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日 星期四

《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對於現代人來說,三個小時片長的《亞歷山大帝》實在不易消化,看到腰酸背痛在所難免。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有什麼收穫?

身兼編導製片的奧立佛史東,倒是從亞歷山大的生平中,替自己所有拍過的影片找到了註腳,甚至擴大解釋美國所有近代歷史的大事件之起源。那個對東方念念不忘、執意要進攻亞洲,最後困在印度淋雨六十天的梟雄,擺明了就是在說《前進高棉》的越戰。亞歷山大父親腓力二世遭人謀殺,死的不明不白,就是在影射《誰殺了甘迺迪》的政治陰謀。亞歷山大排除眾議,執意要與異族女子通婚,猶如《天地》的娶了越南女子的美國大兵。至於跟波斯帝國大象兵團的廝殺,整個銀幕故意做成色彩失調,那就是《閃靈殺手》──亞歷山大十萬里長征,不願回頭,半路上還成親帶著老婆上戰場,的確就像那對砍遍全美的殺人鴛鴦。至於母后處於宮廷政治鬥爭,陰狠善於心計的個性,更替奧立佛史東每部片總有個強悍的臭婊子做了最好的解釋──女人之所以陰險,就是必須在險惡的環境中求生,《挑戰星期天》卡麥容狄亞的作為,跟安吉莉娜裘莉一樣理直氣壯。而戰場上短兵相接的衝撞,也像是《挑戰星期天》的美式足球比賽,一樣毫不留情。當柯林法洛在對大軍發表激勵演說時,也讓我想起了《挑戰星期天》的艾爾帕西諾。

於是2004年的影壇似乎有種不成文的現象,許多知名導演都推出睽違以久的新片,卻不約而同在其中放入了大量前作的相關線索。王家衛的《2046》如此,奧立佛史東的《亞歷山大帝》亦然。麻煩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致進戲院跟他們玩影像解碼的遊戲,所以很多人才抱怨屁股痛的不值得。


《海岸線》The Coast Guard




我一直以為,要等到我老了以後,才能坐在心理醫生的診療椅上,緩緩回憶我的當兵時光。沒想到,《海岸線》居然一下子把這個目標提前了。

《海岸線》一開始就是張東健飾演的姜上兵,以一種比別人更狂熱、投入的心態,看待枯燥無味又無趣的海防生活。但是當他的狂熱,不分青紅皂白殺死了闖進海岸線的百姓後,他的價值觀又開始崩潰扭曲。《海岸線》從頭到尾就注定是悲劇,一個把國家、軍隊,當成聖旨般過活的人,最後理所當然被他所信奉的聖旨淘汰。但是故事還沒結束,《海岸線》的優點與缺點繼續在影片後半部浮現。

導演金基德在此完全暴露他的弱點,電影上半部那些好似可有可無、也沒有深入描寫的配角們,突然變成故事的重心,可是觀眾根本來不及認識他們。而張東健的角色也該淡出了,卻硬拉著他做戲。接下來的劇情就彷彿是導演隨心所欲,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如果是換成別的題材,我會說金基德是個頭重腳輕的笨蛋,可是他在拍「當兵」咧!「當兵」本來就是毫無道理可言,一下這樣、一下又那樣的生活,你永遠只能期待「種豆得瓜」,所以金基德拍出了許多「種豆得瓜」的荒謬。

這是導演的失職嗎?不,他真的很寫實,當兵就是這樣。於是我的當兵回憶,如潘朵拉的盒子突然被開啟。我看著銀幕上的荒謬與千瘡百孔,對照的是我經歷的荒謬與千瘡百孔。我不知道自己怎麼熬過來的,更不清楚為什麼我可以把這些記憶好好藏了這麼多年,卻一下子全跑出來,害我手足無措地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銀幕上的張東健一樣的慌張失措,所有的瘋狂不斷地發生。

任何一個服過兵役的男生,都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台灣的軍教片除了演員的軍服以外,其餘都是「失真」。這些電影不斷把當兵形容成夏令營,所有三教九流的人都好像放進洗衣機似的,自動自發就會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兒。我不知道從《成功嶺上》以來,這種愚蠢的把戲還要繼續玩多久,可是意外地,卻在三部沒有韓國軍方支援、甚至題材都是跟軍方唱反調的軍教片《實尾島風雲》《太極旗生死兄弟》《海岸線》,看到了最真實的軍旅生活。


《鬼影》Shutter




從《七夜怪談》引爆的亞洲恐怖片熱潮,吸引了手腳快的韓國影壇跟進,《鬼鈴》《鬼鏡》《靈》都是代表作,香港也交出了成績不俗的《見鬼》,就只有台灣電影工作者還傻呼呼呆在原地,還在那邊滿腦子「以文載道」混不出個名堂也填不飽肚子(這年頭去山上打個禪七,都比看他們自認言之有物的電影還要有意義)。反而泰國電影工業來了部《鬼影》,在這波亞洲恐怖片熱潮也搶下灘頭堡。

在電影拍攝的技術上,《鬼影》其實比你看過許多日韓恐怖片都精緻,論攝影的打光、音效剪輯等等,都超越了《咒怨》《鬼鈴》,更適合當作亞洲恐怖片研究的範本。它完全繼承了這類型電影的必備公式:主角發生意外→產生撞鬼後遺症→主角鐵齒不信→繼續三番兩次撞鬼→終於鼓起勇氣調查→發現真相倒抽一口氣→跟鬼怪的正面衝突→一切平息→結尾大逆轉。更重要的是,《鬼影》在執行這些公式時,不會像其他日韓恐怖片,一昧泡製鬼怪出沒高潮,而忽略人物之間的彼此關係。既然錄影帶可以鬧鬼、手機可以接到陰間的電話,《鬼影》的靈異照片也是一個我們本來就耳熟能詳的鬧鬼玩意。這部片更出現了以前台視「玫瑰之夜」就報導過的靈異照片,只能說本片的製作群非常的認真,做足了功課。

這部片唯一的缺點跟麻煩是,當它精準執行亞洲恐怖片類型的公式時,讓觀眾少了點意外的樂趣。雖然它不像日韓恐怖片硬塞些無關緊要的人物,好不斷地撞鬼(然後製造些死法奇慘的掛點,硬嚇人),卻有很多主角不斷做惡夢的片段(就是那些好嚇人的片段竟然都是作夢──哎喲!),鬼怪的造型也非常的「貞子」。這點已經變成該類型電影的一大濫觴,試想,如果不是「貞子」般被丟入井裡的死法,為何這些鬼要像她那樣子出沒?有些鬼片的死者死的時候還是短髮,作鬼回來報仇時卻變成長髮,這就是完全在模仿而沒有用心思考對應邏輯。

《鬼影》在結尾的大逆轉上,表現的非常優秀,的確可以比上《靈》(而《靈》又可媲美《靈異第六感》)。這部片是泰國年度賣座冠軍,所以才有機會到台港上映。這樣你懂了吧?一部片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歡迎,才有可能成為輸出的舶來品,而我們的電影工作者連最好拍、最好賺的鬼片都不會拍(或者不屑拍),成天就硬塞給觀眾一些比鬼片還莫名其妙的古怪電影,興致勃勃地說這是藝術。哎,往後又辦起了「鬼魅影展」,台灣都端不出自己的片,是要怎麼辦?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