來是迪士尼眼中容不下的沙礫,所以《美女與野獸》最後才要野獸恢復人形,與女主角貝兒成親。可是《史瑞克》卻沒有,因此現實當中迪士尼花了許多力氣來圍堵夢工廠,已經是好萊塢人盡皆知的秘密。在《史瑞克2》,有一段是傢俱會說話、唱歌跳舞的橋段,分明就是在回應《美女與野獸》的經典場面。

所以《史瑞克2》之所以大量地引經據典,幾乎全片十分熱衷於借古諷今的趣味,把真正的劇情發展放在其次,並不是沒有道理,夢工廠目的是藉由巧妙包裝,反擊迪士尼戲外那些不擇手段的排擠作為,成為一個歡樂有趣的動畫片。然後,夢工廠把它行銷給世上的大人小孩,讓他們再也不要對「神仙教母」抱著任何期望。

當傳統的童話夢想被《史瑞克2》無情悉落而破滅,當然也就是新生代童話誕生的到來。夢工廠這次可是結實地給了迪士尼一記大大的回馬槍,將報仇與娛樂共治一爐,賣了個滿堂采。

至於只看到《史瑞克2》充斥著模仿電影橋段的人,別難過,好萊塢恩怨情仇的最新一頁,才剛剛開始呢,現在收看還來得及。



2004年6月13日 星期日

《救命》

現在的觀眾都十分精明,許多不太用心的編導如果敷衍了事,下場就是會很慘。這種狀況最常發生在恐怖片、驚悚片的戲院,那種「演到一半就曉得結局」的電影,散場觀眾的臉色都很難看,壞口碑也傳的快。

我以為《救命》也會讓我重溫這種經驗,結果沒有。

一般驚悚片不外乎「只會抱頭鼠竄、放聲尖叫」的女生,《救命》卻一口氣安排了兩個:李心潔跟林嘉欣。故事描述李心潔飾演的富家女馮子清,在一次婚宴喝醉了酒,撞見了一位腎臟被割走的受害者,逃跑時又差點跟嫌犯發生第一次接觸。她從現場的監視錄影帶,找到了一個身影,林嘉欣飾演的窮家女孫玲。這兩個人宛若鏡子的兩面,家世背景不同,健康狀況兩極,個性也截然不同,她們的共通點除了這場駭人聽聞的偷腎事件外,就是許志安扮演的醫生。

《救命》的特別在於,以最少的角色、最簡單的人物設定,卻能發展出變換各種劇情可能的人際關係,而且進展的速度非常快,完全沒有會讓人分心的拖泥帶水。過程中,除了慢慢透露兩個女主角的背景資料,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她們時為情敵,時為密友,又時為彼此羨慕的對象,給影片製造了許多娛樂效果。當觀眾的注意力被分散到這些變幻莫測的高潮迭起,已經完全忘記了看驚悚片的最大目的:比編導早一步猜到兇手與真相。於是這部片的結局,果然爆發出比其他同類型影片更大的震撼、刺激,讓人可以很過癮地看完,才有空討論「人是誰殺的」。

當然,《救命》也有驚悚片的老毛病,譬如該花容失色的場合,她們卻總是美美的。但是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已經是驚悚片的必備公式,不這麼演觀眾可能還不買帳。倒是我個人比較好奇,鄭秀文看到本片許志安的下場,不知道有什麼反應呢,會不會大聲叫好?



2004年6月9日 星期三

《太極旗生死兄弟》

我常在想,為何韓劇總喜歡安排幸福的男女主角遭到晴天霹靂的打擊,無法終成眷屬:那種得到絕症的天人永隔,是文藝片最俗氣的橋段。我的揣測是,韓國人對於幸福有著無法形容的恐懼,總覺得隨時會失去,也終會失去;絕症其實是他們對於韓戰的心理投射,象徵著整個民族至今依舊無法從這個傷痕中復元。

我們曾在《JSA共同警戒區》,看到韓戰帶給歷代韓國子孫的傷害,即使是在海外出生的韓國人也無法倖免此一歷史包袱;但是在《太極旗生死兄弟》,我的絕症理論終於得到證實。
看這部片的時候,我不禁想到史蒂芬史匹柏解釋他拍攝《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動機,因為童年時常看到許多手臂上有數字刺青的長輩,也聽聞許多長輩談論改變二次大戰的諾曼地登陸,於是他長大後決定籌拍這兩部片,獻給當年歷經戰亂的長輩們。那麼,曾拍過《魚》的韓國導演姜帝圭,花費這麼多力氣來拍攝《太極旗生死兄弟》,當然也是要告訴他們的後代子孫,韓戰究竟是如何傷害了每一個韓國人。

這部片在許多方面,果然是有著《搶救雷恩大兵》的影子。故事從挖掘韓戰遺蹟,牽扯出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讓觀眾十分好奇他的真實身分,僅接著劇情回到1950年的韓戰爆發前夕,詳細交代始末。片中姜帝圭大量使用抽格、手提攝影,以及以不斷噴發的泥土塵埃,象徵戰場上火藥爆炸的風格,都是史匹柏在《搶救雷恩大兵》最震撼的手法。此外,姜帝圭也描寫了驚慌失措的戰場菜鳥,如何被當作炮灰犧牲,以及在雨天、雪地、深夜、還有半毀的都市殘骸中,目擊各種戰爭鮮血淋漓的殘酷景象,讓觀眾對於劇中人的遭遇感同身受,這點也是另外一部戰爭片佳作《大敵當前》所開創的。

不過,姜帝圭真正厲害的,絕非以韓國電影工業的優異水準,炫耀他們拍攝的戰爭片完全不輸給好萊塢,而是他的確做到以拍攝電影的手段,達成向現代觀眾訴說韓戰傷痕的目的,如同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真實呈現了諾曼地登陸的慘烈。姜帝圭創造了一對意外入伍的親兄弟,李振泰(張東健飾)與李振碩(元斌飾)。他們本來在鍾路過著困苦卻溫馨的生活,因為戰爭爆發,弟弟李振碩被拉去從軍,哥哥李振泰護弟心切,結果也被拉去入伍,兩人從此與母親、還有李振泰的未婚妻永晨分隔兩地。於是,當湯姆漢克在《搶救雷恩大兵》急於拯救別人的弟弟時,張東健可是在《太極旗生死兄弟》,急著保護自己的親弟弟元斌。

此時,李振泰打聽到只要立下戰功,就能獲得「武功勳章」,靠著勳章就能讓弟弟早點平安回鄉。原本對於戰爭漠不關心的他完全變了一個人,自願擔任各種自殺任務,甚至令同僚陷於危險中也不在乎,袍澤之情在此徹底被扭曲。看著哥哥逐漸淪為戰爭機器的李振碩,從此漸行漸遠,戰火中兩人的感情逐漸疏離,甚至最後徹底的對立。

這部片特別之處,在於導演姜帝圭利用弟弟李振碩這個角色,作為整個韓戰的旁觀者。雖然視覺上是重現當年的戰火無情,但是在敘事角度上,卻充滿了現代的反戰思想。相反地,這對上戰場的親兄弟,他們的關係在每一次的戰火衝突中,都被推到另外一個境地,也隨著韓戰的戰火推進、戰線拉長,呈現了不同的改變。觀眾在他們的親情掙扎中,看到李振泰從一個不屑戰爭的人,變成了一個滿嘴口號的戰爭英雄(「拯救在共產黨底下掙扎的同胞」),體會到戰爭的無情。最後當戰況膠著,南韓軍隊憤而拿北韓戰俘出氣時,不也是對照著當今美軍在伊拉克的虐囚醜聞,誰說被戰火泯滅人性的,只有戰敗的一方?

其實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我非常地清楚仔細地在分析姜帝圭怎麼「西學韓用」,把好萊塢戰爭片最拿手的那一套移植到韓國,瞧他如何拍攝各種大場面的調度運用。但是他讓人欽佩的地方,就是以劇中人來帶動整個大時代的動盪,卻沒有淪為《珍珠港》只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硬要塞入那種荒謬的兒女情長。但是當劇中人說出「我等你這句話,等了五十年,你卻一個答案都沒有給我」的時候,身為一個觀影者的冷靜,在此完全瓦解了,我的淚水終於也流下來。我沒有經歷過韓戰,我連戰爭是什麼都不知道,但是那種與親人分離、生死不明的痛苦,只曾聽聞是許多從大陸來的老兵的親身遭遇,如今卻在銀幕上看著韓國人的苦難,叫我徹底明白。

《太極旗生死兄弟》絕非只是單純的戰爭片,或者一部敘述韓戰的電影。它巧妙地在人物的情感、深度,甚至對於政治的批判,描寫白色恐怖下的人心惶惶,控訴戰爭都有獨到之處。它更是一次對好萊塢戰爭片的回敬:戰爭片不光只是講述西方人的戰爭,也有講述到韓國人的戰爭。當然,這是因為韓國電影工業的爭氣與努力,總算有機會向世界訴說他們的苦難。

我終於知道、也完全理解韓劇為何要安排男女主角罹患絕症,無法長相廝守的陰影何在。

那是一種無法彌補的民族傷痕,所投射出來的不安全感。

是誰說戰爭結束,一切都會恢復正常呢?



2004年6月3日 星期四

《明天過後》

在肩負吸金重任的暑假檔《明天過後》當中,最引人入勝的不是那些特效畫面所製造的災難場景,也不是帶有濃厚警世意味的劇情,而是一波接一波的絃外之音。

本片的編劇兼導演羅倫艾默里奇,是個從德國到好萊塢發展的電影工作者,他之前的《ID4星際終結者》《酷斯拉》《決戰時刻》,都是以特效畫面包裝簡單的劇情,然後讓好萊塢以各種無孔不入的行銷手法,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搶著買票,在暑假檔攻城掠地。而這三部片,不約而同地都是在渲染大美國主義。美國總統打掛了侵略地球的外星人,領導全世界反攻;靠著核能生物學家與美國軍方的合作,殲滅了肆虐紐約的怪獸;欺人太甚的英國軍隊,喚醒了美國殖民地自主意識,最後引爆了新大陸的革命運動。沒錯,這些電影的劇情都簡單的可以,但是永遠讓美國人扮演扭轉關鍵的英雄。

然而《明天過後》卻完全不是這樣,美國人在劇中的下場淒慘,而且是活該的那種淒慘。

電影花了很多篇幅,來交代羅倫艾默里奇最喜歡的那種特效災難奇觀,而且因為觀眾已經看多了這種奇觀,反而不會有緊張的感覺,我個人就覺得挺好玩的。因為龍捲風襲擊洛杉磯公路的鏡頭,真的有像《龍捲風》那部片模仿的意味。奇怪的是,劇中的美國政府,看待這些災難的反應,比我這個觀眾還要局外人,他們也不把男主角的警告當一回事。結果就是大海嘯淹沒紐約,全美民眾四處竄逃,最後只好跑去第三世界國家當難民,窩囊極了。加上影片指出,現實當中布希總統不願履行的京都協議,是導致環境急速破壞、氣候瞬間異常的主要原因,偏偏電影裡的美國總統也沒有好下場。於是這部片左看右看,都是在指桑罵槐。

《明天過後》真的是在討論氣候的遽變,如何影響全人類嗎?還是在批評美國總自以為是,替全球各國家決定「什麼是最好的」,結果當事情出現最壞的下場,卻讓全世界共同承擔?為什麼羅倫艾默里奇這回要讓美國人吃癟呢?他什麼時候「反美」的情緒如此不滿,比那些災難場面還要明顯?是因為這部片在教訓美國政府的輕忽,導致「九一一事件」發生,重挫的紐約嗎?如同劇中男主角不斷警告海平面會上升,卻被政府當成危言聳聽,最後洪水淹沒了大蘋果,死傷慘重?

與其討論冰河時期會不會二度發生,說真的,這部片提供的線索太少了。但是一個像羅倫艾默里奇這樣「擁美」的商業片導演,居然會開始唱反調,這比侯孝賢挺藍還值得研究呢。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過,他當時拒絕擔任《哈利波特》導演的理由,是覺得「太容易」,沒有挑戰性的事情當然不會有成就感。他這句話算是對了一半,因為兩集《哈利波特》的電影說明了,要把J.K.羅琳的想像文字化為影像,其實靠的不光是運氣。

前兩集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會把兩本《哈利波特》小說拍的四平八穩,動機十分明顯。第一,沒有人能得罪起世界各地看過原著的小書迷,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就是巨細靡遺交代所有的事情。第二,三位小童星的演技也沒有開竅,無法負擔高難度的表演。於是兩集的《哈利波特》就是照本宣科,雖然算不上什麼錯誤,電影的生命力卻直接附著在小說上,沒看過原著的人還真不容易瞭解趣味在哪。

於是讓史匹柏最覬覦的第三本小說,《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交給了一位來自墨西哥的導演艾方索柯朗,結果是大出意外的精采。就算史匹柏自己來拍,也不見得這麼好看。

當我在讀《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小說時,實在看不出來究竟作者的主旨在哪,相較於《神秘的魔法石》介紹魔法世界,《消失的密室》在對貴族自以為是的歧視提出反駁,同時也消遣了世人對偶像的盲目崇拜,我真的不曉得究竟逃獄的布萊克天狼星,傳達什麼樣的主旨。

但是艾方索比我聰明多了,他看出了小說的主題「青少年的成長」,也拍出了我壓根兒沒想過的子題:「時間」「鳥類」,以及「哈利尋求父親的替代角色」(這三者交織出影片逆轉結局的高潮)。雖然我們都曾見識過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魯柏葛林特、艾瑪瓦特森在銀幕上飾演的哈利、榮恩、妙麗,可是那樣的表演只能說是「極度明顯地演戲」,任誰都看的出來有大人躲在攝影機後頭提示他們做表情。可是在《阿茲卡班的逃犯》截然不同,導演艾方索藉著三位演員戲外的成長,真正挖掘出屬於這三位角色的精神,沒有讓童星的成長破壞了故事的連貫。頭一次,他們真正變成了劇中人。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哈利喊著「疾疾,護法現身」時,自然流露出那股恐懼中爆發的勇氣與膽識,也目睹了素來博學多聞的妙麗,如何在劇情最後的關鍵,表現出她智勇雙全的能力,主導著冒險,不再是那個只會在課堂上舉手回答老師發問的書呆子。

同樣的效果也發生在演出本片的成人演員,大衛休里斯飾演的路平教授,還有蓋瑞歐德曼飾演的天狼星,他們讓人物比書本上的感覺還要立體,也更有特色。特別一提,艾瑪湯普遜扮演的崔老妮教授實在是一絕,一出場就搶足了鋒頭,小說的崔老妮還沒有她一半的魅力呢!這麼多演技派的巨星認真投入,見識到老外做事的專業,也許《哈利波特》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電影,但那不見得會以草率的態度敷衍了事。

更妙的是特效,那頭栩栩如生,完全朝氣蓬勃的「鷹馬」!是的,我曉得看到的不過是特效人員的傑作,可是我完全無法挑出毛病!往後如果有人拍《神鵰俠侶》,請先看看本片,然後以同樣的標準來處理那頭金庸筆下的大鵰。這才叫做特效,不是做個醜玩偶來充數,好嗎?另外一個驚喜是約翰威廉斯的配樂,他大膽借用莎劇《馬克白》的歌詞,做出了〈Double Trouble〉這首兒童合唱曲,然後又在騎士公車橫衝直撞、以及眾人學習對付變形怪的時候,放出了搖擺節奏的爵士樂,你問我搭配起來的效果如何?我只能說,妙極了!

儘管影片幾乎是前兩集幕前幕後原班人馬,第三度的合作,但是成績卻有天壤之別。這唯一合理的答案不是J.K羅琳的作法加持,而是導演艾方索柯朗的功勞。我不知道如何解釋,中南美洲歷史悠久的「魔幻寫實」文化,怎麼會跟英倫的奇幻想像結合的如此天衣無縫,激盪出前所未見的火花,但是我喜歡這樣。

拜託拜託,把艾方索柯朗拉回來執導第五、第六、還有第七集的《哈利波特》吧!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