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鵝》最大的魅力是,「淺顯易懂」,假使要在兩個小時內的長度,討論「芭蕾舞劇《天鵝湖》」、「虎媽」、「人格分裂」、「天才壓力」、「藝術家性格」,然後還要讓觀眾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可以一路看到「坐立難安」,我必須說,《黑天鵝》還真是不簡單。

這麼一部充滿「黑色魅力」的電影,如果要「一言以蔽之」,就是「舞壇的徐懷鈺」。芭蕾舞團的年輕、後起之秀妮娜,取代原本的舞團台柱,擔綱《天鵝湖》的角色,一人分飾白天鵝與黑天鵝。但妮娜只有技法,卻無法跳出黑天鵝所需要的人性陰暗面。隨著公演日期的逼近,她被迫探索內心陰暗的一面。觀眾也隨著劇情進展,瞭解如妮娜這般的一個乖乖女,背後就近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苦處。

《黑天鵝》有趣的地方,就是把原本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劇情,對應到影片中的芭蕾舞團幕後點滴,妮娜苦於無法突破自我,又面對另一舞者莉莉的競爭,就有如白天鵝眼睜睜看著黑天鵝橫刀奪愛的無助(她期望能幫助自己更上層樓的總監,也總有意無意把目光放在莉莉身上)。然後我們發現白天鵝原本應是位公主,只是受到黑暗魔法師的詛咒,才被困在白天鵝的外型(妮娜有一位」望女成鳳」的母親,幾乎是緊迫盯人的方式督促她,卻以斷絕了妮娜與外界的任何聯繫)。台上台下,眾人眼的都是同一齣戲碼,「好人如何在陰險狡詐中求生存」。

但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之前有許多韓國恐怖片,也是大量取材通俗的童話故事(像是《鬼紅鞋》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黑天鵝》也少不了許多恐怖、駭人的鏡頭(無論是妮娜泡在浴缸被莉莉掐住、或鏡中出現另外一個自我、乃至於變成鵝腳、鵝掌),但這些恐怖片常見的伎倆,在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安排下,反而被用來解釋妮娜的人格分裂幻覺,使得全片的驚悚程度節節升高,卻不會流於這些韓國恐怖片「只在挖空心思嚇人卻無真正故事主旨」的空洞。當然,還有最後芭蕾舞劇的高潮,連續三十二個轉身後的黑天鵝展翅,舞者優雅的單膝跪地,倒映在舞台背景上的身影卻是巨大的天鵝翅膀。

於是《黑天鵝》比許多灑狗血、砍殺的恐怖片,還有著強烈的後座力,觀眾緊繃的神經,見證了一個天才的誕生與隕落。我們深入了妮娜的內心世界,層層揭開她的防衛,看到最怵目驚心的人性黑暗面,以致於久久無法忘懷。因為,那也是我們從未面對自我的一面。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一言以蔽之,這是拳壇張韶涵的故事。

米基是鋪路工人,但他有一個曾經在拳壇上風光過、如今卻淪為毒蟲的老哥迪基,一個活在昔日「我們家出了個拳擊冠軍」的經紀人老媽,還有好幾個姊姊。他們都寄望米基可以接迪基的班,站上擂台,打出天下,因為打拳的獎金才能養活全家。

然而迪基是個不負責任的教練,他平日雖然嘮叨、誇張自己的豐光偉業,但癮頭一上來就人間蒸發。至於負責幫他安排賽事的老媽,只會替他找來一堆沒啥意思的比賽,讓米基淪為沙包,變成讓人打掛、得以順利晉級的墊腳石。

可怕的是,這一切對米基不公平的事情,通通以「家人的愛」為名,牢牢捆著他,浪費他的天賦。明明是大家都想靠他向上提昇,結果卻是一家沈淪。更可怕的是,只有米基覺得這樣不對,只有他想要改變。

《燃燒鬥魂》乍看之下好像是拳擊電影、或真人版的《洛基》(低下階層出身的藍領,必須靠著挑戰當今拳壇霸主,以小博大,打贏不可能的比賽,才能翻身、養家餬口),但撇開這些拳擊不談,這部片其實是一部赤裸裸、血淋淋的家庭倫理劇。

「以愛之名」、「以家人之名」,讓米基看不到明天;但唯有「以愛之名」,才能喚醒執迷不悟的家人,成為米基上場打贏的後盾。

全片最怵目驚心的是,「以愛之名,卻對錯誤視而不見的盲目」,是有多麼可怕。全家人可以對迪基的毒癮視而不見,可以對老媽糊塗的安排視而不見,然後把一切愚蠢的行為合理化,把米基在擂台上的挫敗通通怪罪到別人頭上。甚至後來又與之翻臉,指責他背叛家人、背叛親情(真是耳熟能詳的藉口啊)。所以電影在描繪米基家人前後的轉變,比起米基如何打贏冠軍頭銜,讓人更為印象深刻,看著一群盲目的人,如何終於走出名氣的迷思,看到了自己的錯誤,才讓觀眾能真正鬆了一口氣。

米基可以靠著自己的能力,存活了下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我們都知道,還有好多具有天賦的人,被他們的家人當成搖錢樹、私有財產,活生生扼殺了他們的未來。想到這一點,《燃燒鬥魂》就讓我感覺到不寒而慄的真實。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青蜂俠》Green Hornet


其實,最有資格評論這部片的,是余建新。

我是說,《青蜂俠》的劇情是,一位在洛杉磯獨立辦報,創立《先鋒日報》的一代報人,在不幸過世後,由他的兒子,也就是賽斯羅根飾演的雷布利接手後,由於對父親生前的種種不滿,讓雷布利化身為青蜂俠,伸張正義,滿足他小時候當個英雄的幻想。

我們沒有一個受到社會景仰、地位又崇高的老爸,加上從小看著你長大的員工,等著你接手一間聲譽顯赫,可惜近年表現江河日下報社的那種「人生處境」。

(那種「全世界都在看你怎麼表現」,排山倒海來的壓力,大概只有去好萊塢拍片的周杰倫能理解吧。)

但雷布利不肯好好當一個報社接班人(反正他也完全外行),他倒是非常清楚,如何利用他的權力,滿足他自己當「青蜂俠」的慾望,成為全洛杉磯最夯的壞蛋,以便跟正牌的黑社會老大來個正面對決。

賽斯羅根(在銀幕上)從來不想長大,他就是用那副「超齡男孩」的調調,反抗社會對一個成年男士的所有期望,達到別出心裁的喜劇笑果。《青蜂俠》到他手上,更成為所有滿足「每個男生從小幻想自己變成超級英雄」的美夢。

他不像蝙蝠俠是為了報殺父之仇,才要出馬維持亂世的正義;也不像蜘蛛人痛失一手撫養他長大的叔叔後,才明白不能坐視不管的道理。

《青蜂俠》沒有那些動機,一點也不偉大,這是男主角(兼編劇)賽斯羅根,與導演Michele Gondry,一同顛覆好萊塢漫畫英雄電影的「惡作劇」。雷布利是影史身手最不矯健的蒙面英雄,所以該出的包他都有,包括在最要命的時候跌倒等等。

但雷布利打擊犯罪的英雄大夢,之所以沒有破滅,全靠周杰倫扮演的加藤。跟之前到好萊塢發展的前輩們,無論是成龍、李連杰、周潤發最大的不同之處,周杰倫遇到了賽斯羅根與Michele Gondry。很顯然的,原本寫好的劇本,在敲定周杰倫演出後,又根據他的特色,在許多小地方修飾,使得銀幕上的加藤,更像是替周杰倫量身打造的。

例如設計各種兵器時的藍圖,會發現上面都是正體中文;所有座車的暗藏的機關按鈕,也都是用正體中文標示。甚至當加藤氣個半死的時候,會冒出「都是你這個白痴害的」。因為這些小細節的注重,讓加藤與周杰倫更為貼近,讓他演出時更有說服力,你不會覺得周杰倫是從天外掉下來、進入這部片似的(包括他那口其實不見得有多標準、但就很自然發音的英文)。

這些額外的觀影趣味,當然不是針對美國的電影觀眾,但對熟悉周杰倫的人而言,卻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而這是之前所有去好萊塢拍片的華人影星,尚未享受到的待遇。

《青蜂俠》從頭到尾都在「享受」與「惡搞」所有漫畫英雄電影的公式,最後正邪雙方一路殺進報社大樓,從印刷機打到編輯部,徹底揶揄了當今媒體的角色與定位。

所以我很想知道余建新對於這部片的感想。

《雞排英雄》Night Market Hero


我不能說《雞排英雄》是一齣在技術上、技法上,有傑出表現的電影,但在情感層面上,它的確打動、感動了我。假使,我們真的把電影當成第八藝術,那麼所謂的藝術,本來就是講究情感層面的描寫、刻劃,與觀眾之間取得的共鳴,而非只是單純地在技術面上「要求」。而我,的確被《雞排英雄》所打動了。

在電影快接近結束的時候,藍正龍飾演的阿華,那句台詞「就算我們怎麼窮,難道尊嚴也要被人整碗拿走嗎?」(抱歉,我真的沒有記住這句經典台詞,我只是寫下我記得的大意),然後眼眶就突然濕了!

這部片當然有著難以忽略的缺點(無論是單純地影像風格,或者劇本上的疏失),像是受到周星馳影響以電腦特效營造的誇張笑點、夜市攤販面對生死存亡關頭還在搞單車比賽(然後以電腦特效合成的布袋戲搭配〈追追追〉很有趣,但完全不合邏輯,大家都快沒地方可以做生意了,為什麼會有心情搞笑)、溫昇豪客串的女主角未婚夫只負責亮相(但到底對於男女主角的感情有什麼影響也完全沒交代),以及最重要的是,當「八八八夜市」面臨「一地兩賣」、求償無門的下場時,為何又變成了議會審議的都市更新案來決定他們的去路。

可是,就像我說的,藝術講究的不光只是技術面上的「優劣」,這些嚴格看起來,對全片劇情、主題無關的缺點,都可以因為編導在情感上的掌握成功,而被忽略。

相較於上述的缺點,導演在整合來自不同背景的演員時,包括偶像劇出身的藍正龍、柯佳嬿,身經百戰的綜藝咖如王彩樺、趙正平等,以及舞台秀出身的豬哥亮,即使有著劇本鬆散的缺失,但卻成功地讓他們真正進入了所扮演的角色(在某些層面上,這些不同出身的明星,都替電影加到分)。我們早已習慣王彩樺在電視上嘻笑怒罵,也看慣了豬哥亮得理不饒人的搞笑本事,但在這部片當中,所有的演員們都放下了在觀眾眼中最熟的那個部分。特別是豬哥亮詮釋心境上幾個過場戲,讓我們驚訝於「天啊,豬哥亮真的會演戲」,也看到了他的真情流露,變成那個當年欠債落跑、如今擔任議員的張復亮(豬哥亮不是沒演過電影,但觀眾很清楚「那個是豬哥亮」,我們從沒被說服他化身劇中人,但這次觀眾真的看到他的演出)。

而柯佳嬿飾演的女主角,一如《海角七號》的田中千繪,很顯然因為某些理由、不得不在陌生的異地、一邊想辦法客服水土不服的障礙,一邊做著其實自己也心虛而茫茫然的工作。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她原本對夜市生活的陌生,慢慢地熟悉,與攤販們一起尋求媒體支援的抗爭,也象徵著都會的知識份子(或者我該套用網路上的流行用語,「來自天龍國」),重新回到草根社會,感受到最親切的人情味,找到自我定位。

最後《雞排英雄》回到一部「賀歲片」(其實這本來就是一種特有的電影類型,一如好萊塢每年也都會有耶誕節的應景電影),做到「賀歲片」該有的功能,在所有的紛紛擾擾與恩怨當中,歌頌小人物的微不足道、帶給觀眾希望。

這樣的賀歲片,已經讓我等很久很久了。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