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童年是怎麼消失的呢?作家林海音在《城南舊事》是這樣描述的「爸爸走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而JK羅琳則用恐懼、死亡,以及青春期,還有佛地魔的復活,鋪陳了哈利童年的消失。

延續著《阿茲卡班的逃犯》的做法,《火盃的考驗》大幅度地改編的小說的主題。我可以想見許多死忠哈利迷會不滿(因為他們從上一集就在咆哮不滿了)。但是書 本跟電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屬性,假使沒辦法跳脫文字的框框,那麼影像的表演也終究只是「皮影戲」,讀者們也不必花錢進戲院看電影。我們該反思的是,在去蕪 存菁後,電影可能會比小說更能指出JK羅琳在這集想說的重點:邪惡的復興。

《火盃的考驗》把故事拉回了前兩部「哈利波特」系列的主題:佛地魔處心積慮想復活。他在第一集想利用魔法石,第二集是利用儲存在日記本的年少時期記憶,這 次,他的黨羽們則利用「仇人之血」,哈利波特忙了半天發現自己掉入一個局。等等,也許從一開始佛地魔沒殺死哈利波特、甚至他就讀霍格華茲也是早就盤算好的 局。沒錯,黑暗時代降臨,幾乎把童年的單純天真掃除殆盡。當劇中人物掛點,哈利痛哭失聲,那是一種對於童年的哀悼。

接下來的發展會是有趣的,純真消逝了,童年過去了,《城南舊事》沒有交代主角怎麼面對後續的成長。但是《哈利波特》卻不能逃避。也許想像是天馬行空,但是JK羅琳所創造的魔法少年們卻開始有血有肉,真實了起來。

2005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蒙面俠蘇洛2:不朽傳奇》Legend of Zorro

蘇洛回來了!這位拉丁語系的民族英雄,曾經一度被台灣連續劇「廖添丁」借用其形象,讓翁家明在小螢幕上劫富濟貧。現在輪到正宗的蒙面俠二出馬,還有一個光芒耀人的凱薩琳麗塔瓊斯,光想互搶鏡頭、互不相讓的男女主角就覺得有趣。

於是蘇洛也碰上了雙重身分的難題,要在兼顧家庭與維護正義導致焦頭爛額,還有一個不認老爸當爹的小孩;地痞流氓依舊在作惡多端,欺善怕惡的事情時有所聞。換個方式看,這依舊是荒野大西部,只不過男主角的西洋劍與皮鞭取代了以往槍俠的左輪手槍,《蒙面俠蘇洛2:不朽傳奇》活似改良版的西部片,沒有克林伊斯威特的白人觀點罷了。所以光看蘇洛高高低低的打鬥與追逐,拳腳功夫的場面都相當具有娛樂效果,也很容易看到時空設定在清末明初時期的港片。特別是當劇中也出現了去加州墾荒的華人時,我忍不住想安排黃飛鴻跟蘇洛並肩作戰。

然而蘇洛還是吃了虧,畢竟一部讓觀眾等了七八年之久的續集片,被比下去的若不是男女主角的身手,就是情節如何推陳出新。英雄人物的家庭危機已經在《小鬼大間諜》《超人特攻隊》出現過了,《蜘蛛人2》更把凡人與英雄的拉鋸戰描繪的深情動人。《蒙面俠蘇洛2:不朽傳奇》很顯然都還要刻畫的更淋漓盡致才行。若要看男女主角的夫妻反目、互不相讓的吃醋與較勁,《史密斯任務》更是打出一片性感火辣。我承認看凱薩琳麗塔瓊斯的艷光四射十分享受,但是要壓過安潔莉娜裘莉,她顯然還要更放開點才好。

《原罪犯》Old Boy

《原罪犯》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可是當編輯要我寫些文字,介紹給讀者的時候,突然有「話不知道怎麼說出來」的感覺。

嗯,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有個叫做大修的平凡人,莫名其妙被監禁起來,過著十五年都只能吃煎餃的日子,就像《基督山恩仇記》的那個倒楣鬼一樣。只不過,大修沒有獄友可以教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多聞,幫他分析離奇的來龍去脈,也沒有逃出生天後撿到海盜的財寶,搖身一變成為上流公子,回來修理陷害他、搶走未婚妻的仇人。沒有,大修就是個平凡人,唯一能陪伴他的是電視。

電影的劇情,其實比較能讓我認同的不是大修,是大修所面對的「仇人」。為了不破壞讀者看電影的樂趣,我只能說這是個滿腔憤怒無處發洩的傢伙。他把被破壞的幸福,全部都怪罪到大修身上,急欲也讓大修飽嚐這樣的滋味。他的憤恨還來自於,大修對於這些事情的一無所知。如果你也有被砸車後找不到兇手的那種經驗,你大概就能體驗這個反派人物的動機,也對照出大修的無辜。因為他只是一個凡人,總會犯錯卻不自知的凡人。也許我們該反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會引發多少恩怨,像骨牌效應般地發生?

影片有個極具震撼力的收尾,包括讓我沒辦法直視銀幕的暴力鏡頭。《基督山恩仇記》用被害者的角度來看復仇,《原罪犯》其實用加害者的角度來看復仇。儘管大家都曉得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道理,可悲的是我們都是凡人,我們終究都要走這一遭。

《選擇》 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不要抱怨《原罪犯》在台灣這麼晚才上映,要不是這樣,我們怎麼有機會,可以連續把朴贊郁導演的「復仇三部曲」接著一起看呢(三部曲的第一部,很不幸的,始終沒在台灣上映)?!

電影的片頭,似乎在替後面的劇情做了最好的暗示:觀眾會看到抹上紅色眼影的女子臉部特寫,綻放的紅色玫瑰,夾在奶油蛋糕的草莓夾心,刀尖上滴下的鮮血。是的,鮮紅無所不在,既可能是殺人,也可能是讓女人增艷的胭脂,呼應著《選擇》要談論的復仇主題,始終用不同的形式在變幻著。

影片圍繞著李英愛飾演的金子,出獄後籌畫她的復仇大計,這本來是最簡單不過的故事。但是朴贊郁不斷在玩類似《無法無天》敘述手法──每出現一個轉折,就把時空拉到過去式,交代這些事情,或者這號人物究竟是怎麼來的。慢慢地,大家領悟到,金子這號復仇人物的來龍去脈,又是如何練就了一身武藝,怎麼讓她結交的牛鬼蛇神心甘情願替她賣命。然後觀眾會期待影片的高潮,金子跟仇家的正面衝突,就像《原罪犯》那樣暢快淋漓的決鬥。

但是那樣做,就違反了電影開場的那段紅色的隱喻,親者痛仇者快的殺戮,並不是要金子面對的課題。她被糾纏的是更多的罪惡感,刀起刀落並無法讓她新生。在鋪陳了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後,《選擇》才開始講起「復仇三部曲」完結篇的課題:救贖。跟之前各種誇張的黑色幽默相比,影片最後以文藝片的形式收場,的確會讓期待《原罪犯》的影迷們大感吃驚。我想,如果把兩部《追殺比爾》剪成一部片,大概就會是這種感受。

朴贊郁導演展露他高超的說故事技法,影片出場的人物眾多,跟女主角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利用塑造配角各個與眾不同的方式,把不同時期的金子對稱的更有立體感,的確叫人刮目相看。

《美麗待續》An Unfinished Life

終於,導演萊斯哈爾史卓姆走出了那部糟糕透頂的《真情快遞》之陰霾,《美麗待續》證明了他還是一個沉穩的電影工作者。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好像也沒完全復原。

萊斯的作品都有一個共通的強烈特色:闖入寧靜小鎮的陌生人,與這個環境產生各種有關人情冷暖的互動。《濃情巧克力》如此,《心塵往事》如此,《戀戀情深》也是如此。這樣的公式,放在別的電影創作者手中,也許沒辦法像他玩這麼熟捻,然而萊斯哈爾史卓姆真的很拿手也非常「耽溺」這樣的安排。在某些時候,你會忍不住想把這些電影的片段通通剪在一起,說不定還能自圓其說。

可是《美麗待續》的確有異中求同之處,相較於其他也跟「闖入寧靜小鎮」的題材相比,這部片讓觀眾看到一群「創傷症候群」的主角,如何被迫生活在一起,被迫學會照顧彼此、也學會面對彼此的仇恨。珍妮佛羅培茲一出場就是瘀血的嘴角,勞伯瑞福是滿佈皺紋與鬍渣,摩根費里曼除了不良於行、臉上還有傷疤。故事裡似乎沒有一個角色,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與想像,大家都只想從痛苦不堪的過去擺脫,最好能混過現在,期望這個過度期早點結束。相較於導演以往的影片,《美麗待續》顯得較為世故,少了那種「努力就可以成真」的期望。

萊斯也沒有完全把他的老毛病戒除,他還是喜歡有完美結局的安排。觀眾會不知不覺期待,銀幕上彼此仇恨的公媳會大和解;只是少了深度跟細節的描寫,變成「事情就是有轉機」的順理成章。另外一個缺點顯然是編劇的問題,珍妮佛羅培茲的角色似乎太過草率,幾乎是這部片最扁平、也不被認同的一個人物。所以你會納悶,她分明不是茱麗葉畢諾許,為什麼也能像《濃情巧克力》那樣,把所有煩惱都「就是這樣神奇」(好萊塢獨家秘方)解決?

妙的是,《美麗待續》原本是珍妮佛羅培茲想要力圖轉型的力作,但是她在片中的遭遇,好像是《超感應頻率》《縱情殺手》《女傭變鳳凰》的綜合體。也許這真只是巧合,如果不是,只好解釋她想不斷嘗試同樣的戲路,看看能否走出不同的結果。

2005年11月6日 星期日

《原罪犯》Old Boy

這部韓國片叫做「Old Boy」,而我另有一個「Older Boy」的故事要告訴你。先讓我說說這個去年坎城影展大獎的「Old Boy」吧。

男主角大修被關在密室過了十五年的生活,某天被離奇地釋放出來。關跟被關都沒有理由,只有一堆問號與憤怒。但是大修的生活並不因為自由而開闊,他不斷地想報仇與找出真相,而仇家也主動現身。這是一場鬥智鬥力的遊戲,輸贏的是人命。

所有討厭這部片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就是故事太不可思議。畢竟現代都市,要關一個人不見天日十五年,也太不可能了。真的嗎?你最近一次去左鄰右舍串門子是什麼時候?你知道隔壁家中藏了些什麼呢?住我附近的左鄰右舍,我也沒踏進他們家大門過,你說裡頭怎麼不可能藏了個超過十五年的人?

除此之外,討厭這部片的人還有一個理由:什麼樣的深仇大恨,必須要等上十五年的佈局呢?他們說,天底下沒有這樣的仇恨。如果《原罪犯》的十五年恩仇不能成立,那麼《基督山恩仇記》呢?那不是更離奇?要復仇的男主角還找到海盜搜括的財寶,換了身分變成富豪進行復仇?我不懂為何《基督山恩仇記》可以,《原罪犯》不行?!

最離奇的可能是《原罪犯》如何在國際上受到注目的經過。朴贊郁導演這部片,在2003年底於韓國上映,然後也發行了DVD。可是無人解釋DVD最後被 Harry Knowles拿到,他就是知名的電影情報網站「Aint It Cool News」站長。他把2003年的最佳影片給了《原罪犯》,讓這部片聲勢大漲,乃至於最後受邀參加了昆丁塔倫提諾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Harry跟昆丁恰好是拜把兄弟)。

你看到這當中的玄機嗎?《原罪犯》充滿暴力、殘酷的視覺,其實是昆丁所引領的那票影迷們最熟悉不過的語言。那種在扁人前還要推薦可找哪位醫生看病的精神,就是昆丁的《黑色追緝令》。這是一種有趣的文化交流,因為《原罪犯》的原著是日本漫畫,日本的電影工作者沒看上眼,卻被韓國人買來改編,最後卻被歐美影壇推崇。

然後我要回答這部片最被抨擊,也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部份:為什麼片中的仇家,要花十五年去設一個局,只不過要「報仇」?這樣大費周章,有什麼意思?答案是,有的。在我經歷的「Older Boy」事件,我很氣兩個關鍵人物,他們最糟糕的不是因為利用我對他們的尊敬來欺負我,而是當一切都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他們只是輕描淡寫面對我的憤怒:「小老弟,做人不要太計較」「你這樣子以後沒人敢跟你合作」。

他們的敷衍之詞,只是怕我真的生氣起來,對他們做出最恐怖的事。我一直想很知道,假使今天換作是我,用最漫不驚心的態度,以最粗暴的手段,把他們最在乎的事情「破壞」「蹂躪」之後,他們是否也能接受我的說辭呢?「你大人有大量,做人不要這樣計較嘛!」「這樣就生氣,以後怎麼做大事呢?」

老實講,我的疑問只有一種辦法可以證實。對,就是以牙還牙,讓他們也親身經歷一次我的痛苦與麻煩,輪到我用不痛不癢的話來安撫他們。這就是《原罪犯》仇家想做的事情:若你易地而處,你真的能自在面對嗎?

針對這個假設,電影提出了一個答案,但這不等於我想知道的答案。我的答案呢,當然要等我去實驗了才知道。電影用了十五年才找到,沒關係,我還有個十年還好好計畫跟執行我的「Older Boy」。對,你注意到了,這是比較級,也就是說,我一定會做的比電影的還要極端。

我不喜歡電影那些虐殺肢體的鏡頭,可是我承認在腦海中,我早就對我痛恨的人,做了不下千百次更殘忍的虐殺。復仇只不過是共通的人性之一罷了,沒想過這層道理的人,只能說對人性認識還不夠;恭喜你還天真無邪,難怪無法瞭解《原罪犯》。

《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

告訴你,我看《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的時候,只能做一件事情。

就是張開嘴哈哈大笑,停不下來。

來自英國的阿德曼製片工作室,把他們的招牌動畫人物華力士、阿高再度請了出來,只不過這回是長篇動畫的篇幅。大家都喜歡他們主演的幾部短片動畫,問題是,長篇動畫還會一樣好看嗎?

於是編導很聰明地去借用一個耳熟能詳的電影類型,然後套用在定格動畫:怪物電影。從《吸血鬼》、《科學怪人》、《狼人》、《金剛》等經典擷取了必備的公式。不像《史瑞克》故意模仿經典畫面的挖苦做法,而是消化吸收後的趣味,就成了這齣動畫之有趣的地方。

一樣是民風有點歇斯底里的小鎮,一樣有在黑夜的慘遭「怪物」襲擊的受害者,只不過這回變成了對於種植巨大蔬菜有極度狂熱的鎮民,受害者則是被吃到亂七八糟的蔬菜。以「除蟲剋星」自居的華力士和阿高,宛若《魔鬼剋星》一樣到處獵捕偷吃的野兔。當然囉,受害者依舊增加,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傳說中的「魔兔」。我們顯然不會把兔子想像成具有威脅性的動物,因此魔兔的誇張、歇斯底里就更為有趣。

這部動畫讓人拍案叫絕之處,是看到編導別出心裁「如何在小朋友可以接受的電影分級制度內,偷渡那些兒童不宜的鬼怪傳說,但是又不想讓小朋友嚇到晚上睡不著」。你會發現怪物片必備的鮮血狂噴,變成了摔爛的蔬菜泥。原本狼人變身的狼嗥,這下變成魔兔的「兔嚎」。連獵殺狼人的銀子彈,這回也被改成獵殺魔兔的金子彈。這是一次好玩的「童話短路」,只不過短路的是怪物片類型。卻保留了那些刺激的追逐,真相大白的逆轉,還有被怪物打動芳心的美女。

由於之前《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已經讓觀眾看到定格動畫的水準,強調獨樹一幟的黑色美學。《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則將定格動畫解釋為老少咸宜,而且是用來顛覆各種真人影片類型的最佳素材。在電腦動畫成主流之際,其實最需要的是這兩部片幕後的優秀創意。

《疑雲殺機》 Constant Gardener

有時候,真正的悲劇不是因為哭天嗆地,而是悲天憫人。尤有甚者,是觀者發現自己亦不能置身事外,是個幫兇。《疑雲殺機》就是這樣的例子。

卡在禽流感就要來勢洶洶,台灣也積極投入製造克流感之際,這部片卻用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事情。成天只知道種花植草的外交官,發現妻子屍首異處,慢慢地從與世隔絕的溫室醒來,投入生機蓬勃也處處驚險的非洲大地。電影的影像語言,不斷用一種「無限可能」的方式,丟出各種線索,倒推女主角的死因。相形之下,電視新聞出現的第三世界報導,是那樣的天真無知。

《疑雲殺機》聰明的地方,不在是指責資本主義、政客、或者必須犧牲人民換取利益的第三世界政權(這些話題早就不新鮮了)。它還回頭迎擊討好選民的民粹主義,因為選民得罪不起,所以政客必須爭取有上千個工作機會的製藥廠;因為要蓋製藥廠,所以就拿非洲人民當白老鼠,把一切通通包裝成行善的救濟。觀眾會不斷猜測,究竟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亦或者每人都在利用彼此,變成一個超大型、共生的生物鏈。唯一的差別是,大魚不斷地吃小魚,被踩在最底層的,是天真的非洲人。

影片用懸疑、驚悚的方式,把一個男主角喪妻的悲劇,最後擴大到觀眾也無法甩開的偽善:你我都是這生物鏈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那個通風報信的報馬仔,啟動連鎖效應的骨牌,只要骯髒的事不經過自己的手,每個人都可以過的心安理得。追查弊案?弊案不就是我們自己製造的嗎?《疑雲殺機》讓我看了無地自容。

2005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深海尋寶》Into the Blue

打從去年普吉島發生海嘯事件後,我的出國度假地點就得在家人的關切下,把海島地區通通刪掉。我承認且懷念,在碧海藍天的環境下,那種優遊自在的感受,不知道何時可以再度拜訪。

幸虧《深海尋寶》在某方面彌補了這項缺憾,巴哈馬外景地的自然風光,美麗到可以治療憂鬱症,加上性感的男女主角不斷用各種泳姿游過攝影機前,是的,唯有差點溺水掛點的人才會討厭這部電影。

保羅沃克再度詮釋「活在邊緣、苦無機會、有自己想法」的年輕人,就像這社會上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唯一可以翻身的機會不是苦幹實幹,是好好把握一次可以翻本的機會,超越那些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所以他把同儕關係看的比什麼還重,著迷能讓他發財的尋寶,美麗性感的潔西卡艾芭對他不離不棄之外,還穿的少讓他大飽眼福。還有,他在這部片的古銅色膚色真好看啊,我要去哪曬才能這麼漂亮?

整部片是一次漂亮的巴哈馬置入性行銷,除了海底美景,還有尋寶的傳說,觀眾會見識到在那邊年輕人的生活型態。你知道這一切都不太真實,俊男美女的青春本錢叫人艷羨,海洋冒險刺激有趣。但就像度假一樣,我們偶爾都要投入碧海藍天洗刷塵囂,偶爾看《深海尋寶》這種電影,是為了滿足對現實匱乏美好的依戀。

《腦海中的橡皮擦》Moment to Remember

愛情文藝片的公式都是這樣:男孩遇見女孩,男孩愛上女孩,經過一翻波折,男孩跟女還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韓片則把所有的幸福快樂拿掉,俊男美女非死即傷,活著的那個人註定要念念不忘,直到某天發現一個長的很像死去的那個人,又展開新的糾纏。

幸虧《腦海中的橡皮擦》,不是這樣的一部片。編導花了很多心思去鋪陳男女主角的相遇,讓鄭宇盛跟孫藝珍散發魅力,電影幾乎甜美的如泡泡糖一樣,好吃到讓人心想,這大概不耐嚼。果然,電影很快就轉了個大彎,韓片拿手的催淚公式上場了。然而哭哭啼啼,除了泛濫的煽情,還有什麼意思呢?

妙就妙在這裡,《腦海中的橡皮擦》開始上演文藝片不能碰的「掃興之處」:女主角對著老公喊別人名字,小便還會失禁,幸福的童話全面崩盤。但是浪漫悉數消失後,影片的結尾又讓觀眾重溫一次男女主角當初的相識過程。那本來是「置入性行銷」的劇情,突然間,變成了一種對愛情的歌詠,那不再俗氣。就如同劇中人的愛情無法扭轉殘酷的現實,卻也能靠愛情,才能超越現實。

沒有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電影卻用另外一種角度,重新去定義幸福。在一堆文藝片公式中,還能提煉出感情昇華的價值,《腦海中的橡皮擦》不得不叫人佩服了。

《疑雲殺機》 Constant Gardener

這是瑞夫范恩斯第二次來到非洲。

上次他來這裡的時候,是二次大戰前的《英倫情人》,他是個愛上好友妻子的地圖測量師。一場不倫之戀,為了 拯救重傷躺在沙漠的愛人,他出賣了國家, 結果城破了、德軍攻入,愛人卻死在沙漠中,他則因失信重傷,哀求護士讓他安樂死。《英倫情人》很感動,但老實說,發生的事情跟那塊土地上的原住民一點關連 都沒有。

這次可不一樣,《疑雲殺機》雖然一樣有在黑暗大陸活動的英國人,瑞夫范恩斯還是飾演不知非洲疾苦的、派駐在當地成天只曉得種花的 英國人。但是這部 片完全讓人瞠目結舌,從故事、攝影、演出......這是一部向非洲的苦難哀傷致敬,也狠狠刮了資本主義一巴掌的電影。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女主角瑞秋懷玆 已經死了,接著是跳躍時空的敘述手法,描繪她生前與死後,週遭人事的變化,慢慢地,觀眾來到一個叫人心碎的結論。

我完全知道為何片商會找 來佛南度梅瑞爾斯擔任導演,因為肯亞境內的那些窮苦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環境,就像是佛南度上部片《無法無天》所關心的巴西 貧民窟一樣。他也豪不客氣地用過度曝光的光圈,拍攝在非洲的劇情,好一個擁擠卻熱情之地。但是當劇中人來到英國、德國,佛南度故意把這些先進國家拍的冰 冷,甚至接近灰白色調的蒼白。是的,這一切都跟故事有關,這是一個控訴強權聯合資本主義欺凌第三世界的故事。

然而參演卡斯都是英國演員, 還有來自英國作家的原著小說,《疑雲殺機》在道德意涵上超過了《無法無天》的巴西貧民窟,更像是英國人對長期以來從殖 民主義、到資本主義掠奪非洲的懺悔錄。雖然劇中關鍵人物的懺悔是行醫,但是我更難忘片尾旁白的聲音:「我們就這樣剝削非洲,剝削他們的天真」,配上的畫面 是跟著鏡頭奔跑的非洲小孩。那是一種良知的心碎,卻無計可施。

於是看完電影的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拿著信用卡開始認真在百貨公司搶購,以便兌換週年慶的來電禮。這就是資本主義,我只能當個共犯,免於被剝削的命運。《疑雲殺機》是今年最叫人無法忘懷的電影,讓你的每一次呼吸,都要感謝老天:受苦受難的不是我。

《空中危機》Flight Plan

一個好演員可以撐起一部電影嗎?通常打著這樣如意算盤的電影工作者,往往都拍出些慘不忍賭、糟蹋演員的「爛片」。但是《空中危機》卻完全沒有這樣的窠臼。為什麼茱蒂福斯特可以「撐起」一部片呢?

電影的劇情在此處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份量,正確地說,劇中那架超級大的噴射客機,是另外一個大明星。看著茱蒂福斯特不斷在飛機裡頭爬上爬下,封閉空 間本身就變出了許多花樣,使得觀眾不斷地隨著她的行動而陷入接下來各種驚悚狀態。相較於《戰慄空間》以關在房間的鬥智鬥力,《空中危機》則用飛機製造故事 各種的可能性,引人入勝。

此外茱蒂福斯特的唸白依舊是無懈可擊,換作是別的女星,也許觀眾頂多能瞭解女主角的處境,可是茱蒂卻能打動觀眾、同情她的處境。也因為如此,後來當故事不斷丟出各種可能性的解釋時,茱蒂也完全能夠把這個人物演出「什麼狀況都有可能」的嫌疑犯,甚至讓人從同情轉為厭惡。

然而劇情當進入了「真相大白」的階段後,接下來的發展就失去了前半部的張力。女主角的反擊與情勢逆轉,一切都來的太過順暢,完全沒有勢均力敵的力道。然而看茱蒂福斯特的表演,還是叫人大呼過癮。

《忍》Shinobi

因為近年的武俠片熱潮,我們看到許多在打鬥中企圖融入特效的武俠片。但是這些電影,都仍舊被某些想像力所侷限,表現的有點死板,要不然就是完全的眼花撩 亂。《英雄》《十面埋伏》都有打的不夠精采的毛病,《蜀山》就是打過頭了,《七劍》則企圖反璞歸真,恰好暴露出無法深耕人物、焦點分散的缺點。

結果《忍》一樣走電腦特效、武打的路線,也是說一個日本早已耳熟能詳的故事,甚至帶有「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老套悲劇戀情。但是卻因為在鏡頭、美 術、武打跟特效的完美結合,以致於《忍》有一種漂亮的生命力。這樣的表現,正好可以解釋之前的武俠片在特效與武打的結合上,為何「不靈」:因為想像力不 夠。張藝謀老想著漫天飛舞的漂亮構圖,所以就會編排出那種只能用慢動作拍起來好看、實際一點也不炫的武打。《忍》完全沒有這種玩意,真好。

沒錯,日本的忍術、忍者電影,就像我們的武俠小說、武俠片一樣,是一個行之有年、也有某些規矩必須遵守的類型。編導在「不能打破的規矩」上,著墨 甚少,甚至套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做法,讓觀眾接受敵對的男女主角「就是會」陷入愛河。之後,影片則把篇幅跟重點,留給各種奇招盡出的忍者對決。電腦特 效在詮釋忍者的武打上,果然發揮了效用,締造出前所未有的武打奇觀,充滿了娛樂效果。

儘管視覺上的衝擊是現代的,看到各個人物的塑造頗受好萊塢漫畫電影的影響(《忍》出現的招術,《幻影殺手》都有哦),舉手投足更有像《駭客任務》 學習的精神,但是劇本的思想還是傳統的。敵對的忍者村落,就是要捉對廝殺,儘管他們也會感嘆命運,卻還是跟命運低頭。這部片幾乎每個人都是傳統的,唯有相 愛的男女主角例外,但是他們只有自覺的意識,沒有對抗命運的勇氣。電影非得這樣安排不可,不然就跟原著不符。

《忍》的成功是在影像語言的運用上,完全的不受拘束,相反地其他部份就只好墨守成規。編導也有警覺到這點,所以許多過於老套的「不得不」,也就輕描淡寫帶過,或者不深入解釋。在《里見八犬傳》推出這麼久後,《忍》倒是給日本奇幻題材帶來新的面貌。

2005年10月1日 星期六

《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 Tim Burton's Corpse Bride

我該用什麼來稱讚提姆波特呢?你知道他就是這麼適合拍攝黑色喜劇,然後又別出心裁地不斷把各種電影類型放進他所鍾愛的「詭異」情節當中,完成一次次「挖苦」中產階級價值觀的作品。

在定格動畫當中,提姆波頓顯然想給近年來的電腦動畫潑一盆冷水,《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被處理的古怪、熱鬧,有趣,然而他不需要像夢工廠的《馬達加斯加》 那般,不斷地去模仿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橋段(但是他也很不客氣地惡搞了一部經典,頗為節制)。這部片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個中心思想:修理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而且使命必答。

維特是爆發戶之子,能讓父母親擠身上流社會的唯一辦法,就是娶個上流社會的閨女。而薇多利亞恰好是家道中落的名門閨秀,嫁給維特顯然是挽救雙親財務的唯一 選擇。於是這樁婚姻成了買賣交易,不知道如何違逆父母親的兩人就碰頭了,但是橫生枝節,維特竟然先娶了地獄新娘。這樁冥婚引爆了一堆麻煩,使得薇多利亞必 須嫁給另外一位有錢人,導致維特只好穿梭陰陽兩界擺平麻煩。

電影在描繪陰間、陽間的時候,故意弄了「顛倒」的手法,你會發現陽間是個處處拘束、墨守成規,顏色通通都是槁木死灰的慘白。相反地,陰間則是帶有那種五彩 霓虹般的效果,住在裡頭的鬼魂們各個逍遙自在,其樂融融。觀眾也不斷在陰陽兩界的對照中,發現各種荒謬的事實: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妙的是,維特卻在墳墓中 完成了婚姻大事,看透了人性。影片不斷有這樣的小趣味,讓你知道,這不是一部討好中產階級的動畫片。基本上,故事在歌頌愛情,但是卻不斷想跟社會規範唱反 調。

是啊,活人過的像死人,死人卻過的像活人,加上一堆諷刺死亡的雙關語,你真的不曉得提姆波頓的腦袋在想什麼。

《宅變》 The Heirloom

亞洲恐怖電影的熱潮,終於讓台灣給趕上了,《宅變》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塊缺憾。我們總算也有一部恐怖片:由長髮美女主演,歷經匪夷所思遭遇,幾經厲鬼魔爪凌虐,奮力脫身與之攤牌,然後來個暢快淋漓大逆轉的結局。

不過問題不在於趕上與否──因為好萊塢都可以花大錢把《七夜怪談》《咒怨》變成美國版──而是如何在恐怖片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假使鬼故事除了要嚇人,沒有 什麼企圖,那還真的比不上電視的靈異節目。就這點來看,《宅變》的陰氣森森,倒是給「豪門世家」有了新的定義:財富沒辦法跟幸福成正比,而家族遺傳也不只 侷限於姓氏,乃至於命運。

然而在電影進入正題前,《宅變》比較像《七夜怪談》之後的韓國恐怖片,有著精準計算觀眾情緒,知道何時該有的驚嚇出現,但是這些嚇人的橋段無深入解釋。特 別是當劇中人還不把這些怪事當一回事的時候,觀眾比他們還清楚知道,這些可有可無的配角該掛點了。就因為他們死的毫無舉足輕重,所以我們知道好戲還在後 頭,事實果然如此(你該不會指望我透露結局吧)。

因此《宅變》最成功,也最好的地方,其實是發生在古宅中的一切,那些倒敘的片段更是精采。從攝影、燈光、音效,替故事凝聚了非常好的氣氛,不斷說服著觀眾 「這一切都是真的」,為了主角的命運提心弔膽。就我個人而言,當時空推展到古宅以外的地方,就顯得沒那麼緊張。譬如我非常清楚劇中人躡手躡腳的檔案室,其 實一點都不恐怖,因為我曾在那出沒了有超過一年之久!

整體來說,《宅變》的原始理念夠強,表現的也不差,只有在執行面上還有必須靠著不斷練習才能解決的生疏之處(就是影片前三十分鐘那些讓我覺得怪怪的「疙 瘩」)。看的出來到了後半段,全體工作人員都漸入佳境,越來越好。這樣的成果跟近年韓國鬼片顛倒──他們的點子都不太優,但是技術層面太強,就把缺點蓋過 去了。我很高興《宅變》不是這種電影。

《婚禮終結者》Wedding Crashers

如果光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婚禮終結者》的確夠爆笑,但是問題也夠多。笑話出現的密度不夠集中,顯得某些段落瘋狂有趣,某些段落卻很無力。對於講究笑話頻均率與笑果的喜劇片來說,《婚禮終結者》似乎還需要改善。

但是這部片卻意外地,成了一票好萊塢男星「抗拒長大」的男性情誼紀念品。

沒錯!從班史提勒、歐文威爾森、文森范恩幾個為首的男星,他們算不上什麼俊美外表,但是卻不斷靠著互相拉拔的結盟手法,不斷壯大自己的影響力。一開始是班 史提勒靠著《哈啦瑪莉》犧牲走紅,然後他就有技巧地提拔哥兒們,剩下的狀況宛若繁殖似的,大家一個拉一個,有戲大家拍,然後盡可能地露臉。有趣的是,無論 他們有意無意,演出的題材都成了拒絕長大的「男孩」。

歐文威爾森是班史提勒《門當父不對》《親家路窄》的情敵,《名模大間諜》互相對抗,在《警網雙雄》變成拍檔一起緝捕文森范恩。至於歐文威爾森跟親弟弟路克 威爾森編劇的《天才一族》,讓班史提勒飾演路克的弟弟,歐文飾演他們的鄰居。到了去年《鐵男躲避球》,班史提勒飾演財大氣粗的反派,欺壓文森范恩。發現了 沒有,在這些影片當中,「拒絕長大」是他們的共通主題,他們飾演的角色不管是要面對岳父大人,還是辦案的烏龍警察,沒有掌聲就活不下去的名模,過度早熟憂 鬱的資優生,乃至於以躲避球解決恩怨的小市民,他們都像是大男孩。價值觀單純,行為邏輯有點好色,加上難以分辨究竟是憨厚還是愚蠢的銀幕人格,他們就是比 起湯姆克魯斯等大牌要多了些親切的草根特色。

《婚禮終結者》更是一部「拒絕長大」男孩的代表作,兩個死痞子發現參加婚禮的未婚女性多到不行,且因為婚禮的浪漫而極度憧憬愛情,以至於讓他們很容易「把 上」。於是他們發明了一套法則,走遍各婚禮泡妞之餘還能白吃白喝喜酒,無往不利。當然,他們也很清楚觀眾如果願意花錢買票看他們耍寶,是看他們如何玩弄這 些銀幕上下的兄弟情誼的變種。所以在《警網雙雄》一片,把警探的兄弟之情「詮釋」為有那麼一點點的同志之愛,在這部《婚禮終結者》,觀眾更可以把這對「只 要吃喜酒把妹但是不想結婚」的哥們,看成是另外一種的「同志拍檔」。他們想盡辦法製造各種「絃外之音」的觀點,把單純的耍寶喜劇片,故意遊走在大眾敏感的 尺度邊緣。

我們的確很難想像,在講究名利的好萊塢,不踩著別人發達還真不可能。但是在這票喜劇男星身上,從沒沒無聞到成名的過程中,還能保有真正的拍檔情誼,簡直就是稀有動物。我沒辦法說《婚禮終結者》是一部高明的喜劇電影,但是這部片卻是難得的男性情誼的產物。

本文原刊載於9月號《30雜誌》

《愛妳愛到快抓狂》Upside of the Anger

因為《出軌》的叫好叫座,還有「慾望城市」的風行

,好萊塢又想起了「熟女題材」是一個值得開發與嘗試的路線,於是黛安蓮恩立刻成為這類愛情喜劇的女王。看多了她左右逢源,心花朵朵開,突然納悶了起來:難道中年熟女就只有這種遭遇可言嗎

當然不是,《愛妳愛到快抓狂》的泰莉,是一個衰到不行的家庭主婦。老公落跑了,她只好面對四個各有主見的女兒,她沒辦法當個王寶釵,所以不斷爆發各種挫折累積的怨氣。可是她每回生氣之後,又很氣自己不能當個賢慧的母親,也氣女兒們不能體諒她。很多時候,怒氣沖沖的泰莉,彷彿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會活活虐待自己小孩的那種恐怖老媽──好險她就是沒有動手。


假使說,黛安蓮恩的光鮮亮眼,是反映了「慾望城市」的流行,女性對自我情慾的追求;某種程度來說,《愛妳愛到快抓狂》的女星瓊艾倫,就比較接近「慾望師奶」,那些住在郊區卻飽受瑣事之苦的家庭主婦。泰莉因為有個不負責任的老公,因此就不斷想當個超級老媽。她用略帶一種神經質的態度,不斷想放縱自我、唾棄社會給她賢妻良母的責任,但是又想逞強告訴大家,她沒有被命運擊倒。對照她四個「難以管教」的女兒,這部片倒是反映出我們對於不同世代女性的期望與壓力:如果妳是某個年齡層的女人,妳是可以放膽去「離經叛道」,否則的話,大家就說妳是「壞女人」。

影片有趣的地方,是凱文柯斯納飾演的邋遢鬼。在黛安蓮恩的世界,帥哥出現就能拯救女主角。可是在瓊艾倫的世界,中年帥哥不是全部的解答,甚至連救贖都算不上,只能充當「洩慾」的對象。我一方面納悶泰莉為何始終不能「放不開」,但是也欣賞她越挫越勇的精神。那些屢屢讓她抓狂的瑣事,其實突顯了她的生命力。

《腦海中的橡皮擦》Moment to Remeber

所謂三廳式的文藝片,曾經是台灣電影工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也因為這類文藝片都在「客廳」「飯廳」「咖啡廳」打轉,以至於公式用到濫,觀眾不必買票就知道結局,當然就無疾而終。

但是近年韓片在發展各種類型、題材的時候,卻又忍不住碰觸了三廳式的文藝片。妙的是,韓國人幾乎是延續當時台灣電影工業所嘗試累積的法則、經驗,不斷地想 要異中求同,而也真的讓他們拍出了顛覆公式的文藝片,如《我的野蠻女友》。在這類韓國的文藝片當中,孫藝珍以她楚楚可人的外型取勝,是瓊瑤筆下標準的玉 女,看她怎麼在韓國的文藝片中玩出不同花樣,是很有趣的。

在這部《腦海中的橡皮擦》,儘管劇情都是一樣的悲劇收場,要有賺人熱淚的天人永隔,女主角孫藝珍的表現又跟前幾部戲《我的瘋狂初戀》《緣起不滅》有些區 別。事實上,《腦海中的橡皮擦》不僅在劇情上可說是《手札情緣》的「年輕加強版」,這部戲從頭到尾,更是精雕細琢的三廳文藝片。如果文藝片脫離不了客廳, 何不把客廳弄得更精緻點,拍的更有味道?於是這齣戲有了一個很棒的客廳場景。

影片在其他的段落,也可見類似的精神。男主角鄭宇盛是個建築工人,為了灌漿與否跟老闆吵架,氣沖沖跑到工地旁抽菸。我們看到韓國人是怎麼用心拍這個鏡頭 的:在男主角背後,已經停了一排在原地待命的灌漿水泥車。雖然觀眾看不到車子,該有的情節還是要照顧、不馬虎,於是人物的立體感就出現了。當男女主角,發 現了病情真相,卻說起對方之前脫口而出的話,那種因為對白重複而流露的深情,也比千言萬語還動人。

更特別是,我知道《腦海中的橡皮擦》要悲劇收場,所以我很納悶,這次要怎麼跳脫《手札情緣》的收尾呢?於是鏡頭再度回到了男女主角相逢的地點,讓他們再做 一次當時相逢的動作。那種「一切不如重新開始」的心境,跳脫了「反正一切總得重來」的無奈,《腦海中的橡皮擦》竟然在感傷中,找到了故事的重心。那是對生 命、愛情、緣分的珍惜與歌頌。我承認文藝片就是要俗氣,可是這部片卻證明了,就算故事再俗氣,只要有在用心,就會留在觀眾的腦海。

台灣當年在三廳片沒有跨過的那個升級門檻,終於讓韓國人不斷嘗試而成功了。

2005年9月18日 星期日

《感染》Infection

雖然影片無力解答怪力亂神,但我承認《感染》讓我坐立不安了半部片之久。為什麼?

因為這部片再次重現了SARS肆虐的那種恐慌,而且是直接把第一線醫護人員遠在被疾病糾纏的無力感,就活生生演出來了。

在 一間已經財務吃緊、人力吃緊、連醫療設備都出現短缺現象的破舊醫院,醫護人員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收留一些重症病患,因為他們可以在醫院待久一點,好讓 院方多點收入。然而即便如此,醫院還是處在瀕臨崩潰的狀態,天天值夜班的護士長,拿昏迷病人實驗抽血的菜鳥護士,只會欺負菜鳥的老鳥護士,還有脾氣大到不 行的外科醫生,外加癡呆的老婆婆,就這麼又要熬過一晚上。當然,他們熬不過的,因為有個到處沒有醫院要收的病人,硬是被塞到這個早就打烊的急診處,於是所 有崩潰邊緣的一切,都開始瓦解,如同病菌感染一樣。

觀眾很快就察覺,其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一點也不神氣,在現實的諸多條件與限制下,他們 某種程度就是燃燒自己的勞工。護士必須多照顧幾個病人而缺乏休息,醫 生必須決定該多收哪種病人才好賺錢,至於已經住院的病人根本就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不斷地巡房與各種意外狀態中疲於奔命。然後觀眾也快就知道,為 什麼會有所謂「醫療人球」的現象發生,就是當你生病時,醫院會推辭不肯收留你,因為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已經累垮了!

《感染》不太像是陰氣森 森的《醫院風雲》,更像是身心崩潰的「白色巨塔」,每一個醫生護士的眼神都是絕望的、疲倦的。但是他們卻沒有因此相依為命,反而在 每個狀況發生的當下,爆發出各式各樣的權力鬥爭:醫生VS護士;資深VS資淺;男性VS女性。我相信這樣的狀況,也是SARS期間,發生在當初必須封院的 醫院當中。大家沒有因為災害而變成命運共同體,而是不斷地互相鬥爭,以求自保。

當然《感染》的敗筆也非常明顯,影片在進入怪力亂神的後半 段之後,因為太多可以預期的橋段,不願解釋就胡扯瞎掰、重複再三的驚嚇,以至於影片變成了為了恐 怖而恐怖的血漿電影,與前半段營造出來的環境與人物完全不符。但是在接二連三的恐怖之後,我多多少少終於體會了那些在SARS期間醫護人員的心情,這也成 了本片最大的可觀之處。

《電車男》A Ture Love Story

有時候,一部很精采的電影,回想起來發現只需兩三句話就可交代完畢,但卻讓人看到愛不釋手。如果《鐵達尼號》可解釋為「豪華郵輪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那麼《電車男》就是「遜男追到美女」。幸運的是,這些精采的電影,卻有許多層次的主題,以致於觀眾會在戲院著迷。

對,《電車男》就是一個二十二歲,整天沉迷於電腦、網路、遊戲、公仔的男生,因為意外地在電車上見義勇為,拯救了被醉漢騷擾的美女,爆發了一段勇往直前的追求。而這過程因為透過BBS站,眾網友們的獻策、鼓勵,成就了一段原本條件懸殊的幸福感情。

《電 車男》把原著BBS上的貼文,去蕪存菁之後,又轉化成了影像的語言。除了創造出形形色色留言的網友角色,豐富了這個故事的深度,點出「透過網路,彼此影 響」的宗旨。還在畫面場景的處理上,大量引用了留言文章的「張貼」趣味,觀眾既像是在上網,也像是在看電影。光是這點,就比《電子情書》的湯姆漢克、梅格 萊恩來的有趣十倍。

不過這還是一部日本人精心操縱的商業電影,各種計算好的置入性行銷,不斷在劇情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開拍的電視版與電影版《電車男》,兩邊的主角還會互相客串,害我一直在注意哪個臨時演員會是電視版的主角。幸虧這些商業伎倆,並沒有破壞故事,反而給影片帶來更強的真實性。

網 際網路到底是給人類製造疏離,還是拉近距離?《電車男》一方面看到網路是男主角逃避自卑的場所,但也透過網路得到祝福,勇敢追愛的來源,倒是很值得大家討 論。儘管這是個「遜男追美女」的故事,卻比俊男美女的影片還要動人,因為它讓我們相信了,幸福降臨在每個人身上的可能。

2005年8月26日 星期五

《神仙家庭》Bewitched

真不敢相信妮可基嫚推掉了《史密斯任務》,好去拍《神仙家庭》,只因為她覺得自己跟布萊德彼特沒有火花。我承認《史密斯任務》全靠男女主角的強力放電才會精采,但是妮可似乎沒辦法從《超完美嬌妻》學到任何教訓,她竟然繼續在《神仙家庭》繼續扮演「老片新拍」的家庭主婦。

《神仙家庭》的前半部是精采的,是那種意在言外的精采:仙女伊莎貝不想往後只靠法術過日子,因此帶著小黑貓來到好萊塢要自力更生。除了非必要之外,她不用法術。結果感覺人間處處新鮮、處處可愛的伊莎貝,她自然的天真可愛,卻被一位聲勢下滑男星相中,要她參加「神仙家庭」電視劇的拍攝,想利用她毫無演戲的經驗,襯托自己達到眾星拱月的效果。

電影在這邊有很多瘋狂的影射,伊莎貝活脫脫是《魔女宅急便》的翻版,然後聲勢下滑的巨星、想靠美女拉抬自己,怎麼樣看都像在挖苦湯姆克魯斯(我們都知道他最近又使出這種技倆)。加上伊莎貝的巫師老爸,無時無刻在想辦法唱衰,又活似女性無法擺脫的父權箝制。所以當伊莎貝發現了男星的陰謀,決定要活出自己,爭取自我地位,更像她毅然與阿湯哥分手,登上好萊塢一線女星的奮鬥史/動機。

但是所有的好看就沒了,似乎編導的好點子全部用光了,怎麼都無法讓影片繼續高潮。觀眾會察覺沒有什麼新點子可以丟進來的編導,就不斷在玩「重組」「重來」的遊戲,把同樣的事情換個方式繼續說,彷彿攪拌一鍋已經沒有材料可以滾的巫婆湯。最納悶的是,請來老牌影星米高肯恩、莎莉麥克蓮,卻沒有設計什麼讓他們發揮、飆戲的對手戲。就這樣,他們淪為替妮可陪趁的花瓶,偏偏影片前半段對於「踩著別人當花瓶而成功」有很大的挖苦。

《神仙家庭》本來的主旨是說,不用法術、特權,靠自己成功,才是真正的出頭。但是這部片的後半段卻因沒有想法,淨用些偷懶的方法在混,企圖製造火花。妮可基嫚真的該換到經紀人,老替她挑些尚未完稿的劇本。

《紅孩兒:決戰火焰山》

「災難片新品種!」,這是我看完《紅孩兒》,腦海突然跑出的一句話。

好啦,這部片當然不是災難片,電影也不是恐怖到極點,但是《紅孩兒》犯的錯誤太過明顯,以至於整部片就被這些錯誤徹底拉走了。拜拜,動畫片;哈囉,災難片。

第一個最大的毛病是,不曉得該在哪些段落使用2D,或者3D動畫。雖然本片交錯使用這兩種動畫技術,但是很不幸的,什麼樣的情節該用什麼樣的技術,顯然沒有經過太多的討論。於是當你看到紅孩兒對著孫悟空丟出兵器,後者很瀟灑地往後一仰──任憑誰都看的出來,這招是在玩《駭客任務》的基努李維──所以你會期待,接下來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繞著孫悟空旋轉的電腦動畫。猜錯了,結果居然是2D的動畫,還用慢動作畫出紅孩兒的兵器如何從銀幕左側,朝著右側飛去。

妙的是,在另外一個不該用3D動畫,以三百六十度旋轉鏡頭描寫場面的段落,卻出現了這樣的技術:禿鷹繞著火燄山腳下的一座塔,環繞著飛行,然後鏡頭隨著禿鷹一起繞著這座塔,直到地平線的另一端出現前往西方取經的唐三藏一行人。嗯,編導這樣大費周章處理這座塔,想必有什麼玄機,會在後頭的劇情有重要的地位。錯,這座塔也就不過是座塔,沒啥重要,而且在下個鏡頭立刻變成了2D的畫面──那,前一個鏡頭那般大費周章是何故?真叫人無語問蒼天。

至於在劇情的邏輯上,請注意《西遊記》的原著,作者吳承恩在描寫孫悟空所遇到的各種對手,都會安排他們在打架之前好好地叫陣。這也就是為何孫悟空會被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三番兩次給吸走的理由,因為他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就會答「有」!所以囉,《紅孩兒》這部片的武打,也該是同樣的邏輯。除非,紅孩兒要「偷襲」,才不會在出手前叫陣。結果這部片的武打既有叫陣,也有直接開幹,反正所有的人物都隨心所欲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口水與兵器齊飛。

還有一個最恐怖的錯誤,就是牛魔王跳西班牙鬥牛舞,逗老婆鐵扇公主哈哈大笑。我不是反對在《西遊記》的中國故事中,放入其他文化、或者時空的元素。然而,與其讓牛魔王跳西班牙鬥牛舞,還不如讓孫悟空在跟牛魔王對打前,跳西班牙鬥牛舞來逗牛魔王,這樣不是更合乎邏輯嗎?結果不然,所以牛魔王自己跳鬥牛舞,這不就是一種矛盾嗎?更妙的是,這個跳鬥牛舞的牛魔王其實是孫悟空變的,所以鐵扇公主怎麼沒一眼就瞧出,眼前這個「古怪舉止」的老公是冒牌貨?因為真正的牛魔王絕對不跳鬥牛舞,不是因為個性暴躁,而是因為他自己就是條「牛」!

一部電影的錯誤,或者矛盾多寡,其實都不會毀了一部片。君不見《星際大戰》裡頭充滿違反物理定律的科幻冒險,可是觀眾依舊如癡如狂。因此重點不是有沒有錯誤,而是「全劇的邏輯在哪」。《紅孩兒》當然想跟《史瑞克》看齊,學著如何把老掉牙的故事,說出一個有趣味的新意。問題是,《史瑞克》整部片看似笑話連篇,其實都是經過精心算計的,他們只保留了「挖苦」「諷刺」童話故事、迪士尼動畫公式的部份,其餘的就算再好笑,也要捨棄,因此這部片的笑話很多,水準卻很整齊。到了《史瑞克2》,則保留了挖苦好萊塢的笑話,從「遠的要命王國」,到小木偶演出《不可能的任務》橋段,主旨都鎖定好萊塢。《冰原歷險記》都是冷笑話,為什麼?因為故事在冰河時期啊!

《紅孩兒》在努力想讓動畫熱鬧有趣的時候,其實非常賣力,但是卻沒有一個中心思想。幾乎是什麼好笑、有趣,就放進來。但是這些安排有意義嗎?是不是同一個邏輯呢?沒有。因此這部片非常的凌亂、甚至於沒有意義的錯亂(我前面就挑出了牛魔王「不該」跳鬥牛舞卻沒被識破的道理)。更妙的是,當整部片都塞滿了處心積慮的熱鬧情節時,卻忘了交代火焰山怎麼來的: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踢翻了煉丹爐的結果。吳承恩有在《西遊記》寫到這點,齊天大聖來到火焰山是要收拾自己當年撒野種下的因;可是《紅孩兒》賣力搞笑,連「自作自受」如此明顯且重要的教訓都忘了提,真的該被打屁股。

《毒鑰》 The Skeleton Key

好萊塢似乎不是完全冥頑不靈之處,當《七夜怪談》吹起的亞洲恐怖風,被他們加持後橫掃世界各地票房,美國人也懂得舉一反三了。《毒鑰》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撇開劇中人金髮碧眼,或者身處紐澳良鄉間的背景,其實這是一部組合亞洲恐怖片元素的電影(因為編劇恰好是《七夜怪談西洋篇》伊森克魯格)。

亞洲恐怖風有什麼特色呢?人物不要太多,最好是以女性為故事主角(這樣子主角比較弱勢,才容易擔心受怕,牽連到觀眾提心弔膽的心理因素)。永遠都要出現一座陰森的宅第,如果這不是劇中人住的地方,就是劇中人要冒險進去解謎之處(想想《鬼來電》《咒怨》)。最重要的是,主角不是乖乖等著被殺、送命,而是要在驚嚇中奮力去解開一個謎團(《見鬼》),而謎團來源往往是一個有點耳熟能詳的話題去改編的(《鬼影》)。主角剛開始不信有這檔事,可是最後在解謎的過程中,也不得不信了(《鬼水怪談》)。

《毒鑰》完全具備上述的特色,不像好萊塢道地的恐怖片《德州電鋸殺人狂》《陰宅》,都難免有血腥暴力的場景,或者是《半夜鬼上床》這類有無法掛點的妖怪。最妙的是,《毒鑰》完全掌握住了亞洲電影恐怖風最強的一個特色,而且加以發揚光大,成為這部片在劇本上漂亮的大逆轉:「主角剛開始不信有這檔事,可是最後在解謎的過程中,也不得不信了。」當然,編導拿混合了法國、黑人等等文化,具備強烈特色的紐澳良來鋪陳這個故事,只能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就像貞子被關起來的那口古井,伽耶子憤恨難消的那棟和式獨棟房屋,小場景卻能有大發揮。

如果說《毒鑰》一片顯示了好萊塢在恐怖片製作上水準的跟進,其實某種程度該片也反映了這股恐怖風的濫觴。真的,觀眾們已經被各式各樣的惡魔奇觀嚇飽了,沒辦法讓我們帶著陰影從戲院回家,就不算成功。《毒鑰》少了點「邪惡會在你身邊」那種如影隨形的恐懼,也沒辦法《見鬼》那樣在女主角身上挖掘出對於生命意義的深度,只有那種愚弄觀眾的推理趣味。洋鬼子搞鬼,雖有進步,但還須努力。

《金龜車賀比》Herbie : Full Loaded

我真沒想到,我喜歡《金龜車賀比》。

是的,其實這還是部胡鬧的電影。為什麼汽車會有自己的思想,然後怎麼會有自己的生命──這些「反常」的現象依舊無解。而據說,最早想到金龜車當主角的點子,是華特迪士尼本人。不過翻拍的《金龜車賀比》,倒是做了幾件對的事情,讓影片的時代感跟金龜車的風馳電掣一樣有看頭。

第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不是一部「翻拍」的電影。相反地,故事本身沒有推翻以往「萬能金龜車」所做的種種事蹟,這部片是一種延續、傳承金龜車的冒險,觀眾可以看到它以往的光榮歲月。於是劇情不是改寫,可以被看做以往種種事蹟的延續。

第二個,則是劇中主角變成了女性。想想看,不要說「金龜車」系列電影,任何的一部賽車片,你曾幾何時看過坐在駕駛座上的女性人物呢?沒有吧!但是《金龜車賀比》卻把方向盤交給了琳賽蘿涵,讓她快採油門、衝鋒陷陣,巾幗不讓鬚眉。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於是這部片也變成了一個女性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的自我探索成長。琳賽蘿涵飾演的美琪是天生賽車好手,但是因為父親的反對,她必須壓抑自己的天賦,沒辦法繼承家族的賽車手傳統。如果你把這部片視為「金龜車」在延續冒險傳承的突破與挑戰時,美琪所面對的卻是另外一種她沒辦法順理成章的傳承,所以人與汽車才必須團結起來一致奮鬥,爭取他們想要的。

在「金龜車」系列當中,以往都是汽車比人聰明,或者主角比較遜,要靠金龜車來提醒、化險為夷。但是這回《金龜車賀比》卻不同了,也許美琪有輛神奇到無法解釋的汽車當後盾,但是她還是要動腦筋在賽車場上比輸贏。若是沒有孫悟空的身手,拿了金箍棒也是白搭。

《金龜車賀比》還是一部拍給小孩子看的開開心心的電影,但是這裡頭卻反應時代的進步。更難得的是,開車的女性不再被視為遜腳或者技術爛。即使是主角勝利、贏得芳心的公式老套,但是卻是美琪主動親吻她喜歡的對象,你能說這不是迪士尼,或是好萊塢的某種進化嗎?

2005年8月23日 星期二

《機戰未來》

導演羅柏柯恩的電影,題材都脫離不了「早就耳熟能詳」的範圍,但是他總有辦法放進許多新的元素,變成「新瓶舊酒」的娛樂電影,深受新世代的喜愛。如果說,《玩命關頭》是賽車電影的升級版,《限制級戰警》是007的極限運動版,這部《機戰未來》儼然是《捍衛戰士》的電玩版。

可是,等等,我們為什麼喜歡《捍衛戰士》?因為湯姆克魯斯又帥又酷,攝影光圈美輪美奐,F14戰機飆起來震撼有勁,加上好聽的電影歌曲,還能讓觀眾忘記一個只有俊男美女,青春勵志的薄弱劇情。以至於讓觀眾看完電影,會想熱血從軍。

《機戰未來》在特效、火力總總層面,硬是打下了《捍衛戰士》,三個頂尖飛行員加入最新的防衛飛行計劃,遇上了有人工智能的戰機,衍生了一場人類與機器的較勁。但是堆砌的聲光效果,卻不是在替美軍、大美國主義美化;更糟的是,由於政治現實的演變,觀眾再也無法認同《捍衛戰士》那樣單純的價值觀,因此《機戰未來》就只好竭盡所能去「反映」詭譎多變的國際政治,甚至描寫軍隊的官僚,種種體制內的腐敗。

問題是,這樣的題材塞在一部暑假檔的特效軍事片當中,顯得十分的淺薄。跟那些炫目、逼真的飛行效果畫面相比,這部片企圖討論與觸及的議題,在智力上面遠遠落後人工智能戰機。更奇怪的是,為了要挖瘡疤、製造戲劇效果,劇中角色的正邪立場就不斷地「轉變」,而且是毫無理由的「轉變」,好人壞人都在編劇的一念之間。因為大家都搞不懂正反派是怎麼產生的,所以還真不是普通的驚悚啊!

本來影片在討論,人工智能戰機,能否在戰場上取代血肉之驅,減少士兵在戰場的傷亡?可是連就人工智能戰機,也「突然」變壞人,「突然」變好人。至於戰機為何要壯烈成仁,也沒辦法討論,只能丟入一個俊男美女的結局。《機戰未來》每一幕都比《捍衛戰士》炫上了十倍,卻沒辦法販賣青春洋溢的熱血夢想,更缺乏深度討論現實的本事。嗯,也許我們該發展人工智能的導演,看看能不能改善一下。

2005年8月5日 星期五

《絕地再生》 The Island

沒人會料到《絕地再生》竟然只是半部好電影。

前半部的故事大致是這樣:林肯是住在未來世界的人類,所有人都男女分開,集中住宿管理。他們每天就是起床、吃飯,上工,運動,休閒,無時無刻都有 專人監控管理。沒辦法,因為整個世界已經被化學污染了,住在這個乾淨的「宿舍」是不得以的選擇。生活唯一的高潮是,等待每週抽獎一次的大樂透,中獎者可以 前往世上最後一塊淨土「神秘島」安享餘年。

好吧,其實劇情並不是這樣。這部片的預告、海報,還有所有的宣傳,通通把後半部的轉折提早告知了:林肯等人其實是被蒙在鼓裡的「飼料雞」,他們之 所以不愁吃穿,是因為他們都是複製人。所謂的大樂透抽獎,則是當複製人的本尊需要他們的「器官」時,以此為藉口把他們騙去「屠宰割肉」。

如果一部片的劇情轉折,可以不怕提早讓觀眾知道,表示這部片在劇情的後半段有很多的高潮迭起。問題是,《絕地再生》並沒有。所有的追逐都毫無動 機,一群「傭兵」發瘋似的追著逃亡的男女主角,中間不斷損兵折將,叫人納悶號稱這群專業的傭兵怎麼如此容易,會被兩個沒見過世面的「飼料雞」給打敗?!更 玄的是,這兩個「飼料雞」從出生就與世隔絕,怎麼一下子就學會適應真實世界的生活呢?

這些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勉強可以忽略。因為導演麥可貝不斷在賣弄他最喜歡的部分:飛車,飛車,更多的高速前進的交通工具撞上物品,製造出巨大的撞 擊,捕捉那瞬間破壞的美感。麥可貝為了滿足他的這點癖好,已經在《絕地戰警2》的片尾,模仿了成龍在《警察故事》開場的那段飛車衝下山坡的橋段;在《絕地 再生》,他又巧妙「移植」了《駭客任務:重裝上陣》的那段高速公路追逐。老實講,他拍的也很炫,可是有什麼意義?

因為這樣一來,《絕地再生》整部片就很像另外一種《駭客任務》:基因科技製造出來的生化人,突然覺醒,反叛,摧毀製造者。《駭客任務》還解釋了基 努李維之所以要反叛,是因為這是命中注定,中間的過程是不斷地辯證「反叛與覺醒是否必須」,「被奴役的一無所知會不會比有自我的覺醒還好」。可是《絕地再 生》卻沒辦法解釋,推說這是基因工程出錯。而逃亡追逐戲,更像《全民公敵》已經幹過的好事──其實你把這幾部片的動作戲剪接在一起,會變成一部很好看的動 作短片,有《蘿拉快跑》的趣味。

唯一很納悶的是,《絕地再生》是史匹柏自己挑上的劇本,交給自己挑上的導演麥可貝拍攝。很顯然,史匹柏對於近年自己不在暑假檔呼風喚雨,有其一定 的危機意識。《絕地再生》應該是想走去年暑假檔《機械公敵》的科幻動作路線,問題是威爾史密斯飛車生還後,會有後續調查的動作,找出是誰指使的;《絕地再 生》的飛車,對劇情有什麼影響嗎?死掉一堆手下的傭兵還是繼續不怕死的拼命追,而主角們繼續逃.......。《絕地再生》為什麼會搞砸?就是掛在這裡。

2005年7月24日 星期日

(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台灣在著作權法施行之後,許多沒有得到授權的翻譯書籍都逐漸消失在市面上,包括我小時候看過很精采、很喜歡的兒童文學在內。長大後,我如何尋尋覓覓,始終 無法重溫舊夢。但多虧了好萊塢,由於《哈利波特》的大賣,他們又把腦筋動到兒童文學上。於是在銀幕上欣賞這些「重拍」的兒童文學,成了我回憶以及與他人分 享童年點滴的唯一方法。


兩年前的電影《辣媽辣妹》,讓我重拾當年看到原著文字的那種樂趣。我當時想,如果有人願意重拍《巧克力冒險工廠》就好了。感謝近年來網友不斷在網站上拱提姆波頓,跟強尼戴普的再度合作,讓好萊塢真的聽到了我們的心聲,如今,《巧克力冒險工廠》終於也登場了。


為什麼當時只是個小孩的我,雖然只看過一次原著,卻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因為這個故事「完全不正經」!因為受不了祕方外洩,糖果達人威利乾脆關閉工廠,與 世隔絕,直到多年後他的夢幻巧克力才重新上市。但是這次工廠人跡罕至,沒人知道他倒底如何製造。結果威利舉辦了一個瘋狂大抽獎,在糖果裡藏著五張入券,招 待五個幸運兒進入工廠參觀,分享他的秘密。但是五個幸運兒進去之後,發現這個工廠簡直就是打翻的童話世界。裡面居然有條「巧克力河」,還能泛舟;還有一種 「套餐口香糖」,邊嚼味道會邊變化,就好像吃套餐一樣上菜.......。好了,我不要告訴你太多,但是看這部電影最好先準備些巧克力在身上,邊看邊吃糖 才是過癮。



從原著到電影,《巧克力冒險工廠》始終有一個主旨:童心。太過早熟、世故,或者尖酸刻薄的小孩,都是這個世界的畸形產物,而大人們絕對脫離不了關連。讓一 個小孩可以自由自在,保持天真單純的價值觀,欣賞一塊巧克力糖的滋味,那才叫真正的幸福。可是電影還沒進入到主題,我的眼眶就充滿了淚水,我發現自己太高 興也太感傷。我高興的是,我等了好久好久,終於有機會可以重溫我「童年時讓我哈哈大笑的那個絕妙故事,並且與人分享這樣的樂趣」。我感傷的是,我等了這麼 久,發現自己已經離那個快樂的童年好遠好遠,而看這部電影是我唯一可以重返同年歡樂時光的方法:就是這樣單純地坐在戲院裡頭,讓銀幕上的聲光去編織這些瘋 狂的想像力。



《哈利波特》的書迷們啊,你們不知道你們有多幸福,你們不必像我這樣等上個二十年,才能看到銀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我要感謝提姆波頓跟強尼戴普,沒人 知道這兩個超過四十歲又當了爸爸的中年男人,為何會「腦筋不正常」,花這麼大的力氣去說一個「一點也不政治正確」,沒有什麼「教忠教孝」意涵的故事。可是 這兩個傢伙真帶種,他們寧願用自己所有的才氣與資源,去拍一部這樣討好小孩的電影,而不是去搞日進斗金的暑假大片。要不是他們帶頭大搞特搞,我永遠不會有 機會重溫我的童年。


我想不出別的辭彙來讚美《巧克力冒險工廠》,我只能說,小書迷的漫長等待終於完美地結束了。多吃巧克力。酷。還有,提姆波頓很適合拍《西遊記》。

2005年7月22日 星期五

《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 Final Wars

怪物電影始終有一個哲學是顛仆不破的,就是「假裝」。演員必須假裝真有其事的恐怖,編導必須假裝怪物巨大無比、打不死;而觀眾吃著爆米花配可樂,假裝這一 切都是真的,卻因為可以一眼看穿銀幕上的「假裝」,開心地哈哈笑。日本的《哥吉拉》系列電影,從頭到尾都忠於這樣的哲學,就算到了這部「告別作」也是如 此。猶有甚者,這部片更把每一吋膠捲的假裝哲學發揮到極限。

電影敘述,未來世界因為核戰污染,導致人類出現了基因突變的變種人。同時地球也因為污染過度,造成許多怪獸橫行肆虐。於是保衛地球免於怪獸蹂躪的辦法,就 是讓變種人組成的地球防衛軍,出馬對抗怪獸。然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天空出現了巨大的不明飛行物體,原來是「X星人」。他們帶來征服怪物的法寶,卻把 人類逐一洗腦。唯一不被他們洗腦的,就只有「哥吉拉」,變成怪物大戰外星人。

在《哥吉拉》系列當中,請特效演員穿著橡膠戲服,在縮小模型跑來跑去、踐踏城市,已經是必備的趣味。不過,跟怪物無關的部份,往往都陷入沉悶的氣氛。因為 劇中人太過嚴肅地講著對白,以便解釋這些天馬行空的怪力亂神。但是到了《哥吉拉最後戰役》,跟怪物「哥吉拉」無關的戲份,卻不斷加料,絞盡腦汁炮製各種科 幻電影的橋段,產生類似《追殺比爾》的引經據典效果,製造出跟怪物分庭抗禮的趣味。

影片聰明的地方,是有相當程度的自覺,跟之前的系列相比,其實與其花力氣說服觀眾「哥吉拉真的存在」,還不如用各式各樣的科幻狂想填滿銀幕。如果你把《X 戰警》《駭客任務》《ID4星際終結者》《世界末日》通通放進一部電影,然後把這些情節跟「哥吉拉」扯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德性。在一連串的瘋狂惡搞中,也 不忘溫故知新,趁機把之前登場的怪獸們一一重新介紹出場,看的出編導想要跟「哥吉拉」致敬,滿足影迷的胃口。

是的,我不能說這部片的藝術價值有多深,創新程度有多高,甚至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也很難被說服「這一切都是真的」。可是那種「假假」的趣味,很適合在炎熱的暑假,讓大家在電影院逃避無法擺脫的煩惱。

2005年7月17日 星期日

《星際大奇航》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史匹柏讓《星際大奇航》變得好看了!

本來我是完全不對這部改編英文科幻小說的電影有任何期望,因為它很囉唆、瘋狂,英國人的犬儒智慧與嘲諷。要知道,有些時候,精采的文字就是很難改編成一部電影,無論你用多少特效也辦不到。

妙的是,史匹柏把《世界大戰》變成了這種電影,以至於在台灣比它晚上映的《星際大奇航》,一下子就被突顯出那種莫名的優點,無厘頭又神經質的趣味,就算不斷偏離主題的劇情,也覺得很妙。為什麼?起碼當地球被外星人毀滅的時候,就是真的「毀滅」了。不廢話,夠狠。

至之於死地而後生,就是《星際大奇航》的優點,因為一個神經到不行的理由,地球一下就沒了,全人類只剩下意外闖到太空的男女主角。他們搭上一艘被銀河系總統所挾持的超級太空船,被迫跟著這個總統一邊被追殺,一邊到處漂流。他們做了一些愚蠢到不行的事情,慢慢地發現原來這趟漂流之旅,對於主事者來說,原來有其意義。幸運的是,我也看得懂。

光靠鬼扯瞎掰,當然會有叫人厭倦的時候,好險《星際大奇航》的每一個鬼扯瞎掰,都圍繞著主旨:諷刺那些你已經知道的事情。從外星人、星際航行電影、政治、官僚、男女關係、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如果說,《世界大戰》只講「外星人襲擊地球」一件事情,《星際大奇航》恰好顛倒,它是什麼事情都要碰,都要講,野心其大無比,用「破壞規則的方式講解規則」。

題則在於看完電影之後,大概很難描述這部片的主題究竟在幹嘛。可是呢,裡頭有太多亂七八糟叫人噴飯的好笑話,就像周星馳電影總會有那些教人念念不忘的橋段,不斷地被人背誦。因此我猜本片的這些笑話,應該很快也會流傳起來,給台灣的惡搞文化注入新血。

《壞教慾》Bad Education

誰是二十一世紀的希區考克?《靈異第六感》的奈沙馬蘭,《戰慄空間》的大衛芬奇,都以作品顯示出他們的實力。不過現在角逐這個頭銜的人又多了個勁敵,請容我向您推薦:阿莫多瓦。

影片一開始就擺明了阿莫多瓦要幹的好事:虛擬與諷刺最愛造夢、成名不擇手段的的電影圈。青年才俊導演安利奎正在苦思下部片的題材,研讀社會新聞想從中找靈感(嘿,《悄悄告訴她》就是取材社會新聞),然後一位演員伊納修帶著他自己的腳本毛遂自薦。伊納修寫的劇本,敘述變性藝人莎哈啦跟童年愛慕的對象重逢,勾勒起昔日在天主教男校發生的不愉快回憶;莎哈啦不甘被當年被馬諾羅神父侵犯、與真愛無緣,決定把這段故事寫成小說,重回母校找神父算帳,要對方付一大筆遮羞費,以便拿錢跟著愛人遠走高飛。這段經歷,原來改編自他與安利奎的童年往事,自然就獲得安利奎的注意。就在安利奎籌拍這個故事的時候,兩人的愛火也重燃,從單純的導演/演員變成了情侶。但是他們的關係,再度被神父所破壞,宛若往事重演。

《壞教慾》有著最無法用文字單純敘述的劇情,因為整部片處在「某人以小說、或回憶等等倒敘的方式,解釋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這些「戲中戲」的段落,又是隨著敘述人稱的變化,有著不同的版本,於是就不斷對照出各種人性的陰暗面。沒錯,真相總是叫人膽顫心驚,問題是你能想像這些驚悚刺激,卻又圍繞著閃閃發光的演藝事業嗎?你能想像,阿莫多瓦如何從經典雋永的元素當中,轉化成他特有的風格嗎?(《第凡內早餐》的名曲〈Moon River〉,被他加工之後成了一首驚悚之歌)這般的大膽與顛覆,真的只有當年希區考克才幹的出來。他還熟練地用「變裝」技巧,讓劇中主角在不同的說法當中,變換了造型,在正邪的角色間游走。妙的是,片中忽男忽女、亦正亦邪的演員蓋爾賈西亞貝納,完全讓觀眾非常清楚地明白,此刻這個人物倒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就像變性藝人莎哈啦的反串秀一樣精采。

假使《史密斯任務》讓你對布萊德彼特、安潔莉娜裘利的緋聞著迷,《壞教慾》這部片絕對會讓觀眾陷入「這是真的還是假的」的惡性循環思考當中。故事中擺明了有阿莫多瓦導演的經歷,片尾那段欲蓋彌彰的字幕,又將劇本的「真實性」推到最高點。當然,你也知道這裡頭有太多的虛構與加油添醋,不過難以看透的虛實關係,不就是劇中幕前幕後、情慾較勁的那種拔河遊戲嗎?!然而阿莫多瓦多層次又不紊亂的敘事結構,真的是讓觀眾在層層包裹的真相裡頭,有種拍案叫絕的過癮。

比起《世界大戰》,《壞教慾》的劇情起碼聰明了十倍還綽綽有餘!就看你有沒有膽子跟阿莫多瓦過招了。

2005年7月9日 星期六

《頭文字D》Initial D

看完《頭文字D》的當晚,電視上正好播出《玩命關頭》這部片。兩部都是跟「飆車」「飛車」有關的電影,也運用了電腦特效來強調第一人稱的飛車主觀鏡頭。但是我卻一直在想,《頭文字D》,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讓人看了感覺很流暢,很熱血,還有什麼呢?
答案是,《頭文字D》是香港電影近十年來,對於青少年最有正面描寫的電影。
好啦,《頭文字D》其實是在香港資金,改編日本同名漫畫,在日本拍攝,卻由港台演員飾演劇中的日本人,但是對白卻全部用廣東話發音的電影(包括片中日本女星鈴木杏飾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也許這樣的做法,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解或者不適,不過在此之前,電視劇「流星花園」就已經做過了,讓華人以華語發音來飾演日本漫畫的人物,結果是風靡亞洲,「F4」更成為無數少女崇拜的偶像。所以《頭文字D》這樣做,其實對於這部片想要訴求的青少年觀眾,完全不會製造任何困難。相反地,覺得會「不舒服」的人,也不是這部片想要拉攏的對象。
為什麼我說《頭文字D》全片的青少年角色都是正面的呢?過去香港電影不是沒有青少年,請想想《古惑仔》系列,他們都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雖然也強調江湖道義,嚴格說起來不是什麼善類。《新警察故事》更把反派設定為青少年,迷失的青少年以屠殺警察、挑戰社會秩序為樂。哦,還有兩部《特警新人類》,都是拒絕聽從上級指揮、尋求體制外自行出擊的執法人員。當然你也不能忘記《無間道2》,提到少年時代的劉建明、陳永仁,他們都是警察與黑社會鬥法的棋子,在黑白夾縫間求生存,必要時也出賣身邊的人自保。
沒錯,港片始終都有青少年,只可惜他們從來不是主角;如果他們是主角,也免不了打打殺殺。而且最讓我受不了的一點,就是港片的創作者動輒喜歡把青少年描寫為「搖頭派對」「電腦遊戲」「手機」「MP3播放機」「極限運動」的愛好者。《新警察故事》當中的青少年,不僅會設下陷阱殺警察,還把過程做成3D電腦遊戲上網炫耀──編劇可能忘記了,這年頭能夠自製3D電腦遊戲的人,絕對是遊戲公司以高薪挖角、搶著要的對象,只怕賺錢都來不及了,他們怎麼可能「無聊」到必須以殺警察為樂呢?
這樣你知道了吧,港片的青少年都是被描寫為「誤入歧途」「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人物。電影創作者之所以把青少年塑造成這種形象/偏見,因為他們認為青少年就是這樣:一定要沉迷在電腦網路,手機,打電動,還有極限運動裡頭。
《頭文字D》的青少年們,恰好沒有上述的任何一種特徵,除非你把深夜在山路飆車算做極限運動。相反地,這部片的青少年都非常的正面、正派。他們選擇在深夜上山開車,以車會友,不像《玩命關頭》的飆車族其實以飛車技術去搶劫。大家比賽的是技術、耐力,勝不驕、敗不餒,輸的人還主動請贏的人喝汽水。真的,他們是一群文質彬彬,有禮貌,也非常文明的青少年。
會呈現出這樣的銀幕性格,當然是根據日本漫畫原著的關係。藤原拓海就是一個無意間練就一身飛車本領的高中生,他非常的低調,包括遇到喜歡的女生,他都是低調到不行。說真的,這樣的性格一點都不像香港人,但是周杰倫的確把他的特質放入了這個人物身上。當藤原拓海一手開車,一手放在車窗上拖著腮幫子的時候,那真是一種自然的低調。
陳冠希飾演的高橋涼介,更是一個正面的人物,他雖然在飛車上敗給了藤原拓海,卻虛心求進步,也沒有什麼咬牙切齒的憤怒。余文樂飾演的中里毅也是,雖然也被藤原打敗,甚至要在最後的決賽中,告訴藤原拓海該怎麼小心對手。你瞧,他們一點也沒有什麼「面子」問題,大家都很清楚飛車就是有輸有贏,輸了就是要去改善:你可以改裝車子、或者好好磨練自己的技術,他們都不會想些旁門左道的點子阻止對方贏過自己。
就連鈴木杏飾演的茂木夏樹,雖然瞞著眾人做援交妹,但是最後也在恩客面前啜泣反悔,坦承自己深愛著藤原拓海。當藤原拓海發現了真相,她後悔不已,在家門口的巷子跪地痛哭。連做錯事的人都知道懺悔、改過,這麼正面的價值觀,的確在港片已經非常少見了!
所以這部片唯一的「壞人」,就是搞不清楚狀況、犯了錯還要在那邊耍機車的笨蛋,就是劉?宏飾演的岩城清次。他想挑戰藤原拓海,跑到秋名山上踢館,卻搞不清楚狀況認錯人,被修理了一頓還不知道反悔,跑回去請出領隊替他報仇。但是陳小春飾演的須藤京一,顯然格調要比他高很多,就算翻車摔爛了,也沒有看到他咒罵別人。
是的,《頭文字D》從主角藤原拓海身上,慢慢形成一股很正面的男性情誼,把他週遭的每個人都感染了。無論是他看似瘋顛的老爸藤原文太,還是幻想成為秋名山車神的阿木(藤原為了救他才去玩飛車),每個人都很正面。他們會彼此用一種不是很直接的方式,表達彼此的關心,在電影的最後,觀眾也看到了藤原父子之間的那股奇特卻溫暖的相處方式。
以青少年為主角、吸引青少年觀眾買票入場的電影,不是沒有過。飛車的題材,也不是沒有拍過,《玩命關頭》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能夠像《頭文字D》這般,沒有把青少年拍到憤世忌俗、過度老成、膚淺幼稚的程度,的確是非常稀有。飛車不是讓主角們一較高下、拼個你死我活的競賽;相反地,在片中,飛車反而成為一種凝聚彼此感情的溝通方式。
難怪《頭文字D》一上映,會在台港星馬通通拿下首映冠軍。因為,在風馳電掣的情節中,青少年觀眾終於可以看到自己、肯定自己,他們不再是大人眼中的頭痛人物了。



《頭文字D》官方網站http://www.initialdthemovie.com/



《頭文字D》、周杰倫,登上雅虎搜尋熱門關鍵字http://cutewind.blogspot.com/2005/06/d.html




附註:兩年前,我訪問某位導演,他反問我,台灣電影光靠明星有用嗎?《尋找周杰倫》還不是賣不起來。我始終沒有回答他的疑問,因為要靠明星的魅力去支撐一部電影,並不是像《尋找周杰倫》那樣的做法。

兩年過去了,香港電影工業終於明白了該怎麼去「善用」周杰倫,如何搭配其他的資源,讓他的魅力發揮到極限,又不會過度。《頭文字D》說明了,香港電影工業依舊有捧人、製造明星的實力。至於始終沒有把周杰倫當作一回事的那位導演呢?嗯,他還沒有找到資金咧。



(不知道有沒有人從《頭文字D》得到啟示,好好利用「F4」的偶像魅力,量身訂做一部屬於他們的電影?!)

2005年7月1日 星期五

《世界大戰》Wars of the World

我想看《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因為小說家H. G. Wells的原著。這本1898年問世的科幻小說,描繪了人類遭受莫名外星人的攻擊,浩劫不斷,結尾也出乎意料的聰明。同樣出自此人手筆的,還有《時光機 器》一書。當然囉,《世界大戰》影響日後甚鉅,包括《ID4星際終結者》《星戰毀滅者》都難逃其陰影,世人也因此把外星人當作假想敵。

不過史匹柏拍的《世界大戰》,整部片都只有一個重點:真實的恐懼。這很簡單,他只要捕捉到「911事件」的那種災難氣氛,就足夠說服觀眾「外星人在地球大 開殺戒,快點逃命吧!」所以他透過他最拿手的說故事手段──藉由無法和睦相處的一家人(《E.T. 外星人》《侏儸紀公園》都是這樣),他們所發生的遭遇,來交代整個外星人攻擊地球的始末。他沒有花太多篇幅去搞排山倒海的特效(雖然有幾個震撼的大場 面),反而巨細靡遺描繪這家人的恐懼,他們要活下去,就這樣。

史匹柏在處理家庭人際關係,還有教小童星如何演戲,透過童星的真實情完成感染觀眾劇中情境的作法,已經是無人能出其右(《E.T. 外星人》《侏儸紀公園》都是此類手法的最佳範本)。不過這回他欽點的達珂塔芬妮,本人就是個小戲精,於是史匹柏很厲害地讓電影中的小女孩有著超齡的性格: 因對食物過敏而事事極度小心、對於恐慌會有很強烈的反應、對於兄長的依賴超過對父親的倚靠。她是這部片當中,眾人不斷想要安撫她,不斷想要安慰她「這一切 都沒發生」,彷彿是個很難面對現實的角色。史匹柏透過其他角色不斷對她的「洗腦」,恰好讓觀眾有種「這一切都是真的」的反效果,恐慌效應達到最高潮。

影片人物不斷要「逃出升天」的念頭,還有面對各種狀況的掙扎,力道都很夠。不過我更喜歡史匹柏處理幾個小細節的安排,像是在災難現場的新聞記者,對著主角 說「真可惜你不是生還者,不然這條新聞鐵定很精采」,痛擊媒體的白目。還有災民們在渡輪碼頭,失去理智搶汽車的爭奪,都非常的「反美國」。我很驚訝這部片 沒有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侏儸紀公園》,讓人有搭完雲霄飛車後的快感;美國人的天真喪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瀰漫的灰色,我們會不斷思考災難真的會降臨。 史匹柏為了達到這點,不得不將故事人物的完整性縮減,以便讓末日的氣氛強過一切。老實說,沒有了湯姆克魯斯,其實還會更真實。

《陰宅》The Amityville Horror

這是部標榜「真人真事改編」的鬼片沒錯,但是看這電影的時候,你要知道幾點;

第一、1974年發生的兇案,一開始兇手以「滅門血案」唯一生還者的姿態露臉,直到警方調查出破綻,才把他的無辜面具拆穿。

第二、1975年搬進去的露茲一家人,以「逃之夭夭」的方式從這座房子落跑,舉家搬到賭城,至今依舊不肯透露倒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三、露茲一家的遭遇,吸引多人的注意,在這家人拒絕提供任何協助的狀態下,1977年被小說家寫成了小說版本的調查報告出版。

第四、1979年,好萊塢把這本小說拍成了電影,當然也有加油添醋。飾演男主角的,是芭芭拉史翠珊的現任老公,詹姆斯布洛林。

第五、因為這是美國頭一遭改編真實靈異事件的鬼片,以發了歷久不衰的風潮,所以現在又被重拍。

第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露茲一家還是對電影非常感冒,他們甚至蓋了一個網站,用三字經臭罵電影公司,「以大筆的利潤分紅引誘我們提供第一手消息給他們」。這樣還不夠,他們乾脆在六月十日告上法庭,指控這部片胡說八道。

第七、妙的是,當年在法庭上,替滅門血案兇手辯護的律師,在1979年承認,當年宣稱兇手是「被鬼附身」的狀態下行兇,其實是瞎掰出來的脫罪理由。這理由似乎不成功,因為兇手至今依舊在監勞服刑。可是好萊塢很買帳,電影都拍出兇手被鬼附身的情傑。

第八、這棟「鬼屋」至今還是有人居住,雖然在露茲一家人搬出之後,之後的屋主坦承有「感覺怪怪」的,可是之後再也沒有人經歷過露茲一家人所宣稱的那種「鬧鬼」。

上述的許多資訊,在《陰宅》上映時,全被電影公司跟媒體忽略了,於是你就會傻呼呼地跑進戲院看這部其實也沒什麼的鬼片。不是嗎?在剝去了這些神秘的面紗之後,《陰宅》究竟看頭在哪呢?

但 是我恰好顛倒,我完全知道這部片之所以有任何吸引人的理由,不在於恐怖的劇情,就是看一樁「社會新聞」,如何在大眾、以及媒體口耳相傳的「三人成虎」狀 態下,究竟為何從單純的事件,被渲染為鄉野傳奇,而且是持續了超過二十年還歷久不衰。真有趣,真正住過鬼屋的這家人,寧願放任大家揣測,死也不肯透露任何 經歷,於是眾人只好旁敲側擊的結果,反而讓流言永不休止,比作祟的冤魂還不肯安寧。

我承認《咒怨》把我嚇到睡不著,《不死咒怨》卻沒成 功,《陰宅》當然也沒成功,因為這就是一部「鬼屋」電影,主角們搬進去的理由,就是鐵齒到有天不得不奪 門而出。老實說,如果把戲外的這些經歷拍成電影,我還覺得比較有趣一點,至少反映了我們的社會是如何「歇斯底里」「偏執」。


電影的官方網頁:http://www.amityvillehorrormovie.com/

露茲一家人對於此一靈異事件的「官方網頁」:http://www.amityvillehorror.com/


維基百科對於此一事件的解釋: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Amityville_Horror

2005年6月26日 星期日

《鬥犬》Danny the Dog

我還挺喜歡《鬥犬》這部片的咧。

什麼?你要理由?在看過張藝謀如何「折磨」李連杰,要他演個說話、武打都死板到極點的「無名」,還要被「萬箭穿心」掛點的《英雄》之後──我覺得,盧貝松對李連杰還不錯。

在這部由盧貝松、李連杰聯合編劇的電影裡,他們一起讓李連杰飾演丹尼,一個從小就被英國黑幫老大巴特當作狗飼養,用來暴力討債的一位殺手。經歷一次又一次「不平等」的合作後,丹尼越來越想反抗。然後在一次黑道逞凶的意外中,他脫逃了巴特的控制,意外結識了盲人調琴師山姆。丹尼發現,這輩子頭一次把他當「人」對待的,就是山姆,意外地啟發了他的良善。

基本上,這部片的劇情非常簡單,真的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但是有趣的是,無論是跟黑幫老大對待他人的「人性本惡」論,還是盲人調琴師的「人性本善」,因為有鮑勃霍金斯、摩根費里曼兩位演技派的詮釋,在銀幕上是那樣逼真。他們兩人又分別激發了李連杰的「潛力」,於是這成為《鬥犬》影片最精采的部份:,我們看到李連杰本是生命呆滯、死板的丹尼,從害怕、害羞,慢慢轉變到對生命的熱情與好奇,又保留了單純的本性。這些文戲都是李連杰未曾嘗試、也很容易搞砸的,不過因為丹尼恰好是個感情封閉的人,於是他對這些感情戲的青澀,恰到好處。

於是《鬥犬》成了一個「黑VS白」「善VS惡」的對照,這兩股力量的拉扯,讓我們看到有不同以往的李連杰。甚至當劇中的養女凱莉拿掉了牙套,展開新生,也是丹尼丟掉狗鍊,重新開始的時候。這些淺顯易懂,又不賣弄玄虛的喻意,其實在片中處處都是(你可以留心音樂跟攝影如何發揮到這點)。你也可以解釋,丹尼的命運,也是李連杰自己身為武打明星的抉擇:他該每次都打到讓對手斷氣、讓觀眾拍手叫好,還是該想辦法轉型?雖然這部片還是沒辦法解釋,他的矯健身手,究竟是怎麼學會的?但是我卻看到了,李連杰朝向一個演員的努力與可能。

2005年6月24日 星期五

何不把《史密斯任務》翻拍成武俠片?


一直在看《史密斯任務》的預告,突然靈光乍現,為何不把這部片翻拍成武俠版?

是誰說,翻拍一定是「東方改西方」,「古代改現代」,為何不能到過來?

不是嗎?

於是我想像中《史氏夫妻檔》(《史密斯任務》如果變成武俠片,當然要取這種片名)的劇情是這樣的:

史先生與史太太,是對平凡百姓、殷實商人。史先生平日是販賣綢緞維生,必須定期外出批貨;史太太則在挑擔子,沿街賣燒餅,大街小巷都知道她的手藝好。

但是,這都是假象!這是偽裝!

其實他們真正的身分,就是江湖上高深莫測的刺客!只要出的起價碼,他們就會在夜黑風高之際,出手奪取你仇人的小命!

所以這天,史先生與史太太,各自接獲一樁任務,要他們在深夜時分,在員外府上,取走一條小命。可是當他們出手之際,發現對方早有防範,當然在一陣扭打之後,發現原來就是另外一半!

原來史先生的綾羅綢緞,每綑布打開來,都是一把刀劍,他說什麼外出批貨,都是去行刺的鬼藉口!

史太太的燒餅小擔,其實裡頭有許多兵器,燒餅用力一敲,就是奪人首級的連環金圈!

這對夫妻檔當然展開了一陣對決,但同時江湖上也傳出了風聲,他們連手殺死了員外一家,還把員外收藏多年的武林秘笈搶走了!這本記載著武林各大門派、各種武功的最高機密,本來就是一本玄機處處,沒有武功底子的人看不懂的天書,但是落在江湖最強的刺客手中──史氏夫妻檔,已經讓各大門派感到芒刺在背!

沒有一個門派可以忍耐他們的武功祕笈外洩!

沒有一個高手可以等到他們學會了自家功夫,回來挑戰自己!

於是武林各大門派首次打破成見,聯手追殺史氏夫妻檔!

這下他們如何一邊解決長期以來的夫妻隔閡,在各大功夫高手前證明自己的清白,還要保住小命,找出誰是幕後陷害他們的真兇? 夠忙的吧!


好了,因為這是我的點子,所以呢,《史氏夫妻檔》當然也要效法《史密斯任務》那樣,找一對緋聞男女來擔綱。

我的頭號人選是,梁朝偉VS張曼玉。讓他們兩個延續《花樣年華》,可是卻打個半死,一定很好笑。

第二順位是周潤發跟楊紫瓊,他們在《臥虎藏龍》無緣,來《史氏夫妻檔》繼續打一定也很有趣。

我的第三順位是李連杰跟楊紫瓊,他們的確沒有什麼高手過招的機會,所以會給這部片帶來點噱頭。

請大家想像一下《史密斯任務》的預告,然後換成以上的人選;對,你要想像梁朝偉出劍,張曼玉拔刀,然後畫面上有許多電腦繪圖的飛刀飛來飛去(就像《史密斯任務》有許多電腦繪圖的子彈那樣飛來飛去)。

還有對白「Still Alive, Baby」,當然要改成「夫君,還有氣嗎?」

原來《史密斯任務》的飛車動作,通通改成騎馬。

還有一個軍火販子的角色,就是提供江湖人物各種兵器,有點類似「007」的Q那樣,我屬意讓陳柏霖來演,因為他看來就古靈精怪,一定會發明許多兵器。

我的計畫是,這樣翻拍的成本不會超過三百萬美金,反正《十面埋伏》也沒有超過這預算,因此我想兩百多萬以內一定可以解決,甚至更低。只要把亞洲市場算進來,就可以悉數回本。況且這樣的故事、卡斯組合,要在亞洲賣出去,會比《史密斯任務》輕鬆。

當然囉,武術指導一定要是袁和平,以及別忘了「子彈效果」的特效,還有各種揶揄武俠片的武打招式、江湖門派等等搞笑的段落。

對對對,這樣的武俠片,配樂一定很炫,請自己播放周杰倫的〈雙節棍〉〈龍拳〉,想像一下音樂的風格。你有看過武俠片的主角在出招時,放的是這種嘻哈、搖滾嗎?!沒有!所以這樣一定很酷!

誰說古裝片不能玩出新玩意?


More than Everything : 《史密斯任務》

2005年6月21日 星期二

《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蝙蝠俠:開戰時刻》並不是一部容易拍的電影,相反地,打從一九八九年以來,這是第五部《蝙蝠俠》電影。如何在形式上推陳出新,又如何在內容上有承先啟後的功能,要做到與其他四部片「無關」,卻能彼此呼應,不是普通的高難度,難怪好萊塢要一等,就花了七年才能重新打造這位大俠。

讓我吃驚的是,《蝙蝠俠:開戰時刻》既不是重複提姆波頓以黑色美學,挖掘出漫畫原著的驚悚神經質人性,也不是喬舒馬克在視覺上以接近螢光的色系,輔佐內容上極度誇張的嬉鬧風格。在新秀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指揮下,《蝙蝠俠:開戰時刻》提醒了觀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蝙蝠俠」沒有特異功能,他只是個凡人,他的七情六慾與我們更貼近。於是這部片成了一個簡易的指南,教導我們重新認識這位英雄人物,無論是他的身手、裝備,他與整個高譚市的愛恨情仇,還有他為何選擇「蝙蝠」當作他的識別標識。

儘管高譚市擺明了想影射紐約,但是這部片卻網羅了許多優秀的英國演員,從米高肯恩、湯姆威金森、連恩尼遜、席林莫非、蓋瑞歐曼、包括男主角克里斯汀貝爾都是英國人(所以高譚市都是英國佬),還有好久不見的荷蘭男星魯格豪爾。通常這樣的卡司陣容只會出現在角逐奧斯卡的劇情片,可是當他們一起在像《蝙蝠俠:開戰時刻》這樣的暑假檔時,你知道這不是一部只在視覺上藉由漫畫劇情,讓特效放肆流竄的感官刺激,而是一次優秀卡斯的大對決。這樣的細膩雖然比不上《蜘蛛人》飛天遁地的刺激,可是也是《蜘蛛人》難以達成的角色深度。

以前的《蝙蝠俠》顯然還難逃漫畫的影響,但是從本片開始,編導卻打算給我們看一個新的、更貼近真實與可能的英雄。同時大量引用的東方哲學與武術思想,讓蝙蝠俠的言行更有說服力。對,唯一可惜的是渡邊謙被浪費了,我本來期待他的武士刀可以砍掛蝙蝠車的說。就像劇中的台詞,「我們為什麼會跌倒?為了學會要如何站起來。」也許這個願望可以等續集實現。

More than Everything : 《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2005年6月17日 星期五

《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這世界上,除了好萊塢,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如此「神奇」的地方:你可以在一夕之間跌到谷底,也可以在一夕之間谷底反彈。克林伊斯威特前年的《血型拼圖》被譏為事業的末期,但是連續兩年《神秘河流》《登峰造擊》又讓他創下高峰。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蝙蝠俠身上,去年從「蝙蝠俠」漫畫延伸出來的《貓女》被罵到臭頭,今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能不能起死回生呢?


答案就是──各位,這真是個刺激的暑假檔,不僅絕地武士能夠東山再起,連幾乎有八年沒有出征的「蝙蝠俠」,也徹底改頭換面,太讚了!

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給日後的漫畫電影立下了一個顛仆不破的公式:英雄必須跟反派勢均力敵,雙方展開對決,諸如此類就是一佈漫畫電影的劇情大綱(妙的是,最後兩部《蜘蛛人》成了這公式的最佳示範演出)。提姆波頓貫徹他的黑色美學,從漫畫提煉出黑色幽默,與喬舒馬克偏好螢光色彩、卡通化劇情的做法,都是各有特色的誇張(就算你多討厭《急凍人》,也不得不承認該片也有其影響力,不然鄭弘儀也不必在冷氣廣告穿成那樣)。因為大家對於「蝙蝠俠」的熟悉,但是我們幾乎都忘記了,其實他不是這樣的理所當然。我們知道他很有錢,所以才能行俠仗義,但是他為什麼沒有變成一個揮霍無度的「上流美」呢?他雖然有很多高科技的配備,但是他的一身武功,總不是用錢買來的吧,是誰教他的呢?還有,他為什麼不離開高譚市,離開他雙親喪命的傷心地,遠走他鄉,眼不見為淨呢?

回答這些我們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就是《蝙蝠俠:開戰時刻》最精采的地方,影片交代了許多布魯斯韋恩從一個小孩、青年,成長面對內心恐懼傷痕的凡人,到鼓起勇氣作戰的正義之士,每個細節恰好都可以跟前面四部《蝙蝠俠》電影有所連結。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大衛葛爾(他就是三部《刀鋒戰士》的編劇,第一部《刀鋒戰士》推出的時候,恰好是《蝙蝠俠》系列跌到谷底的隔年;沒料到《蝙蝠俠》重新推出的時候,由他執導的第三部《刀鋒戰士》卻跌到谷底了),一起打造的劇本,推翻了原本「正邪二分法」的公式,也把「蝙蝠俠」對於高譚市的守候,擴大解釋為對於一個文明社會向上提升的公民責任與使命(而不是原來一看到探照燈信號,就急著要出發的那個正義快遞)。這個劇本的優秀,給對沒看過漫畫觀眾,所產生的相關問題提出了解答。包括為什麼「蝙蝠俠」的披風可以瞬間變成翅膀,他的武藝又是從哪來,幾乎跟他有關的每件事情,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讓「蝙蝠俠」變得更為具體,而不光是一個「頭戴內褲」跑來跑去的人。導演克里斯多福選擇了最強的演技派卡斯,更加強這股真實感,果然他們人表現的都很出色。我沒料到連恩尼遜演起動作戲這麼帥,我也忘了這是蓋瑞歐德曼頭一演好人,因為他就是個好人!

而對白字字珠璣的劇本,也是給影片下了最好的註解。「你在外表底下是誰並不重要,你的所在所為才是決定你是誰。」就像是片中提到「我們為什麼會跌倒?為了學習如何再站起來。」,沒錯,「蝙蝠俠」果然從他跌倒的地方再站起來。如果說第一集的《蝙蝠俠》掀起了漫畫電影的熱潮,那麼這回《蝙蝠俠:開戰時刻》,則給漫畫電影又開了一個新的趨勢。看過這部片,我真的開始期待明年的第五部《超人》電影,期待另外一位大俠的振翅高飛。

2005年6月9日 星期四

《史密斯任務》 Mr. and Mrs. Smith

這是一部混合「類型」的電影,乍看之下,布萊德彼特跟安潔莉娜裘莉飾演的這對殺手夫妻,彼此把對方蒙在鼓裡,宛若是《魔鬼大帝:真實謊言》的升級版。然後他們過著中產階級生活「偽裝」的部份,又很像《小鬼大間諜》。不過,這些都是幌子,《史密斯任務》其實比較接近《玫瑰戰爭》的概念:發現彼此都活在「亮麗」「美滿」等幸福生活假象底下的夫妻檔,如何透過接露真相、打到你死我活的過程,揶揄時下夫妻生活的概念,挖苦維持甜蜜家庭的虛偽。只不過,在諜報角色的故事背景設定下,他們打的更兇,戲劇效果可以更誇張。


劇中的這對殺手夫妻檔,在真相沒有揭露之前,彼此都心安理得過著「欺瞞」枕邊人的生活,卻又感覺到婚姻是難以形容的空洞、乏味。對照當他們得知這一切都是假象,憤怒之情油然而生,打個你死我活。但是當男女主角戲外傳出緋聞,電影公司也想辦法拼命消毒時,《史密斯任務》竟然衍生了編導當初想都沒想過的趣味,而且還很符合故事的揶揄精神。我們不知到緋聞究竟是真是假,可是電影不就是把「作假」解釋為維繫婚姻生活的「必備良方」?(兩人都認為,隱瞞殺手身份才對婚姻有利)更絕的是,這兩位主角現實中都各自結束了婚姻生活,來到片廠「假裝」婚姻生活,好讓攝影機拍下來。當他們「做假」的程度越厲害,演出越逼真,電影越有說服力,那種「虛實難分」的趣味果然跑出了銀幕,就像劇中夫妻搞不清對方的真實身分,讓觀眾拍案叫絕。

我必須說,布萊德彼特真的遇到他的最佳銀幕拍檔,比《鬥陣俱樂部》的艾德華諾頓更有默契與火花的,就是安潔莉娜裘莉。而裘莉本人的明星形象,還有她對動作戲路的熟捻,也讓這部片真的有「男女主角分庭抗禮」的效果,不像她在《古墓奇兵》都遇到些肉腳對手、看不出她有多能打,好萊塢終於有部巾幗不讓鬚眉的動作片。是的,電影的劇本還是有漏洞,不過卻因為兩位大牌的魅力十足,掩蓋了這些缺失,讓我們見識到,一個優秀的電影工業,不可能不需要明星來支撐。如果你把《史密斯任務》換成武俠片的背景,讓李連杰配上楊紫瓊,就是要那種相輔相成的加分效果。

More than Everything: 《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sth

《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sth

喬治盧卡斯知道,他的影迷,跟他的作品有很深很深的情感。只要他一個不小心,我們都會群起攻之。在經歷了《威脅潛伏》《複製人全面進攻》兩次的教訓後,再笨的人也曉得要放手一搏,更何況是在好萊塢擁有最多資源的盧卡斯。


這次絕地武士一出場、一出手,都宛若中國武俠片上身,比吊鋼絲更炫的前空翻。是的,盧卡斯如果覺得休養天年很無聊的話,他是可以考慮去拍真人版的《科學小飛俠》,因為也只有「科學小飛俠」能像絕地武士這樣翻來覆去!更別提當光劍出手的手勢,呵呵呵,還真像《笑傲江湖》的劍俠們,不再是以往的日本武士。

當然前傳的三部曲,其實也考驗著星戰迷,以前的故事是「邪不勝正」,但是前傳的發展卻是顛倒:好人節節敗退,壞人終究得逞。盧卡斯的任務是,如何說服觀眾花錢去看一個壞人得勝的故事呢?(雖然鄭文華的電視劇永遠都是壞人威風)於是他想出了更多「類型融合」的辦法,不斷地從世界各地的文化旁徵博引。例如「師徒決裂」已經在許多武俠小說上演過無數次的老戲碼,跑到外太空去果然有耳目一新的效果,請注意當安納金跟歐比王要作勢對決前,邊繞圈走路邊唸台詞,然後把披風一抖,哈!這真的好「古j龍」!

不過這還是一部「星戰」的電影,我們終於知道以前那些如潮水般湧上,穿著白色盔甲的帝國士兵,為何死傷慘烈,莫非無父無母。搞了半天,他們都是複製人,所以怎麼陣亡都不怕。感謝盧卡斯總算解答我年幼時總想不透的疑問了。



More than Everything: 《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sth

2005年6月6日 星期一

《熊哥叔叔》Bear Cub

大部分的同志電影都是這樣的:同志主角自己有悲歡離合,但是很少提到家人。反正家人總是反對他們的感情生活,《熊哥叔叔》卻恰好顛倒,因為家人的關係所衍生的發展,幾乎是這部片劇情的全部。

西班牙馬德里的貝卓過著很快樂的單身生活,他有正當的職業、穩定的收入,而且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同志,也就是所謂的「熊族」(身材胖碩健壯的男同志)。貝卓唯一的罩門是他住在鄉下老家的姐姐,表面開明、實則糊塗常給人添麻煩。這天老姐果然給貝卓帶來一個最大的麻煩,要貝卓跟他姪子相處兩個禮拜,以便老姐跟男友一起去印度圓他們的嬉皮夢。看在親情的份上,貝卓答應了,可是沒料到孩子的祖母冒出來要探望小孩,加上老姐也沒有如期返國,貝卓只好硬著頭皮當起了姪子的「兼差」老爸。


影片特別的地方在於,編導是試圖「呈現」,而非「解釋」貝卓的生活,他就是喜歡狂歡,何罪之有。對於貝卓來說,到同志場所獵豔,跟送姪子上學、安慰他母親不在身邊的苦惱,一點也不互相違背──雖然這樣做似乎也不像個標準的父親行為,但是這年頭什麼又是標準呢?影片的後半部,當姪子的奶奶也加入,試圖以長輩的觀點跟貝卓爭執「家長的典範」時,觀眾看到的反而不是對立,而是一種反問「什麼樣的人,才該是所謂的『家長的典範』?」可能是單親媽媽、可能是同志叔叔,也有可能是個愛孫心切的祖母,每個人都有其立場。影片發展到這裡,其實快要變成「同志版的《克拉瑪對克拉瑪》」,好險此時我們又聽到了小孩自己的心聲。啊,原來一個「完美的家長」,其實不是大人的定義,而是要由小孩子來定義。他們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早熟,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小孩子才是照顧家人的家長。

這部片大膽地解構了家庭的定義,你甚至可以說,這是部「家庭電影」──只不過不按照傳統標準的定義而已。《熊哥叔叔》不急著替同志打造烏托邦,反過來在人際關係的衝突中去尋求各種的可能。全片從頭到尾那種處世的幽默,也許才是家庭價值觀在重建過程中,比起收入、地位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2005年5月28日 星期六

《萬惡城市》Sin City

這是一部電影,也是一部「會動」的漫畫。這想像,也是寫實;這是暴力,也是抽象。這是恐怖,也是喜劇。這是黑白,也是彩色電影。

當你把所有的矛盾跟不協調通通放在一起,產生的效果絕對非常極端的,《萬惡城市》就是。

打從「HD」(數位高解析度攝影機)發明以來,導演勞勃羅瑞格茲便宣布,他每部作品都要以這種器材拍攝。雖然當初「HD」是新力公司應盧卡斯要求研發,好讓他拍攝《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之用。在看過《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之後,《萬惡城市》恰好是另外一種對比,讓觀眾發覺,所謂「HD」的應用,如何玩出不同的樂趣與花樣。

最大的賣點就是,靠著這個器材,才能拍出這樣矛盾、不協調,極端的電影。

電影是改編漫畫原著沒錯,但是在勞勃羅瑞格茲的指揮下,他全部採用在攝影棚內的綠幕拍攝,故意把3D人物的立體感,拍成2D的感覺。大量運用數位繪圖的背景合成,為了節省成本以及又能避免穿幫之嫌,他乾脆把整部片拍成黑白的。當影片全部以黑白呈現時,那些原著裡頭種種的斷手、斷腳、斷頭,還有血漿亂噴的畫面,在視覺上通通變「乾淨」了,那種血腥的衝擊沒有了,保留下來的是怪誕的感受。可是,怪誕的感受因為不暴力,所以沒有違反電影分級制度,於是忠於漫畫的暴力精神,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更不協調的衝擊,來自這部片的演員們。這裡頭有許多大牌明星,但是他們的明星光環,在導演的設計下,通通消失了。他們的立體感層次被剝奪,所以變成「會動的漫畫人物」。這的確是一種矛盾,因為要成功詮釋漫畫人物的情感、靈魂,以往靠的是演員的演技,但是現在卻變成他們的「形體」,可是這樣做卻有一種更逼真的漫畫效果,直接把觀眾吸入這個瘋狂的罪惡世界。

不過互相衝突的經驗還沒有結束,電影很準確地抓住了漫畫要的感覺,也做的很好。問題是,這是觀眾能接受的嗎?漫畫本身的劇情、主題,是觀眾喜歡的嗎?

《萬惡城市》如此逼真地將「漫畫」重現於大銀幕上,真該值得鼓勵與喝采。影片將罪惡現實悉數描繪,在激賞與反感之間遊走,觀眾的感覺也無所遁形。

2005年5月23日 星期一

《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

告訴你們一件事情:我超喜歡《恐怖蠟像館》!

這當然得歸功於一票跟我擠進戲院看這部片的青少年,他們不僅邊吃爆米花邊討論男主角是誰,也不忘在散場出口立刻召開同學會,討論誰的死法最慘。真的,氣氛十足生動。

《恐怖蠟像館》大概是近年繼《德州電鋸殺人狂》之後,最棒的「青少年屠殺電影」(就是影片沒有鬼怪,只有青少年主角不斷被掛點的劇情)。《恐怖蠟像館》延續了《德州電鋸殺人狂》成功的要素:開車上路尋歡的青少年們,誤闖陌生小鎮,然後被有系統地分化,逐一慘被殺害。不過,《德》片強調的是真人真事改編,從頭到尾的氣氛緊繃,甚至劇終前還要一段擬真的紀錄片,強調「這是真的!」。《恐怖蠟像館》卻相反,不斷地賣弄「假」字訣,因為蠟像本來就是假的,所以這部片有許多很誇張的恐怖效果,那些斷頭斷魂的血腥不談(因為沒有人可以一刀就這樣「爽快」地屍首異處),光是一個芭莉絲希爾頓就夠假了。我進戲院就是想看她怎麼死的。

而「蠟像」也在劇中扮演關鍵的地位,以至於製造許多「顛覆」恐怖片追殺橋段的效果。無論是混在蠟像堆躲兇手,或者躲入蠟像屋,兇手卻破門而入,幾乎能玩的點子,這部片都應有盡有。另外一個我挺喜歡這部片的原因,影片不忌諱現代時空往往是這類型青少年屠殺電影的致命傷,還花了點篇幅解釋,現代文明社會為何會有這類恐怖的事情發生,說明主角們怎麼卡在死亡陷阱,而大對決的場面也真夠瞧的。

《恐怖蠟像館》跟《見鬼10》,都是今年以青少年為主角、很有特色的娛樂電影,我承認他們在藝術上的價值不高,可是很適合呼朋引伴去欣賞,完全滿足了時下青少年集體行動的休閒模式。聽著滿屋子的觀眾隨著劇情尖叫,你還能挑剔什麼呢?

《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sth

我不是很喜歡《星際大戰前傳》,正確地說,是之前兩部《威脅潛伏》《複製人全面進攻》。因為我知道,《星際大戰前傳》只不過是要解釋「黑武士」的由來,告訴觀眾原來在《星際大戰三部曲》當中,那些各角色的恩怨情仇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問題是,想也知道《星際大戰前傳》的結尾,壞人一定會佔上風,所以這過程隨喬治盧卡斯怎麼安排都無所謂,因為結局一定要這樣演。


但是我喜歡《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這部片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原來就是發生這麼多事情,所以這些角色往後的恩怨情仇才會這樣比「台灣龍捲風」還糾纏,比「台灣霹靂火」更霹靂。

理由呢?就像《少林足球》片中,被打到落花流水的眾師兄們,星爺在場邊突然說了一句,「回來了,全都回來了」,這次盧卡斯也真的回來了。

他不再是拍攝兩部前傳時,那個處處綁手綁腳的導演;他也克制了詳細介紹各式各樣銀河系生活細節(那些跟劇情毫無關聯,卻不斷讓人分心的各種小玩意,從飛行器、外星人、到怪獸一應俱全),以免電影淪為「宇宙購物台」的壞毛病;他也決定在影片注入更多,一些與兩部前傳、還有《星際大戰三部曲》不見得風格能統一,可是卻能耳目一新的大膽嘗試。

所以我們看到絕地武士都可以像中國武俠片一樣,有高超的輕功前空翻跳躍出場。他們出手施展原力,照樣隔山打牛。甚至歐比王拿起光劍時的手勢,都不是原來絕地武士使光劍時類似武士刀的拿法。太好了,盧卡斯,你終於知道該怎麼拍武打場面才叫炫。

就連機器人R2D2,也像是換了作業系統般的威猛,活潑!全數位製作的R2D2,真的是一台抵萬台的超級機器人!

當然你也不會忘記,歐比王與安納金的師徒情決裂,這種人際關係的撕裂與翻轉,本來就是「台灣龍捲風」等連續劇公式,但是這次盧卡斯也塑造出不凡的氣勢,那種愛恨盡訴刀劍中的快意恩仇,恐怕真的也只有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才能做到。而這段光劍對決的場面,也不負眾望火力全開。啊,所以我知道了,因為安納金經歷了這般劇烈痛苦的一無所有,所以他才會變成心狠手辣的黑武士。

以往的《星際大戰三部曲》,毫無疑問是科幻童話/神話的混合,莉亞公主就是公主,如同白雪公主一樣,從不需要解釋她是出自哪門的貴族,才能叫做「公主」。但是《星際大戰前傳》系列,卻很強調故事背景的現實鋪陳,特別是這集,劇中人竟然說出了好幾次的「民主」,這可能是盧卡斯有史以來,最明顯的「喻古諷今」。當西斯大帝,與尤達大師在共和國議會大打出手的時候,這的確是對「民主」的一大諷刺(當然也可能是盧卡斯想諷刺台灣的國會亂象)。

至於已經會花式打鬥的絕地武士,還有功能超強的R2D2,雖然是炫到不行,為何在往後的劇情中,他們反而顯得笨笨的呢。我想,也許黑武士發動了一場銀河系的文化大革命,把這些秘技都摧毀了吧。

好好好,我知道我猜的不準,就等盧卡斯改天自己來交代吧。

2005年5月16日 星期一

《空屋情人》 3-Iron

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玩笑話就是,「如果我們有了金基德,還需要蔡明亮嗎?」我知道只有蔡導會笑不出來。但金基德《空屋情人》推出後,真的,蔡導應該有點危機意識。

這部片的劇情雖然很誇張,卻也建立在都市生活的細心觀察,還有一種戲謔的黑色幽默。青年泰秀的工作是騎車到處發傳單,但是他會過些時候回頭去巡邏自己曾發過的地方,假使發現傳單依舊黏在門口,表示家中無人,他就大而皇之開鎖進去,享受把別人家當自己家的快樂。當他越來越得心應手的時候,他無意間闖入了一間別墅,照樣過他的日子,不過別墅的女主人仙樺因為長年的婚姻不幸、家暴受害者,只敢躲在角落靜悄悄看著他橫行無阻。結果當泰秀跟仙樺發現對方的存在時,這個闖空屋的遊戲變成了一種彼此救贖。

韓國導演金基德常不諱言,他的作品深受蔡明亮的影響,《空屋情人》幾乎是活生生的鐵証。泰秀到處闖空屋的舉動,活似《愛情萬歲》的李康生,而泰秀跟仙樺完全沒有對白的人際關係與感情,也跟《愛情萬歲》一樣。但是金基德卻不因為主角的對白少,就把電影搞的很悶,劇中其他喋喋不休的角色非常多,似乎在對照話越多的人,其實彼此的心反而距離更遠。仙樺的沉默,從頭到尾就是對婚姻的無言抗議,比成天大吵大鬧還叫人坐立不安。

不過金基德厲害的地方是,雖然他也是在描寫人與人的疏離、孤獨等情緒,可是他的確用了很多淺顯易懂的手法(闖空門、高爾夫球、下廚、洗衣服、自拍、修東西等等日常生活),你大概只要想一下就能理解他的動機。最妙的是,他始終把李賢均不斷對著鏡頭放電的俊美偶像,儘管這個角色應是個超級怪胎,可是我們卻不覺得他很怪,倒是讓我想起了爆紅時面對媒體極端彆扭的言承旭,那種不發一語的不妥協,其實訴說的是一種不願解釋、也不想被任意詮釋的孤獨。

我唯一有意見的是,這部片的結尾。金基德喜歡在電影結束前,讓故事天馬行空、不做解釋已經是他特有的慣例,這次他卻在結束時上了字幕,有了清楚的解釋,這樣一來其實扼殺了某些想像空間。關於這點呢,他真該學蔡導在《愛情萬歲》讓楊貴媚大哭三分鐘的勇氣才對。

2005年5月13日 星期五

《孤戀花》Love's lone flower

台灣的電影消費者,一聽到「台灣電影」,直覺反應就像是恐怖片裡頭死命逃生的主角,頭也不回地急忙逃出戲院。這個現象能怪誰?近十年來,有太多的台灣電影,分明就不是懸疑驚悚片,卻很喜歡在考驗觀眾的智商與耐心,忽略了觀眾之所以買票看電影的一大動機。

可以讓人感同身受的想像力。

觀眾當然不能像《蜘蛛人》一樣飛天遁地,但是卻能認同他在天賦異稟與當個凡人的掙扎;觀眾也沒去過《魔戒三部曲》的「中土世界」,但是卻能認同主角們在面對邪惡強權時,所能堅持到底的勇氣、善良。這些好萊塢電影都充滿了距離現實很遙遠的想像,觀眾永遠不可能在現實中體驗得到,卻在畫面上做到讓人信以為真的地步,於是觀眾的想像力被啟動了,也就感同身受。

《孤戀花》當然不是一部在講什麼「超能力」「正邪大戰」的奇幻電影,但是這部片卻有很強、很強的想像力,將白先勇的原著,變成了一個時光吸塵器,把超過五十年前的上海、台灣等景象,一一忠實地呈現,過程中卻沒有什麼數位特效助陣。

於是這部片完成了近年台灣電影所辦不到的一項任務:一種真正可以感同身受的想像力!

袁詠儀飾演的雲芳,在赤化前的上海百樂門夜總會是紅牌大班,她接納了被人欺負的五寶,把她提拔為夜總會的頭牌歌女;而當雲芳逃難到台灣,為了生活不得不到東雲閣酒家上班時,她又憐惜無人疼愛的娟娟。對,這是白先勇的原著,但是裡頭有太多讓電影工作者沒辦法「影像化」的細節,像是逃難時的上海碼頭,上海的歌舞昇平,還有政府剛剛播遷來台時的許多克難生活場景與細節。跟女主角身上的旗袍相比,這些畫面的難度絕對不亞於讓「蜘蛛人」在紐約天上亂飛。

但是導演曹瑞原的功力顯然比「蜘蛛人」還強,他很大方地用攝影機的鏡頭,像是大衛魔術在施展魔法那樣,拍出了小說裡頭那些超過半世紀以前的時空!從主角們的穿著、打扮、說話方式(這裡頭有上海髒話,也有台灣髒話,而在東雲閣酒家出現台語跟日語交叉運用,更是一絕),還有他們使用的傢俱、浴室,甚至三輪車走過的街道,東雲閣酒家前的小夜市(夜市還有賣愛國獎券的小攤子).........。他把這些小說沒有也不必交代的細節,通通巨細靡遺地展露在觀眾眼前。它讓我們看到,五十多年前的人們,就是這樣地生活,就是這樣地愛恨情仇(這部片只有一個水龍頭不符合那個年代,建議大家可以親眼去找碴)。

因為在美術、視覺上的用心,所以才能說服觀眾,袁詠儀不再是那個說起國語來、廣東腔十足的港星,她就是那個看過千帆的雲芳;李心潔也不再是《見鬼》的第六感女孩,而是來自鄉下、惹人憐愛的五寶,所以她的遺言才會那麼真摯動人地感動了每個人;蕭淑慎也不再是那個成天被媒體寫著負面新聞、對著記者怒氣沖沖的女星了,她就是那個一輩子沒被人愛過、疼過的娟娟,所以身上無論怎麼痛,也不肯喊聲疼的倔強。

這場充滿想像力的銀幕奇觀,有其百分百的說服力,讓觀眾可以感同身受主角們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們才發現了電影的真正魅力,讓我們真正走入了時空。而《孤戀花》也不再只是小說原著當中,以上海VS台北的苦命女子輪迴之宿命,而有了女人與女人因疼惜所產生的愛情。劇中兩個時空觀點的對照,在當今兩岸交流又重新啟動的時候,賦予了整個故事新的意義,讓《孤戀花》重新確立了時代的地位,就像徐克的《東方不敗》給了金庸作品重新詮釋,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孤戀花》的精采,是編導演的勝利,也是這部片在每個環節上的講究所創造的效果(日後,當我要後代子孫說起那個年代的人事物,我只要放這部片給他們看就得了)。

等了好久好久,終於有部知道什麼是「說故事」的台灣電影出現了。

2005年5月9日 星期一

《限制級戰警2:極限公國》 XXX : State of the Union

馮迪索主演的《限制級戰警》,我只喜歡前半部當他還是叛逆小子,接受各種考驗特訓時的孤傲,但是當他出任務時,整部片的趣味也就沒了──就像他們想諷刺的 007電影那樣,你猜都猜的出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更妙的是,劇中人感到前所未有威脅的世界末日與大壞蛋,其實離觀眾很遠,更不在乎主角的死活了。


於是換掉了馮迪索的《限制級戰警2:極限公國》到底還能怎樣呢?妙的是,沒有了光頭猛男,電影突然「活」起來了,變出自己的生命力,也不光只是個「叛逆版的詹姆斯龐德」那樣而已。

這點,要感謝美國境內廣大的黑人同胞們。

《限制級戰警:極限公國》劇情很簡單,就是美國的國防部長想要叛變,當然所有的軍事叛變都得掩人耳目,才能把總統拉下來。而我們的主角,達流士,是一個已經在軍事監獄坐了九年牢的黑人上尉,他滿腔憤怒,當然不把國家安危當一回事,他只想好好地大開殺戒,痛快打一場。

不過,請來饒舌歌手冰塊酷巴,來演出這號人物,到底有什麼意思嗎?你得回到電影的叛變主題,也就是美國首都華盛頓。這個城市,其實是全美黑人居住最多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美國黑人認為在首都的種族歧視會最不嚴重,政客們好歹會想辦法管一管,於是華盛頓就成了最多黑人同胞居住的地方。劇中的英雄達流士,也是一個出身此處的人物。

最妙的地方就在這裡,其實美國軍隊當中,有色人種也佔了一大部分。《搶救雷恩大兵》因為沒有忠實描繪出,諾曼地登陸時有許多黑人同胞喪命的史實,史匹柏就慘遭砲轟。而有色人種大多數選擇從軍,當然是因為這是可以賺錢、翻身的好機會,是窮人唯一的出路。他們其實是整個美國社會、民主體制,之所以能順利運作,全靠他們默默維護其安危,但是沒有人會感激他們的付出,就像達流士那樣。他雖然戰功彪炳,但也敵不過軍隊的政治鬥爭,只好被政客丟到監獄,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此影片看似是一個過氣英雄,如何重出江湖大打特打,但是電影更像是替黑人同胞平反:就算他們當慣了無名英雄,但是白人可不能把他們當成揮之即來,呼之即去的可有可無。於是當政變發生,唯一能超越體制與之對抗的,居然是我們的主角,號召的那票街頭混混黑幫。引用劇中人說的台詞「沒想到世界竟然落在一群盜匪手中」,這時就有意思的,難道穿西裝打領帶、身著軍服的叛變將領,就不算是另一種「盜匪」嗎?當黑幫混混搶走了在街頭橫行的坦克(真是「六四天安門」的翻版),砲轟美國國會大大廈,討伐叛軍時,這樣的逆轉實在是有政治上一種「洩恨」的樂趣。他們的確是在伸張正義,但不再是為了虛幻的國家(大美國),而是自己的生存與自由。

於是你把片中出現的饒舌音樂、各種名車跑車、酷炫特技武打,槍戰爆破場面,都可看坐視某種黑人文化的「延伸」(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製片膚淺地認為,黑人觀眾就是喜歡看這些元素)。不過,當被體制遺棄的達流士,在緊要關頭解救眾人的時候,這真是一部「顛覆」常理,「挖苦」現實的電影。只不過,裡頭有許多用錢堆砌出來的電腦特效,很容易被人忽略罷了;而影片出現的女性,無論哪種膚色,都是無關緊要的花瓶,也真是給整體成績打了折扣。

我突然想到吹牛老爹之前說的,他想毛遂自薦當下一任龐德,「也該是讓黑人當007情報員」的時候了。的確,黑人真的比光頭猛男有趣多了。

《如果能再愛一次》If Only

因為最近電影市場上吹起了日本的「純愛」風,但是沒想到這部英美合作的《如果能再愛一次》,在「純愛」的主題上,也不輸給日本人。

這天是莎曼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因為她遠渡重洋來倫敦,就是要在音樂學院的畢業公演上,驗收成果。不只如此,她的英國男友伊安也有個重要會議要進行,如果一切順利,也許對方有可能跟她一起回美國,商討婚姻大事。但是這天似乎運氣不順,一早就燙到手,出門被路人濺了一身可樂,連伊安的投資會議也被她攪亂了。在一連串的出槌之後,這晚莎曼珊決定跟男友分手,自己一個人回美國,但是最慘的才剛要開始,她出車禍,掛了。

人生不能重來,電影卻可以。就像《現在,很想見你》,死去的母親澪可以信守承諾,在雨季回來探望老公與小孩,三人重新展開生活。《如果能再愛一次》的莎曼珊也復活了,倒楣的一天重新開始,唯一知道箇中玄機的卻是男友伊安。於是他想盡辦法要把握第二次機會,才知道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唯一能做的是,就是早點讓莎曼珊知道自己的心意,把握這最後的一天,變成他們最快樂的一天。

影片兼具了《今天暫時停止》《小氣財神》的趣味,男女主角分別從錯誤中不斷學習、改進,想要留住對方;而電影前後也恰成反比,各自呈現出一段交往當中,男女雙方的各自觀點,增加了愛情主題的多樣性。就像日本的「純愛」電影,愛情勝過一切,《如果能再愛一次》也拒絕去解釋「人死如何復生」,「時光如何倒流」的問題,帶領觀眾穿越了倫敦的大街小巷,拍出了這個城市的另類美景。

這部片儘管無法擺脫吹捧女主角兼製片珍妮佛羅芙海薇之嫌(讓她開口唱歌就算了,結尾還要再打歌一次,很怪,難道歐美歌壇都人才出缺中嗎),不過浪漫催淚指數絕對不輸給東洋純愛片。《如果再愛一次》示範了如何「在倫敦的中心呼喊愛情」,簡單的故事,效果卻很正。

2005年5月1日 星期日

《伊媚兒新娘》Mail Order Wife

等等,讓我想想看,《伊媚兒新娘》電影是在講什麼劇情呢?

影片一開始是住在紐約皇后區,其貌不揚的男子亞得利安,他從所謂的「婚友介紹」那邊拿到一本型錄,挑上了他喜歡的異國新娘麗淇,以結婚移民到美國為前提跟對方通信。不過亞得利安接受導演安德魯提供的六萬五美金,當作他討老婆的資金,唯一的交換條件是讓安德魯全程跟拍這段「郵購新娘」的婚姻生活。

等等,這故事是發生在美國嗎?不是在台灣嗎?只要把「來自緬甸的麗淇」,改成「來自越南的麗淇」,然後「婚友介紹」改成有線電視上頭有個專門在「介紹」(還是我該用「販賣」這兩個字眼)越南新娘的頻道,還不一樣?!你發現這其中的趣味了嗎?所謂的「郵購新娘」,不管新娘是哪個地方來,嫁去哪個地方,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因此這部片的一大特色,就是讓我們某種程度上,也看到台灣現在的問題。

不過《伊媚兒新娘》更厲害的部份,是在顛覆紀錄片。從第一個鏡頭開始,這就是一部「假」的紀錄片,所有的發展還是都事前寫好劇本,請來演員「模擬」他們自己,在鏡頭前演出郵購新娘的種種生活。觀眾一方面隨著鏡頭,以紀錄片的名義在「偷窺」郵購新娘的生活,但是卻更清楚「這一切都在作假」,這種虛虛實實的趣味不斷讓劇中單一的發展,平添上許多想像空間。

於是麗淇的美國生活當然會不如意,她出現在導演安德魯的家哭訴,然後安德魯發現亞得利安是個可惡的魯男子,然後基於道義立場,要替麗淇解決困難。方法就是最老套的那種──如同安德魯是個紀錄片導演,卻不斷用鏡頭介入與干涉他人生活一樣──娶麗淇當老婆。於是「郵購新娘」從悲轉喜,可是又跑出更多問題──那些男人始終不明白,光靠著「郵購」是始終無法預期得到、可以解決的婚姻狀況,這種狀況外的事情不斷地冒出來。《伊媚兒新娘》不斷在每次劇情的轉折提醒觀眾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這是個「郵購新娘」的故事;第二,演員還是在演戲,「演」紀錄片;第三,男人就是搞不懂女人,無論他們用什麼方式遇上女人,也不管他們的身世背景,就是搞不懂──一定會付出代價。

因為「假戲真作」,使得影片原本簡單的劇情,出現了放大與多層次的娛樂效果,但是這些娛樂效果卻又準確無誤地賞了好幾個人的耳光:從亞得利安,導演安德魯,最容易作假的紀錄片形式,電影工作人員,現代社會各式各樣的男女關係、大男人主義、大美國、婚姻.......。每一次,都讓人驚嘆,這樣一個「劇情」簡單的電影,是如何能準確命中目標的呢?利用一個假紀錄片的手法,原來可以變出這麼多的戲劇張力啊。

影片到了後來,虛實的界線完全模糊,我們知道這不過是演戲,但是又對落寞的麗淇會深感同情,亦對情場傷神的安德魯寄予無限傷感,而亞得利安依舊是個討厭的魯男子。這些情緒在發酵到最高點的時候,電影結束了。更絕的是,此刻還有「NG畫面」........哎呀,哎呀,《伊媚兒新娘》片如其名,整部片就是一位「郵購新娘」,不過這回被操弄情緒的,卻是觀眾。

2005年4月27日 星期三

《關於愛》About Love

《關於愛》是一次有趣的電影對照。在日本方面的統籌下,分別以東京、台北、上海為背景,交給三地的電影創作者,發展出各自獨立的劇情段落,但是每個段落都有日本演員的參予演出。雖然故事在一男一女的架構下,要在不算長的篇幅內鋪陳出起承轉合,的確可以看到編導在固定的框架下,如何發揮自己的創意,去突破條件的限制與匱乏。這已經是一種很有趣的享受了。


東京篇以在日本東京研習漫畫的台灣留學生阿堯(陳柏霖)為主,在他有點摸不著邊際的異鄉生活,因為發現了情傷中的畫家美智子,於是挖空心思想引起對方的注意。雖然說是在講異鄉男女的故事,其實拍的有點混肴,似乎在《電子情書》《向左走,向右走》的風格擺盪,又加入了阿堯跟日本同學、大陸留學生的互動,把已經本來就很單薄的「男女主角相遇」的主題,又稀釋了──雖然編導的本意是要讓這個故事變得更豐富,結果卻恰好顛倒。

台北篇是一個睡不著、半夜釘書架的女孩阿蘇(范曉萱),在發現自己揮汗如雨、弄了一晚上的結果,卻是抬不起書架的時候,她想到了語言不通的日本男生阿鐵。這兩個說話雞同鴨講的人,就不斷地翻來覆去。台北篇的成功是場景很簡單,一半的故事幾乎在公寓裡頭就交代過去。不過隨著劇情進展,觀眾倒是可以看到阿蘇這個人的內心想法,也終於明白這個女孩為何要在半夜釘書架的種種前因。影片大膽的地方,是在不到結尾之前,阿蘇都被描寫為一個很自私的女孩──無論是感情上、或者利用他人對自己的好感來達到某些目的,對照出日本男生阿鐵的善良。問題來了,如果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有私心的人,觀眾要怎麼去喜歡她、認同她呢,希望她的愛情美滿呢?導演易智言很聰明地在故事結束前,把阿蘇這個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來了一個讓人對她改觀的大逆轉。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做法,但是,做的好!

上海篇描述日本男生修平來到上海進修,住在雜貨店的二樓,房東的女兒阿雲對他一見傾心,卻很鬼靈精地拐彎抹角,跟對方熟捻。不過,修平滿腦子只有在故鄉的女友。於是這兩人在交雜著日文、英文,還有一點西班牙文的狀況下,發生了一樁不著邊際的愛戀。上海篇顯然最有企圖心,一方面利用上海突飛猛進的發展與變遷當作背景,一方面卻又將時空拉到最長,讓人很納悶在只有一男一女為主角的前提下,這樣的故事如何維持觀眾看下去的張力呢?李小璐古靈精怪、滿腦鬼鬼主意的演出,跟塚本高史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什麼都傻呼呼、慢半拍的節奏,恰好形成了這個故事之所以能說服人的張力。當你為了台北篇的男女主角雞同鴨講而笑翻天時,上海篇正好告訴了觀眾當兩個語言不通的人,無法溝通時,其實他們會想出許多解決辦法:說英文、用紙筆.......,而不會在一句聽不懂的話上頭形成拉鋸戰。也因為如此,上海篇在結束時,果然丟出了一個很強的力道,雖然還是一個淡淡的愛情故事,卻收尾的很有氣勢。

某種程度上,《關於愛》是一次很不錯的嘗試,不見得每次亞洲電影工作者都一定要拍《三更》這種恐怖片來「較勁」。而卡在亞洲近期所掀起的「抗日」風潮中,《關於愛》的戲裡戲外都缺少不了日本人,亦是現實。這倒是提醒了我們,真的,亞洲文化的交流,其實早就是這樣緊密在發生。怎麼從政治、歷史的觀點出發,而不會淪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盲目,不就是《關於愛》的精神嗎?!

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顫慄時空》 The Jacket

故事一開始就是這樣演的:「我頭一次死的時候,我二十七歲」。真妙,打從《美國心玫瑰情》之後,就沒有電影敢在一開頭就告訴觀眾:男主角會死。

傑克是個倒楣的男主角,他應該是波灣戰爭英雄,但是卻陰錯陽差被槍傷而退伍。他還來不及享受到新生活,就被捲入殺警案,然後被判刑入精神病院服刑。他的慘事還沒停止,傑克當下成為醫生進行的秘密新藥實驗對象──其實,這不該叫做新藥實驗,因為這分明是一種非法的秘密實驗。這讓他的腦袋更混亂,更難以分辨現實與虛幻,體力也更加透支,讓傑克在各方面看起來都更像我們認為的那種精神病患。可是奇蹟出現了,傑克發現自己可以在另外一個時空醒來,擺脫原來的窠臼,更妙的是這種穿梭時空的能力,反而給他一個重新整理自我的機會,他得知自己即將在四天後死亡,讓他真的有的忙了!

《顫慄時空》就像去年的《蝴蝶效應》,電影開頭的前三十分鐘都是後頭劇情如何前後呼應的線索,不過《蝴蝶效應》玩的是每做一次穿梭時空的改變,就會導致整個人事全非的大變動。《顫慄時空》在這方面玩的噱頭比較少,比較接近《似曾相似》的精神,穿梭時空其實是讓觀眾與主角一起找出拼湊出真相的拼圖。至於主角怎麼在時空之旅來回自如,這就不是電影的重點(想要搞清楚的人,可以趁機去重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影片利用傑克這樣的角色,一個萬念俱灰的人,因為想要扭轉自己的命運,進而從一個原本逆來順受的人,性格有了大幅度的轉變。而他的改變,也像一把在冬天燃燒的火焰一樣,開始讓週遭的人也跟著被影響。在故事背景所設定的冰天雪地當中,這樣的改變顯然是特別有趣的:對照於傑克所遇到的冷漠待遇,究竟是因為外在環境的關係,還是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離呢?假設是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離,這樣的狀況在所謂的精神病院反而是「正常」的,因為當傑克試圖跟其他病患交換心得時,還會有醫護人員禁止他們的交談──這樣無疑是更加深了精神病患與世隔絕的程度,讓他們更難康復。

於是我們對於精神病患習以為常的「污名化」,認為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無意義的瘋言瘋語,在劇情發展的後半部有著極大的關鍵。觀眾會發現,傑克不斷扮演先知,不斷指點眾人迷津(其實他穿梭時空到未來的結果),大家都對這個「瘋子」說的話半信半疑,結果都證明他是對的。但叫人莞爾的是,如果當初若不是精神醫師堅持認為他是精神失常,對他進行「非法實驗」,傑克也沒辦法扭轉這一切。於是一個被體制所誤解、排斥的人,最後卻成為整個體制救贖的關鍵。

《顫慄時空》其實並沒有解釋任何時空穿梭的緣由,若說是一部科幻電影有點牽強,時空旅行的橋段也不是沒有人玩過,但是劇情在主角究竟是發狂、作夢、神遊太虛的「精神崩潰」狀態中,巧妙地挖苦了現實社會對於精神病人的踐踏:我們以現實製造了他們的病情,卻又無情地將他們掃除到社會的邊緣,對他們不聞不問,最後卻得靠他們來解救。

究竟是誰比較讓人顫慄呢?

2005年4月23日 星期六

《麻辣女王2美麗的要命》

打從我看到《捍衛戰警》,我就愛上了珊卓布拉克。如果不是她搭上了炸彈巴士,說真的,基努李維何必拼死拼活呢?而珊卓本人在經歷了各種戲路後,在兩千年開始專注在喜劇戲路上,既能維持她的明星票房地位,也能滿足所有喜歡她的影迷。

但是《麻辣女王2美麗的要命》可不像上集那樣,利用「選美臥底」來發展出看似尖酸刻薄、挖苦選美活動的笑料,實而進行肯定女性情誼的種種冒險。這部續集雖然有個拯救美國小姐的緊急任務,可是表現的一點也不緊急。事實上,珊卓飾演的FBI探員哈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享受鎂光燈閃耀的快樂,盡量把自己表現的比許純美還要許純美,以便讓觀眾哈哈大笑。當然,她雖然在緊急關頭也能破案,可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因為編劇認識珊卓的緣故,現實生活的警探不可能烏龍到這地步,還能拯救肉票。

在第一集當中,電影企圖以二分法來劃分所有的女人:不是像珊卓飾演的男人婆探員,就是波大無腦的選美佳麗。在續集當中,哈特探員自己反而變成更沒腦的佳麗,然後讓蕾吉娜金扮演的黑人探員,以更強悍的男人婆形象現身。可是這樣的安排,一點也不討厭,還有一種傻不啦機的喜劇效果。為什麼呢?答案是,這是一部「姐妹電影」,由女性主演、賣給女性觀眾的。就像《絕地戰警》可以不太有劇情,只讓兩個男主角邊吵架邊飛車、槍戰,打死一堆壞人,完全不必顧及任何邏輯,因為這是賣給男性的動作片;《麻辣女王2美麗的要命》則是用各式各樣的女人搞笑的邏輯至上,忽略各式各樣的合理性,讓女性同胞大樂。真的,跟我看同一場的女性觀眾,她們真的笑聲最大。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港片《新紮師妹》,楊千嬅主演的這系列電影,當初擺明了被《麻辣女王》所影響,弄個傻女警如何歪打正著立大功。但誰能料到,如今好萊塢推出的續集比《新紮師妹》更注重搞笑,遠勝過任何辦案的邏輯。說真的,我不認為第二集的《麻辣女王》該被修理,因為如果我們可以用寬容的態度去欣賞各式各樣男性搭檔的警匪動作片、警匪喜劇,為何女警搞笑就不行呢?對,我還是喜歡珊卓布拉克,如果她下回又搭上了炸彈巴士,我也會跳上去救她。

2005年4月15日 星期五

《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兩年前的《冰原歷險記》,賣的是一個「冷」字訣,人物冷、對白冷、還有故事背景更冷──白雪靄靄的冰山、冰原,這些看似單調的元素,卻能火力集中,負負得正,拍出動畫片的爆笑傑作。原班人馬所推出的《機器人歷險記》,卻完全顛倒,竭盡所能地在畫面上製造各式各樣的奇觀,讓你忍不住注意到人物後方的背景有多豐富。

這部動畫花了許多心思,在構築機器人的時空,創造了一個螺絲釘與齒輪環環相扣、彈簧跟扳手不可獲缺的世界。於是像主角洛尼這個小人物追求自我的行動,就會像骨牌一樣,掀起整個機器人社會改變的巨大效應。編導也非常聰明,當今的電腦動畫技術,還無法在模擬人類面目表情上有突破的細膩表現,於是就乾脆將全部的人物「金屬化」「零件拼湊化」,雖然看起來有點不習慣、表情匱乏的缺點,卻又跟故事主題的「機器」呼應(就像《冰原歷險記》發揮到極限的「冷」字訣)。

但是在看若「機器童話」的故事底下,《機器人歷險記》在精神讓都讓人聯想起影史上首部機器人電影《大都會》(手塚治蟲原作改編的《大都會》,也是源自同一部電影):階級明顯、層層劃分的未來世界,被奴役的社會底層揭竿而起,追求人人平等的正義。不過,身為一部美國的動畫片,傳遞歡樂還是最重要的主題,除了一票各有特色又千奇百怪的人物露臉以外,還有挖空心思逗人發笑的點子,這個嚴肅的主題其實被掩飾的很好,包裹在層層歡樂的糖衣下,一個不小心,就被你當成巧克力醬吞下去了。

2005年4月10日 星期日

《見鬼10》The Eye 10

《見鬼》就像《七夜怪談》《鬼來電》一樣,在台灣對於喜歡看恐怖片的影迷來說,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不過《見鬼10》顯然比另外兩個鬼片系列還知道該怎麼避開續集的缺失,卻又能討好影迷:直接了當把故事拍成了「以青少年為主角,賣給青少年的鬼怪(冒險)電影」。對,這跟《十三號星期五》《半夜鬼上床》一樣,對付怪力亂神的永遠都是把父母師長當作耳邊風的青少年,然後他們的愛情總會被鬼怪所打斷干擾,《見鬼10》在這方面還真頗有老外鬼片的真傳。

《見鬼2》的困境是,當觀眾已經看過了李心潔主演的第一集,然後片名又十分乾脆地說會有鬼怪出沒時,觀眾實在沒耐心也沒精神去體驗舒淇的懷孕恐怖實錄,那些編導費心鋪陳的人物內心路程當然有其豐富鬼片內涵必要性,可是也顯得又臭又長。《見鬼10》就機巧多了,很清楚觀眾想看的就是一幕幕別出心裁的人鬼狹路相逢,好!就一次給你看個夠!一次給你十種見鬼方法(其實,扣掉前兩集提過的,只有介紹到八種)!什麼囉哩叭唆的鋪陳都省了,就給你火力全開的鬼影幢幢!

影片倒是在這邊意外延展了青少年的次文化現象:大家結伴出門就是要做些冒險刺激的事情,除了性愛以外,還有什麼能比得上看到陰間的好兄弟更大膽呢?此外當大人三番兩次告誡切莫玩這種試膽遊戲時,主角們也絕對是充耳不聞,反正大人越禁止的事情,我們就是要去做。楊湘與陳柏霖兩人(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他們在片中飾演人物的姓名,反正這不是重點,你還是可以看完這部片),在故事的兩個轉折點上,也稍稍揶揄了時下青少年的道義觀念。他們一下是很認真地討論「落跑算不算講義氣」,但是話說完就決定「這件事情還是在計程車上慢慢討論吧」。等到事情又弄到無法收拾,落跑的兩人又決定硬著頭皮,勇闖陰陽界,解決自己的麻煩。

《見鬼10》從主角的行為、劇情,都讓我想到西片《別闖陰陽界》:茱莉亞蘿勃茲、凱文貝肯主演的電影,敘述五位醫學院學生自行進行死亡實驗,然後看看從陰間走一圈的人,會有什麼發現。不過《見鬼10》玩的更肆無忌憚,在某種程度上,編導的精神與邏輯都很貼近劇中的青少年:他們就是只想好好樂一樂,沒別的意圖,連警世的意涵都可以搞笑帶過。雖然在藝術成績上,這樣的做法是遜於《見鬼2》;但是就鬼片賣座的操作邏輯來看,《見鬼 10》娛樂性比較強。

《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

電影有個很絕妙的故事:年過半百的公司主管丹,因為企業併購,慘被降職。更慘的是,新來的空降主管是個二十六歲的毛頭小子,叫做卡特。丹為了養家活口,忍氣吞聲繼續做下去;卡特則是因為新婚生活觸礁,乾脆就以公司為家,不眠不休開工。這兩個看似極端的男人,因為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逐漸發展出奇妙的友誼。

其實這是部很簡單的電影,整部片在描寫白領階級面對時下最流行的併購、裁員等,有很生動的描述。然而這部片還真的在某些平凡無奇之處,慢慢展現它的魅力。第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描寫青年才俊的惶恐,他們頂著高學歷的光環,但是卻在許多待人處世上毫無經驗:他們可以狠心裁員,卻不知道怎麼面對被裁的員工。同時,影片也描繪中年危機的男性,他們是如何在家庭的壓力下,慢慢地把不爽的心情,變成工作上的動力:他們也許不會做出裁員的決定,卻知道怎麼處理被裁員工的心情。

妙的是,這還是一部跟職場有關的影片,只是觀眾看到丹之所以願意面對工作上的動盪,就是為了他要支撐起一個家,也得免對家庭的變化。而卡特卻恰好顛倒,他從一個沒有家庭的人,慢慢重新走出自己的感情路。一個人是否能在工作職場上的成功,取決因素竟然是跟工作沒有關係的私人生活、家庭生活,還有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平衡。也許那些迷信加班、以廠為家的老闆,該好好思考這點:究竟何謂成功的員工。

可是我願意歌頌這部片的理由,其實非常私人。我僥倖地在工作職場上流浪了超過十年,規規矩矩坐在辦公室上下班打卡的工作,一隻手就可數完。我從來不相信工作職場上可以有像電影那樣戲劇化的同事情誼出現,因為我曾相信過,結果卻被弄得遍體鱗傷。但是這部片卻讓我突然恍然大悟,多年前的我野心勃勃,卻始終跟我追求的事業無緣,人家只告訴我,我需要人生的歷練,我始終也無法明白,我的才能跟我過怎樣的人生有什麼鬼關聯。《大公司小老闆》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劇情,讓我看到了原來就是這麼個道理。

《限制級褓母》The Pacifier

兩年前的《我的野蠻網友》,我認為是一部在台灣被忽略的喜劇:影片巧妙地讓兩種差異甚大的文化「相撞」,然後讓我們看到價值觀的顛覆、融合,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而且讓兩個擔綱的明星都有表現的機會。於是,當這部片的導演亞當夏克曼,推出《限制級褓母》的時候,其實會叫人有些期待的。畢竟,阿諾跟史特龍曾企圖嘗試都告失敗的家庭喜劇戲路,又如何讓光頭猛男馮迪索挑戰成功呢?

但是《限制級褓母》幾乎在劇情的發展上,完全沿用《我的野蠻網友》模式,讓天外飛來的男主角,搞不清頭緒的狀況下,就「被迫」與一屋子難纏的小孩生活。他們也發生了衝突、退讓,卻又從彼此身上找到互補,於是融合出新的家庭價值觀。我知道迪士尼的電影不可能不鼓吹家庭價值觀,況且部隊最喜歡說「阿兵哥除了生孩子不會,其他什麼都會」,只是馮迪索飾演的特戰隊員是怎麼從一個家事門外漢,變成新好男人?就是這樣,他就會了?

最奇妙的是,電影當然不可能浪費馮迪索的動作片身手,可是我還真替成龍感到委屈,因為馮迪索很顯然學會了成家班的精髓,因為那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動作全都是成龍以前玩過的!雖然馮迪索證明了,真要比武,他絕對不會輸給成龍,只是這讓我覺得有一點點不太上道。

可是滿坑滿谷的戲院觀眾,笑聲幾乎是接連不斷,連坐在我身旁的友人都笑的特別大聲。在全場樂不可支的聲浪中,我似乎是唯一不知道該如何享受這部片、專潑冷水的討厭鬼。好吧,我喜歡《限制級褓母》,好歹這部片證明了猛男的價值絕非我們想像的膚淺。

2005年3月30日 星期三

《殲滅十三區》Assault on Precinct 13

電影題材也是有流行的趨勢,當殭屍片又重新捲土重來時,整個七零年代曾盛行的B級片(預算低廉、故事難登大雅之堂)也紛紛被翻拍,《殲滅十三區》是個最好的例子。一個即將被裁撤的管區警局,在開張營業的最後一夜,卻被強大火力的壞人重重包圍,逼的不同立場的警匪必須團結起來,殺出重圍。類似的劇情在《終極警探》系列曾不斷地上演;不過《殲滅十三區》的野心比較小,無意搞成規模空前的動作片,反而成就一部刺激的動作驚悚片。


影片大部分的時間都發生在風雪黑夜,於是這部片的顏色幾乎都是沒有鮮豔顏色的黑白、漆黑,影片人物卻是立場鮮明。有抑鬱不得志的警官,有城府心機的黑幫老大,還有幫派混混、心理醫生等等。《殲滅十三區》是一個影壇操作已久,很方便,也很容易學的編劇公式之示範:你只要把環境設定好,把人物丟進去,就可自然而然發展出劇情。然後編導只需在細節處下點功夫,就可以讓成績分出高下。這部片顯然把成敗都押在演員的選角上,讓演技派的伊森霍克、勞倫斯費許朋來帶動大局,他們也成功地掌握了故事節奏。


《殲滅十三區》突然使我想起了近年的港片,特別是動作片。香港電影工業其實比美國人更會拍這類型的動作片,他們知道該怎麼樣才打的好。奇怪的是,近年的港片都喜歡圍繞著「國際級的危機」打轉,像是毀滅全人類的病毒,催眠人類的電波啊.......這些實在危機太過於遙遠,解釋起來也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而且往往把規模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時候,動作片只需要刺激過癮,別妄加太多想像,《殲滅十三區》就是很棒的一個例子。

2005年3月23日 星期三

《全民情聖》Hitch

威爾史密斯是少數可以把個人明星魅力,變成票房號召力的黑人明星。正確地說,他的形象是一種散播歡樂、優質娛樂的品牌保證。《全民情聖》也不負眾望地,達成了這個任務。

在這部片當中,威爾史密斯不斷傳授各種實用又有效的約會秘笈,改造體型壯碩、個性耿直、看到女人就手足無措的會計師追求上流千金,精采到我真想拿紙筆全部抄下來。文藝愛情電影大家都會拍,但是能拍出「約會指南」的實用功能性,果然非好萊塢莫屬,相形之下,一直在玩催淚把戲的韓劇,跟浪漫維美技倆的日劇,就是少了那一點老美專屬的趣味。而男女主角職業的針鋒相對,精心挑選的紐約街頭場景(從Lounge Bar到健康食品專賣店都有),都是一幕幕標準的都會電影的最佳示範。不只如此,這部片的人物都很善用「Google」搜尋引擎,十足貼近現代生活,也是影史上首次墜入愛河、卻一點也不笨的主角。

不過我更喜歡劇中胖胖傻傻的會計師,他墜入愛河所鬧出的連篇笑話,又激發出他過人的勇氣,詮釋一個愛情劣勢的平凡傢伙,連闖數關贏得佳人芳心的真誠與憨傻,叫人鼓掌叫好。影片有俊男美女當票房號召,也不忘照顧更多進戲院的平凡百姓,讓他們有歸屬感,是一種好人抱得美人歸的正義伸張。於是看完了這齣電影,你也會忍不住燃燒起追愛的雄心壯志,打算談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偏偏問題在此刻浮現了,我們身邊沒有戀愛顧問。戀愛這檔事就是學校沒教,爸媽不提,只好靠朋友之間口耳相傳、以訛傳訛,大家都用自己的經驗,充當別人的愛情軍師。如果連勝文能有威爾史密斯當他的愛情顧問,侯佩岑哪會跑去東京跟周杰倫逛街?!

2005年3月22日 星期二

《點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

因為近日身體不斷地咳嗽,在屢次幾乎昏厥的時刻,不禁懷念身強體壯的好處──如果健康是我們想當然爾的選擇,那麼,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你會選擇死亡呢?


《點燃生命之海》的故事圍繞在勒蒙,一個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在床上躺了將近三十年的男子。他決心透過打官司的方式,向政府爭取安樂死的合法權利。在這樣的前提下,勒蒙應該是一個對生命厭倦、憤世妒俗的人,然而他不是。他其實是個對生活有很多熱愛、會寫詩也愛畫畫的多才多藝,甚至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怎麼樣都不像一心尋死的人。


但是勒蒙的內心,真的如他躺在病床上,那樣的平安快樂嗎?一點也不,船員出身的他,其實最嚮往能重回海濱,感受海浪拍打海灘的滋味(雖然他是在海邊跳水受傷的)。他的詩畫才藝,是為了宣洩被困在病榻上的苦悶,只能透過文字抒發。他臉上永遠和善的微笑,更是悲哀,因為當你躺在床上不能動,什麼事情都要靠別人幫忙時,你自然而然會養成微笑的好習慣。


勒蒙的動彈不得,一心尋死有他的動機,可是卻激發出整個社會荒謬的迴響。宗教團體急著找他爭辯不可放棄生命,怒氣沖沖(對一個已經快三十年都不能動的人來說,這樣的口氣難道不嫌有點失禮嗎)。有女子看到他的新聞,便追來對他示好、示愛,讓勒蒙感覺更莫名奇妙,因為他連近在眼前的美女都摸不到,哪能感受到男女之愛。當他的詩集被出版,爭取安樂死的官司開庭,媒體更急著把他歸類為一個厭世的人──卻無人在乎他,躺在床上的這些日子,究竟是誰照顧他。


對於該不該、要不要安樂死,當事人可不可以作主,《點燃生命之海》幾乎是每丟出一個觀點,也對應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說法。對於那些把「安樂死」跟「放棄生命」畫上等號的人來說,影片巨細靡遺去描寫主人翁勒蒙,其實對週遭事物有許多的深刻感情。只是他不斷經歷只能把感情留在腦海中,永遠不可能透過四肢的行動來追求、或者實現時,他纖細的感情其實受到的打擊與傷害更大。因為他只能過著熱情逐漸消耗的生活,眼看自己虛耗生命而無能為力。


奇妙的是,他一心尋死的故事,卻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不斷逼使台下的觀眾,我們該過怎樣的人生呢?我們何其有幸,四肢健全,卻為何總虛度光陰,蹉跎夢想呢?


勒蒙的故事落幕了,影片的後座力才正要發酵。

2005年3月3日 星期四

《神鬼玩家》The Aviator

《神鬼玩家》幾乎是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最好的作品。我說幾乎,是因為我更期待他重拍的西洋版《無間道》。但是,要把一個傳記電影拍成三小時的長度,還要讓觀眾看到津津有味,同時又能裡頭放入導演所堅持的信念,你真的應該站起來替他鼓掌致敬。

這個故事是一個叫做霍華休斯的大亨,他年紀輕輕就從父親繼承大筆遺產,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去做他最想做的事情──在好萊塢拍部空戰電影《地獄天使》。結果這電影一拍四年,耗資最鉅,但是他也從此成名。雖然我們不知道青年才俊的他,為何冒著傾家蕩產的危險,孤注一擲非得拍片不可,而他跟好萊塢許多女星糾纏不清的緋聞,跟商場上跟競爭對手的較勁,以及他深為痼疾所苦、活在精神分裂邊緣,對於飛行的著迷.........這些描寫都很生動,讓這個人很立體,但是我更想知道,馬丁史柯西斯會拍《神鬼玩家》的動機何在。

答案是「這是一個反抗體制的故事」。 就像他的作品《計程車司機》描繪社會邊緣人士的暴力,《恐怖角》是一個出獄的壞人,向失職律師討回公道的復仇,《純真年代》是以愛情對禮教體制的反抗,《紐約黑幫》更是敘述美國在建國前,群雄割據紐約街頭的血腥鬥爭。馬丁史柯西斯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歌功頌德的人,讓他拍一個像霍華休斯大亨的傳記電影,會對故事人物有任何正面描繪與歌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馬丁也很大膽地採取了他個人敘事觀點,將霍華休斯拍成一個不斷與各種體制、長輩、情理法抗爭的人,從中找到導演馬丁個人的立場,然後大膽地借古諷今。

當霍華休斯要進軍影壇時,遭到眾人的訕笑,然後他卻面不改色一砸千金,拍出了讓所有片廠都鴉雀無聲的《地獄天使》,這簡直是所有像馬丁史柯西斯這樣導演的美夢!於是觀眾發現了,獨立製片不是九零年代才有的產物,早在一次大戰結束後,霍華休斯就是一個用重金挑戰好萊塢體制與成規的「獨立製片」(唯一的差異是,他亂有錢的)。

所以霍華可以為了女星的上圍跟電檢尺度槓上,因此霍華要設計出更先進的飛機,打造航空運輸系統,他對商場競爭對手的無情,一樣以無情回敬。這樣還不夠,當他被拖到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被冠上「政商勾結」的罪名加以攻訐時,他照樣還以顏色。是的,用你全部的力氣,全部的資源,跟那些所有要限制你的人對抗!《神鬼玩家》就是如此描繪霍華休斯,好一個不斷挑戰極限的人。

因此霍華休斯的故事,也變成了馬丁自己本人在好萊塢奮鬥的對照。馬丁非常清楚,以往他作品的那些狂妄、直接、暴力的元素,絕對不可能受到影壇同業的青睞、奧斯卡獎的垂青,但是如果他能拍出好萊塢的發展生態呢?甚至他能借用當時好萊塢的經典人物的形象,表面上移植到霍華休斯的生平,骨子裡卻能顯示出他對於好萊塢輝煌歲月的熟捻呢?請注意,馬丁史柯西斯在電影提到了數個當年叱吒風雲的影星,卻很巧妙地把他們在銀幕上的經典形象,也轉移到影響霍華休斯生平的關鍵角色。像是自命女男平等的凱瑟琳赫本,就能跟他一起開飛機、搶媒體鋒頭;銀幕女神艾娃嘉納就是一個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著墨甚少的女性(她也是全片唯一敢打他的人)。肉感女星珍哈露則是霍華身邊揮之即來,呼之即去的花瓶;就像一代偶像男星埃洛佛林,不過是個在夜總會出現的花花公子。是的,馬丁史柯西斯拍出了當年具體而微的好萊塢生態,那時就有夜店、狗仔隊、八卦雜誌,與氣勢非凡的首映會紅地毯一起交織出迷人的銀幕魅力。更妙的是,他真的有辦法找到現今當紅的演員,也沿用了他們的銀幕形象,來詮釋當年氣勢非凡的明星,這是高明的選角。馬丁藉機告訴世人,他不是不瞭解好萊塢,他不是不拍好萊塢,但假使他出手,他會有辦法拍到你心服口服。

不僅在創作理念上沒有放棄,馬丁亦沒有放棄他偏愛的手法,在幾個劇情關鍵點會讓人物朝著鏡頭走來,這是他最有名的「撞」鏡頭。《神鬼玩家》更發揮到淋漓盡致,利用綠幕合成技術,將鏡頭從天外直接「撞進」正在駕駛座開飛機的霍華休斯。是的,這部片可能是他有史以來用到最多的特效,可是他一點也不生疏,他甚至拍出了飛行天際的刺激感,乃至於墜機的逼真感。

《神鬼玩家》絕對不是一部完整解答霍華休斯其人其事的電影,相反地,整部片反而成為觀眾解讀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安排的那些絃外之音,認出他從影以來如何以文載道,借古諷今,以勵其志的心聲,叫人感動。

加油,馬丁,西洋版《無間道》就看你了!

《雷之心靈傳奇─雷查爾斯不凡的一生》Ray

你有過被氣功大師灌頂、感覺全身從頭到腳,熱氣直冒的經驗嗎?如果沒有,《雷之心靈傳奇─雷查爾斯不凡的一生》,應該可以讓你體驗一下。

不過,前提是你頗為喜歡近四十年的西洋流行音樂,甚至對於靈魂藍調音樂略有涉略,否則,這部片就只是一個盲人歌手的奮鬥史、生平故事。對大多數的觀眾來說,是看熱鬧還是看門道?

答案是,兩者都可。

影片描述了一個後天生病失去視力,卻擁有傲人音樂才華,闖蕩樂壇的故事。在片中,雷查爾斯活在當時還有種族隔離政策的美國,加上他又出身佛羅里達州南方的貧窮鄉間,當親人都過世後,他的樂壇之路注定要吃盡許多苦頭、熬過許多現實。他很快就發現,這個社會挺會欺負盲眼人,甚至連黑人同胞都竭盡所能地揩他的油、背著他刮分更多的酬勞,大家都把他當個好欺負的傻瓜,用力欺負。

於是這養成了雷查爾斯後來的性格:他對於金錢的錙銖必較,更勝於明眼人,只要是他該得的酬勞不清不楚,他絕對會大義滅親。此外,他也專心在玩自己的音樂,跟後來的黑人民權運動畫清界線,顯得漠不關心。反正只要歌曲能在排行榜上大賣,演唱會滿座,鈔票收的越多越好,何苦多管閒事?再說,他連這世界都看不到,他不只活在黑暗中,他的心靈也是如此。

因此他在初出茅廬時代,就染上了吸食毒癮的惡習,因為這樣可以讓他取得更高的地位:你們不敢碰的東西,我敢!他也不會當一個乖乖讓人照顧的小子,他甚至不扮弱者吸引別人同情。影片對於他如何泡妞,有很傳神的描寫。他會在演唱會結束後,會走到女孩面前說「我剛剛在台上都盯著妳」,這招扮豬吃老虎總能讓佳人哈哈大笑,然後他趁機握住對方的玉手,另外一隻手馬上很不安分地,沿著手腕的位置,朝肩膀摸去。明眼人如果這樣做,絕對少不了賞巴掌,可是哪個女孩會沒有惻隱之心,對一個盲人的性騷擾反擊呢?所以雷查爾斯不斷在女人之間周旋,也讓他不斷有靈感創作。影片在這邊處理的很巧妙,將所有他生平的暢銷歌曲,都跟當時他的私生活連結起來,那些動人心弦的音符,都是他生活的註腳,他的音樂而有了歷史的意義在。

雷查爾斯在樂壇的奮鬥過程,象徵一個出身卑微的黑人,靠著音樂力爭上游,成就富貴;對照今日的許多饒舌歌手,他們也是如此。活在社會階級底層的黑人同胞,必須要緊緊抓住可以成功的機會,靠著打入歌壇、躍升巨星來改善家境。所以雷的母親,那種知道自己沒受過教育、翻身無望,卻竭盡所能望子成龍的心情,可說是影片最叫人感動的部份。只不過,當年歌手都靠唱片、演唱會為大宗收入,現今MP3的下載風氣日盛,唱片收入銳減,許多稍有名氣的饒舌歌手就紛紛跨行去拍戲,撈錢撈的更兇。

傑米福克斯在本片的傳神、認真演出,其實是挑戰一個非常高難度的表演。因為雷查爾斯全盲,大多數時候帶著墨鏡,所以傑米福克斯等於必須放棄靠著眼睛傳達感情、替演技加分的機會,直接用他的肢體動作與聲音,傳達該有的表情。他沒辦法用眼睛詮釋七情六慾,甚至連傷心哭泣的時候,眼淚也會被蓋住。奇妙的是,傑米福克斯的喜怒哀樂,依舊能感動所有的觀眾,這是他個人嘆為觀止的代表作。

看完了電影,發現雷查爾斯的作品,在唱片行缺貨。我不禁笑了,也許掌聲來的太遲,但雷查爾斯始終沒有離開人世間。隔著銀幕,被大師音樂灌頂的感動,依舊沒有消失。

《尋找新方向》Sideways

看完《尋找新方向》,跟一票人哈哈大笑走出戲院。我們狂笑的理由,是不敢置信剛才看了一部充斥許多「違反善良風俗」元素的電影,像是:準新郎泡妞、劈腿,男主角謊稱職業以便跟女生上床、開車喝酒、勾引已婚婦女,還有以品酒之名行爛醉之時,更多掩飾這些劣根性的謊言,闖進別人的家裡去,以及對著鏡頭正面裸露男性生殖器官,讓人看的一清二楚。

奇怪的是,儘管有這麼多「不妥」的情節,可是《尋找新方向》卻是一部在挖掘人性深處良善的電影。雖然參演的演員沒有太高的知名度,觀眾在欣賞途中不斷地哄堂大笑,說明了該片的娛樂價值非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把這麼多「不正經」的劇情,拍成一部叫人愛不釋手的電影。

原因就在導演是亞歷山大潘恩。

這位導演的作品,素來都喜歡描寫美國社會的小人物,特別是住在美國中西部的居民。他總有辦法把「鮮豔的顏色」從畫面中去除,讓每個人看起來都土土的、灰灰的。他不光只是具體而微拍出小人物的詳細生活,往往也會在劇情的後半部安排劇中人物,起身對這些細瑣的生活開砲、抵抗,從而揭穿許多中產階級不自覺的虛妄、對自我的束縛。表面上看,你會以為他的作品是在「歌功頌德」,仔細一瞧,他其實在用一種頑童惡作劇般的態度,拆穿存在於社會的「國王的新衣」。

《尋找新方向》也不例外,表面上看來,這是兩個住在聖地牙哥的中年男子,一起結伴去加州酒莊進行品酒之旅,當作他們人生轉戾點的慶祝假期。你看到了許多品酒文化的點滴,從葡萄酒的栽種、酒莊的導覽、如何品酒、分辨酒的優劣,這部片似乎在歌頌水甜山美的加州,孕育出如此自由自在的酒莊文化。

事實是,電影在說「謊言」,而且是人不自覺、無所不在地撒謊的毛病。影片一開始,觀眾看到睡過頭的麥斯,接到苦等他出現的傑克打電話來,急忙地起身,然後編出一堆藉口在敷衍:「我在刷牙」「高速公路塞車塞到不行」。但畫面上,麥斯卻慢條斯里在買早餐,好整以暇地在開車,交通暢行無阻。沒錯,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充斥各式各樣的謊言,各種讓自己表面光鮮的謊言,只不過我們大言不慚也習以為常。

於是當傑克上車,跟未婚妻說再見,他也迫不急待開始說謊:他要把這趟酒莊之旅搞成「告別單身的泡妞之旅」,還要麥斯配合他圓謊,免得未婚妻查勤時會穿幫。接著是一個又一個從傑克嘴巴跳出來,好讓他可以泡妞的謊言「我跟我朋友慶祝他新書發行」「我好喜歡妳,我想搬來跟妳一起住」。相較他們泡妞搬弄的謊言,對照的是品酒文化的行禮如儀,甚至到了矯枉過正的地步。當麥斯告訴心儀的女子瑪雅,他有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要等著「重要的慶祝時刻」才能喝時,瑪雅很驚訝地說,「只要你打開那瓶酒,就是重要的慶祝時刻」。麥斯卻只顧著收藏酒,忘記了該去經營生命的重要時刻,成了一個酒奴。

劇情也在麥斯個人所有扭轉中年危機的努力失敗後,變成一部對禮教嗤之以鼻的電影,品酒文化的規矩突然變的很虛偽,多年來罪心於品酒的麥斯,發現當他最痛苦傷心的時候,這套文謅謅的制度居然無法減除他的難過,他憤而咆哮失控。傑克的泡妞謊言,也終於被拆穿,旅程也被迫結束。回到平凡生活、一無所有的麥斯坐在速食店吃漢堡,配的是他珍藏的名酒,他在慶祝自己一無所有的「重要時刻」,那是一種對假惺惺、虛偽的唾棄。或者說,當麥斯把唯一能讓他威風的「品酒老饕」的身分都拋棄掉時,他總算誠懇面對自己的失敗。

在此刻,《尋找新方向》之前的尖酸刻薄、頑皮淘氣通通都消失了,觀眾們進入品酒世界的新鮮感也沒有了,影片又回到一個平凡失敗中年男子的日常生活。麥斯沒有什麼可以吹噓,沒有什麼可以期待,本來是他逃避現實的酒鄉,也因為泡妞行動的失敗,讓他丟盡顏面無法再次拜訪。導演亞歷山大潘恩於是又做了一件他最擅長的事:在影片結束前,給主角開了一扇窗,事情又有了轉機。

這是麥斯學到的教訓:丟掉了所有的謊言,我們才能真正地《尋找新方向》。不然的話,就會像他一樣,要鬧很多糗事、收拾許多波折,才能真正活的自由。所以我才會哈哈大笑走出戲院,希望你也會。

《海南雞飯》Rice Rhapsody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是個很保守的地方,很多事情不能做、不能說,包括同性戀在內,於是《十七歲的天空》在當地被禁演。妙的是,畢國智導演的《海南雞飯》,卻以當地為故事背景,還得到新加坡電影發展局的支持投資,在當地拍攝,變成一部不折不扣的新加坡片。

《海南雞飯》在許多地方,都延續了李安在《喜宴》對同志情感(婚姻)的議題,但是畢國智聰明的地方,他不像近年華語電影的同志片那樣,在影片呈現「一種」同志。我們看到以想跟愛人定下來的大兒子,迷戀在酷兒情愛遊戲的二兒子,還有懵懵懂懂的三兒子。然後透過張艾嘉飾演的母親,將整部片串起來。畢國智把這個原本會淪為台灣金鐘劇的乏味題材,拍的一點也不乏味,他很聰明地知道要如何利用配角,要如何利用新加坡的特色給影片加分,該在哪些地方讓張艾嘉發揮,甚至讓劇中法國交換學生製造魔幻寫實的效果,於是這齣電影是熱鬧有趣的好看,宛如一道簡單卻美味的海南雞飯。

這部片絕對不符合許多媒體、影評人眼中的「好片」,一定會說同志議題的討論缺乏深度,但是我要反問,好端端的看電影,沒事搞成寫論文是要幹嘛?「酷男的異想世界」也沒什麼深度,卻照樣影響歐美許多觀眾對同志的正面評價。能拍出一部溫馨又可愛的喜劇電影,讓走進戲院欣賞的觀眾會又哭又笑,這樣就夠了。

《霍爾的移動城堡》

過去這些年,日本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以他獨特的想像力帶著我們上山下海,見識到他對飛行的熱愛,大自然的歌詠,純真的童心,甚至涉險進入陰陽魔界一窺鬼魅的生活。如果JK羅琳考慮把《哈利波特》第六集、或者第七集拍成動畫的話,宮崎駿絕對是最佳人選。

《霍爾的移動城堡》似乎也不脫離這個範疇,一個被荒野女巫變成老婆婆的少女蘇菲,為了避禍,鼓起勇氣進入魔法師霍爾的城堡當起了清潔工糊口。出人意料的,這部片居然是個愛情故事。

影片雖然以女生蘇菲的角度為敘事人稱,可說是她個人的冒險之旅。但是換個角度,宮崎駿好像也想在作品中透露他對社會男性的觀察。男主角霍爾乍看之下似乎是個無所不能的魔法師,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移動城堡帶著他雲遊四海,誰也無法拘束他。事實是,他的家亂七八糟,霍爾成功的事業原來是冒著被各路人馬追殺、拉扯的風險,而交戰的雙方都想把他當成制勝的籌碼──傳授霍爾魔法的恩師,更是企圖以往日恩情、拜師學藝的契約來押他出戰。就算他不從,遲早也會因過度使用魔法導致心智喪失,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用焦頭爛額四個字來形容霍爾的處境,一點也不為過。

是的,霍爾跟日本社會打拼賣命的日本男性十分相似,唯一的差異是,霍爾沒有察覺自己「活的很命苦」,因為只要能有漂亮髮色,就算被女性謠傳「會吃美女心臟」的壞話,他就能活的很開心。難怪宮崎駿非得要木村拓哉替霍爾配音不可,因為結婚前的木村,不也是一個活生生的霍爾?高高在上的偶像地位,在舞台上有著華麗的萬人迷風情,但是卻不能有任何損及偶像事業的私生活──不可以有個人的感情,談戀愛、結婚生子,必須聽令於經濟公司傑尼斯事務所的全權指揮?然後呢,這樣的日子就能永保他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嗎?當然不行,於是木村跟工藤靜香以先有後婚的手段來消極反抗,鋪陳自己的成長,就像愛上蘇菲的霍爾,掙脫了詛咒,變成一個完整的人,而他身邊所有的紛擾也瞬間消失,連戰爭都可以停止。如果這不是愛情的力量,那我真不知還算什麼。

於是傑尼斯事務所這下想阻止他也來不及了,也就只好讓木村蠻幹,畢竟誰能打敗愛情的力量?如果你不瞭解霍爾的老師為何突然放過他,很簡單,溫習一下日本偶像史就可解讀出宮崎駿的弦外之音。

2005年2月14日 星期一

《波特萊爾的冒險》Lemony Sticky'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橫看豎看,《波特萊爾的冒險》都像美國給《哈利波特》的一記回馬槍。有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作者雷蒙尼史尼奇,有更多不計較戲份的巨星擔綱,而主角之一的連恩艾肯,當初還因為「不是美國人」被《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打回票,無緣演到神奇的小巫師,如今能加入《波特萊爾》系列,果然是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同樣是孤兒面對雙親驟逝,必須獨立自主生活的故事,我們有「星星知我心」這種讓人哭到不行的經典,但是《波特萊爾的冒險》卻不斷提醒觀眾,這不是一部你以為的那種勵志片。影片不斷打斷各種溫情的幻想、回報以殘酷的現實,還有從來都不肯聽小孩子說話的大人,以至於我們的三位孤兒主角,必須想辦法不斷跟邪惡的歐拉夫伯爵過招。編導很聰明地加強各種元素,無論是宛若卡通般誇張的正邪鬥法,或者是黑色幽默的美術,加上金凱瑞、梅莉史翠普等巨星的犧牲形象,都不至於讓小孩子必須扛起整部片的成敗(還是好萊塢已經明白了,過度忠於原著改編的電影,其實是種累贅?)。

但是這樣把殘酷卡通化、誇張化的做法,卻在結尾時突然逆轉。我們英雄有淚不輕彈、屢屢打敗壞人的姊弟,卻因收到父母親寄來的信,唸著唸著,卻把《波特萊爾的冒險》整部片真正的宗旨給唸出來了:這不光是一個以黑色喜劇處理看待虐童悲劇的誇張電影,其實三位主角的英勇冒險,都是為了紀念失去親人摯愛的痛苦。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掉淚,卻得用盡本身的聰明才智,像是父母親在身邊一樣退敵。也許冒險的旅程精采刺激,然而踏上旅程的動機,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痛。

也許這也是導演布萊德西柏林自己的痛,他論及婚嫁的明星女友被變態影迷殺死。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他必須拍攝各種有關死亡的題材,進行某種自我治療。無論是《鬼馬小精靈》《X情人》《讓愛自由》,乃至這部《波特萊爾的冒險》,主角們都必須克服天人永隔的殘酷。可是在這部片,讓我突然明白,導演布萊德已經找出了走出陰影的方法。就像那繼續踏上未知旅程的三姊弟,瞭解這不是身為孤兒的悲哀,而是他們如何勇敢面對挑戰。因為這緣故,讓我走出戲院時,突然有種無法形容的感動。是的,這是我看完《哈利波特》,都未曾感受過的體驗。

2005年2月8日 星期二

《天下無賊》




我對《天下無賊》的感想是:快去看吧!

是的,這是一部大陸導演馮小剛(也就是《功夫》一開始被幹掉的鱷魚幫老大)編導的作品,可是,它完全沒有大陸電影的缺點。事實上,這可能是近年華人電影圈當中,企圖整合兩岸三地資源的作品當中,在商業技術上最成熟的一部。

一對行騙大江南北的賊,在走到藏族高原邊境的時候,因當中的女賊王麗堅持要洗手不幹,發生了爭執而拆夥。之後當她獨自搭火車回北京的時候,又碰上了身懷鉅款的憨傻農民傻根,使得已經跟她分手的王薄又回頭,企圖大幹一票;但是同時黎叔領導的扒竊集團,也決定對傻根,使得雙方在火車上展開了一場鬥智鬥力的競賽。故事說的流利與熱鬧,完全不像張藝謀在《英雄》《十面埋伏》那種「用力過頭,反而做作」的缺點。更特別的是,全片其實使用到許多商業電影的技術,例如綠幕的合成、電腦繪圖、把扒竊過程拍的宛若武打場面的刺激,還有因應不同情境的多元配樂。而能在狹窄的火車廂裡頭變出這麼多劇情,基本上就是考驗編導的功力,馮小剛做的很出色。

其實,近年來已經沒有扒手電影,許多神偷奪寶電影,主角們都必須攻破高科技的防盜設備,襯托出《天下無賊》的特別。這部片一定要發生在中國大陸,因為只有那邊才會有堅持身懷鉅款的老實人(台灣的詐騙集團都進化到打電話騙人轉帳了),火車之旅才顯得漫長又危機重重。影片的確有許多高科技的道具,但那都是手機、電腦等等文明產物,而不是跟主角鬥智的防盜設備。有兩岸三地的演員,但是在馮小剛的處理下,他們的表演方式都很協調,每個人物也都很立體。許多華人導演在遇到兩岸三地不同的演員時,常常會發生誤解與落差的狀況,但這部片卻沒有,起碼這部片的李冰冰就沒有像在港片被糟蹋。

在香港資金的介入後,大陸電影工業努力地想提升素質,填補商業電影的空缺,《天下無賊》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馮小剛在擺脫了以往土法煉鋼的環境後,也證明了他能拍出以前只好萊塢才玩的起的火車(公路)電影。我只能說,這真是近年娛樂價值最高的華語片。


情人節快樂!測試看看你知道這段影片裡頭有哪些愛情電影的片段!




http://membercenter.foxhome.com/782/5533/index.asp?c=680333


《親家路窄》Meet the Fockers




續集電影的樂趣之一,就是看劇中人「重蹈覆轍」。如果這樣的樂趣,是建立在《門當父不對》,這樣看「班史提勒怎麼倒楣怎麼好笑」的電影身上,那麼《親家路窄》的唯一企圖心,不是在製造班史提勒更多的災難,而是讓他的災難再來一次。

《親家路窄》很聰明地把這些災難,通通對照在前集發生過的糗事。於是觀眾開始拍手稱慶,所謂「倒楣不會有兩次」的定律,在這部片當然不管用,班史提勒繼續目睹各式各樣瘋狂的災難出籠。

一樣有失控的貓咪,一樣有馬桶意外,一樣有開男人胸部哺乳的笑話,一樣有叫他越吃頭皮越發麻、全家共進的晚餐,然後中間全部都是各式各樣,事與願違的瘋狂糗事發生,每一件都讓班史提勒飾演的男護士貴格,距離他想要的幸福越來越遠。

在上集觀眾已經學到勞勃狄尼洛飾演的傑克,是個有多認真、嚴肅、古板的人,而這集則有達斯汀霍夫曼跟芭芭拉史翠珊飾演的發克夫妻,生性自由、活潑、浪漫,看兩種天南地北的價值觀不斷地擦槍走火,以致於班史提勒冷汗直冒,想盡辦法在那邊自圓其說、越幫越忙,實在是情境喜劇的高明。我們雖然都承認,這些稀奇古怪的意外,要在現實生活一股腦發生的可能性不太高,但是的確有可能,所以影片的「誇張」「胡鬧」依舊,卻不會流於低俗,觀眾才會被說服班史提勒是活生生的倒楣鬼。

當《親家路窄》不斷冒出那些三八又有趣的笑話,我也突然領悟到,身為一個真正的演員,就是要「放的開」。我們早就曉得班史提勒有多麼為戲犧牲,而拿過奧斯卡獎的勞勃狄尼洛、達斯汀霍夫曼、芭芭拉史翠珊不斷地耍寶,拿自己的銀幕形象開玩笑,除了秀出他們駕輕就熟的本事,每個人非常清楚如何揶揄自我,以便讓觀眾開懷大笑。

身為一個觀眾,這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絕對值得你花錢買票去體驗。


《幻影殺手》Elektra




《幻影殺手》是徐克的《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

雖然,這部片是美國漫畫公司Marvel的原著改編,將《夜魔俠》的女主角艾莉崔獨立出來,敘述她死而復生後的冒險,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會跟《東方不敗》畫上等號的。但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為什麼一個美國的漫畫電影,會在劇情上、人物的設計上,大量地參考東方的武俠片呢?甚至以此為主角人物的論述根據?

幾乎所有的漫畫電影,都是被歸類於「科幻」題材,而所有的「科幻」其實都有其科學論述,也就是「Science Fiction is based on Science。像是《蜘蛛人》被基因改造過的蜘蛛咬到,所以才能飛天遁地。《綠巨人浩克》是被輻射線照射,才會變成大巨人。《夜魔俠》是小時候被化學廢料潑及,失去了視力,卻增加了其他五官的能力,甚至可以看到音波。《刀鋒戰士》的半人半吸血鬼能力,則是母親懷孕時被吸血鬼攻擊,所以才有這樣的遺傳。就算是沒有超能力的《蝙蝠俠》,則是因為家財萬貫,因此很有錢可以在家研究各式各樣的行頭,讓他上天下海。

可是上述的規則,完全不適用《幻影殺手》,整部片沒有任何科學論述,而是活生生直接引述東方的思想。我們死而復生的女主角叫做伊蕾莎,她被具有神秘力量的師父H「無常功」救活之後,跟著師父隱居修行,但是她始終無法忘記自己內心的暴力陰影,被逐下山。回到紅塵俗世,她以殺手當職業糊口,直到一樁任務讓她與另一門派「魔手」發生了衝突,雙方於是爆發你死我活的戰爭。你瞧,這段劇情大綱,如果不是金髮碧眼的演員們擔綱,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武俠小說的場景:講著哲理的師父,名山、白雲、梳著頭套的人物,各種兵器與暗器,還有每個人出手前一定會解釋自己的招數,還加上一句「納命來!」

於是,你把《幻影殺手》的現代景物全部拿走,忽略那些手機、汽車、渡輪等等的文明產物,這的確是一則屬於東方的武俠傳奇。劇中「魔手」出動的反派刺客都非常搶眼,每個人拿手的武功更是結合了忍術與幻術,好萊塢的特效、剪接,還有不輸給港片的弔鋼絲功力在此幫了很大的忙。

如果說《駭客任務》是借用武俠片的武功,來講述科幻片的內容;而《追殺比爾》則是故意模仿邵氏武俠片的規則,重新演繹江湖恩仇;《功夫》則從粵語片取經,融合了中國人各種武俠的典型;《幻影殺手》那些高來高去的正邪爭鬥,就真的是《東方不敗》才會有的超現實。但是《幻影殺手》雖然借用了武俠片的包裝,卻少了真正懂武俠片邏輯的人在幕後操刀,以致於伊蕾莎的死而復活,充其量只有視覺上的炫目,在故事邏輯上沒有營造出兩強相爭、正邪對決的高潮。隨便就被幹掉的反派,是無法突顯出英雄的重要。

已經製作許多漫畫電影的美國Marvel公司,這次會大量引述東方武俠片的邏輯,當作整部片發展的根據,的確是一大突破。也許老外也在納悶,究竟漫畫電影還能紅多久,想要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注入不同的生命力。可惜的是,就連香港會拍武俠片的人才也少了(港片聲勢的確不像以往《東方不敗》那樣旺),好萊塢也只有一個昆汀塔倫提諾,死而復生的《幻影殺手》,因為沒有一個真正懂武俠片精髓的好師父,終究無法在險惡的江湖闖出名號。


《偷情》Closer




延續我之前推薦《奪魂鋸》的理由,我也要推薦《偷情》。一部是B級血腥恐怖片,一部是探討男女關係的文藝片,他們怎麼可以放在同一個標準上呢?他們怎麼可以等量齊觀呢?答案是「七十二小時編劇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編劇可以編寫各式各樣的劇情,但是要在「壓低成本」「以提高拍攝可行性」的兩大前提下,把所有不必要的場景通通濃縮,用劇中人的對白來交代過去即可。賓果!《偷情》示範了以這樣的理論,也能拍出精采絕倫的文藝電影,而且每幕都直指人心。

故事從倫敦街頭開始,導演麥可尼克斯以長鏡頭拍攝一對迎面而來的陌生男女,在一票匆匆路過的行人當中,似乎有什麼在他們的眼神中流轉著。突然間,一場交通意外,讓他們相逢了。

艾莉絲是來自紐約的脫衣舞孃,她離鄉背井是要切斷過去的一段感情;丹是報紙訃聞版的記者,寫些文過飾非的消息是他的職責。當丹的小說要出版了,攝影師安娜替他拍宣傳照,兩人透過鏡頭也展開了一種交流。但是已經有了艾莉絲的丹,既然得不到安娜,只好假借她的名義上網跟男人聊天洩恨,結果卻意外撮合醫生賴瑞與安娜的相識,使得四個人的關係更加錯綜複雜。

劇本一個高明的地方,也就是這四個男女的立體化。每個角色所作所為的心理動機,都跟他們的職業緊密地相扣。艾莉絲是脫衣舞孃,平日她跟男生在對話時,語氣完全的挑逗,但是當她在舞廳工作時,語氣又完全制式的職業化。丹是寫訃聞的記者,專門美化死者的生平事蹟,所以他才會對女人攻心為上、專門偷心。安娜是攝影師,擅長拍攝與觀察人物,鏡頭底下是什麼,她就拍什麼;所以她能識破也容易被識破,劇情因而好幾個轉折。賴瑞是醫生,注重器官功能的正常運作,讓他成為一個講究感官刺激、官能至上的人,甚至最後找出感情失敗的因素,對症下藥。

這部片充滿時下男女交往的各種元素,網路性交、出軌、精神外遇、劈腿........但是有趣的是,每次觀眾遇見他們的時候,每一幕跟下一幕之間呢,已經有好些時間的差距,有時候是數個月、有時後是一年。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沒有演出來,線索都在彼此之間的對話中。編劇這樣的安排有兩個好處,第一是不必把中間的過程拍出來,節省成本;第二由於「隱匿不說」,讓觀眾也陷入劇中人的情境,也想質問對方「你到底有沒有(出軌)」「你有沒有跟他/她怎樣」。是的,電影在男女雙方猜忌時的質疑,說與不說,還有揣測對方為何說與不說,有沒有說實話,讓《偷情》從頭到尾都瀰漫在這股情愛猜忌的氣氛之中,製造出前所未有的張力。

因為這樣的編劇手法,讓觀眾陷入了劇中人的情境,也就能設身處地瞭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在愛情的猜忌中,沒有人是對、也沒有人是錯,大家都以愛為藉口,做些自認為對愛情有益的事情。就電影拍攝的觀點來看,沒有拍出來的部分不僅省下製作費,還不斷拉高了劇情的張力(觀眾會跟劇中人一樣陷入猜忌的循環)。《偷情》明明是一部有關外遇的電影,從頭到尾卻沒有床戲,不必靠大明星脫光衣服,一樣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

雖然《偷情》是根據舞台劇改編的,所以編劇在動筆的時候,關心如何在舞台上表現的可能性居多。但是電影版本的《偷情》,又再次給觀眾以及所有電影工作者上了很寶貴的一課:人的想像力,永遠是最偉大的素材。就像愛情當中,沒有清楚交代的部分,才會最讓人斤斤計較。


2005年1月11日 星期二

《遇見好男孩》 Latter Days




你相信嗎,發行《遇見好男孩》的片商,強調本片是「《17歲的天空》美國版」?!哇,沒想到,台灣電影居然也有優到讓外片必須借助其光環的一天,真值得慶祝。這兩部的確在創作背景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低成本的獨立製作、都是「花心男遇上純情男」的同志題材(花心男是都會族,純情男都是來自外縣市),但是兩部片的類型截然不同,《17歲的天空》走的是偶像喜劇,《遇見好男孩》的野心比較大,一口氣在劇情中處理了好幾種影片類型。

故事一開始就是摩門見習傳教士大衛的旁白,以他的觀點來介紹洛杉磯的花花世界。然後觀眾發現大衛的鄰居,是花心美形男克利斯,他身邊那票朋友打賭,克利斯在兩個禮拜內要讓大衛失身,騙到他的內褲。所以小紅帽就這樣碰見大野狼,我們也開始不懷好意地看克利斯如何把上大衛。好吧,事情是這樣發展沒錯,但是大衛當場給了克利斯難堪,讓花心男突然有了自省的機會:到底他追求的是性,還是愛呢?或者他只是把性交當成取代握手的一種儀式罷了?隨著克利斯的成長,還對比了大衛在面對忠於自我,或者該順從信仰價值壓抑自我的兩難選擇。

《遇見好男孩》的確在深耕同志人物的內心上,有比較多的筆觸;某種程度上,這部片其實在反對那種享樂至上的同志生活──雖然影片也描述了這種生活的多采多姿。花心男之所以轉變的動機,有一大部分是來自做義工認識的愛滋病友,讓他有機會去發掘生命的深度,掌握「如果這就是一生命中註定的那個人」的機會,而不是享受高潮。相反地,影片也有儘管寫實、卻無法擺脫的窠臼,例如純情男的下場就很「孽子」。而這樣的發展,除了讓觀眾更衷心期望他們可以在一起相愛以外,就只有催淚。

《17歲的天空》跟《遇見好男孩》都有很搶戲很可愛的配角,他們出場的時候都讓影片生氣蓬勃,以至於我真想替這兩部片的配角辦場聯誼。他們互相漏氣也彼此加油,遇到最慘的狀況時都以「毒舌」「賤嘴」的方式回應生命的殘酷,陪著主人翁一起哭一起笑。《遇見好男孩》還充分利用每個配角的功能,把原本分散的兩位男主角,有個美滿的結局,實在是可愛到不行。

最後,如果你看過《王牌大賤諜:時空賤諜007》,該片精心設計充滿性暗示、「全裸卻看不到第三點」的歌舞開場,《遇見好男孩》則在遮掩男演員的第三點,超越了前輩的成就。你明明知道他們脫光了、也抱在一起了,可是鏡頭移位與演員的體位,實在太精確,只能偶爾瞥見黑色的體毛,就是沒有穿梆的可能!我滿期待李安的《斷背山》可以跟《遇見好男孩》看齊。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