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Force Awaken

為了不打擾大家的觀影趣味,這篇文章不會提到任何劇情的轉折。

JJ亞伯拉罕是所謂「神祕箱」(Mystery Box)理論的實踐者,他的電影就是一個又接一個的「神祕箱」,觀眾隨著劇中人打開箱子,想知道裡頭有什麼,但又發現另外一個箱子,於是又打開下一個箱子,諸如此類。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尋找他在TED的演講,就有解釋「神祕箱」理論。


基本上他執導的電影,都依照這個公式進行,從《不可能的任務3》、《星際爭霸戰》、《超級8》、《星際爭霸戰:閻黑無界》都是如此,被加快速度的劇情緊湊,主角不斷一個又接著一個雲霄飛車般的歷險難關,快到讓人幾乎「哇哇哇」個不停。

被他接手的《Star Wars:原力覺醒》原則上也是一個又一個的神祕箱,主角受到牽連、於是要解決某個事,然後過程中又被下一個事給岔開,這樣的作法讓整部片果然在敘事上加快速度許多。不過也好在神祕箱到了電影中途就回到原本《星際大戰》最熟悉的敘事邏輯,反派集結的大軍正式對好人開火,好人則集合起來要供破壞人的弱點。

JJ亞伯拉罕也讓《星際大戰》出現了「不穩定的飛行器降落」畫面,你要知道,盧卡斯自己製作的《星際大戰》,凡是有從外太空到地面登陸的各種飛行器,都是穩穩地降落,特別是在《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裡頭(因為全部都是電腦動畫做出來的超完美鏡頭),好比安納金天行者要跑去殺人,歐比王跟在後頭要跟他攤牌,這種照理說應該是怒急攻心、氣憤難忍的場合,他們的飛行器也都是降落地「美美」的。這不是因為他們是絕地武士所以才喜歡這樣開飛行器,你去重看就會知道了(通常都是「千年鷹」號亂開亂降落,但是其他從外太空到地表降落的飛行器都是「美美的」)。《Star Wars:原力覺醒》這次有反派的士兵搭乘登陸艦艇,登陸的畫面就是撞開滿地的沙塵,幹的好!

不過,其他的飛行器降落畫面又是「美美的」,特別是反派人物的交通工具,真的看了很想罵人:「你不是壞人嗎?你開飛行器也在遵守什麼鬼交通規則啊?你又沒裝行車記錄器,是在怕什麼啦?」


然後電影果然也遵循了《星際大戰》的傳統,有一個劇情重要的轉折,轉折發生之後很快就知道,按照慣例,會有怎樣的衝突,誰會倒大楣。

而《Star Wars:原力覺醒》結尾還是JJ亞伯拉罕的「神祕箱」(而且還放了兩個):劇中人的原力是哪來的?跟尚未揭曉的身世是否有關連?躲到海角天涯的某位主角又是為了什麼?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全員集合訪問



本集最帥氣的短髮女生,布蘭妲
http://bit.ly/1VatSFx


出道15年不老的小鮮肉,紐特


去年爆紅的湯瑪士,拖拖拉拉18歲才演戲


跟影迷一樣也會懷疑「幽地鬥士會不會是Gay」的導演威斯柏

http://bit.ly/1NUFaM2


民豪下一集可能會被剃光頭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侏羅紀世界》北京記者會導演與明星專訪

《侏羅紀世界》 北京記者會 乘著史匹柏的夢想,飛向下一個未來 http://bit.ly/1FjZpKp


《侏羅紀世界》導演柯林崔佛洛專訪 http://bit.ly/1BR0klt


《侏羅紀世界》演員克里斯普萊特、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專訪   
http://bit.ly/1Mkr4Aq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

2015年的暑假檔應該會成為後世研究的一個檔期,這個夏天瀰漫著一股有趣的「懷舊」風潮。但又不是單純地把老事物拿出來「懷舊」「憑弔」了事,而是以「懷舊」為出發點,加入不同的創作動機與觀點,於是讓「懷舊」的風潮混搭出新的視野與觀點。

《玩命關頭7》(Furious 7)因為主角保羅沃克(Paul Walker)的意外喪生,在不更動拍攝完成的影像前提下,留下一個出乎意外與催淚的結尾,把電影從單純的商業續集電影,拉抬到致敬的格局;《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 Fury Road)用力踩出30年前遺留下的格局,兼具「翻拍」「續集」與「重新創作」的三種策略切入,意外地成為顛峰之作。《侏羅紀世界》則有別於之前兩部續集的作法,又把故事拉回到第一集發生的「努布拉島」(Isla Nublar),把主題樂園的格局「升級」「擴大」,一邊「懷舊」、一邊「創新」。

當然很多人會說,故事某種程度是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翻拍」或「重蹈覆轍」,但創作者的「弦外之音」,不就是在警告觀眾,「人類就是一種不斷在『重蹈覆轍』」的動物嗎?不像《侏羅紀公園》當年要花費好多篇幅,交代如何複製出絕跡的恐龍,這次《侏羅紀世界》幾乎沒有替觀眾上「生物基因與科學課程」(但是觀眾若留心的話,可透過片中小男孩格雷的碎碎念,知道這次的恐龍基因複製技術,已經不是第一集設定的「挖掘琥珀」「從琥珀找到吸恐龍血的蚊子」,而是直接分析恐龍化石的組成成分,找到複製恐龍基因所需的關鍵蛋白質,這就是22年前vs. 22年後電影敘事風格的最大差異),直接就進入一幕幕令人驚奇、刺激的「主題樂園失控記」。

但隨之復活的,並非只有恐龍。真正靠《侏羅紀世界》重返「世界之顛」的,是那個曾經被視為好萊塢金童,「發明」暑假檔的那位當今好萊塢大老,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是也。

40年前,電影是沒有所謂的「暑假檔」,當時暑假就是流行到戶外戲水、踏青、夏令營,沒人想要進戲院看電影,因為這簡直浪費大好時光。但是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大白鯊》(Jaws),不僅成為第一部在暑假上映的賣座電影,把原本的冷門檔期炒成兵家必爭之地,也開創了「怪物╱災難電影」的熱潮。

那是1975年的往事了。

隨後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聯手制霸了暑假檔,他們知道該在暑假檔拍出哪些商業電影,要講哪些故事,要吸引哪些觀眾進戲院,他們也知道該提拔哪些電影人、製作哪些電影,不斷擴張他們在暑假檔的勢力。從1981年《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2年《E.T. 外星人》、1984年《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史匹柏自己執導的電影簡直就是可怕的印鈔機,完全制霸暑假檔。

若把史匹柏以製片身分參與,還有在自己成立的「安培林娛樂」(Ambling Entertainment)之後的作品也算進去,1982年還有《鬼哭神嚎》(Poltergeist)、1985年《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七寶奇謀》(The Goonies),1998年的《威探闖通關》(Who Framed Roger Rabbit)等。

這些「安培林娛樂」作品的共通特色,就是主角往往不是小孩、就是青少年,父母不是單親、就是處於冷漠邊緣。他們住在典型的美國郊區、獨棟獨院。主角的功課都不是太好,功課以外的興趣也很「宅」、大多數同學都不願意與其往來,只有幾個少數的死黨。但是這幾個少數的死黨,就會變成主角一起冒險的好搭檔,他們可以團結起來,面對電影接下來的挑戰與困難,比片中大多數的成年人還有辦法解決這些挑戰。

聽起來好像有點熟悉,對了,史匹柏在2011年製作的《超級8》,基本上就是標準的「安培林娛樂」的作品,但有趣的是這部片卻不是主打「安培林娛樂」的招牌,而是該片導演JJ亞伯拉罕(J.J. Abrahms)。

為什麼要主打JJ亞伯拉罕,簡單地說,史匹柏打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之後,就慢慢地無法「稱霸」暑假檔了。一方面他長大了,不想一直拍商業電影賺錢、所以才會去拍《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另外一方面,有其他人慢慢比他更瞭解暑假檔,該拍什麼電影賣給觀眾。

這當中的翹楚,就是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從1994年的《絕地戰警》(Bad Boys)起,傑瑞擅長打造已經出道的明星為賣座片、動作片明星,故事主角也都是成年人,當然劇情也不會侷限在美國典型郊區,而是上天下海、翻天覆地,但絕對會有一個「望文生義」的英文片名,然後附帶一首容易朗朗上口的主題曲。1995年《赤色風暴》(Crimson Tide)、1996年《絕地任務》(The Rock)、1997年《空中監獄》(Con Air) 、1998年《世界末日》(Armageddon)、2000年《女狼俱樂部》(Coyote Ugly)、2001年《珍珠港》(Pearl Habour)。

傑瑞布洛克海默在2003年,製作了完全沒人看好的《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把出道多年完全不紅的強尼戴普(Johnny Depp)捧成了巨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還被《People》雜誌選為「年度性感男人」。

史蒂芬史匹柏是在何時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制霸暑假檔的魅力?那是2004年的《航站情緣》(The Terminal)。電影很可愛,故事也很溫馨,還有大明星湯姆漢克(Tom Hanks),但是很抱歉,這部片完全就是在暑假檔上敗陣。史匹柏不是笨蛋,2005年立刻拉著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推出了《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可是這部科幻災難片不僅沒有前一年《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風光,電影被拍成無論從科幻、災難、動作、家庭等角度檢視,都失去著力點的作品。

2008年,史匹柏推出了《印第安那瓊斯:水晶骷髏王國》(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dom of Crystal Skull),這部片滿有娛樂性的,但充其量就像是《神鬼奇航》後面那幾部一樣,只是拿老招牌來招攬顧客,幾乎走不出新花樣了。

這過程中,史匹柏開始回頭來「效法」傑瑞布洛克海默,跟傑瑞合作對多次的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被史匹柏的夢工廠(DreamWorks)找來執導《絕地再生》(The Island),但這部片有很多飛車、撞擊場面,此外就沒有什麼好說嘴了。2007年再次找來麥可貝,《變形金剛》(Transformers)證明了史匹柏多年以來想把孩之寶系列玩具搬上大銀幕,是有獨到的眼光,而這部片也是麥可貝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不過,隨著夢工廠與派拉蒙合併,然後夢工廠又找到新的金主、再與派拉蒙分家,史匹柏跟後來的《變形金剛》就完全沒關係了。

史匹柏一直想找可以在暑假檔接棒的人選,無論是麥可貝、還是JJ亞伯拉罕,他們的才華都無庸置疑,但他們總是少了一點史匹柏的「安培林娛樂」的基因:跟父母親鬧彆扭的青少年,在故事中因緣際會,擺脫大人獨自挑大樑,挽救了危機。

直到《侏羅紀世界》,這部片真的是近20年來,最接近「安培林娛樂」基因風格的作品了。一樣有「父母親管不到」,只好相依為命的青少年兄弟檔,而他們之間疏離的感情也因為故事的危機爆發,終於學會了「同舟共濟」,因而忘卻了「父母親可能正在鬧離婚」的苦惱。在以往「安培林娛樂」的電影,父母親離婚往往是主角衝動行事、或孤僻自處的動機,可是到了《侏羅紀世界》,片中的哥哥只是隨口一句「我朋友的父母每個都離婚啊」,完全不當一回事。

當然《侏羅紀世界》比《超級8》討喜的地方是,沒有怪力亂神的外星怪物,也沒有情竇初開的年少煩惱,卻有非常大的賣點:就是觀眾想要看到的恐龍,以及那個非常迷人的主題樂園。

恐龍回來了,史匹柏也「終於」回到他發跡的暑假檔,然後狠狠地踩在暴龍的身上「稱霸」。身為一個電影觀眾,我很期待他再次把影響力帶回戲院,看看未來是否有更多改良版的「安培林娛樂」作品問世。

延伸閱讀:

金曲製造機戴安華倫談她七次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代表作

《侏羅紀世界》北京記者會導演與明星專訪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加州大地震》北京記者會,專訪巨石強森等人

「看3D的理由都在本片」:http://bit.ly/1FjM3z6


「災難片要有奇觀場面更要有人性」:http://bit.ly/1IaW3hl


影音專訪,巨石強森:





影音專訪,卡拉裘奇諾: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 Averangers : Age of Ultron

其實《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突破,在許多本質上,拒絕成為一部觀眾熟悉的「漫畫電影」。一方面,取其漫威龐大的漫畫故事與元素,加以變動之後;另一方面,又故意反其道而行,在很多安排上都與前一集大相逕庭。

觀眾會看到他們熱愛的超級英雄人物,飛天遁地的動作場面,但同時也會有許多的疑惑。讓我相當驚訝的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這部片的「玄機」。

談論超級英雄並非有只有一種角度,就是一直著墨他們的超能力、英雄身分(這些角度已經在之前漫威的電影被充分討論過了),導演喬斯惠登(Joss Whedon)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式,就是用「超級英雄所不能的一面」。「未知生,焉知死」,這次沒有太多光明的一面,反而有很多黑暗的一面(這可能是故意像《星際大戰》的續集《帝國大反擊》致敬。喬斯強調漫威電影「第二階段」的每部片,都會有人「手被砍斷」的橋段出現,就是為了向《帝國大反擊》致敬)。於是這部片故意去踩一些漫畫電影不該踩的界線:暴露主角們使不上力的弱點。

這樣的安排不完全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在所有「漫威電影宇宙第二階段」(Marvel Cinema Universal Phase 2)的電影當中,各個主角們在結尾時都不約而同,做出了「厭戰」「棄甲歸田」的決定。

《鋼鐵人3》(Iron Man 3):東尼史塔克選擇心愛的小辣椒,摧毀所有的鋼鐵兵團的發明,只想與她在一起。

《雷神索爾:黑暗世界》(Thor : Dark World):索爾在解除乙太危機後,從阿斯嘉回到地球,跟心愛的天文科學家珍廝守。

《美國隊長: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 Winter Solider):史蒂芬羅傑斯發現神盾局,原來早就被「九頭蛇」滲透、操縱,只好反過來與神盾局對抗。黑寡婦感嘆自己從KGB棄暗投明、加入神盾局,沒想到只是被「九頭蛇」操弄,上國會揭發真相。神盾局長尼克把機密銷燬、放棄局長身分,寧願詐死。

有注意到嗎?《美國隊長:酷寒戰士》雖然是神盾局危機的分裂、瓦解,但是沒有交代鷹眼的行蹤。而這個看似瑕疵的漏洞,在《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則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安排。

所以當這些主角們,在《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出現時,他們要有很好的動機,才能願意「出任務」:他們要奪回被「九頭蛇」餘孽偷走的權杖。然後當東尼史塔克一奪回權杖的瞬間,他已經被內心的恐懼控制住了,電影接下來的故事劇情,都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的恐懼發作的緣故。

從這一刻開始,電影故事也發生了有趣的對照與骨牌效應。在《復仇者聯盟》當中,東尼史塔克是少數不被洛基權杖「催眠」的人,可是到了這一集,他是第一個被緋紅女巫挖掘出內心深處恐懼(秘密)的人。至於鷹眼在《復仇者聯盟》被洛基權杖「催眠」,可是《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他卻是唯一沒被緋紅女巫挖出內心深處恐懼(秘密)、遭到擊垮的人,偏偏鷹眼一直有一個很大的祕密,始終沒跟隊友講。
更有意思的是,緋紅女巫的超能力,源自於洛基權杖(上頭魔法寶石的力量),緋紅女巫用恐懼控制住東尼史塔克,讓他有了發明奧創的動機;東尼史塔克參照權杖研發了人工智慧奧創,結果造成失控。奧創則想進化,打造了幻視。幻視最後落到英雄們手上,終於誕生。

別忘了,緋紅女巫與快銀,之所以願意加入「九頭蛇」的人體實驗,是為了復仇。因為他們的家,被東尼史塔克研發的軍火摧毀,他們只能看著印有「史塔克工業」字樣的導彈卡在家園中動彈不得(這個安排,當然是呼應《鋼鐵人》片中東尼史塔克被自己的軍火炸傷的劇情)。於是,這一切都是因為東尼史塔克起的頭,「因果報應」之下,東尼史塔克也要註定來收拾。

「創造」「誕生」是《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相當有意思的安排,電影不斷出現「創造」「誕生」(而非只是單純的發明)的劇情,而每一個階段的「創造」「誕生」,都牽扯出更多的人物參與。幻視的誕生,結合了整部片的主要人物,從反派奧創、東尼史塔克、布魯斯班納、給幻視「雷霆電擊」的索爾之外,還包括了研發再生搖籃科技的趙海倫博士,把幻視從貨櫃上偷走的黑寡婦,乃至於把管線全部拆掉的快銀。換言之,「幻視的誕生,你我都推了一把」。

好吧,唯一沒有「推一把」的人,好像是鷹眼。但是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鷹眼的「創造」「誕生」能力,比較偏向凡人與生俱來的那一面,而非超級英雄的那一面。這又帶出電影另外一個有趣的安排,既然鷹眼是偏向「與生俱來」的凡人,他跟其他人物的落差,就被突顯出來了。

鷹眼是真正擁有凡人生活的超級英雄,而這是其他主角最渴望、最想過的生活:平凡的日子。這不就是每個「厭戰」、「棄甲歸田」超級英雄,最想要的生活?他們繞了一大圈,發現最渴望的生活,原來鷹眼早就擁有了。

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有資格過這樣的生活。他們雖然受到觀眾的崇拜,但他們就是沒辦法過著像銀幕下觀眾那般的平凡生活。
特別是當布魯斯班納與黑寡婦,在鷹眼的老家爭辯時,這是整部片最有意思的安排。他們發現彼此都是無法拋下一切、過平凡日子、也不可能有養兒育女、撫育下一代的「怪物」,因為(某種程度上)他們都被剝奪了生殖能力。這樣的共同點讓他們有著同病相憐的情愫,卻沒辦法變成幸福的伴侶。

他們可以研發各種更酷更炫的發明,偏偏就是無法生兒育女成家,這似乎是所有超級英雄的代價。

我可以理解許多人都不會喜歡這部片(應該說,比不上前一集那麼熱鬧、有趣),但這部片之所以特別的地方,就是創作者拒絕去完成觀眾全部的期待。我不太理解為何有好多觀眾喜歡在比較「更熱鬧」「更有趣」的觀點上一直打轉,或者顯現出不如第一集熱鬧的「失望」。但《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本來就不打算成為一部「熱鬧」「有趣」的漫畫電影,在劇情節奏快速、緊湊的安排之下,其實這齣戲是一部徹底「反英雄」的漫畫電影。

我覺得喬斯惠登相當有種,比超級英雄還正點。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北京記者會直擊與訪問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北京記者會重量級雄霸天下

http://bit.ly/1O6PEK4




小勞勃道尼展現更成熟的東尼史塔克

http://bit.ly/1Gww4mC




馬克魯法洛是最受歡迎的浩克

http://bit.ly/1Gww31O




喜歡讓主角受苦的導演喬斯威登

http://bit.ly/1by1JXR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保羅沃克(Paul Walker)生前最後訪問(節錄)

OK,保羅沃克(Paul Walker)是在2013年11月30日(美國西岸時間),不幸死於車禍,享年40歲。在他過世當時,《玩命關頭7》(Furious 7)正拍攝到一半,所謂的一半據說是文戲都完成了(飛車的武戲則還沒有)。

我們都知道後來怎麼了,《玩命關頭7》選擇停拍,先構思如何在失去主角的情況下,繼續把故事說完。最後決定保留保羅沃克的演出片段,另外請保羅的弟弟代打上陣,拍完交代劇中人的戲份,再以電腦後製作的方式換上保羅的臉孔,給所有影迷交代。

《玩命關頭7》因此延後上映檔期,如今也要跟觀眾見面了。

時間回到2013年的12月,Coollider刊登了這篇保羅沃克生前的最後訪問(訪問於2013年11月14日於洛杉磯進行,沒人料到15天後他就跟我們說再見了),當時保羅是為了宣傳演出的《搏命關頭》(Hours),不過他知無不言、各種問題都來者不拒,意外地透漏了許多《玩命關頭6》(Furious 6)上映後,到《玩命關頭7》正式開拍前的一些故事,僅此節錄翻譯如下,以饗影迷。

問:每一集《玩命關頭》上映時,你還是會驚訝電影如此受歡迎嗎?

真的是不可思議!大家等著看下一集推出時會是什麼盛況。

問:跟導演溫子仁(James Wen)合作拍戲的感覺如何?

當林詣彬(Justin Lin)決定不再繼續執導時,我很害怕。我參加SXSW影音互動嘉年華(South by Southest Music Film Interactive)時,碰上導演J.J.亞伯拉罕(J.J. Abrahams),他問我「怎麼回事啊?!」因為我在1998年拍過一部片叫做《致命玩笑》(Joyride)(譯註:該片於2001年發行),該片是他與另外一個編劇Clay Traver一起寫的劇本。當時他還不是影壇人人稱之的J.J.,J.J.這個稱號應該是在後來他以電視影集《Felicity》成功後才有的。他是很棒的人,多年不見還是沒變,跟他重逢真的好開心。

我告訴他,「電影公司打算再拍一部《玩命關頭》,可是我的兄弟,林詣彬不想再繼續執導了,我不確定該不該接。」他告訴我,「靠,那就不要拍。」可以聽到另外一個導演給你忠告,是很棒的,因為當時我真的是「我不曉得該不該拍」。

林詣彬推掉了數目很大的酬勞,我的反應是,「哇,兄弟,你真的很帶種,拍《玩命關頭》系列佔去你很多時間,你也真的做很久了。該去做其他的事了。」導演在這系列電影貢獻的時間,遠比演員所花的時間多。而電影公司希望再拍三集,我們需要新的導演人選來完成新的任務。

當我還在決策階段時,《搏命關頭》的製片Peter Safran,恰好在《厲陰宅》(The Conjuring )一片與溫子仁合作。所以當溫子仁被選為《玩命關頭7》的導演,Peter打電話告訴我:「你一定會喜歡他的!這傢伙太棒了。」Peter能說出這樣的話,代表這個人有一定的功力,我相當尊敬Peter,所以我表現出「那很好」的樣子。結果,當我跟溫子仁通電話討論後,變成我誇獎他,「他真是好人,好棒的人。」

我看人有一個直覺,可以看透一個人,就算只是講電話,你也能感受到對方的真誠,而不是跟你唬爛。長年以來,我碰過太多會跟我吹牛的傢伙,可是這個人卻讓我覺得「他真的真的很棒」。我立刻打電話給Peter,「你跟我說的是真的,溫子仁真的很厲害!」我當下想到的是,「好人值得信任。」

所以,在我跟溫子仁通過三次電話會議後,我記得是第三次電話會議上,我問他,「你知道你為何要加入《玩命關頭》的陣容嗎?這系列電影對很多人都別具意義,包括了演員、工作人員、影迷等。所以,當我問他,「你知道你加入的是什麼樣的局面嗎?」他立刻回我:「知道!知道!知道!知道!」過了兩個星期,他的答案又變了,「其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參與什麼樣的局面,但我相信與之前拍攝小預算的電影相比,這次我有更多的創作自由與空間,雖然大部分情況並非如此。」

也許聽起來情況會很恐怖,但是我想自己現在所獲得的成功,遠比未來局面將來會如何,對我而言更重要。世事無保證。人生只有一次。我不想跟只會吹牛、唬爛的爛人工作,我寧願跟好人一起工作。我不想跟那些只會對人大吼大叫,自己有毛病的導演工作。我不想再面對那些人了。

溫子仁在拍攝現場非常興奮,他是個很酷的傢伙。其實我們沒有足夠的前置時間,就像以前那樣幾乎是衝出去的速度拍戲,有一段時間他好像沒辦法配合大家的進度,但他從來不講,所以也沒人知道。他就像個小忍者,小刺客。林詣彬也是類似,他有顆獅子心。我非常敬佩溫子仁,他拍攝到的鏡頭與畫面,有一定的動態,鏡頭的移動,一看就知道是他的風格,我很欣賞他取景的角度,還有看待人物的方式,非常有才華。等到電影推出時,你們就知道了。但我現在就告訴你,他會大獲全勝。

問:和之前幾集相比,這次《玩命關頭7》的動作戲如何?

目前還沒有拍多少動作戲,因為要靠全體構思、每次構思一點點,可是他進展相當快。他做的事,我絕對做不來。雖然我拍戲這麼長時間,但我真的做不來。我的個性比較正直,希望大家工作起來都可以和諧相處,這就是我。我希望把正面能量帶給大家。就這一點來說,跟溫子仁一起拍戲相當管用,特別是《玩命關頭7》。因為林詣彬不導了,換了一個新導演,大家本來都有點怕怕的,但全體演員都接受他,跟他相處融洽,你完全不會覺得被逼著上工,所以跟這樣的好人工作很棒,因為他真的是個好人。這實在太棒了,好高興看到這樣的情況。

問:你跟馮迪索(Vin Diesel )討論過,你們還打算繼續拍多少集《玩命關頭》嗎?

電影公司目前希望拍七、八、九集。我想拍完我都50歲了。就算第七集失敗,我們還有第八集,這點我跟你保證。非常好笑的事,其實我或馮迪索當初都不想拍第三集,第四集則是不上戲院、直接發行DVD,就把《玩命關頭》整個放棄。但是第三集放映測試的結果,觀眾反應不佳,馮迪索說「等等,那我回來客串」,他想替第四集埋下伏筆,而電影公司接受了。因此整個系列故事又起死回生,而原本應該是直接作廢的。

問:當你拍第一集《玩命關頭》,可曾想過你飾演的人物布萊恩(Brian O'Conor),會一直演下去?

話說當初我在拍《聖堂風雲》(The Skulls),也是跟同一個導演羅伯柯恩(Rob Cohen)、同一個製片人尼爾摩里茲(Neal Moritz),當電影快要殺青時,他們問我接下來打算拍什麼片呢?當時我正在看《霹靂男兒》(Days of Thunder)和《驚天爆》(Donnie Brasco),我就回答:「要不是讓我演個臥底警察,要不然就是演個賽車手。」三個月後,他們給我看有關洛杉磯街頭飆車的新聞剪報,告訴我,「這就是故事背景,你飾演臥底警察,但是我們還沒有劇本,但片名有了,叫做《Redline》。」他們打算給我一百萬美金片酬,那時我才25歲,我告訴經紀公司說:「我要拍這部片!」他們說:「你瘋了!這齣戲連劇本都沒有!」我說:「他們是我的朋友,我要跟我朋友一起拍電影!」

如果不是導演羅伯看出故事的潛力,覺得這個劇本可以變成經典之作,我想電影公司不會讓他拍。我當時覺得,「他真的是投注遠遠超過一切的心力。」如果不是他投入了那麼多的心力、嘔心瀝血的話,第一集的成果絕對不是這樣。說老實話,當時誰能料到,那齣叫做《Redline》的戲,會有後來的成績。

當《玩命關頭》上映時,我接到製片尼爾與導演羅伯打給我的電話,那時我跟女友在一起,而他們跑去看首映午夜場的觀眾反應。我把他們打給我的語音留言一直留著,多年來都沒刪,我一直想把那些留言轉錄出來,可是都沒動手。因為尼爾在我的電話留言裡頭是尖叫著說:「這是文化現象!凌晨十二點半,觀眾排隊人潮把戲院外頭包圍了一圈!」接著是導演羅伯打給我的留言,「排隊觀眾裡頭有個很辣的女孩,『妳要跟保羅沃克留言嗎?』」充其量我們算是B級電影的規模,可是卻造成這麼大的轟動,真的很有趣,誰能料想的到呢?


原文出處:http://bit.ly/1xBi16g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

如果要從「裸露」、「劇情淫蕩」的程度來比較,《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遠遠不如香港在90年代大量拍攝的「三級片」。但即使當年有無數女星與男星,紛紛在「三級片」又脫又露,卻無法像《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引發如此大的轟動與迴響,如同電影宣傳所主打的口號,「你好奇嗎?」(Are You Curious?)


究竟,讀者與觀眾,是在好奇什麼?《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沒有露出男女演員的性器官,雖然他們身體能露的部份都露了;在許多攝影的角度以及演員走位的安排上,男女主角的肢體儘管應劇情需要,糾纏在一起,卻也往往成為彼此的「遮羞布」。可是電影之所以能讓人「臉紅心跳」,就是開宗明義討論「皮繩愉悅」(BDSM,Bondage & Discipline綁縛與性調教,Dominance & Submission,支配與臣服)。這樣的題材可能在A片屢見不鮮,但也往往被拍到荒腔走板,主流電影如此正經八百拍攝這樣的題材,還真的是第一遭(至於獨立製片,遠在2002年就有《怪ㄎㄚ情緣》Secretary一片出現)。

既然電影沒有讓男女主角脫的精光,劇情沒有「荒淫無道」,《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到底有什麼賣點。其實從文字創作、影像、演出,《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都是女性主導,創作給女性讀者(觀眾)欣賞的電影。一開始作者Erika Mitchell以「E.L. James」,看似男性的筆名,在網路上發表小說(電子書),走紅之後才被出版社簽下出版合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就是一個女性創作給女性閱讀,以情慾包裝的羅曼史小說。更別提Eirka Mitchell最初創作的靈感,是受惠於《暮光之城》(Twilight),以「同人誌」的形態寫作的(也就是說,她在寫作的時候,滿腦子可能想的是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在《暮光之城》故事中,男主角愛德華的吸血鬼身分,成為女主角貝拉交往時的障礙(貝拉知道唯有自己也變成吸血鬼,他們的愛情才有可能持續下去);在《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則是故事男主角克里斯欽格雷(Christian Grey)唯有透過「皮繩愉悅」才能維繫愛情的偏好,成為女主角安娜塔希婭史迪爾(Anastasia Steele)交往的障礙。兩個故事都有類似的地位懸殊設定:愛德華是個長生不老、「資深」、家境富有的吸血鬼,貝拉則對吸血鬼世界一無所知,同時也情不自禁被吸引著。同樣的,格雷是個年輕輕輕、27歲就當上總裁的高富帥,安娜則是大學應屆畢業生。

「地位懸殊」「越禁越愛」幾乎是這類羅曼史該有的公式,你說老套是很老套,但若沒有這個公式,《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就沒有那些糾纏可看,直接變成A片了。相當有意思的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在籌拍電影時,碰上導演人選的難產。當李安在宣傳《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一片時,有歐美記者反問他想不想執導這部片,理由顯而易見,李安拍過《色,戒》。如果把《色,戒》(Lust, Caution)的故事拆解來看,亦是「地位懸殊」「越禁越愛」:王佳芝是個熱血愛國的大學生,卻要喬裝當特務,色誘易先生換取情報、籌劃暗殺行動。

李安沒有接拍《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反而是女導演珊泰勒強森(Sam Taylor-Johnson)雀屏中選。珊泰勒強森有過一次婚姻,2009年執導的電影《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Nowhere Boy),愛上了當時19歲的男主角亞倫強森(Aaron Johnson),兩人相差23歲的姊弟戀最後修成正果,步上結婚禮堂。其實珊泰勒強森這段轟轟烈烈的姊弟戀,「地位懸殊」、「越禁越愛」可能比《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更有戲劇化轉折。

珊泰勒強森拆解了《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在原著中鉅細靡遺的描繪(基本上,你想要的各種體位,文字描繪的更為淋漓盡致,在電影當中,他們頂多是交代過去而已,畢竟這不是A片,也不是性愛教學),反而在視覺上強調「唯美」、「考究」,而且把小說設定的「俊男美女」層次,推到另外一個極限。她讓觀眾看到男女主角傑米道南(Jamie Dornan)、達珂塔強生(Dakota Johnson)的肉體,但是他們呈現出來是體脂肪低於標準以下,且無論正面、側面、背面等各種體位,腰間都是毫無贅肉、也沒有部位會下垂的完美程度(在A片只會看到器官特大的男女演員,誇張的程度反而失去美感、造成另外一種荒謬感)。而電影的打光、搭建的場景(包括劇情關鍵的紅色房間),都讓人無限嚮往格雷充滿品味與地位的富豪人生,觀眾也才會對於造成兩人交往阻礙的「皮繩愉悅」,充滿好奇想知道如何發展。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某種程度,就是坊間羅曼史小說的「總裁」系列,只是增加了「皮繩愉悅」的元素,目的讓男女主角的交往產生更多波瀾、製造更多轉折(而非教育我們認識「皮繩愉悅」,電影的描繪頂多是皮毛而已)。但這是女人創作給女人欣賞的「羅曼史」,女人看「羅曼史」只是滿足浪漫的情趣與想像。然而時代已經到了另外一個階段,女人可以接受與欣賞,在「羅曼史」當中有不同面相的情慾,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金曲製造機戴安華倫談她七次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代表作


(前言:這篇是美國Yahoo!電影的訪問,我覺得很有意思,但可惜沒人要報導。所以,我就決定「不是按照全文每個字」的方式介紹它。

我只想談論我真正感興趣、真正有熱情的事物,沒有什麼動機與目的,就這樣。)

戴安華倫(Diane Warren)是何許人也,她是美國流行音樂相當資深的作詞作曲家,唱過她作品的大咖不計其數,像是碧昂絲(Beyonce)、小賈斯丁(Justin Beiber)、瑪莉亞凱莉(Mariah Carey)等人。她不僅有辦法替歌手量身打造一首首打動歌迷的詞曲,她也非常擅長替電影譜寫主題曲,有時候甚至不需要看過電影、讀過劇本,她就知道該怎麼寫了。「有時光聽片名,就有靈感了。」

今年(2015年)奧斯卡她第七度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項,這是她替電影《Beyond the Lights》寫的主題曲〈Grateful〉,儘管這首由歌手Rita Ora演唱的主題曲沒有發行單曲,讓戴安覺得很挫敗,但這一點也無法阻止她繼續創作。今年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的紀錄片《The Hunting Ground》,就是她與女神卡卡(Lady Gaga)合寫的電影主題曲〈Til It Happens to You〉。

趁著奧斯卡尚未揭曉前,戴安華倫回顧她歷年來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代表作,揭露創作後的小故事,相信其中有不少可以勾起你的共鳴與回憶。


1987年《神氣活現》(Mannequin)主題曲〈Nothgin's Gonna Stop Us Now〉

http://youtu.be/bBQVrCflZ_E

這首歌是戴安與Albert Hammond合作,交給老牌合唱團「星船合唱團」(Starship)演出的作品。這齣浪漫喜劇描述在百貨公司工作餬口的窮小子(安德魯麥卡錫Andrew McCarthy飾演),與一位會在半夜「復活」的假人模特兒(金凱特羅Kim Cattrall飾演,你沒看錯,就是《慾望城市》的慾女莎曼珊年輕時的模樣)發生的狂想。「這是我頭一次入圍奧斯卡,幾乎是30年前吧,而且這首歌也變成了經典,不是嗎?」戴安說:「當然這也是我頭一次入圍卻沒得獎。」

去年戴安華倫受邀參加電影《人生雙告急》(The Skeleton Twins)的首映,再次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首歌曲,只不過這回由該片的男女主角克莉絲汀薇格(Kristen Wiig)、比爾海德(Bill Hader),在片中對嘴演出。「那真是他X的酷斃了!」戴安說。


1996年《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 Personal)主題曲〈Because You Loved Me〉


這齣催淚又感人的愛情電影《因為你愛過我》,敘述成為明星主播的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與提拔她的電視新聞製作人勞柏瑞福(Robert Redford),兩人之間命中註定的愛恨曲折。儘管電影的評價不是非常高,但席琳狄翁(Celine Dion)演唱的主題曲〈Because You Loved Me〉,卻在排行榜上衝出了一片天,締造席琳狄翁個人第二首的冠軍曲記錄,連續六週都是第一名,此外還在成人抒情榜(Adult Contemporary Singles)連續拿下十九週的冠軍。「在電影中,是勞柏瑞福的角色死了,這首歌響起,所以這是以女主角蜜雪兒菲佛為第一人稱,唱給他的心聲。」戴安說:「之後這首歌又變成婚禮必放歌曲,對我而言,可以在婚禮與喪禮上出現的歌曲,都是最具份量的歌曲。」

在台灣,因為這首歌也非常走紅,所以電影發行公司決定把電影中文片名,按照主題曲名稱直譯,取為《因為你愛過我》。用電影主題曲歌名決定片名,可能也是史無前例。


1997年《空中監獄》(Con Air)主題曲〈How Do I Live〉


這首替電影《空中監獄》寫的主題曲〈How Do I Live〉是抒情歌,不過電影內容卻是尼可拉斯凱吉(Nicholas Cage)在載滿囚犯的飛機上殺出生路。根據戴安的說法,當時大概有「200首歌曲」都在爭取成為這部片的片尾曲。「整個故事還挺好笑的,我遇到了歌手黎安萊姆絲(Leann Rimes),我告訴她:『黎安,我替《空中監獄》寫了一首歌』。我沒跟她說,我寫的只是200首候選歌曲之一,我表現的我好像已經胸有成竹似的。」當時芳齡14歲、又拿下葛萊美獎最佳新人獎的黎安,火速就灌錄了這首歌曲,也拍攝了音樂錄影帶,這個時候戴安華倫開始緊張了,深怕會被電影製片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識破真相。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傑瑞喜歡這首歌,但不喜歡黎安演唱的版本。而當時黎安的經紀人兼老爸,不願意放棄這首歌,於是傑瑞就另外雇用了鄉村歌手崔夏宜爾伍(Trisha Yearwood),替電影錄製了全新的版本。就在同時,黎安萊姆絲則按照原訂計畫,發行〈How Do I Live〉單曲,變成「一曲雙版本」。「傑瑞非常氣我,怪我沒有辦法從黎安那邊把這首歌搶回來,而黎安也氣我,因為崔夏宜爾伍的版本跟她打對台。」戴安說,「結果是大家都愛我。」因為黎安演唱的〈How Do I Live〉版本衝上了排行榜第一名,在前100名停留了史無前例的69周記錄,而崔夏的版本則在鄉村排行榜奪下亞軍。


1998年《世界末日》(Armageddon)電影主題曲〈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


在《空中監獄》主題曲鬧雙胞事件後,「製片傑瑞放話說不想再跟我合作了。但只撐了一年,因為隔年我就寫了〈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戴安說:「可是你要知道,能讓Steve Tyler唱我的歌,是人生一大榮幸。」這首被選為《世界末日》電影主題曲的〈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竟然成為搖滾樂團「史密斯飛船」(Aerosmith)創團以來第一首冠軍歌曲,雖然戴安譜寫的時候,並不是寫給搖滾樂團詮釋的。「如果你聽過試唱版,會覺得比較像是席琳狄翁演唱的歌!」

此外,戴安還大力稱讚性喜劇《甜姐不辣》(The Sweet Thing),在一場非常尷尬又搞笑的戲,讓全體演員又唱了一次〈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當時該片的導演跟音樂監製跑來跟我說,『我們在沒有得到妳的許可之下,就擅自拍了這場戲,不知道妳會不會喜歡。』所以我就看了,我的反應是,『我真的很氣,我氣的是那場戲居然沒有找我去演啊!』這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被引用的電影之一。」


1999年《心靈真愛》(Music of My Heart)電影主題曲〈Music of My Heart〉


「這首歌讓我非常驕傲,」戴安談到這首由葛蘿莉亞伊斯塔芬(Gloria Eastenfen)與男孩團體「超級男孩」(N Sync)合唱的這首抒情曲,,「原來電影名稱叫做《15 Violins》之類的,但是聽了我寫的主題曲之後,電影公司決定改片名為《Music of My Heart》。」原來戴安的歌不只影響了電影的中文片名,還可以影響電影的原文片名。

《心靈真愛》描述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Meryl Steep)飾演的Roberta,從演唱會提琴手改行到學校教小提琴的故事。主題曲似乎是向她致敬,但是戴安寫歌的時候,心中想的是別人,「我與以前營隊的輔導員重新連絡上了,是個非常鼓勵他人的人,所以她啟發了我一部分的靈感。而梅莉史翠普飾演的角色是如此偉大、激勵人心,因此我寫歌的時候,是懷抱著想要感激這樣的人的心情。」

其實Roberta為了在學校教授小提琴,在經費拮据又處處被砍的情況下,還是不願意放棄。她的故事後來感動了許多人,包括瑪丹娜在內,瑪丹娜替她在報紙投書發聲,號召大家捐錢提昇下一代的音樂教育。因此當Roberta的故事被拍成電影時,一開始的女主角是瑪丹娜。不過妳知道的,瑪丹娜其實不是太熱愛演戲,因此這個角色給梅莉史翠普才是合情合理。


2001年《珍珠港》(Pearl Habour)電影主題曲〈There You'll Be 〉


「當我讀完劇本,就有了寫歌的靈感。」戴安說,「在過程中,我快被製片傑瑞布洛克海默給逼瘋了,他逼我重寫,大概有十五次之多吧。」在寫到後來已經數不清第幾次之後,戴安在配樂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錄音室,對著製片傑瑞與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表演了這首歌,「傑瑞說:『這樣還不夠好。』麥可貝說:『什麼叫做不夠好?是哪裡不夠好?』現場就好像老爸跟兒子吵架似的。」戴安說,「那場面挺有有趣的,如果那天不是麥可貝在當下槓上了傑瑞,可能這首歌就永遠不會有寫好的一天。」事實上,在重寫的過程中,戴安又偷偷聯繫了歌手費斯希爾(Faith Hills)灌錄主題曲,締造了跨越流行與鄉村榜的好成績。「我覺得她是演唱這首歌的最佳人選,就連她的名字『費斯』(Faith)象徵『信念』,呼應了《珍珠港》全片的主題。」

此外當年為了替《珍珠港》打片,這首歌還找來張惠妹灌錄了中文版主題曲〈排山倒海〉,當然歌詞也是一字一句要傳神表達英文原版的精神。所以張惠妹就成了華人唯一「合法」唱過戴安華倫創作曲的歌手了。  http://youtu.be/EkHZANu4_iQ


2014年《Beyond the Lights》電影主題曲〈Grateful〉

當戴安華倫看到《Beyond the Lights》電影的初期版本時,這齣敘述一位走紅的流行歌手,與洛杉磯警察墜入愛河的電影,全片的歌曲都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後一首歌:就是電影片尾打上工作人員字幕該出現的主題曲。因此〈Grateful〉站在女主角的立場,回顧她在人生徬徨、找到新方向之際。「當我替電影寫歌的時候,我希望與劇情有所共鳴,說出電影的主旨,但同時我也希望就算沒有看過電影的人,光聽到歌曲,也能與歌曲的意境產生連結。以〈Grateful〉這首歌曲為例,我想大家都有這種遭遇,碰上人生的瓶頸,很多很糟的考驗。與其自怨自哀,還不如放手一搏,『你知道嗎?這樣反而讓我們更堅強,因此我心存感激。』」戴安說,希望〈Grateful〉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可以替這部片帶來更多的效應,讓大家看看這部被忽視的電影。」


原文出處:http://yhoo.it/1Ag3XUv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金牌特務》The Kingsman:the Secret Service

有一個人,也許你該認識,他叫做馬克米勒(Mark Millar)。馬克是來自蘇格蘭的漫畫家,從替漫畫編劇開始做起,然後在DC漫畫逐漸嶄露頭角,負責過好幾個知名漫畫人物的故事主線。之後離開DC漫畫,開始與漫威(Marvel)的合作。這當中最知名的代表作,就是在2006年發表的《內戰》(Civil War)故事系列,就是讓《復仇者聯盟》(The Averagers)的各路英雄好漢,分裂為敵對陣營,互相大打出手。目前這個故事,已經被改編為電影《美國隊長: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Civil War)的劇情主軸。

但是馬克米勒最顛覆的,就是他跳脫漫畫產業既定成規,改打自己名氣的作者牌,所推出的《刺客聯盟》(Wanted)、《特攻聯盟》(Kick-Ass),這兩部漫畫先後被拍成了電影,打響了他在好萊塢的地位。因此當迪士尼併購漫威,逐一把之前賣給其他電影公司的漫畫人物版權收回之際,馬克米勒被福斯電影聘為該公司的顧問,負責福斯拍攝的漫畫電影,像是《X戰警》系列等。


簡單交代馬克米勒的事蹟,是因為《金牌特務》(The Kingsman:the Secret Service)不僅是改編他的漫畫作品,也他首度以顧問身分,參與作品被搬上大銀幕的改編過程。更重要的是,《金牌特務》的導演,是跟他臭味相投的英國導演馬修范恩(Mathew Vaughn),拍過《特攻聯盟》、《X戰警:第一戰》(X Men:The First Class)。

馬修范恩有個美麗、頂頂大名的老婆,也是前超級模特兒克勞蒂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你沒看錯,能娶克勞蒂亞當老婆的男人,當然不是什麼隨便的貨色。馬修范恩,他可是一個有色盲的人(就是紅綠兩色會分不清),因此他電影公司「MARV」的片頭,就故意設計成辨識色盲的測驗圖案,頑皮到了極點。

一個已經是擅長顛覆漫畫公式的漫畫作者,用漫畫創作出一個誇張的特務的世界;一個已經是擅長顛覆類型電影的導演,用影像打破類型電影的公式。
《金牌特務》是馬克跟馬修,兩人童心大發、也完全不管三七二十七、拍到爽、爽到爆,可是幕幕都有梗,每個梗都直戳好萊塢的濫觴要害。我非常確定,克勞蒂亞雪佛沒有挑錯老公,她的老公馬修范恩真的是超級懂電影、超級會拍電影!

《金牌特務》當然擺明了要顛覆習以為常的007電影,但也「順手」把其他諜報片都拿來修理了一番,馬修范恩就說他一點也不喜歡因為《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受歡迎,所有諜報片都開始走「寫實」路線,最後連007弄到一點幽默感都沒有了。不僅如此,《金牌特務》不僅找回了007早已失落已久的英式幽默與各種稀奇古怪的特務道具,還變本加厲把所有能象徵英國文化的紳士、時裝、配件、PUB等,全部都找了回來,使得這部片成為一次英國「文創」國力的完美展示。尤其是《金牌特務》的反派人物,是山謬傑克森(Samel L. Jackson)飾演的美國網路富豪,每場戲都穿著美式運動服裝、斜斜帶著的棒球帽、運動球鞋,永遠都是說話嗓門奇大無比兼大舌頭,你就知道馬修范恩實在是太調皮,用電影賞了美國人好大一耳光。


影片光是只有象徵英國的柯林佛斯(Colin Firth),與象徵美國的山謬傑克森在你來我往,並不稀罕。《金牌特務》從故事時空、人物背景,都一直在「翻轉」所謂的對立。一方面我們看到英國社會的拘謹與一斯不苟,同時也討論英國社會的階級與出身,一路放大到邪惡反派如何勾結全球各地權貴想要「大幹一票」。當然,如果你看電影不想思考那麼多,只想看主角大打出手,這部片有好多好多讓人目瞪口呆的動作橋段,一定可以滿足你,而且絕對不會顧慮電影票房,把動作場面避重就輕、拍的一點都不血腥。馬修范恩就是這樣帶種,打架就是會流血,開槍就是會爆頭,如果有兵器出鞘,就是會「一刀兩斷」。

當然馬克米勒與馬修范恩精心打造的「電影顛覆之旅」,一直要到你看完《金牌特務》,才會明白他們究竟有多大膽、多放肆,多調皮。雖然電影找了大咖,但完全不會在電影裡頭禮遇大咖,實在太妙。《金牌特務》在各個層次,都超越了他們之前合作的《特攻聯盟》。至於正在拍最新一部007電影《魔鬼四伏》(Spectre)的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rs),這下子應該麻煩大了,他可能要多用點腦筋,才有辦法不會被《金牌特務》比下去。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永不屈服》Unbroken 演職員專訪

「昔日的浪子,今日的傳奇,明日的巨星」男主角傑克歐康納訪問 Jack O'Connell  http://bit.ly/1umYhBU


「人性的光明,可以讓我們走過黑暗」-《永不屈服》Miyavi訪問 http://bit.ly/1umYkh9



「耗費17年的光陰,只為了一部電影」《永不屈服》製片馬修貝爾 Producer Mathew Bear http://bit.ly/1umYpBp



「從憤怒到寬恕,我們學會和解」《永不屈服》導演安潔莉娜裘莉訪問 Director Angelia Jolie  http://bit.ly/1yKEmC1



「回到『沉默世代』,再訪歷史扉頁」《永不屈服》蓋瑞特荷德倫、芬恩維特羅克訪問 Garrett Hedlund & Finn Wittrock  http://bit.ly/1yKEzoP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有的人的一生,真的是註定要成為傳奇人物,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r)就是這樣的人。在美軍服役時,同僚給他的綽號就是「傳奇」(Legend)。


電影改編他於2012年發表的同名自傳,但命運捉弄人的是,雖然自傳成了暢銷書、也被影星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買下電影版權。可是就在劇本剛剛完成不到一週的2013年2月初,克里斯本人就死了。

一個在戰場上狙擊過166人(這是美國軍方的統計數字,是美國有史以來狙擊過最多人的狙擊手),在前線服役10年,平安退伍回鄉,可在戰場上全身而退,卻無法在後方安度餘生,這已經是命運之神最出人意表的安排了。

而這個時候,布萊德利庫柏只跟克里斯本人通過電話。原本只想擔任製片的的布萊德,決定出任男主角,在經過與克里斯家屬的討論後,爭取到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出任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是我唯一想看這部片的理由。他一直被視為美國標準的白人、或者大美國主義的象徵。但是他在拍攝戰爭片《硫磺島的弟兄們》(Flags of Our Brothers)時(這是一部大大賞了美國主義一耳光的好片),卻另闢蹊徑思考,跟美國作戰的日軍,他們究竟有什麼處境。於是又拍了《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更深入揭露了戰爭的本質,即便是作戰的敵方,每一個人都有身不由己的無奈。在戰火中,沒有所謂的贏家,作戰的雙方,都是輸家。

《美國狙擊手》缺乏像《來自硫磺島的信》如此宏觀的觀點,一大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站遠一點看歷史。克里斯在沒有加入美軍之前,是一個天真又糟糕的「魯蛇」,以為拿了牛仔騎術冠軍回家,女朋友就會願意跟他上床。結果當然不是,然後以30歲的「高齡」自願入伍從軍,加入海軍陸戰隊,亦是一種「天真」。


你看到了上前線的美軍,面對的是經過戰火摧殘後殘破都市,躲著許多所謂聖戰士的游擊隊,以及堅持在這殘破巷弄中生活的老弱婦孺。你看到的是,這個殘破都市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可以翻臉,跟美軍拼了。海軍陸戰隊教導的戰術在這裡並不管用,他們更需要的是情資技巧與技術。


因為「整個城市都是敵人出沒的戰場」,狙擊手克里斯在制高點監督弟兄出擊,成為同僚的守護者,一有狀況就開槍擊斃敵人。他監看著戰局,但電影卻無法用更高的角度,監看著這場戰爭。

然後我開始納悶克林伊斯威特,究竟想在《美國狙擊手》要呈現什麼觀點。從前線回到家鄉的軍人,飽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困擾,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他聯想到前線的戰火。《危機倒數》(Hurt Locker)已經拍過了。克里斯在前線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原本代表敘利亞參加奧運射擊比賽的選手,成了替敵方工作的狙擊手,隨時待命、一通電話就拿槍離家,隱身在屋頂上隨時開槍。在片中,克里斯都納悶為何好好的奧運比賽選手,要替亡命之徒賣命呢?但是什麼沒有交代,他只是成為克里斯要除掉的「大魔王」。

電影的結尾,是克里斯喪禮那天,民眾沿街對他的致敬記錄短片,以及克里斯本人的照片,讓觀眾驚訝原來布萊德利庫柏是花了如此多的力氣,在銀幕上扮演克里斯本人。等等,這招《亞果出任務》(Argo)已經用過了啊!而且班艾佛列克用的更好,把過往真實的新聞片段,與電影情節對照,讓你明白美國一直在犯重複的錯誤,人類一直在重蹈歷史的覆轍。

於是我繼續坐著,看著克里斯「傳奇」的一生,畫下最戲劇化的句點之後,看著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一直納悶究竟克林伊斯威特想說什麼。



等等,我看到了什麼,「泰雅之歌」(Taya's Theme)?泰雅就是克里斯的遺孀啊!這首歌的作曲人,竟然是克林伊斯威特?!

克林伊斯威特不隨便寫歌的,多年以來他只寫過《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ion County)的主題音樂,用簡單的音符象徵全片的愛情。雖然他的確替《美國狙擊手》找到配樂家Joseph S. DeBeasi,沒料到他居然還自己出手,寫了「泰雅之歌」。

於是,我明白了,《美國狙擊手》並不是《危機倒數》,也不是討論在前線士兵被困在軍營、哪也不能做的《鍋蓋頭》(Jarhead),或如《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四面處歌被包圍的險境,《美國狙擊手》甚至不是一部敵我雙方都能講交代清楚的戰爭片,你永遠搞不懂美軍一直在巴格達幹嘛,為什麼那麼多的聖戰士像春風吹又生。每一個冒出來的敵人都是等著被幹掉,沒有交代動機。

《美國
狙擊手》,其實是克里斯,給他老婆泰雅的一封情書。克里斯在生前始終不願意談戰爭,他說:「那麼可怕的事,我不想讓你知道」(電影也沒有真的在談論戰爭)。但是克里斯英年早逝,留給泰雅無限的遺憾與追思。

如果你是克林伊斯威特,你會怎麼辦呢?忘掉你該多等一會、沈澱更久,才能有新的觀點呈現;還不如早點就把這部片拍完,拍成讓泰雅再好好見一次克里斯的禮物吧!


在電影首映後,泰雅說:「謝謝克林伊斯威特與布萊德利庫柏,把克里斯帶回來,和我在戲院相處兩個小時。」

遺孀都這麼說了,真的,奧斯卡如果不給這部片提名,就真的太說不過去了。

附註:

1.泰雅也與《美國狙擊手》原著作者,合作完成了新書,預計會在2015年5月出版,讓大家有機會讀到這個故事的另外一面。

2.克里斯身亡時,蘋果日報的相關報導:http://bit.ly/1AB4mgg

3.布萊德利庫柏在片中真的很像克里斯,只差眼睛不一樣。但飾演泰雅的席安娜米勒,跟泰雅相差甚多。我覺得這是導演克林伊斯威特故意的,因為他只想透過電影,把克里斯帶回泰雅身邊,所以席安娜米勒不像都無所謂。

補充:
1.看完電影,若大家覺得難過、心碎,那世上就多了一個人,知道泰雅當時聽到丈夫喪命的感受,如此一來泰雅就不會那麼難過與失落了。這部片是克里斯放在「時空膠囊」送給老婆的情書,只不過這個「時空膠囊」是好萊塢規模製作的就對了。


2.關於「泰雅之歌」(Taya's Theme),聽了很久,覺得電影官網自動播放的那段音樂,比較接近。(記得要把預告片先關掉,然後讓網頁自己跑出來,就會自動播放了)http://www.americansnipermovie.com//crew.php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