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女朋友。男朋友》 Gf*Bf



有時候會反問自己,那些讓人感受最深刻、最被打動的愛情電影,應該會有怎樣的輪廓與面貌。

你知道的,愛情故事嘛,不就是那回事,某甲喜歡某乙,某乙又喜歡某丙,然後這種事情(公式),其實你早就從瓊瑤的作品一清二楚了。真的,我們還需要愛情電影嗎?

嚴格說來,《女朋友。男朋友》並不算「愛情電影」,因為在那些我們以為早就熟悉、可以猜出主人翁下一步的公式底下,隱藏著是台灣在政治環境中的轉變與氣氛。我們忘記了自己怎麼成長到這個階段,為什麼以往在封閉體制下所誕生的活力,如今卻被困在一個不知突破現實的無力感。於是,《女朋友。男朋友》透過一個愛情故事,讓我們回顧了自己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從80年代末期、戒嚴前的主人翁青春期,到解嚴後的野百合學運,一直到千禧年的前夕,不同的時空背景,成為劇中人做出不同選擇的解釋。

在戒嚴時期,校刊是字字句句都需要教官審核,反叛的途徑就是策動一場擺動肢體的操場舞會(一如當今的快閃族),還有與教官在校刊的字字句句上做拉鋸戰。越是風聲鶴唳的思想檢查年代,心靈越是無法被拘束,大家想盡辦法鑽漏洞,呼吸屬於自由的空氣。那是青春期的年少最珍貴的革命情感與叛逆,因為有了共同的敵人,所以陳忠良、王心仁、林美寶可以變成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青春期萌芽的感情,從好朋友走到曖昧的關卡,被公認應該是在一起的,最後卻沒有在一起。感情變了,友誼也跟著變了。

在解嚴後的野百合學運,禁錮的不再是有形的校規,而是大環境的政治架構。推翻萬年國會,是共同的訴求。沒人知道在廣場上的集會,最後會有怎樣的結果。可能夜宿廣場,下場就是鎮暴警察的進駐與驅離。彷彿命懸一線之間,所有的表象也如同政治神話一般,被徹底拆穿了。在好感與友誼的背後,原來各自隱藏著無法說出口的感情。

直到千禧年前夕,一場泡沫趴踢形式的同志婚禮,又讓三個人重逢。奇妙的是,無論學生時代怎麼選擇對不公不義的大人衝撞,但在感情的路途上,卻都做出自討苦吃的選擇,不約而同戴上了偽善的面具,變成了大人。卻也因為大家都有偽善的苦衷,彷彿又惺惺相惜,回到當年那些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

《女朋友。男朋友》是獻給五年級生的情書,無論是青春期的叛逆、還是成年後不得不屈就的委屈,是這個世代的集體記憶,而反叛或頂撞師長,是每個世代共同會做的選擇。從當今女校「我要穿短褲」的操場脫下短裙,對照主人翁當年在操場策劃那場氣死教官的舞會。高中時拿公假單合法蹺課、結伴在溪流戲水,到成年後翻牆跑入池水幾乎放乾的泳池,做最後一次的放肆;貫穿電影的「水」,如同主人翁的情誼,當年溢滿揮霍但不自知、如今乾枯方知格外珍惜。

電影用台灣近20年的政治氣氛轉變,當做主人翁的舞台背景,這不僅是創作上龐大的挑戰,也是對大環境一路走來的致敬。這是非常非常台灣的電影,裡面充滿了許多,以往根本無法正視的、屬於台灣的各種符號(感謝中央電影公司終於民營化了,否則我想這種題材永遠也不可能會拍出來。至於華誼兄弟怎麼會想投資這部片,則是另外一個謎)。

片中響起兩次「丘丘合唱團」的歌曲〈河堤上的傻瓜〉,「我在長堤上等著你/天空正好飄著毛毛雨/我想回家拿把雨傘/又怕你找不到我」。年輕時主角們拿來當做跳舞的音樂,成年後才醒悟自己還是在長堤上癡等又淋雨的傻子。在情感的道路上,終究不是說長大就能長大。

那才是《女朋友。男朋友》最特別的地方,愛情電影很少因為「惆悵」的滋味,讓人有所共鳴,觀眾期待與喜愛的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一次,「惆悵」的滋味,如同成長的代價,如同我們從以往走到當下的心情,只剩下沈澱後的苦澀。

我想不出其他言詞恭維這部片了,但它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恭維了,能把最難拿捏的情感,與台灣政治氛圍轉變,能拿捏到如此細膩,已經是前無古人之顛峰。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獻給,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



我震驚到不知從何說起。


也許該從《捍衛戰士》Top Gun那部片說起吧。

那可能是繼《小飛俠》之後,男孩們所能感受到,最刺激又美好的飛行極限體驗。

無法想像的速度、藍天,變成一幅熱氣騰騰,在銀幕上翻滾的交響樂。

我們見識到光與影的魔法、鏡頭的移動,如何同時交錯,有如搭上雲霄飛車般的刺激。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MV式、廣告片的技法。

在深海的《赤色風暴》,沒有了那些開闊的空間讓你發揮,你依然可以在密閉、狹窄的場域中,讓人心跳加速。

而到了奔逃無界線的《全民公敵》,威爾史密斯如何在街頭狂奔(而且鏡頭一定要傾斜個15度從正面拍),又跳高樓、又被雨淋,我們一起進入了現代文明科技所層層堆疊的叢林,裡頭,佈滿著各種監聽的訊號。

《時空線索》再次以光影的對比,呈現不同時空的現在式與過去式。

《煞不住》裡頭只有一輛失控的火車,但每一幕都好像有自己的生命力,原來在鐵軌上奔馳的、看似單純的火車,也能有如此駭人的殺傷力。

在你的鏡頭底下,其實不管種族、性別、年齡、乃至於好人或壞人,他們總是看起來「非常酷」。你就有辦法讓演員「非常酷」。

(對,後來有個叫做麥可貝的傢伙,一直在學你。但,我想他知道,他差遠了。)

我只想說,我喜歡你拍的電影,那些無論有沒有槍砲彈藥的劇情,明星看起來就是特別酷,光影效果就是特別讚,讓觀眾總能進入那個超脫現實的世界。

而我知道,因為你的作品,我會非常非常,懷念你的才華。永遠記得你帶著粉紅色棒球帽的導演身影。

(麥可貝滾一邊去啦)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BBS鄉民的正義》



假使我們想要替近年的台灣電影,找出一個輪廓,或者歸納出一個樣貌,會很容易發現這些元素:三太子、雞排、廟會、幫派、原住民文化等等。這些形而上的元素,讓創作者,以及觀眾很容易「界定」台灣。會有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是創作者長期觀察台灣社會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某種創作文化的盲點:如果所有的台灣電影,都在這幾種元素上打轉、大作文章,那,看一部豈不等於看過全部?!

《BBS鄉民的正義》,恰好完全相反,你不會在電影當中,找到所謂上述的「台灣元素」,然而這部片從頭到尾,卻是非常的「台」!

拋棄了這些形而上的元素,還能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台」,這說明了創作者在拍攝前,其實做足了大量的功課,選擇的切入點,就是網路。

從PTT台灣特有的網路文化,轉換成電影《BBS鄉民的正義》的舞台,充滿了許多的「台灣文化」的梗。你會看到常演出類戲劇的李組長、喜歡在網路發表搞怪短片的蔡阿嘎(蔡阿嘎在這部片的演出整個脫胎換骨,把網友那種「嘴臉」詮釋的入木三分,非常的搶戲),這些看似沒有意義的安排,其實都在反應台灣特有的網路文化。

但是做為一部電影,如果只是把網路文化抄抄寫寫,搬到大銀幕,那也完全沒有可看性。《BBS鄉民的正義》借用了一個簡單的網路事件,深入淺出地詮釋了台灣整個社會,在當下的樣貌:網路如何成為眾人宣洩現實不滿的管道,而網路謠言的散播與傳遞,又如何推波助瀾,引發連鎖效應,最後成為我們在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看到的「網友說」的事件。

影片劇情在描繪網友們「理盲又濫情」「只要多數,就是正義」的種種面貌,一如當下吵到沸沸揚揚的淫照風波。網友先在網路上以訛傳訛,然後又被媒體推波助瀾,最後是虛構的謠言成為社會的焦點(以及新聞媒體唯一會被報導的內容)。

這不是該片創作者的未卜先知,而是他們必須長期以來對於台灣網路文化的深入觀察,才能得到的結論。

但,《BBS鄉民的正義》的野心,並非只想單純當一部講述台灣網路文化的電影,在影片的一半篇幅,採取電腦動畫繪製,把眾人在網路論壇上的虛擬對話,成為動畫人物的舉手投足,藉此向許多科幻片前輩們呼應。從《電子世界爭霸戰》、《創:光速戰記》、《駭客任務》,乃至於同樣也是講述日本網路文化現象的《電車男》,讓這部片無論在橫向、還是縱向,都展現創作上與科幻片呼應的企圖。

然而該片即使「重重提起、輕輕放下」,看過電影的人,相信還是無法忽略台灣社會媒體產業以及媒體工作者的困境。媒體工作者從原本對於網路文化的陌生、輕蔑,乃至於從虛擬世界走過了一遭,發現人性的光明、重拾自己對於工作的信念與良心,對照出媒體經營者的冥頑不靈。是的,癌細胞並非只在劇中人轉移,而是一直在媒體產業中急速地擴散。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舞力全開4 3D》Step Up Revolution

歌舞片的一大功用是逃避現實,但,如果逃避現實的歌舞片,其實給了困在現實當中的人,指點了一條路,那會是怎樣的光景?

虛構的熱歌勁舞,不是麻痺現實苦悶的特效藥,而是讓人靈光一閃,「我們本該如此」的鼓舞?


一樣是階級差異、卻因熱愛舞蹈(正確地說,街舞)而結緣的男女主角。但是這次街舞的主題不再是拼勝負,進而結合多種當代藝術,從音樂、當代藝術、服裝等等,變成一種街頭快閃的社會運動。舞蹈可以快閃演出,但可以留下更多的訊息。

《舞力全開4》重新定義了街舞,從肢體舞蹈動作,提昇到帶有強烈訊息的肢體藝術。於是隨著主角以各種形式、在不同場和的快閃出擊,離開了藝術殿堂的舞蹈表演,反而可以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衝擊。那是跳脫了只有肢體動作的難度,成為更有內涵以及讓人反思的空間。同時,也讓街舞名副其實,傳達社會底層心聲的一種表演形式,變成一種向權貴發聲的社會運動。

這系列電影的劇情素來通俗易懂、故事也不難猜測,但是影片中的舞蹈編排,卻向大眾示範,其實單純的舞蹈可以設定各種議題,使得片中的街舞,每一場都是如此別開生面,充滿了生命力,甚至可以脫離電影劇情,單獨成立。

因此電影結尾,面對「都更」大局已經底定,來自街頭的舞者,做了最後一次的火力全開、充滿故事結構的演出。緊接著,卻是男女主角最溫柔的雙人舞。這支舞沒有詮釋任何故事,那只是兩個惺惺相惜、充滿默契,現代舞風格的肢體動作,任何人都會被感動,使得電影最後原本十分公式化的大逆轉的結局,變成如此自然。

《舞力全開4 3D》最棒的不在於3D,而是那3D以外的部份。儘管皆大歡喜的收尾,在現實當中如此難以發生,可是卻讓我們相信,舞蹈的力量,可以完成更多的夢想。

(喜歡本片的人,劇中飾演舞團總監的那位女士,其實是《搖滾時代》的編舞,恰好兩部片可以做不同風格的對照)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