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第七傳人》 Seventh Son 紐約專訪

《第七傳人》黑暗世界的瑪爾金女王─茱莉安摩爾  http://bit.ly/1AbVxNe


從賈思潘王子到《第七傳人》─班巴恩斯 http://bit.ly/1AbVxNw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愛的萬物論》 Theory of Everything

《愛的萬物論》,根本是拍給喜歡追逐名人隱私的台灣媒體,以及閱聽大眾看的吧?!這部片在演什麼呢?嗯,一個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與第一任妻子的婚姻。

沒看錯,關鍵字就在「第一任妻子」,所以你可以推斷,故事的男主角有「離婚」,有「離婚」就一定代表「有外遇」,「有外遇」就代表一定有「小三」,有「第一任妻子」就代表有「第二任妻子」。那麼既然有「小三」,也一定代表這個妻子外頭有「小王」、「偷人」。

然後這個男主角居然是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動人」。我的天啊,得到「漸動人」這種不治之症居然還可以有「外遇」,拋棄「糟糠之妻」,最後居然「離婚」!拿著諾貝爾獎搞外遇真的是太可惡了!然後這個人的老婆也竟然趁老公生病不能動時「偷人」,所以一定是「守活寡」!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如果人在台灣,一定會被媒體跟大眾,活生生扒上好幾層皮。但是,《愛的萬物論》即使具備了所有灑狗血的八卦橋段,卻完全不是一部灑狗血的電影,即使男主角的生平、所罹患的疾病,以及病發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都已經具備了許多灑狗血的本錢。


《愛的萬物論》非常巧妙地,以持平的態度(這也可能是霍金本人在從事物理天文學研究時所持的態度,對於各種理論抱持可能,但也以謹慎的心態面對),看待一段婚姻的多種面貌。不僅交代了霍金與第一任妻子潔恩(Jane)從相遇、交往、成婚,一路到最後兩人緣盡而分手,也描繪了男女本來就大不同的「真實樣貌」。

霍金念的是理科,潔恩念的是文科;霍金是無神論者,潔恩則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就是完全的截然不同,才會彼此吸引。霍金在病發後從「坐著下樓梯」,最後不得不像個小嬰兒般、被人抱上抱下,只能睡在一樓的客房。在他拿到博士論文的慶功宴上,親友開心地大啖牛排,可是他只能吃「切的碎碎」的食物,而且還要等妻子有空時餵他。

潔恩生了小孩、照顧家庭,她有自己主修的文學論文要寫,但霍金起居不便,都需要她照顧,加上小孩陸續問世,潔恩扮演母親的身分遠多過妻子。當全身行動不便的霍金,唯一能與小孩互動的親子關係,就是坐在電動輪椅上橫衝直撞、把客廳撞到亂七八糟,潔恩只能忍耐滿屋子小孩的尖叫,一再重複收拾與善後。

當然英國人的八卦功力,也不是等閒視之。霍金的好友問他,「你這樣怎麼有辦法生小孩呢?」霍金只是氣定神閒地回答:「男人的本能啊!」潔恩生了第三胎後,自己的媽媽把她拉到一邊要對質:「我要知道小孩的爸爸究竟是誰。」

霍金與潔恩努力想維持一個正常的家庭,但,他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或者說,這個社會給他們設下的障礙,遠遠比正常人要面對的還要難。

科技可以解決霍金的身體機能衰,電動輪椅可以代步,電腦發音可以替他說話。然而無法跨越的,是人際關係中,那個神祕如黑洞的鴻溝。觀眾看到了霍金即使身體不便,還是興致勃勃看著《閣樓》雜誌,只有他的看護明白霍金即使德高望重,他還是有最平凡的一面。觀眾也看到了即使潔恩「忍耐又有恩慈」,但她想要的家庭生活不過是「全家一起去露營」,而這是霍金不可能做到的。

愛是宇宙最神奇的力量,所以他們可以組成一個家庭。愛是宇宙最神祕的力量,所以他們無法繼續維持一個家庭。

《愛的萬物論》用持平的態度與觀點,平靜看待這個「愛的故事」,反而讓觀眾察覺到生活當中,許許多多的波濤洶湧,都是來自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零碎片段。無論是飾演霍金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或者飾演潔恩的費莉絲蒂瓊斯(Felicity Jones),拿出了高難度的表演水準,他們不是在扮演不食人間煙火的金童玉女,反而詮釋被諸多有形與無形障礙所層層綑綁的世間男女。

當霍金把《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的初稿用電腦列印出來,潔恩看完最後一頁,很欣慰地認為老公終於妥協、相信世上仍有上帝,霍金卻說自己無神論的立場從未改變。潔恩忍不住說:「你就不能讓我高興一下嗎?」

霍金妥協了,接下來卻說,自己受邀到美國演講,已經與看護計畫好前往。潔恩很訝異,這種事情以往霍金總是會跟她先討論,為何這次如此突然。然後她明白,兩人之間的鴻溝早就存在許久,只是他們終於肯面對了。

《愛的萬物論》是一部完全不「神話」任何一個人物,也拒絕變成一部傳記電影,但也不淪為販售名人隱私的八卦爆料。愛情從來不該簡化,更不該因為媒體與大眾窺視名人八卦的習性而簡化;如果你願意專注觀察,才能明白愛情的複雜與多變化。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今天,我們來「聊聊」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你沒看錯,我用「聊聊」這個詞彙,而非「影評」,因為基本上,《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沒有什麼好評的;也不需要寫特別的「看懂該片指南」,因為我一看就懂。就連諾蘭在2010年拍攝的《全面啟動》(Inception),也是一看就懂,只是多花了幾秒去想了一想;當時我的座位,還是京站威秀戲院最邊邊、整個貼到牆邊的那種角落座位,還是一看就懂。

但既然提到了《全面啟動》,那麼嫌看不懂《星際效應》的朋友,不如拿《全面啟動》,當做《星際效應》的「教科書」。一邊回憶《全面啟動》,一邊對照《星際效應》。這樣後者讓你滿頭霧水的部份,應該就很容易領悟了。

什麼?!你還沒看過《全面啟動》?!那麻煩你先去租個DVD、打開iTunes租個片子,看完該片之後,才來繼續閱讀本文,這樣才好進入狀況。

提到克里斯多福諾蘭,話說在2010年底,有次我正在美國某處,某部強片的拍攝現場探班,跟負責該片行銷的公關人員一邊吃午餐、一邊哈啦扯蛋,我說:「現在好萊塢唯一能夠,『想拍什麼,電影公司就出錢讓他拍什麼』,『點名要哪個明星來演,那個明星就會乖乖來演』,大概只有克里斯多福諾蘭。」對方說:「沒錯。」

這段對話,說明了諾蘭導演本人的勢力與魅力難擋,可能一揮手、旁邊的人就會被他的力道掃出去撞牆(簡直比尤達大師還高段的原力啊)。

當然諾蘭並沒有揮手、指揮別人去撞牆,但是當他籌備《星際效應》時,華納影業(Warner Bros.)一直很希望能夠延續從《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以來,就與諾蘭建立的良好關係,主動跟出資《星際效應》的派拉蒙影業(Paramount Pictures)提議,希望可以對等投資該片。結果談來談去,華納不僅成了該片的半個金主,還把自己手上的電影《13號星期五》(Friday 13th)系列版權,「歸還」給派拉蒙。換句話說,華納為了諾蘭,把「傑森」(Jason)還給了派拉蒙。

《13號星期五》最初就是派拉蒙的,只是後來拍了很多續集,家長投訴電影公司不該靠拍攝屠殺青少年的電影賺錢,在派拉蒙股東會上開砲施壓,於是派拉蒙就把這系列版權脫手。之後,新線影業(New Line Cinema)為了籌備《佛萊迪大戰傑森》(Freddy VS Jason),收購了《13號星期五》版權,而隨著日後新線影業正式被華納所併購,於是版權又到了華納手上。2009年重拍版的《黑色星期五》(Friday 13th),因為有改編到《13號星期五》前面幾集的劇情,而該幾集的版權是在派拉蒙手上,於是變成華納影業與派拉蒙合作。扯遠了,總之就是為了要跟諾蘭合作,傑森就被送回派拉蒙了。《星際效應》也成為《黑色星期五》之後,華納與派拉蒙二度合資的電影。

諾蘭的確在訪問中提過,《全面啟動》跟《星際效應》有如一體兩面的故事。《全面啟動》不斷深入人類的夢境、潛意識,可以一層又一層「進入」;《星際效應》恰好顛倒,人類往外太空不斷前進、冒險,穿過「蟲洞」,到達無法想像的另一個宇宙。

《全面啟動》眾人要進入羅勃的夢境,是要植入他放棄繼承父業的念頭,因此要找到他與父親的心結,因為當羅勃放棄繼承父業,就可以免於產業壟斷的現象,真正的動機是商業競爭。《星際效應》眾人要前往外太空,是因為地球面臨糧食危機,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必須尋找下一個適宜居住的星球,同時突破重力限制、解開星際旅行公式,真正的動機是生存。

有趣的是,無論是在《全面啟動》,還是《星際效應》,負責行動的男主角,都叫做庫柏(Cobb)。這絕對不是諾蘭靈感沒了,只好「愛用菜市場名」,而是「別有目的」。在不同故事的兩個庫柏,都是單親爸爸,擁有一男一女兩名子女,而他們的媽媽都早就離世了。

《全面啟動》的庫柏,願意冒險一試進入羅勃的夢境,是為了換取回到美國與兩個小孩團圓的機會。《星際效應》的庫柏,願意進行前往未知太空的星際探險,是為了替子孫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還有,他也很想早點回家與小孩團聚。兩個庫柏,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非常自責,也成為他們在片中冒險的動力。

既然兩部片的庫柏都不在小孩身邊,誰來照顧他們?小孩的外公。《全面啟動》是米高肯恩(Michael Cann
),《星際效應》是約翰李高(John Lithgow)。

在《全面啟動》當中,雖然眾人是一起行動,但是每到一層夢境,就必須「留下一個人」,守護其他人進入更深層的夢境;在《星際啟動》,永續號太空船每造訪一個星球,太空船只會停在大氣層外圍、且有人負責留守,讓主角駕駛登陸小艇到地表上。

《全面啟動》進入第一層夢境,就發生意外,那是在傾盆大雨之中,主角的汽車遭到追撞;《星際效應》造訪的第一個星球,也有意外,那是比山還高的巨浪襲來。注意到了沒有,突如其來的「水」,不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都是象徵意外的發生。

另外,《星際效應》提到人類在星際旅行時「冬眠」,請注意片中的太空人是如何「冬眠」的:他們躺到裝滿「水」的艙裡頭。至於《全面啟動》提到該如何從夢境中醒來呢?向後倒,最好是坐在椅子上、往後90度傾倒,落到一池水裡頭,這樣既可「醒來」、又不會「受傷」。是的,諾蘭不是「無聊」才發明了「灌滿水」的「太空冬眠艙」。

《全面啟動》則提到,在最深層的意識、也就是第四層的夢裡頭,可以活多久呢?庫柏說他跟老婆一起活了50年之久,可是醒來後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下午的光陰。《星際效應》的庫柏,經歷了多久的太空探險呢?當他最後被發現時,已經一百多歲,女兒也白髮蒼蒼、垂垂老已,應該有50年吧。

所以,就直接跳到結論,也就是大家最想知道《星際效應》的結局:那是什麼原理呢?為什麼庫柏「好像」可以「任意」穿越時空,可是又只能「旁觀」,不能「進入」任何一個時空?

《全面啟動》已經告訴過你了,最深層的潛意識,所埋下的一個小小念頭,可以影響你現實生活中的決定;你以為自己沒有受到影響,錯,其實早就根深蒂固在你腦海而不自覺。在《星際效應》當中,庫柏的女兒墨菲,不是「隨便」、「湊巧」就發現了「天機」,她是一個從小就熱愛科學的小孩。庫柏也很早就告訴她,看到任何異象,要觀察、分析、找出跡象背後的真相,而不要直接下「我左眼見到鬼」之類的結論。

所以,墨菲才能從那些蛛絲馬跡,推敲出庫柏給她的暗號。(至於墨菲的哥哥,為何長大後就變成一個討厭鬼,電影則沒有交代)

什麼?這樣你還是不懂?那去看《陰兒房第二章》(Insidious Chapter 2),片中的爸爸「靈魂出竅」,然後就在「陰陽交接的混沌時空」遊走,造成了很多「異象」(包括《陰兒房》出現的一些「異象」),基本上就類似《星際效應》最後庫柏的處境差不多。真的,寫到這裡,發現最容易解釋《星際效應》的,其實是鬼片《陰兒房第二章》。

諾蘭真棒!


讀者來函:《星際效應》的主角名叫Cooper,不是Cobb。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

《私刑教育》是相當有意思的一部片。

在大城市中,有一個深藏不露、但其實身手矯健(更正確地說,「身手無人能敵」)的刺客高手,卻寧可放棄過往,隱姓埋名,過著平凡的生活。直到某一天,一個女孩(少女)的出現,一切都變了.......。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盧貝松(Luc Besson)導演的《終極追殺令》(The Leon),小女孩是日後成為奧斯卡影后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也是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火線救援》(Man On Fire),當時這部片的小女孩是達珂塔芬寧(Dakota Fanning)。

但是,
《私刑教育》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丹佐華盛頓主演的麥考,一直在找一個「不動手的理由」。電影開場的三分之一,都在敘述麥考是一個如何生活嚴謹、規律(雖然定了鬧鐘,但時間到了自己就會先醒來;或者出門上咖啡店喝茶,還用手帕把茶包折起來、帶出門),搭乘巴士上下班,在家具大賣場工作,生活幾乎是「無聊」的中年男子。

麥考的生活,做著各種單調、無聊的事,習以為常,就是不願意「動手殺人」。

明明就是高段的殺人專家,卻一直不想「殺人」,即使碰到該出手的時刻,還是相信在「動手」以外,應該會有很多選擇。所以當他發現克蘿伊摩蕾茲(Chloë Moretz
)飾演的雛妓泰芮,被皮條客打到送進醫院,於心不忍的麥考跑去找皮條客。觀眾以為他會上前去理論,不,他居然掏出了信封,裡頭裝了快9千美金,期望皮條客能夠放泰芮一條生路。


只是,熟練與高明的殺人功夫,不是麥考自己選擇不出拳、不動武,想忘就能忘。在踏入皮條客的辦公室找對方理論時,他一直在注意所有細節。「殺人」,才是他的本能,也是麥考寧願過著規律、單調、無聊的生活,來抑制內心的殺戮之心。

於是當他的提議被拒絕,知道自己的路見不平,只是換到更多嘲笑,一切遠比他所能想像的黑暗,麥考轉身離去。到了這時,導演安東尼福夸(
Anthony Fuqua),反常地安排丹佐華盛頓,把一扇門在短短的距離間、反覆地開開關關,似乎想打開、又想關上。

要關上的不是門,是麥考內心的殺戮之氣。

《私刑教育》在處理主角人物的動作戲相當有意思,導演拒絕了一路讓主角「打個不停」的那種腎上線素狂飆,反而偏愛讓他一場動作戲後,就讓他又「躲回」平凡的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丹佐華盛頓在電影當中,與敵人短兵相接的近距離自由搏擊,是完全沒看著敵人,他的拳腳幾乎是本能式反應,宰了一個就換下一個,讓觀眾看到殺氣一開,完全停不下來。


《私刑教育》讓我聯想到吳宇森與周潤發,合作過許多的港片代表作,像是《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喋血雙雄》(Hard Boiled)。一來《私刑教育》片中的反派,穿著非常考究,猶如當年張叔平給周潤發穿上帥氣的大衣;二來丹佐華盛頓不願隨意動手,即使殺人之後也仍在反覆思考這樣做是否值得,讓人聯想到周潤發在《喋血雙雄》那個相信「盜亦有道」的殺手,最後寧可自己面對所有的反撲:好漢做事,好漢當。

導演安東尼福夸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是周潤發在好萊塢演出的動作片《替身殺手》(The Replacement)。沒想到失落很久的港片魂,意外地在《私刑教育》重生。

那就像是隱姓埋名多年的麥考,最後決定殺出正義,真是大塊人心。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一個人的武林》Kung Fu Jungle

《一個人的武林》,恰好在近期好萊塢不少受到80年代香港動作片影響的作品當中,是一個突出、閃耀的功夫片。因為當好萊塢這些作品明顯受到吳宇森與周潤發一系列合作的港片所影響,《一個人的武林》則把格局拉到更大,成為向香港歷來幕前幕後功夫電影、武打電影、動作電影的致敬。不僅如此,《一個人的武林》在故事結構上,還反過來從好萊塢擅長的驚悚、殺人魔題材取經,變成了一次東西融合的實驗。

導演陳德森從編劇蘇照彬創作,類似《火線追緝令》(Se7ven)的連環殺人魔電影得到靈感,因為受到題材限制,於是轉化成《一個人的武林》的故事背景。因打死人入獄的武術高手夏侯武(甄子丹飾),向警方表示,願意協助重案組總督察陸玄心(楊采妮飾)協助辦案,企圖偵破連續兇殺案件,找出各路武術高手紛紛被打死的真相。而每一個看似毫無關連的受害者,經過各種蛛絲馬跡的拼湊,他們發現要面對的不是一個殺人魔,而是一個想成為武林至尊的功夫高手。

《一個人的武林》套用好萊塢常見的連環殺人魔公式,又融入港式警匪片的元素(凡舉重案組、鑑識科、跟監的狗宰隊、飛虎隊等組織紛紛出動),還丟給觀眾一個很大的問號:「在這個可以開槍殺人的時代,為什麼有人『
堅持』用拳腳功夫殺人,兇手究竟是『食古不化』,還是另有動機?」這個解謎的過程相當有趣,劇本編寫不俗,因此才能有環環相扣、骨牌效應的驚悚,卻又在後半部產生了劇情逆轉的效果。

如果只是一昧「拷貝」「複製」《火線追緝令》,那麼《一個人的武林》充其量也只是個「膺品」(從電影一開始的片頭,就像是《火線追緝令》,特寫兇手的手部鏡頭)。但陳德森在電影許多細節,加入了向歷年香港武打片幕前幕後的致敬的心思,這些可能只是串場的路人甲,甚至只是某個場景上頭的一張海報,這部片的「弦外之音」是相當精采的。連同電影也把許多香港獨有的地理特色,融入故事場景,把以往武俠片的輕功移植到香港高樓的屋頂追逐,或在大澳漁村進行埋伏的水上纏鬥,以及最後主角大打出手、決一生死的香港貨櫃碼頭公路上:整齣戲可謂是「香港經典」與「香港精神」的復甦。

因此對比出劇中的「弦外之音」,就更加有意思了,這部片的兇手是來自中國、滿口京片子的王寶強,卻精心策劃、不遠千里南下到香港一個一個找功夫高手「踢館」,「既分高下,也分生死」,強龍獨壓地頭蛇的意味十分明顯。但他想要一一挑戰的功夫高手,不是早就退出武林,有的改行做當代藝術,有的當刺青師父,有的甚至交棒給徒弟、自己擺攤做路邊攤。唯一還算奉行師命、堅守功夫崗位的,卻是一個把人打死入獄的夏侯武,慘況猶如《少林足球》那些時不我予、只好四散求生的少林弟子。兇手以為打敗所有武術高手,才叫稱霸武林,固然是一種走火入魔、精神錯亂;但看那些早就脫離武林、在香港現代社會謀生的各路高手,似乎也是一種錯亂。

有很長一段時間,徐克執導的港片有著「借古諷今」的意味;但陳德森從《十月圍城》開始,意外地接下了這個「傳統」(在此香港佔中之際,重看《十月圍城》只有「妙不可言」的趣味),而在《一個人的武林》則繼續發揚光大這個傳統。《一個人的武林》乍看是以功夫拳腳為主體的驚悚片、連續殺人魔電影,但我們都知道,它的成就絕對不止於此。

就像《火線追緝令》一樣,隔了再久回頭去看,你還是會被電影故事所討論的「人類原罪」所震撼。我深信,當某一天我們再次回頭去看《一個人的武林》,可以看到更多香港武打電影的今昔,還有整個香港社會的變遷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捍衛任務》John Wick

《捍衛任務》(John Wick)有很大的趣味(魅力),是建築在基努李維(Keanu Reeves)身上。這位其實台詞說的「悶悶的」「呆呆的」,幾乎沒有什麼「抑揚頓挫」可言,但憑藉自己的外表、還有身手,自己構築出一條很特別的戲路:話少、動作多。這個特質在《捍衛任務》完全被發揚光大。

更有趣的是,這是20年前基努李維主演動作片《捍衛戰警》,把年輕警探傑克,詮釋成一個甚少廢話(連搭檔跟他打屁,他都言簡意賅)、渾身熱血衝勁、勇往直前、不放棄、不罷休的人物。對了,《痞子英雄》的趙又廷就是這樣的銀幕個性。《捍衛戰警》把基努李維,身為一個演員上的缺點,轉變成角色上的優點與特色(就像《駭客任務》把他的特色,轉變成常常在目瞪口呆、所以話不多的尼歐)。20年後,《捍衛任務》再一次放大這種「話少」特性,轉變成另外一個風格。

這回基努李維已經年紀50歲,標準的中年人士,也過著中年危機的生活。鬧鐘響了就按掉繼續睡,不爽就開愛車出門去飆一飆。透過倒敘與回憶,原來他所飾演的約翰,妻子被病魔奪走,無法抵抗死神的他看著愛人辭世,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直到一條小狗來到他的生活,原來這是愛妻生前留給他的禮物,希望這條狗可以喚起他對生命的希望與熱情。

這條狗成功了,但也失敗了,約翰一下子就被人奪走了愛車、殺死了狗,他又一無所有。只是,這回他不再沮喪、也不再行屍走肉,他有很多很多的憤怒,他要一口氣暴發出來,全部回敬給那些對他下手的混帳。

原來,約翰是個金盆洗手的黑道殺手,殺手之神。

有看過滿腔怒火、要報仇的人,會喋喋不休嗎?當然不會,這個角色實在是太適合基努李維了。

《捍衛任務》的另外一個趣味,也是繼承了吳宇森和周潤發合作的港片風格,全部的反派都穿上考究的西裝,基努李維飾演的約翰要出門去殺人時,不僅子彈火力全開,還正經八百穿上三件式的西裝,好像要出席敵人的告別式(而他也不負眾望,把每個嘍嘍都送上西天)。而且隨著復仇怒火的狂飆,我們跟著基努李維進入一個地下世界,屬於黑社會、江湖殺手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自成一格的規則,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井水也不犯河水,就算殺人如點頭一樣容易,也有不成文的規則,互相尊重,形成另外一種的黑色幽默。小至殺手受傷時該怎麼辦(當然不能送急診室,所以他們有專屬的醫生),大到殺手會自行團結起來,對抗破壞規矩的人。

正是因為看似沒有極限、也沒有侷限的江湖殺手,都會小心翼翼遵守著這些潛規則,因而對照出約翰急於手刃復仇的反派,實在是天下第一大白目,完全不上道,死也活該。

電影好看,光看一個大暴走的男主角還不夠,當然要有一個行事風格迥異的反派來對照才有意思。曾演出瑞典版《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oo),以及《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ortal)的演員Michael Nygvist,一改之前在好萊塢只是「蒼白」「平板」的反派演出成績,把一個叱吒天下的黑社會老大,卻又無法包庇闖禍的白目兒子,在江湖規矩與親情之間拉扯、糾纏。如果說基努李維在這部片的情緒是一個直線往上飆的怒火沖天,Michael Nygvist就是轉來轉去、心不甘情不願的龜毛。兩者互相對照,動作片、槍戰片、黑社會、復仇等等看似老掉牙的元素,就有了新的趣味。

然後好久不見的
港片魂,又在這部片復活啦!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寶萊塢改良的《騎士出任務》居然更夯

如果好萊塢遇到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你一定想不到,居然是寶萊塢。

沒錯,寶萊塢近年開始流行把好萊塢賣座電影拿來翻拍,也許一開始會覺得這點子不倫不類,但等你看到今年秋天網路點閱第四高的預告片(點閱率突破一千萬,僅次於《哈比人:五軍之戰》、《飢餓遊戲:自由幻夢I》、《格雷的50道陰影》),來自寶萊塢的《Bang Bang》,你就知道他們的厲害了。


這部片就是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2010年主演的《騎士出任務》(Knight & Day)的重拍版,主打與女主角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的俊男美女牌。原版的電影其實不錯,但只可惜湯姆克魯斯演了太多情報員的題材,所以相形之下變沒啥趣味了。但寶萊塢版的《Bang Bang》又有什麼賣點呢?



男主角赫利希克羅桑(Hirthik Rshan),光是這幕穿著動力水靴、從水中冒出凌空,然後(前空翻順便)開槍把駕駛水上摩托車的壞人幹掉,就真的比阿湯哥還帥啊!





原版有男主角拉著女主角跑過沙灘、躲過敵人追殺,寶萊塢也有!





原版的湯姆克魯斯的「雙槍俠」姿勢是這樣。





寶萊塢版的是這樣。





原版有「濕身」畫面。



寶萊塢版加碼升級,海灘「深情」之緊緊擁抱我。




原版有男女主角一起騎著摩托車在西班牙出生入死。



寶萊塢版也有,但是他們是在阿布達比沙漠出的外景(同時也複製了原版卡麥蓉狄亞反向跨坐、開槍幹掉狂追的歹徒之動作場面),整個是想逼死誰啊?!



原版的電影宣傳視覺,就是這幕女主角反向跨坐機車的動作場面。



但寶萊塢版硬是把女主角的裙子往上拉了幾吋。你知道有句名言,就是女人的裙子若短了幾吋,歷史就改寫了,放在這裡真的是恰好不過。


寶萊塢有膽、有種翻拍阿湯哥的電影,當然不是用三腳貓功夫濫竽充數啊,且看男主角
赫利希克羅桑層次分明的六塊腹肌(還有那個打光效果是怎麼回事??這不是巨星也會被拱成巨星)

如果稍微熟悉近年的寶萊塢電影,就很容易發現他們也在「質變」當中,寶萊塢電影的歌舞場面、情節是不會少的,但是加入更多其他類型電影的元素。
赫利希克羅桑在2006年演出的《奇魔俠》(Krrish),就是寶萊塢第一部融合「超級英雄」的科幻片,而且把主要場景拉到新加坡拍攝,還請來香港武術指導程小東,拍攝全片的武打場面。這類所謂的新型態的寶萊塢電影,在印度本地上映時,保留歌舞場面,但在海外市場推出時,則刪減海外觀眾不感興趣的歌舞畫面、保持情節緊湊。
在這種求新求變的風氣下,20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與印度的Star衛視,成立了Fox Star Studio,開始投資寶萊塢電影。既然《騎士出任務》是福斯投資的,直接拿來翻拍程寶萊塢版的《Bang Bang》順理成章。

如果你關心的話,今年暑假賣座的愛情電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t Stars),也會被Fox Star Studio翻拍寶萊塢版。大家都很好奇,愛情純愛電影怎麼混入寶萊塢的歌舞情節?但誰知道呢?寶萊塢的點石成金魔法比我們想像的還酷啊。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敢洩《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的梗?罰你美金500萬

早在有「網路」發明這件事以前,電影公司要提防新片情報外流,是很容易的事。但現在可不一樣了,人人都有手機,隨便一張照片、一段影片,梗就全部見光死。


這也就是為何兩部要在2016年推出的電影,《星際大戰7》(Star Wars VII)、《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S Superman : Dawn of Justice),紛紛祭出嚴格的保密條款,也不斷呼籲網友不要外洩任何跟劇情有關的線索。但在同時,這兩部片的導演又不斷在社群媒體上,拿對方的電影開玩笑,三不五時丟出與電影劇情毫無瓜葛、惡搞彼此的圖片與影片,自娛娛人。

先是《星際大戰7》在拍攝現場,遭到影迷「空拍」,拍到一艘等比例的「太空船」,在拍攝現場搬運的過程。接著,上週密西根當地電視台WILX-10報出來的新聞,就讓《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完全笑不出來了。

這篇報導引述不願意具名的臨時演員,揭露了該片的梗:這次跟蝙蝠俠搭檔羅賓,是個女的。而且女星吉娜馬隆(Jena Malone),還被目擊在當地出沒。


Loading
Drastic times call for drastic measures.
由於導演查克史耐德(Zack Snyder)曾說過,《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會參考漫畫家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所繪製的《黑暗騎士歸來》(The Dark Knight Returns),而在漫畫中,羅賓就是一名紅髮女所擔任。而吉娜馬隆染了一頭紅髮,又曾與查克史耐德合作過《殺客同萌》(Sucker Punch),這樣推敲下來,顯然吉娜就是最新的羅賓。畢竟她如果出現在拍攝現場,可絕對不是只是來給老朋友探班的!

雖然被新聞媒體給破梗,但電影公司當然不願承認這項謠言,而開始追查到底是哪一個臨演破了導演苦心埋的梗,因為根據簽訂的保密條款,隨便外洩劇情的人,要面臨500萬美金罰款。

所以接下來應該不是猜測《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曙光》還會有哪個漫畫人物登場、又是在替日後哪些漫畫英雄撲梗亮相,而是大家開始「抓內奸」,到底是誰洩漏了最高機密......。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尼可拉斯凱吉帶頭杯葛自己演出的電影?!


好萊塢影星尼可拉斯凱吉(Nicholas Cage),近年由於搶錢,演出許多讓影迷覺得「怕怕」的電影,也差點讓人忘記(或「感嘆」)這位明星曾拿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卻一直在一些「不太入流」的影片中亮相,儼然快要成為「爛片之王」。好消息是,他終於聽到影迷的感嘆、也做出行動了;壞消息是,他自己帶頭杯葛演出的電影《Dying of the Light》。

但是不要以為這次的杯葛行動,是尼可拉斯凱吉「良心發現」,因為他不是帶頭的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是該片的導演保羅薛洛德(Paul Schrader)。可千萬不要以為保羅薛洛德是哪裡冒出來的傢伙,他曾是許多名片的編劇,如《蠻牛》(Raging Bull)、《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也是該片的導演)、《穿梭鬼門關》(Bringing Out the Dead)。
話說電影《Dying of the Light》拍攝完成後,導演與製片發生了意見不和,最後發行該片的電影公司獅子門(Liongate)站在製片這邊,導演保羅薛洛德竟然被鎖在剪接室門外,保羅眼睜睜看著完全失去掌握自己作品的權力。身為該片的導演兼編劇,保羅當然並不好受,加上電影公司又發佈了該片的海報與預告,對當事人來說簡直是無法忍受的惡夢。於是他在自己的Facebook上發表聲明,表示從此與該片畫清界線。

保羅的動作當然不只有這樣,他的聲明還包括了該片的幾位主要演員,連同尼可拉斯凱吉在內,大家都穿上了黑底白字的T恤,上頭印著聲明,表示不願意「被貶低」的立場。於是乎,就變成了「尼可拉斯凱吉帶頭杯葛自己主演的電影」,這真不知道該歸類於「喜劇」還是「悲劇」。

不過保羅薛洛德已經不是頭一回槓上電影公司,他曾在2013年執導的《The Canyons》(該片有另外一位「影壇麻煩精」琳賽羅涵Lindsay Lohan主演),也上演過類似的戲外風波,但沒有這次來的「諷刺」。2005年他所執導的《大法師前傳》(Dominon : Prequel to the Exorcist),整部片都拍好之後,被嫌不夠恐怖,於是電影公司砍掉重練,寧可捨棄不用,另找導演雷尼哈林(Renny Harlim),另外寫新的故事,但是用一樣的演員班底,拍出了
《大法師:吸魂首部曲》(Exorcist : The Begining)。

神奇的是,
《大法師:吸魂首部曲》上映後遭到票房與評論的失利,電影公司最後被保羅薛洛德說服,把他拍攝的版本也拿到北美地區公開放映,讓觀眾評評理。結果,觀眾的反應也是一樣「差勁」,因為這個版本並沒有把投入足夠的經費,完成電影後製作所需的配樂、音效等等。以及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不夠好的故事,怎麼拍都是枉然。
但是《Dying of the Light》很可能是完全另外一個命運,雖然編劇兼導演的保羅,以及主要演員都被迫跟它切割。假使這樣割來割去,說不定會割出一部還不錯、搞不好是尼可拉斯凱吉近年來最棒的電影,那就真的「糗大了」。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魔鬼剋星》重回大銀幕的的漫漫長路

好吧,既然沒人要寫這個故事,那我自己寫好了。

《魔鬼剋星》(Ghostbusters)是1984年推出的電影(台灣直到1995年的元月才上映),這是一部「鬼片」、「喜劇片」、「科幻片」、「末日降臨片」,更正確地說,如同電影片名所暗示的,是一部「打鬼片」(從此也開創了電影的新類型,「主角以嬉鬧方式的打鬼」)。


在這部片推出之前,影壇當然有鬼片,1973年的《大法師》(The Exoricists)曾把戲院觀眾嚇到心臟病發而暴斃,其他佳作多不勝數。從此以後,電影的主人翁只要碰上鬼怪、超靈異事件,就是嚇到驚慌失措,然後請神父或驅魔人出馬解救。

可是到了《魔鬼剋星》,這部片扭轉了這種設定,反而用嬉皮笑臉的方式對付幽靈鬼怪。電影對鬼怪、幽靈、陰魂的設定是這樣,既然會有物品自己移動等靈異事件,意味著鬼怪其實是某種分子、電磁元素所組成,只要找到對應的磁場與電子力場位置,就可以打敗他們,甚至收服他們(收納到電子磁場當中)。於是三個在大學嬉皮笑臉、胡搞瞎搞,研究「超自然現象」為職志的學者,就在紐約成立「魔鬼剋星」抓鬼公司,並且雇用了一位黑人員工,四人開始用自己研發的科技裝備「打鬼」賺錢。


電影有特效、有嚇人的鬼怪出沒、也有撒旦信徒附身引來末日降臨(本片有「鐵達尼號」的幽靈船靠港上岸,相當奇妙),當然也有用嬉皮笑臉的方式打鬼。《魔鬼剋星》之所以奠定在影壇上的地位,除了用科學、喜劇等角度去切入人類長期以來對於鬼魂的莫名恐懼,解除了大家對鬼怪的禁忌。

此外《魔鬼剋星》還有一條很夯的主題曲,就是同名的〈Ghostbusters〉。以往電影主題曲可能會在劇情中播放,兼具串場鋪陳氣氛效果,或在電影結束時配合工作人員字幕,可是〈Ghostbusters〉比較像是一條「宣傳歌曲」。因為這首歌是嘻哈、饒舌、靈魂,還有一點迪斯可風格,非常熱鬧,基本上不是「唱」、而是用「說」的,一直反問大家「碰到鬼時要怎麼辦?打給魔鬼剋星求救!」

奠定《魔鬼剋星》在流行文化上無法取代地位的,還有幾個主要演員,分別是比爾莫瑞(Billy Muray)、身兼編劇的丹艾克洛德(Dan Aykroyd)、以及也是編劇的哈洛雷米斯(Harld Ramis)。這三位從美國老牌電視喜劇節目「週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發跡的演員,有一定的默契、演出的風格、以及編導的能力,讓他們顛覆鬼片再妙也不過。眾星拱月的女主角是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沒錯,就是《異形》(Alien)系列的女主角,她一直不想被定型、多嘗試喜劇演出,因此在本片就心甘情願當個花瓶。

《魔鬼剋星》大發利市,1989年就推出了續集《魔鬼剋星2》,原班人馬全部回歸演出,主題曲還請到當時很紅的Bobby Brown演唱〈On My Own〉。但這集其實沒啥建樹,只是把原來的把戲又來一次,搞了更大的特效,花了更多的錢。粉絲買單,但不滿意,因此電影公司便苦思還有哪些方法,讓《魔鬼剋星》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更重要的事,這齣續集讓比爾莫瑞不滿意,也奠定了他「打死不拍續集」的念頭。2000年的電影版《霹靂嬌娃》(Charlie's Angles)大受歡迎,一直要他在拍續集,比爾莫瑞打死不肯。於是2003年的《霹靂嬌娃:全速進攻》(Charlie's Angles : Full Throttle)只好換上黑人諧星伯尼麥克(Bernie Mac),解釋比爾莫瑞原來是被黑人家庭收養的白人小孩。結果當《霹靂嬌娃:全速進攻》票房與評論都失敗時,比爾莫瑞完全不顧情面、落井下石說「看吧!我早就說不要拍續集」之類的話,而且還扯出《魔鬼剋星2》當反面教材。

另外一個讓《魔鬼剋星》無法重回大銀幕的關鍵,則是比爾莫瑞與哈洛雷米斯的決裂。哈洛雷米斯後來轉戰幕後,專職編劇與導演,與比爾莫瑞於1993年合作讓人一看就愛上、百看也不厭、註定成為經典傑作的《今天暫時停止》(The Groundhogday)。雖然電影深受好評,可是拍片過程中比爾莫瑞卻與哈洛雷米斯各持己見,因而失和,再也沒辦法合作。

由於擁有《魔鬼剋星》版權的索尼影業,始終不想放棄讓該系列重返大銀幕的念頭,除了有卡通影集版,並在2009年起推出了一系列電玩版。這些以虛擬真實技術製作的電玩版,採用電腦動畫技術製作,讓電影主角通通「回春」、越活越年輕,繼續冒險。當然這些「外傳」產品只是暖身,終極目的是要推出第三集,於是粉絲就開始出招了。有人建議,既然比爾莫瑞堅持不想演,不如把他的角色「賜死」,變成「幽靈」在電影只需偶爾出沒就好了(聽起來很像《哈利波特》的霍格華茲學院裡頭的那些幽靈啊)。

《魔鬼剋星3》的計畫就這樣一直有一陣、沒一陣傳來傳去,丹艾克洛德每隔一陣就說他「劇本寫的差不多了」,一直到2014年2月,哈洛雷米斯逝世,所有人終於認清了一個事實:《魔鬼剋星》原班人馬再也不可能重聚了。原本與哈洛雷米斯失和的比爾莫瑞,也在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打破沉默,推崇哈洛是優秀的電影工作者。

但是比爾莫瑞還是非常討厭被問到任何《魔鬼剋星3》的問題,他能閃就閃,能躲就躲。所以當電影原班人馬無法重新組合時,就算有劇本,故事是要怎麼拍下去呢?

2014年8月,傳出了索尼影業決定乾脆重拍《魔鬼剋星》的消息,更有趣的是,索尼打算主要角色全部讓女星擔綱,如此一來不僅跟上了「女性擔綱電影英雄主角」的熱潮,也把《魔鬼剋星》原本是純男性的喜劇,變身為女性領軍的喜劇。而索尼中意的對象,就是連續拍出《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麻辣嬌鋒》(The Heat)兩部皆主打女性、北美票房也輕鬆突破一億美金的導演保羅費格(Paul Feig)。

謠言一傳出,人正在多倫多影展(TIFF)、出席新片《歐吉桑鄰好》(St. Vincent)的比爾莫瑞,完全鬆一口氣(想說終於擺脫「要不要演《魔鬼剋星3》」的老問題),立刻打蛇隨棍上表示對此叫好,立刻點名他心目中女生版《魔鬼剋星》的夢幻名單:梅莉莎麥卡錫(Melissa McCarty)、克莉絲汀薇格(Kristen Wiig)、琳達卡迪林尼(Linda Cardellini)、還有艾瑪史東(Emma Stone)。

沒人知道比爾莫瑞到底是「福至心靈」,還是早就盤算好了,總之他點名的還真的是「超級夢幻卡司」人選(整個替電影公司想好了,「以後就不要再來煩我要不要演了」的心態)。梅莉莎麥卡錫演出《伴娘我最大》、《麻辣嬌鋒》,是好萊塢正夯的女諧星。克莉絲汀薇格也是《伴娘我最大》冒出頭,並在《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讓觀眾看到她知性的一面。琳達卡迪林尼曾演出《史酷比》(Scooby-Doo),還是《斷背山》電影結尾希斯萊傑長大的女兒。艾瑪史東則是從青春喜劇《破處女王》(Easy A)發跡,《蜘蛛人:驚奇再起》系列的女主角關。這四個女星雖然都有演出喜劇、搞笑的經驗,但恰好完全戲路、外型都不重複,真的是超夢幻的組合!

比爾莫瑞一開金口,注意力果然就不在他身上了,與他一起演出《歐吉桑鄰好》的梅莉莎麥卡錫,立刻被問到是否願意加入最新的《魔鬼剋星》的陣容,很謙虛的說自己還沒跟導演保羅費格討論過。沒隔幾天,也來到多倫多影展宣傳的克莉絲汀薇格,則是恭敬不如從命,「比爾莫瑞叫我做什麼,我就去做!」




這一波的點名傳聞,終於在10月塵埃落定。導演保羅費格在推特上宣布,已經正式與索尼簽約,同時則請來《麻辣嬌鋒》的凱蒂提波特(Katie Dippold),一起擔任編劇。雖然卡司名單沒有透露,只說是女星演出,但也終於讓多年來《魔鬼剋星》的影迷,心中的大石頭落地。

這當然是好萊塢的一大步,重拍、翻拍電影何其多,但沒人嘗試過把主角的性別整個顛倒(有人想過007該由女生演出過嗎??有嗎?)!同時也告訴我們,假使一個故事沒辦法說好,也許該換個角度,找到新的觀點,這讓原本只是撈錢的續集電影,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創意競賽。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控制》Gone Girl


《控制》是有史以來,沒有希區考克執導、卻是最棒的「希區考克」電影(The Best Hitchcock movie ever without Hitchcock)。

感謝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再一次用他的才華,帶領觀眾進入了一個坐立難安、人性黑暗的世界,並且留下一個真正讓人喘息不過來的結局。這正是希區考克最擅長,也最拿手的題材:用最簡單的人物,交代出最意料不到的劇情轉折。希區考克曾在《電話謀殺案》示範「完美殺妻」(該片日後被重拍《超完美謀殺案》),《深閨疑雲》則是女主角嫁入豪門後開始懷疑老公企圖殺妻,《後窗》的故事則圍繞無意間目睹鄰居夜半殺妻的主角。

一個老公、一個老婆,就可以玩出這麼多花樣,這是希區考克最最最擅長的拿手好戲。直到《控制》出現,同樣也是一個老公、一個老婆,卻能玩出更多驚悚與意想不到的轉折與驚悚,並且一路峰迴路轉的發展之下,直指完美婚姻的訣竅:帶上面具的偽善,全片幾乎是婚姻生活的反面教材。

《控制》的原著小說兼編劇吉莉安弗林,撲寫出這個張力十足的故事。女星瑞絲薇斯朋當初買下了版權,打算自己飾演老婆愛咪,但導演大衛芬奇推翻了這個決定,反而找英國女星羅莎蒙派克擔綱。這個決定相當有趣,因為蘿莎蒙派克完全符合了希區考克在這類驚悚電影中,冰冷、美艷、完美、氣質取勝的女主角形象,絕對不會聯想到任何的負面舉止。換句話說,愛咪一心一意想成為的「酷女郎」,其實就是希區考克歷來影片中的女主角形象。愛咪一出場,就讓觀眾相信她是好太太,因此對班艾佛列克飾演的老公尼克,開始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

在結婚五週年當天早上,愛咪失蹤了,尼克要快到中午回家時,才發現家裡有異,報警處理。接下尼克就是不斷被各種女性角色所逼近,包括偵辦失蹤案的女警官、丈母娘、電視名嘴、左鄰右舍的太太、甚至冒出來的小三,只有雙胞胎妹妹願意跟他並肩作戰,相信愛咪的失蹤另有隱情。到了電影的後半段,電影的敘述結構改變了,觀眾開始以愛咪的角度來檢視這五年來的婚姻生活。他們從原本人人稱羨的高學歷、好工作的菁英,面臨裁員後的經濟窘境,不得不搬離紐約、來到密蘇里州鄉下。愛咪距離自己想要的「酷女郎」生活越來越遠,更糟糕的是老公尼克完全不在意、也不想改變了。尼克覺得自己被各種女人所包圍、圍勦,但愛咪才覺得自己被尼克所拖累。

「無事生非」則是《控制》另外一個有趣的子題,當愛咪失蹤案越演越烈,媒體自動自發加油添醋、鼓動輿論,接著左鄰右舍紛紛跳出來,大家都扮演主導案情的福爾摩斯,只是無人能料到事實從來不是如此單純,所有的火上加油不過是順了當事人的意。因此當一路挨打、被罵的尼克,決定接受黃金檔期電視主持人的訪問「洗白」時,始終給人演技平板的班艾佛列克,微妙地呈現了在電視機裡VS電視機外的兩種尼克,那個走投無路、向輿論低頭、請求大眾憐憫的蠢老公,其實正是被逼到谷底、反將一軍的扮豬吃老虎。《控制》大概是繼《芝加哥》以後,揶揄媒體與大眾輿論最不遺餘力的電影了。

但你不得不承認,導演大衛芬奇在光影的控制上有獨特的美學,與擅長以各種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反過頭來揶揄資本主義(《鬥陣俱樂部》就是最經典的範例),無論是尼克與愛咪家中洋溢著「酷女郎」的裝潢品味,或兩人在紐約巷弄中親吻的「糖粉風暴」,乃至於最後那間堪稱結合最頂尖科技、頂尖財力才能打造出來的湖濱別墅,這部片堪稱是美國中產夫妻寄望晉升「高收入家庭」的美夢成真。只是中產階級早就隨著經濟局勢消失了,他們失敗的一塌糊塗,愛咪不僅無法變成她嚮往的「酷女郎」,即使當她與中下階層廝混時,自以為的聰明才智也一下子就被他人所看穿、擊敗。素顏的愛咪在加油站走投無路,其實是許多中產階級夫妻深陷無處可去的惡夢,因為他們連當個窮人都當不好。

可是,等等,尼克與愛咪還有一條路可走!既然他們是這個社會被媒體與大眾所「炒作」出來的、幫助媒體製造收視率的「玩物」,當然他們也可以反過來用「名氣」大撈一筆。《控制》的結局實在是極度諷刺又發人深省,善惡不重要,真相也無所謂,重要的是「如何趁機欺瞞大眾,藉機把口袋塞的飽飽」。這個結局比希區考克作品以往的「真相水落石出」,還要讓人驚悚,因為看在錢的份上、跟邪惡妥協、埋沒良知,才是真正罪不可赦的不歸路。

這個沒得選擇的下場,比什麼都來的恐怖。

畢竟,我們不是每天都會碰到變態殺人狂,也不見得會捲入憤青的反社會秘密組織,或者來自瑞典的女駭客偵破富豪之家的醜聞。可是,當枕邊人是你最大恐懼、一切罪惡的來源,這實在是太貼近現實了。

大衛芬奇真的是嚇死人了。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德古拉:永咒傳奇》男女主角與導演倫敦專訪

《德古拉:永咒傳奇》男主角路克伊凡斯:光明與黑暗的拉扯 http://bit.ly/1NIiCyi


《德古拉:永咒傳奇》女主角莎拉蓋登:以愛之名重新看待德古拉 http://bit.ly/1NIiI9g


《德古拉:永咒傳奇》導演蓋瑞蕭:拍片一是場馬拉松  http://bit.ly/1NIj4wq


延伸閱讀:六位讓你「過目即忘」的吸血鬼德古拉  http://bit.ly/1pwLev0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怪怪箱》導演與配音演員洛杉磯專訪

《怪怪箱》導演專訪:「拍完定格動畫讓我們老了30歲」http://bit.ly/1NIjEKO


新一代美國甜心-艾兒芬妮獻聲《怪怪箱》刁蠻小公主 http://bit.ly/1NIjAKP


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化聲《怪怪箱》邪惡大反派 

http://bit.ly/1NIjvXF

《怪怪箱》:從萊卡動畫與執行長崔維斯談起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伊薩克亨普斯特德懷特獻聲《怪怪箱》小英雄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盧貝松《露西》巴黎專訪→台北記者會訪問(史嘉蕾喬韓森越洋電話訪問)

盧貝松復興法國影壇Part 1 這不是你以為的爆米花電影  http://bit.ly/1ClO2DZ


盧貝松談《露西》起源Part 2你用了百分之幾的腦力 http://bit.ly/1ClO6Uj


《露西》盧貝松巴黎專訪Part 3史嘉蕾嬌韓森女力大爆發 http://bit.ly/1ClOd28


史嘉蕾嬌韓森越洋電話訪問談《露西》http://bit.ly/1ClOjH4


《露西》導演盧貝松與製片維吉妮台北記者會訪問 http://bit.ly/1ClOpi3



延伸閱讀:

人類只用了10%的腦力,《露西》的理論是真的嗎?http://bit.ly/1ClOzWt


現在不就是拍漫畫英雌電影的最佳時機?還要等到何時?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給諾拉艾芙朗的情書



誰是諾拉艾芙朗?《當哈利碰上莎莉》的編劇、《西雅圖夜未眠》的編劇兼導演、以及《電子情書》的編劇兼導演。如果沒有她,梅格萊恩是不可能成為「美國甜心」。但也因為她,梅格萊恩始終無法突破「美國甜心」。


諾拉艾芙朗是一個紐約客,一個作家,也是一個劇作家。兩年多前,她去世了。我不知道,該怎該怎麼形容她對於愛情電影的重要性。


這樣說好了,在她之前,愛情電影就是忙著讓女主角與男主角相遇,他們談戀愛、誤會、分手,然後又在一起,唯一的差異是當中的過程與關卡,拖的久一點、或快一點。如果門當戶對,那就進展神速。如果身世懸殊,那就進度緩慢。



諾拉艾芙朗的劇本,卻重新定義了愛情電影。愛情電影不光只是浪漫的情節、種種羅曼蒂克的安排。相反地,她安排劇中人,也就是男女主角一直討論、爭辯,愛情在現代社會的角色。「什麼是愛情?」「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愛情?」「為什麼我們不能理直氣壯沒有愛情?」她的愛情電影,不再只是男女主角墜入愛河,他們常常在一邊爭論「什麼是愛情」,男女觀點彼此「開火」(就是針鋒相對)的那種爭辯。觀眾覺得有趣,從來沒有人在愛情電影當中,安排主角討論「愛情的定義」(比現在許多談話性節目更精采有趣)。




在《慾望城市》還沒有誕生的年代,她已經在做《慾望城市》的主題了(只是少了那些時尚元素的幫忙)


因此兩年多前她過世,我很難形容對她的感受。


經過了這麼久,我明白了,透過電影,諾拉艾芙朗「教導」我、以及全天下的男生,「愛情是什麼」,「對於愛情,女人想的又是什麼」。


她教導這個世代的男男女女,跨出了這一大步。


在她過世的這兩年,我居然可以在不同的場合、隨口說出(或在網路上寫出)諾拉艾芙朗一大串的生平事蹟,這些都是我在平日之間,有意無意讀到各種資料,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原來,我是如此的想念她。


今年,是《當哈利碰上莎莉》的25週年。我找到這篇很棒的外電,當作寫給諾拉艾芙朗的「情書」:謝謝妳,讓我們開始認識「愛情」。


https://tw.movies.yahoo.com/spotlight/d/a/140716/3/165y.html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百萬種硬的方式》演員訪問 Interview with the cast of 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

女主角莎莉塞隆 Interview with Charlize Theron










導演塞斯麥克法蘭 Interview with Seth Macfarlane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


湯姆克魯斯自從走紅之後,主演的電影海報上永遠都是以自己主打。少數的例外是《雨人》(Rain Man)與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平分版面,還有與第二任妻子妮可基嫚合作的《遠離家園》(Far and Away)、《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要不然,他還會身兼電影的監製(Executive Producer),扮演「押注題材」吸引電影公司投資的關鍵角色。


《明日邊界》算是他從影多年以來,終於打破上述慣例的作品。湯姆克魯斯在電影海報上,「大方地」與女主角艾密特布朗分享版面與掛名,成為一部雙主角主打的電影。然後他也單純當一個演員,不再參與幕後監製,甚至連掛名都沒有。

當某些慣例被打破了,有趣的事就自然發生了。「打破慣例」,正是《明日邊界》的主題之一。

電影敘述在不久的未來,人類遭到「擬態異種」(Minic)的攻擊,他們隨著隕石降落在德國漢堡後,對歐陸展開了攻擊。「聯合防衛軍」(United Defence Force)研發了機甲,讓士兵著裝後化身「人體坦克」在戰場上與之抗衡,從英國出發、在法國海岸展開反擊戰。

《明日邊界》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許多「似曾相似」的「設定」(也就是「慣例」)。不斷重複的時空困境,已經是《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最經典的橋段。「擬態異種」張牙舞爪的造型、飛天盾地的攻擊、以及「幹掉大魔王就可以扭轉戰局」,則是《駭客任務》(The Matrix)。至於士兵身上穿的機甲、達到人體與機械二合一作戰,則是日本動畫《攻殼機動隊》(Ghost Shell)(這部片也帶給《駭客任務》很大的影響)。至於穿上戰甲的士兵,他們搭乘運輸機「空投」到戰場,則有如《異形續集》(Aliens),名導詹姆斯卡麥隆在該片鉅細靡遺打造了未來戰士的作戰方式,讓士兵拿著大口徑又大火力的衝鋒槍、而非雷射槍在外太空大戰異形(《明日邊界》甚至把該片的主角之一,科幻片的熟面孔比爾派斯頓請來飾演士官長一角,更強化了兩部片之間的連結)。

這樣做的理由,主要原因之一是,科幻題材從來不是在描繪那些充滿想像力的發明,儘管這些發明提供了豐富故事轉折的必備因素。另外一個原因,是必須把櫻板洋的小說〈All You Need Is Kill〉,轉化成好萊塢電影創作者可以發揮,也能讓歐美觀眾認同與吸收的劇情。

因此湯姆克魯斯扮演凱吉少校,來自美國負責宣導「聯合防衛軍」,宣稱機甲「士兵只需要稍微受訓,即可操縱自如」,美化戰情。等到被推上了戰場,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一直想辦法要逃避,甚至目睹了倫敦的滅亡,才發現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透過艾密特布朗飾演的英國女兵芮塔,凱吉逐漸認清了自己在戰場上的角色。也知道戰火下的真相,那些一次又一次重來的人生,目睹形形色色的生死關頭,死亡也絕非只有「時候到了,兩腳一蹬」那麼輕鬆。同時,也因為芮塔無論在戰場、戰術,以及時空輪迴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電影發展出更多的變化(這也是為何艾密特布朗,有資格在電影宣傳上,與湯姆克魯斯平分版面)。

《明日邊界》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於影片後半段的重心,打破與跳脫了前述各種形形色色的設定,回到了戰場上士兵之間最難得的同袍情誼(即使凱吉自認為「不死之身」、可以不必在乎其他作戰同伴)。這場戰役也不再是人類對抗「擬態異種」的對決,影片更像是描繪二次大戰的美國處境:從自己為可以置身事外,直到加入戰局(其實電影有太多對於納粹的影射,二戰當時也是解決了希特勒,才瓦解了德軍)。這些豐富的文本,讓《明日邊界》原本單純以「生死輪迴」為主軸的劇情,顯得無比生動,而且動人。

如果《今天暫時停止》的導演Harold Ramis還在世,發現電影推出二十週年之後,《明日邊界》以同樣的概念、發轉出不同的格局,我想他應該會很開心。
還有,上戰場前,請記得「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X戰警:未來昔日》 X-Men : Days of Future Past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你會做什麼?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之一,就是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

在連續拍攝《X戰警》、《X戰警2》之後,布萊恩出乎大眾意料之外,接下了《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的拍攝任務,讓《X戰警:最後戰役》(X-Men : The Last Stand )的導演換成了Brett Rantner。這兩部片在2006年暑假檔先後上映,都沒賠錢,但漫畫迷都不滿意。如果......可以,布萊恩辛格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

於是,在距離第一部《X戰警》問世近14年之後,把這系列漫畫搬上大銀幕的導演布萊恩辛格,又回到幕後,執導《X戰警:未來昔日》。他曾多次在訪問時表示,他會想辦法讓觀眾「忘掉」《X戰警:最後戰役》所留下的「遺憾」。怎麼做呢?他把這部片,同時拍成《X戰警:最後戰役》、以及《X戰警:
第一戰》兩部片的續集,而且把未來、昔日的時空,都架設在銜接前面兩部片之後的十年。

這不是布萊恩辛格,頭一回「故意」「忽視」拍攝不成功的漫畫電影續集,重新打造一部「正史」電影來延續其漫畫人物的銀幕壽命(《超人再起》本身就是一部劇情時空延續《超人》、《超人續集》的作品,完全忽略不成功的《超人3》與《超人4》)。只是這次他不僅想在戲外改寫時空,劇情也是描繪主角企圖改寫時空,回到70年代,在歷史轉捩點上扭轉局勢。換句話說,就是「作弊」。

「作弊」在許多層次,本來就是變種人發揮自身特異功能、超越凡人、跳脫體制束縛的一種樂趣。只是這回,「作弊」變成了故事的主軸,也讓節節敗退、命運悲慘的未來,對照出歷史動盪不安、卻又充滿「作弊」趣味的昔日。

布萊恩辛格曾在《X戰警2》示範了他拍攝動作場景的功力,從一開場的藍魔鬼突襲白宮,以及萬磁王逃出塑膠監獄的巧思,都成為《X戰警》系列電影必須跨越的成就。這回,布萊恩辛格又打造出更目眩神迷的萬磁王劫獄戲碼(並且同時成功塑造了「快銀」這號人物的個性),以及眾人分歧對立的巴黎和談衝突,以動作場面來凸顯每個人物的立場。

但是《X戰警:未來昔日》最大的「變數」,就是編劇兼製片的Simon Kinberg。這位因《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成功的編劇,當年就接手《X戰警:最後戰役》的劇本,讓許多人物出場,卻很難讓觀眾更能深入瞭解不同人物的內心(相反地,《X戰警:第一戰》就鋪陳的相當成功,每個人物的不同特異功能與個性,都能照顧到)。觀眾可以看到未來的劇情,有許多新的人物出現,以及熟悉的面孔紛紛回歸,問題是他們就是沒有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火花(范冰冰很炫,可是她真的沒啥好發揮的機會)。如果你還記得《X戰警2》在戰機上,暴風女與藍魔鬼那段關於「歧視」的對話,儘管戲份雖短,卻完全點出不同立場、言簡意賅,就知道這真的是編劇的功力。

好險,電影把絕大部分的篇幅,留給了昔日時空的演員們,並且與70年代的歷史緊密結合,透過越戰反映出的動盪、意見衝突的時空,對照出變種人立場互異的觀點,同時也讓變種人得以在此時空中,大顯身手、把「作弊」趣味拉抬到最高點。

身為布萊恩辛格的影迷,未來時空的熟悉面孔似乎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到了最後似乎有些小小的失落。好險,這回又「作弊」了一次,帶來讓人最無法置信的收尾。我終於明白布萊恩之前說的,『讓觀眾「忘掉」《X戰警:最後戰役》所留下的「遺憾」』。

謝天謝地,他真的做到了。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哥吉拉》Godzilla



這不是一部怪獸電影,這是一個發生在三個家族身上,由於人類的自傲,所導致的災難,在災難過後,留給生還者,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與「傳承」的故事。

是的,「傳承」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有可能是壞事,就像是壞的基因帶來壞的遺傳。

故事開始於1999年(1998年是好萊塢頭次翻拍的《酷斯拉》上映,那部片滿足了大家對於怪獸蹂躪都市的想像與趣味,但《哥吉拉》的目的不是如此),在日本核能電廠服務的美國科學家布洛迪(布萊恩克蘭斯頓的演出無懈可擊,帶給這部片任何特效都無法達到的真實性),在電廠遭到不明災禍襲擊,只能眼睜睜看著妻子殉難,留下他與兒子相依為命。

當十五年過去,布洛迪還是無法忘記、也無法擺脫害死妻子的自責,想盡辦法要回到核能污染的封鎖區,找到當年那場不明災禍發生的真相。而應該與他相依為命的兒子福特,卻入伍從軍,成了拆彈專家,與父親形同陌路。當他們經過無數次的冷戰,回到當年緊急撤離的家園,才發現原封不動等著他們的,不只是當年那個家,還有當年的那頭怪物。

一如六十年前日本拍攝的第一部《哥吉拉》電影,是在講述廣島核子彈所帶來的災難、與世代相傳的災害,只是藉由具體的巨型怪獸,表現出對於人類操弄核能、妄想控制大自然的愚蠢下場。2014年的《哥吉拉》,當然是在講述「311震災」,所導致的福島核能電廠外洩危機。你看,即使經過六十年後,人類還是落得「妄想控制大自然」的愚蠢下場,《哥吉拉》象徵了近年所發生的巨型災難。
當年的核能危機撕裂了布洛迪父子、造成他們無法修補的親情;新的核能危機,也引發了巨獸甦醒再襲,威脅到福特的妻子與小孩,危機、悲劇,不斷地重演,「遺憾」仍然當前,「傳承」下來的只有後悔莫及。而當渡邊謙飾演的芹澤博士,面對美軍指揮官一再提出,以核彈攻擊巨獸的軍事行動,儘管是完全反對,臉上卻只有淡淡的遺憾,以及完全沒落身影。這種肢體語言透露出的的無能為力,是人類對於天災人禍,以及深信核能可以解決一切的愚昧,所作出最大的抗議。最後,芹澤博士掏出了那只永遠不會再動的懷表,美軍指揮官看了,發現原來懷表早停在當年廣島原爆的瞬間。

芹澤博士只是淡淡地說:「這是我父親的。」

痛失妻子的布洛迪是電影中第一個被巨獸摧毀的家庭,福特急於拯救的妻小是片中第二個被巨獸威脅的家庭,而芹澤博士,象徵世界第一代遭到核災的家庭。他們各自不同的遺憾,有意無意間,「傳承」給家族的下一代。

這也是為什麼,《哥吉拉》不是一部巨獸蹂躪都市的電影,而是充滿人類狂妄自大、無法言喻悔恨的電影。無論是哥吉拉在夏威夷現身時的海嘯(呼應南亞海嘯的苦難),或核能電廠孕育出的巨獸,乃至於核廢料場被挖開的大洞,一個又一個地球上的千瘡百孔,不斷地提醒著我們。

芹澤博士淡淡地說著:「人類妄想著控制大自然,其實恰好相反。」

在平淡的語氣底下,那是無法言喻的痛苦。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




在《藥命俱樂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劇中人都在玩一種非常危險的「騎野牛」的比賽:只要你能在未經馴服的野牛背上騎上八秒鐘、不會被甩下來,你就算贏了。

這當然不是編導無異的安排,「八秒鐘定生死」的遊戲規則,說明了主人翁朗(Ron Woodroof)的人生觀:「只在乎曾經擁有」,曾擁有就是贏家。但朗不是「騎野牛」比賽當中,挑戰八秒鐘內不被野牛甩下來的牛仔。相反地,他是那頭野牛,用盡所有的力氣,把社會加諸在他身上的枷鎖與束縛,竭盡所能的甩開。

電影帶領觀眾回到1985年,那個是個對愛滋病一無所知、懵懵懂懂的年代(當然現在也好不到哪去,大家對於這個疾病仍舊有許多誤解、恐慌、以訛傳訛)。朗過著不受社會成規拘束的生活,一昧地追求他想要的刺激人生,沉迷在:酒精、毒品、性愛、把妹、賭博,所有能讓「人生得意需盡歡」的事情,他都參了一腳。直到這天,在工地發生意外被到醫院後,從昏迷中醒來的朗,被醫生告知已經診斷出HIV病毒,而且愛滋病已經發作,他體內的免疫細胞數量已經少到不能再少,最多只有30天的壽命。

朗聽到醫生宣布的死訊,頭一個反應不是「我沒有病」,而是臭罵醫生指控他是個同性戀者(在那個年代,對於同志的稱謂永遠是難聽的污名,這部片恰好帶領我們溫習的一遍)。是的,在當年,愛滋病被誤解為只有同性戀者才會罹患的疾病(可是現在也有不少衛道人士還是如此相信)。朗不在乎自己能活多少天,而是在乎自己居然得到只有「死玻璃」才會得到的病,完全描繪出這個人物的狂妄與自大。

只是所有的狂妄與自大,都不是打敗愛滋病的特效藥。在當時愛滋病的研究才剛起步,藥廠也才開始針對某些藥物進行臨床研究,但對於許多類似朗的病人而言,等到FDA(藥物管制局)核准藥物上市,恐怕人命都已經歸天。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朗帶著僅有的積蓄,投靠傳說中墨西哥境內可以幫他忙的「密醫」。這段經歷讓他發現,原來已經被社會大眾所鄙視、唾棄、任其自生自滅的愛滋病患者,只好靠著被體制所排擠的管道,才能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於是朗組織了「藥命俱樂部」,雖然他不能販售藥物,但透過會員俱樂部的模式,收取入會費用提供給會員藥物,以此圖利(就算他命在旦夕,但還是要找機會賺錢發財)。諷刺的是,即使他靠這方法謀利,對於同性戀者仍然充滿了鄙視,人都走到同志酒吧門口外兜售藥物,就是不願走進去招攬生意。唯一願意對朗伸出友善之手的,是男扮女裝的跨性別者蕾(而跨性別者,往往又是同志族群當中,最被排擠與鄙視的一群)。

朗與蕾兩人從相看兩厭,最後同病相憐,不得不彼此依靠,發展出的病友情誼,成為他們一路追逐希望、衝撞打壓愛滋病患者體制的動力。從原本只是想「我要活下去」的動機,最後帶領其他病友對抗FDA、對抗企圖壟斷市場的藥廠,爭取更多新藥的核准上市,讓原本觀眾毫無同情之處的朗,變成整部片最能打動人心的角色。電影沒有對這個人物一昧吹捧,反而多方面描寫的行為;他既是一個縱情聲色、貪生怕死之徒,卻能面對死神不斷動腦筋、鑽頑固體制的漏洞,想出各種應對之道,又顯得活力十足、永不放棄。從電影一開始對於同性戀者的厭惡,後來在人生路上攜手奮戰的勇氣,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情義相挺。

《藥命俱樂部》雖然是描述朗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段歲月,本該是讓人不忍卒睹,卻意外地拍出人生走到盡頭才激發「勵志」的效果。朗所對抗的其實不是病魔,而是世人對於愛滋病的誤解與恐懼。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甜蜜殺機》Sweet Alibi

絕大多數的電影,看完之後不會記得劇中人名。奇妙的是,經過了四十八小時,我還記得《甜蜜殺機》的劇中人大名:王志毅、高依萍、草紙、俊偉、秦小姐、紅姐、愛情莊莊主......,而且我不需要上網或做任何筆記。

《甜蜜殺機》絕對可以晉升「奇片」無誤。「奇片」,不見得會得大獎,也不見得會有多轟轟烈烈的票房,可是後人可以不斷重複收看、然後還是可以看到好多好多的梗,不會被時間所淘汰,只能歎為觀止。昆汀塔倫提諾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追殺比爾》(Kill Bill)都是「奇片」的最佳代表(以及影響力代表),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也是「奇片」中的流行文化傑作,創造的人物形象甚至獨立於電影之外,不斷影響日後的大眾文化工作者。

你玩過「魔術方塊」沒有?分明只有六個面、六個顏色,偏偏可以轉出各種排列組合,上下旋轉是一種、左右旋轉是一種,橫的看、直的看,都是不同的風景。這就是所謂的「奇片」。

現在則多了一部,《甜蜜殺機》。

我不是在無限上綱吹捧這部片,我會用「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這部片。

猶記得大韓民國從1997年開始,實行「韓國電影復興政策」以來,原本在各方面都落後世界影壇的韓國電影界,開始不斷急起直追。他們不斷「複製」「模仿」各種好萊塢、或者港片的代表作品,甚至直接把香港影壇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邀請他們加入韓片的陣容。於是你會看到黎明、張柏芝都拍過韓片。

但是這些「複製品」「仿冒品」的韓片,實在讓人很難下嚥,但是韓國電影工業必須靠著這樣「模仿」「學習」,然後才能走到「原創」、進而「超越」的地步。猶如三星的手機,從一開始有嚴重的iPhone風格,最後靠著Galaxy S3打下世界江山。韓國人的電影與手機一樣,後發要如何先至呢?當然要把最好、最厲害的通通學會,然後才能走自己的路。

在2001年,韓國電影終於拍出一部「奇片」,叫做《我的野蠻女友》。分明是愛情電影,卻沒有浪漫半死的劇情,只有女強男弱的戲碼,故意讓美女全智賢對著車太炫拳打腳踢,他們在本片做了所有、所有愛情電影男女主角都會做的每件事,就是沒有墜入愛河。直到最後,笑個半死的觀眾,才發現導演郭在容的安排,原來是在最後的大逆轉。原來美女與野獸的嘻嘻哈哈底下,也是隱藏著真愛,然後觀眾都被打動了。

《我的野蠻女友》,對於韓國電影工業的定義,就在於韓國電影終於停止了「模仿」「學習」,然後從中走出了「顛覆公式」、屬於原創的道路。從此以後,世人再也無法小看韓國電影,也無法不受到K-Pop的影響。

《甜蜜殺機》在許多層面上,就台灣電影工業而言,就如同《我的野蠻女友》之於韓國電影工業。《甜蜜殺機》乍看之下是警匪片,可是瞬間就像旋轉的魔術方塊,又變成搞笑片,等到你還沒坐定,又轉了一個樣變成推理片、愛情片、槍戰、飛車、音樂片、鬼片,幾乎你所有熟悉的電影類型,一下子全部出現了。搞笑不是高難度,但可以一邊搞笑,一邊嘲諷官僚也挖苦「電影」,甚至揶揄「愛情」,這真的需要些本領。

惡搞是容易的,但是要惡搞出個歪理,而且要從歪理中又能正經八百地推論出兇手,兇手的動機,然後還要交代南轅北轍的警匪拍檔怎麼破案,那就不能只靠惡搞。《甜蜜殺機》在瘋狂又變化多端的劇情底下,其實有非常清楚又理智的劇情推展,這絕對不是光靠鬼扯與瞎掰就能辦到的。就像真正會玩魔術方塊的人,不是亂轉,而是在轉到你眼花撩亂之際,突然之間,所有的顏色都歸位了!

而這樣的拍案叫絕,也不是只有某個電影工作人員的功勞,也不是光靠東扯西掰、死皮賴臉的劇本,而是每一個工作人員的投入。無論是劇本寫出了高雄的地緣關係,呼應著蘇有朋獨特的南部腔調口音,對照出林依晨認真演出詮釋「滿腔熱血」的菜鳥刑警,接著以此輻射出去的每個人物、每組人物,都有不同利益程度的搭檔(對立)關係,回到《甜蜜殺機》顛覆警匪搭檔喜劇的出發點,變成多層次的趣味。

好看的警匪搭檔喜劇並不常見,去年珊卓布拉克與梅莉莎麥卡錫才拍出了《麻辣嬌鋒》(The Heat),用女性拍檔顛覆常見的男性拍檔公式,沒想到《甜蜜殺機》又更上層樓,讓警匪搭檔喜劇注入了新的創意與奇想。

《我的野蠻女友》,後來被好萊塢買去重拍了。我想,《甜蜜殺機》也絕對值得被好萊塢買去重拍。

僅以本文,獻給所有參與《甜蜜殺機》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你們完成了一部「奇片」,讓往後無數的觀眾看著本片,不斷地拍案叫絕。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