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4日 星期日

(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台灣在著作權法施行之後,許多沒有得到授權的翻譯書籍都逐漸消失在市面上,包括我小時候看過很精采、很喜歡的兒童文學在內。長大後,我如何尋尋覓覓,始終 無法重溫舊夢。但多虧了好萊塢,由於《哈利波特》的大賣,他們又把腦筋動到兒童文學上。於是在銀幕上欣賞這些「重拍」的兒童文學,成了我回憶以及與他人分 享童年點滴的唯一方法。


兩年前的電影《辣媽辣妹》,讓我重拾當年看到原著文字的那種樂趣。我當時想,如果有人願意重拍《巧克力冒險工廠》就好了。感謝近年來網友不斷在網站上拱提姆波頓,跟強尼戴普的再度合作,讓好萊塢真的聽到了我們的心聲,如今,《巧克力冒險工廠》終於也登場了。


為什麼當時只是個小孩的我,雖然只看過一次原著,卻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因為這個故事「完全不正經」!因為受不了祕方外洩,糖果達人威利乾脆關閉工廠,與 世隔絕,直到多年後他的夢幻巧克力才重新上市。但是這次工廠人跡罕至,沒人知道他倒底如何製造。結果威利舉辦了一個瘋狂大抽獎,在糖果裡藏著五張入券,招 待五個幸運兒進入工廠參觀,分享他的秘密。但是五個幸運兒進去之後,發現這個工廠簡直就是打翻的童話世界。裡面居然有條「巧克力河」,還能泛舟;還有一種 「套餐口香糖」,邊嚼味道會邊變化,就好像吃套餐一樣上菜.......。好了,我不要告訴你太多,但是看這部電影最好先準備些巧克力在身上,邊看邊吃糖 才是過癮。



從原著到電影,《巧克力冒險工廠》始終有一個主旨:童心。太過早熟、世故,或者尖酸刻薄的小孩,都是這個世界的畸形產物,而大人們絕對脫離不了關連。讓一 個小孩可以自由自在,保持天真單純的價值觀,欣賞一塊巧克力糖的滋味,那才叫真正的幸福。可是電影還沒進入到主題,我的眼眶就充滿了淚水,我發現自己太高 興也太感傷。我高興的是,我等了好久好久,終於有機會可以重溫我「童年時讓我哈哈大笑的那個絕妙故事,並且與人分享這樣的樂趣」。我感傷的是,我等了這麼 久,發現自己已經離那個快樂的童年好遠好遠,而看這部電影是我唯一可以重返同年歡樂時光的方法:就是這樣單純地坐在戲院裡頭,讓銀幕上的聲光去編織這些瘋 狂的想像力。



《哈利波特》的書迷們啊,你們不知道你們有多幸福,你們不必像我這樣等上個二十年,才能看到銀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我要感謝提姆波頓跟強尼戴普,沒人 知道這兩個超過四十歲又當了爸爸的中年男人,為何會「腦筋不正常」,花這麼大的力氣去說一個「一點也不政治正確」,沒有什麼「教忠教孝」意涵的故事。可是 這兩個傢伙真帶種,他們寧願用自己所有的才氣與資源,去拍一部這樣討好小孩的電影,而不是去搞日進斗金的暑假大片。要不是他們帶頭大搞特搞,我永遠不會有 機會重溫我的童年。


我想不出別的辭彙來讚美《巧克力冒險工廠》,我只能說,小書迷的漫長等待終於完美地結束了。多吃巧克力。酷。還有,提姆波頓很適合拍《西遊記》。

2005年7月22日 星期五

《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 Final Wars

怪物電影始終有一個哲學是顛仆不破的,就是「假裝」。演員必須假裝真有其事的恐怖,編導必須假裝怪物巨大無比、打不死;而觀眾吃著爆米花配可樂,假裝這一 切都是真的,卻因為可以一眼看穿銀幕上的「假裝」,開心地哈哈笑。日本的《哥吉拉》系列電影,從頭到尾都忠於這樣的哲學,就算到了這部「告別作」也是如 此。猶有甚者,這部片更把每一吋膠捲的假裝哲學發揮到極限。

電影敘述,未來世界因為核戰污染,導致人類出現了基因突變的變種人。同時地球也因為污染過度,造成許多怪獸橫行肆虐。於是保衛地球免於怪獸蹂躪的辦法,就 是讓變種人組成的地球防衛軍,出馬對抗怪獸。然後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天空出現了巨大的不明飛行物體,原來是「X星人」。他們帶來征服怪物的法寶,卻把 人類逐一洗腦。唯一不被他們洗腦的,就只有「哥吉拉」,變成怪物大戰外星人。

在《哥吉拉》系列當中,請特效演員穿著橡膠戲服,在縮小模型跑來跑去、踐踏城市,已經是必備的趣味。不過,跟怪物無關的部份,往往都陷入沉悶的氣氛。因為 劇中人太過嚴肅地講著對白,以便解釋這些天馬行空的怪力亂神。但是到了《哥吉拉最後戰役》,跟怪物「哥吉拉」無關的戲份,卻不斷加料,絞盡腦汁炮製各種科 幻電影的橋段,產生類似《追殺比爾》的引經據典效果,製造出跟怪物分庭抗禮的趣味。

影片聰明的地方,是有相當程度的自覺,跟之前的系列相比,其實與其花力氣說服觀眾「哥吉拉真的存在」,還不如用各式各樣的科幻狂想填滿銀幕。如果你把《X 戰警》《駭客任務》《ID4星際終結者》《世界末日》通通放進一部電影,然後把這些情節跟「哥吉拉」扯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德性。在一連串的瘋狂惡搞中,也 不忘溫故知新,趁機把之前登場的怪獸們一一重新介紹出場,看的出編導想要跟「哥吉拉」致敬,滿足影迷的胃口。

是的,我不能說這部片的藝術價值有多深,創新程度有多高,甚至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也很難被說服「這一切都是真的」。可是那種「假假」的趣味,很適合在炎熱的暑假,讓大家在電影院逃避無法擺脫的煩惱。

2005年7月17日 星期日

《星際大奇航》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史匹柏讓《星際大奇航》變得好看了!

本來我是完全不對這部改編英文科幻小說的電影有任何期望,因為它很囉唆、瘋狂,英國人的犬儒智慧與嘲諷。要知道,有些時候,精采的文字就是很難改編成一部電影,無論你用多少特效也辦不到。

妙的是,史匹柏把《世界大戰》變成了這種電影,以至於在台灣比它晚上映的《星際大奇航》,一下子就被突顯出那種莫名的優點,無厘頭又神經質的趣味,就算不斷偏離主題的劇情,也覺得很妙。為什麼?起碼當地球被外星人毀滅的時候,就是真的「毀滅」了。不廢話,夠狠。

至之於死地而後生,就是《星際大奇航》的優點,因為一個神經到不行的理由,地球一下就沒了,全人類只剩下意外闖到太空的男女主角。他們搭上一艘被銀河系總統所挾持的超級太空船,被迫跟著這個總統一邊被追殺,一邊到處漂流。他們做了一些愚蠢到不行的事情,慢慢地發現原來這趟漂流之旅,對於主事者來說,原來有其意義。幸運的是,我也看得懂。

光靠鬼扯瞎掰,當然會有叫人厭倦的時候,好險《星際大奇航》的每一個鬼扯瞎掰,都圍繞著主旨:諷刺那些你已經知道的事情。從外星人、星際航行電影、政治、官僚、男女關係、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如果說,《世界大戰》只講「外星人襲擊地球」一件事情,《星際大奇航》恰好顛倒,它是什麼事情都要碰,都要講,野心其大無比,用「破壞規則的方式講解規則」。

題則在於看完電影之後,大概很難描述這部片的主題究竟在幹嘛。可是呢,裡頭有太多亂七八糟叫人噴飯的好笑話,就像周星馳電影總會有那些教人念念不忘的橋段,不斷地被人背誦。因此我猜本片的這些笑話,應該很快也會流傳起來,給台灣的惡搞文化注入新血。

《壞教慾》Bad Education

誰是二十一世紀的希區考克?《靈異第六感》的奈沙馬蘭,《戰慄空間》的大衛芬奇,都以作品顯示出他們的實力。不過現在角逐這個頭銜的人又多了個勁敵,請容我向您推薦:阿莫多瓦。

影片一開始就擺明了阿莫多瓦要幹的好事:虛擬與諷刺最愛造夢、成名不擇手段的的電影圈。青年才俊導演安利奎正在苦思下部片的題材,研讀社會新聞想從中找靈感(嘿,《悄悄告訴她》就是取材社會新聞),然後一位演員伊納修帶著他自己的腳本毛遂自薦。伊納修寫的劇本,敘述變性藝人莎哈啦跟童年愛慕的對象重逢,勾勒起昔日在天主教男校發生的不愉快回憶;莎哈啦不甘被當年被馬諾羅神父侵犯、與真愛無緣,決定把這段故事寫成小說,重回母校找神父算帳,要對方付一大筆遮羞費,以便拿錢跟著愛人遠走高飛。這段經歷,原來改編自他與安利奎的童年往事,自然就獲得安利奎的注意。就在安利奎籌拍這個故事的時候,兩人的愛火也重燃,從單純的導演/演員變成了情侶。但是他們的關係,再度被神父所破壞,宛若往事重演。

《壞教慾》有著最無法用文字單純敘述的劇情,因為整部片處在「某人以小說、或回憶等等倒敘的方式,解釋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這些「戲中戲」的段落,又是隨著敘述人稱的變化,有著不同的版本,於是就不斷對照出各種人性的陰暗面。沒錯,真相總是叫人膽顫心驚,問題是你能想像這些驚悚刺激,卻又圍繞著閃閃發光的演藝事業嗎?你能想像,阿莫多瓦如何從經典雋永的元素當中,轉化成他特有的風格嗎?(《第凡內早餐》的名曲〈Moon River〉,被他加工之後成了一首驚悚之歌)這般的大膽與顛覆,真的只有當年希區考克才幹的出來。他還熟練地用「變裝」技巧,讓劇中主角在不同的說法當中,變換了造型,在正邪的角色間游走。妙的是,片中忽男忽女、亦正亦邪的演員蓋爾賈西亞貝納,完全讓觀眾非常清楚地明白,此刻這個人物倒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就像變性藝人莎哈啦的反串秀一樣精采。

假使《史密斯任務》讓你對布萊德彼特、安潔莉娜裘利的緋聞著迷,《壞教慾》這部片絕對會讓觀眾陷入「這是真的還是假的」的惡性循環思考當中。故事中擺明了有阿莫多瓦導演的經歷,片尾那段欲蓋彌彰的字幕,又將劇本的「真實性」推到最高點。當然,你也知道這裡頭有太多的虛構與加油添醋,不過難以看透的虛實關係,不就是劇中幕前幕後、情慾較勁的那種拔河遊戲嗎?!然而阿莫多瓦多層次又不紊亂的敘事結構,真的是讓觀眾在層層包裹的真相裡頭,有種拍案叫絕的過癮。

比起《世界大戰》,《壞教慾》的劇情起碼聰明了十倍還綽綽有餘!就看你有沒有膽子跟阿莫多瓦過招了。

2005年7月9日 星期六

《頭文字D》Initial D

看完《頭文字D》的當晚,電視上正好播出《玩命關頭》這部片。兩部都是跟「飆車」「飛車」有關的電影,也運用了電腦特效來強調第一人稱的飛車主觀鏡頭。但是我卻一直在想,《頭文字D》,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讓人看了感覺很流暢,很熱血,還有什麼呢?
答案是,《頭文字D》是香港電影近十年來,對於青少年最有正面描寫的電影。
好啦,《頭文字D》其實是在香港資金,改編日本同名漫畫,在日本拍攝,卻由港台演員飾演劇中的日本人,但是對白卻全部用廣東話發音的電影(包括片中日本女星鈴木杏飾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也許這樣的做法,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解或者不適,不過在此之前,電視劇「流星花園」就已經做過了,讓華人以華語發音來飾演日本漫畫的人物,結果是風靡亞洲,「F4」更成為無數少女崇拜的偶像。所以《頭文字D》這樣做,其實對於這部片想要訴求的青少年觀眾,完全不會製造任何困難。相反地,覺得會「不舒服」的人,也不是這部片想要拉攏的對象。
為什麼我說《頭文字D》全片的青少年角色都是正面的呢?過去香港電影不是沒有青少年,請想想《古惑仔》系列,他們都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雖然也強調江湖道義,嚴格說起來不是什麼善類。《新警察故事》更把反派設定為青少年,迷失的青少年以屠殺警察、挑戰社會秩序為樂。哦,還有兩部《特警新人類》,都是拒絕聽從上級指揮、尋求體制外自行出擊的執法人員。當然你也不能忘記《無間道2》,提到少年時代的劉建明、陳永仁,他們都是警察與黑社會鬥法的棋子,在黑白夾縫間求生存,必要時也出賣身邊的人自保。
沒錯,港片始終都有青少年,只可惜他們從來不是主角;如果他們是主角,也免不了打打殺殺。而且最讓我受不了的一點,就是港片的創作者動輒喜歡把青少年描寫為「搖頭派對」「電腦遊戲」「手機」「MP3播放機」「極限運動」的愛好者。《新警察故事》當中的青少年,不僅會設下陷阱殺警察,還把過程做成3D電腦遊戲上網炫耀──編劇可能忘記了,這年頭能夠自製3D電腦遊戲的人,絕對是遊戲公司以高薪挖角、搶著要的對象,只怕賺錢都來不及了,他們怎麼可能「無聊」到必須以殺警察為樂呢?
這樣你知道了吧,港片的青少年都是被描寫為「誤入歧途」「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人物。電影創作者之所以把青少年塑造成這種形象/偏見,因為他們認為青少年就是這樣:一定要沉迷在電腦網路,手機,打電動,還有極限運動裡頭。
《頭文字D》的青少年們,恰好沒有上述的任何一種特徵,除非你把深夜在山路飆車算做極限運動。相反地,這部片的青少年都非常的正面、正派。他們選擇在深夜上山開車,以車會友,不像《玩命關頭》的飆車族其實以飛車技術去搶劫。大家比賽的是技術、耐力,勝不驕、敗不餒,輸的人還主動請贏的人喝汽水。真的,他們是一群文質彬彬,有禮貌,也非常文明的青少年。
會呈現出這樣的銀幕性格,當然是根據日本漫畫原著的關係。藤原拓海就是一個無意間練就一身飛車本領的高中生,他非常的低調,包括遇到喜歡的女生,他都是低調到不行。說真的,這樣的性格一點都不像香港人,但是周杰倫的確把他的特質放入了這個人物身上。當藤原拓海一手開車,一手放在車窗上拖著腮幫子的時候,那真是一種自然的低調。
陳冠希飾演的高橋涼介,更是一個正面的人物,他雖然在飛車上敗給了藤原拓海,卻虛心求進步,也沒有什麼咬牙切齒的憤怒。余文樂飾演的中里毅也是,雖然也被藤原打敗,甚至要在最後的決賽中,告訴藤原拓海該怎麼小心對手。你瞧,他們一點也沒有什麼「面子」問題,大家都很清楚飛車就是有輸有贏,輸了就是要去改善:你可以改裝車子、或者好好磨練自己的技術,他們都不會想些旁門左道的點子阻止對方贏過自己。
就連鈴木杏飾演的茂木夏樹,雖然瞞著眾人做援交妹,但是最後也在恩客面前啜泣反悔,坦承自己深愛著藤原拓海。當藤原拓海發現了真相,她後悔不已,在家門口的巷子跪地痛哭。連做錯事的人都知道懺悔、改過,這麼正面的價值觀,的確在港片已經非常少見了!
所以這部片唯一的「壞人」,就是搞不清楚狀況、犯了錯還要在那邊耍機車的笨蛋,就是劉?宏飾演的岩城清次。他想挑戰藤原拓海,跑到秋名山上踢館,卻搞不清楚狀況認錯人,被修理了一頓還不知道反悔,跑回去請出領隊替他報仇。但是陳小春飾演的須藤京一,顯然格調要比他高很多,就算翻車摔爛了,也沒有看到他咒罵別人。
是的,《頭文字D》從主角藤原拓海身上,慢慢形成一股很正面的男性情誼,把他週遭的每個人都感染了。無論是他看似瘋顛的老爸藤原文太,還是幻想成為秋名山車神的阿木(藤原為了救他才去玩飛車),每個人都很正面。他們會彼此用一種不是很直接的方式,表達彼此的關心,在電影的最後,觀眾也看到了藤原父子之間的那股奇特卻溫暖的相處方式。
以青少年為主角、吸引青少年觀眾買票入場的電影,不是沒有過。飛車的題材,也不是沒有拍過,《玩命關頭》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能夠像《頭文字D》這般,沒有把青少年拍到憤世忌俗、過度老成、膚淺幼稚的程度,的確是非常稀有。飛車不是讓主角們一較高下、拼個你死我活的競賽;相反地,在片中,飛車反而成為一種凝聚彼此感情的溝通方式。
難怪《頭文字D》一上映,會在台港星馬通通拿下首映冠軍。因為,在風馳電掣的情節中,青少年觀眾終於可以看到自己、肯定自己,他們不再是大人眼中的頭痛人物了。



《頭文字D》官方網站http://www.initialdthemovie.com/



《頭文字D》、周杰倫,登上雅虎搜尋熱門關鍵字http://cutewind.blogspot.com/2005/06/d.html




附註:兩年前,我訪問某位導演,他反問我,台灣電影光靠明星有用嗎?《尋找周杰倫》還不是賣不起來。我始終沒有回答他的疑問,因為要靠明星的魅力去支撐一部電影,並不是像《尋找周杰倫》那樣的做法。

兩年過去了,香港電影工業終於明白了該怎麼去「善用」周杰倫,如何搭配其他的資源,讓他的魅力發揮到極限,又不會過度。《頭文字D》說明了,香港電影工業依舊有捧人、製造明星的實力。至於始終沒有把周杰倫當作一回事的那位導演呢?嗯,他還沒有找到資金咧。



(不知道有沒有人從《頭文字D》得到啟示,好好利用「F4」的偶像魅力,量身訂做一部屬於他們的電影?!)

2005年7月1日 星期五

《世界大戰》Wars of the World

我想看《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因為小說家H. G. Wells的原著。這本1898年問世的科幻小說,描繪了人類遭受莫名外星人的攻擊,浩劫不斷,結尾也出乎意料的聰明。同樣出自此人手筆的,還有《時光機 器》一書。當然囉,《世界大戰》影響日後甚鉅,包括《ID4星際終結者》《星戰毀滅者》都難逃其陰影,世人也因此把外星人當作假想敵。

不過史匹柏拍的《世界大戰》,整部片都只有一個重點:真實的恐懼。這很簡單,他只要捕捉到「911事件」的那種災難氣氛,就足夠說服觀眾「外星人在地球大 開殺戒,快點逃命吧!」所以他透過他最拿手的說故事手段──藉由無法和睦相處的一家人(《E.T. 外星人》《侏儸紀公園》都是這樣),他們所發生的遭遇,來交代整個外星人攻擊地球的始末。他沒有花太多篇幅去搞排山倒海的特效(雖然有幾個震撼的大場 面),反而巨細靡遺描繪這家人的恐懼,他們要活下去,就這樣。

史匹柏在處理家庭人際關係,還有教小童星如何演戲,透過童星的真實情完成感染觀眾劇中情境的作法,已經是無人能出其右(《E.T. 外星人》《侏儸紀公園》都是此類手法的最佳範本)。不過這回他欽點的達珂塔芬妮,本人就是個小戲精,於是史匹柏很厲害地讓電影中的小女孩有著超齡的性格: 因對食物過敏而事事極度小心、對於恐慌會有很強烈的反應、對於兄長的依賴超過對父親的倚靠。她是這部片當中,眾人不斷想要安撫她,不斷想要安慰她「這一切 都沒發生」,彷彿是個很難面對現實的角色。史匹柏透過其他角色不斷對她的「洗腦」,恰好讓觀眾有種「這一切都是真的」的反效果,恐慌效應達到最高潮。

影片人物不斷要「逃出升天」的念頭,還有面對各種狀況的掙扎,力道都很夠。不過我更喜歡史匹柏處理幾個小細節的安排,像是在災難現場的新聞記者,對著主角 說「真可惜你不是生還者,不然這條新聞鐵定很精采」,痛擊媒體的白目。還有災民們在渡輪碼頭,失去理智搶汽車的爭奪,都非常的「反美國」。我很驚訝這部片 沒有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侏儸紀公園》,讓人有搭完雲霄飛車後的快感;美國人的天真喪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瀰漫的灰色,我們會不斷思考災難真的會降臨。 史匹柏為了達到這點,不得不將故事人物的完整性縮減,以便讓末日的氣氛強過一切。老實說,沒有了湯姆克魯斯,其實還會更真實。

《陰宅》The Amityville Horror

這是部標榜「真人真事改編」的鬼片沒錯,但是看這電影的時候,你要知道幾點;

第一、1974年發生的兇案,一開始兇手以「滅門血案」唯一生還者的姿態露臉,直到警方調查出破綻,才把他的無辜面具拆穿。

第二、1975年搬進去的露茲一家人,以「逃之夭夭」的方式從這座房子落跑,舉家搬到賭城,至今依舊不肯透露倒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三、露茲一家的遭遇,吸引多人的注意,在這家人拒絕提供任何協助的狀態下,1977年被小說家寫成了小說版本的調查報告出版。

第四、1979年,好萊塢把這本小說拍成了電影,當然也有加油添醋。飾演男主角的,是芭芭拉史翠珊的現任老公,詹姆斯布洛林。

第五、因為這是美國頭一遭改編真實靈異事件的鬼片,以發了歷久不衰的風潮,所以現在又被重拍。

第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露茲一家還是對電影非常感冒,他們甚至蓋了一個網站,用三字經臭罵電影公司,「以大筆的利潤分紅引誘我們提供第一手消息給他們」。這樣還不夠,他們乾脆在六月十日告上法庭,指控這部片胡說八道。

第七、妙的是,當年在法庭上,替滅門血案兇手辯護的律師,在1979年承認,當年宣稱兇手是「被鬼附身」的狀態下行兇,其實是瞎掰出來的脫罪理由。這理由似乎不成功,因為兇手至今依舊在監勞服刑。可是好萊塢很買帳,電影都拍出兇手被鬼附身的情傑。

第八、這棟「鬼屋」至今還是有人居住,雖然在露茲一家人搬出之後,之後的屋主坦承有「感覺怪怪」的,可是之後再也沒有人經歷過露茲一家人所宣稱的那種「鬧鬼」。

上述的許多資訊,在《陰宅》上映時,全被電影公司跟媒體忽略了,於是你就會傻呼呼地跑進戲院看這部其實也沒什麼的鬼片。不是嗎?在剝去了這些神秘的面紗之後,《陰宅》究竟看頭在哪呢?

但 是我恰好顛倒,我完全知道這部片之所以有任何吸引人的理由,不在於恐怖的劇情,就是看一樁「社會新聞」,如何在大眾、以及媒體口耳相傳的「三人成虎」狀 態下,究竟為何從單純的事件,被渲染為鄉野傳奇,而且是持續了超過二十年還歷久不衰。真有趣,真正住過鬼屋的這家人,寧願放任大家揣測,死也不肯透露任何 經歷,於是眾人只好旁敲側擊的結果,反而讓流言永不休止,比作祟的冤魂還不肯安寧。

我承認《咒怨》把我嚇到睡不著,《不死咒怨》卻沒成 功,《陰宅》當然也沒成功,因為這就是一部「鬼屋」電影,主角們搬進去的理由,就是鐵齒到有天不得不奪 門而出。老實說,如果把戲外的這些經歷拍成電影,我還覺得比較有趣一點,至少反映了我們的社會是如何「歇斯底里」「偏執」。


電影的官方網頁:http://www.amityvillehorrormovie.com/

露茲一家人對於此一靈異事件的「官方網頁」:http://www.amityvillehorror.com/


維基百科對於此一事件的解釋: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Amityville_Horror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