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戀夏(500)日 ((500) Days of Summer)

《戀愛(500)日》是一個關於愛情的電影。關於男主角湯姆,愛上了一個叫做夏日的女孩。

湯姆深信一見鍾情、命中註定,但夏日則不。夏日因為從小父母離異,所以不相信愛情。當湯姆暗戀著夏日的秘密,被喝醉的同事無意間洩漏,夏日隔天就在影印間親吻了湯姆,一切再也不同。

對湯姆來說,這是他相信的「命中註定」「一見鍾情」理論的成真,但對夏日而言,她只是順著感覺走,她不相信婚姻、也不要那些累贅的男女朋友的關係。就像她說的,「這樣不是很好嗎?」

直到有一天,夏日告訴湯姆,「我們還是當朋友。」湯姆傷心欲絕,生活大亂,直到他在旁人提醒,那些美好回憶當中,其實隱藏了夏日與他的不同。這部片拍的非常有趣,大概是近幾年足以跟韓片《我的野蠻女友》媲美、完全不落俗套的愛情電影。

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在討論電影,其實我在電影看到我自己。我最近遇見了一個很好的對象,雖然之前有曾與對方通信過,但當時只是很單純地就事論事地討論。直到某天,我看到對方某張照片,我完全被電到,於是我毫不猶豫在網路上把對方加入我的好友,然後就開門見山告訴對方,我是如何如何想要認識人家。

接下來的發展並不像電影那樣「戲劇化」,但我承認我經歷了我一直想要的:那就是找到一個能夠接受我原本樣貌的人。尤有甚者,這個人讓我覺得我是一個更好的人(一如電影當中夏日對於湯姆許多事情可以完全接受,而夏日許多古靈精怪的想法,湯姆也可以完全接受)。

當然我與對方的狀況,也不像電影演的那樣。我們不住在同一個城市,我們靠網路交換意見,必須在彼此都很忙碌的工作當中,找出時間碰面。對方交友比我廣闊、注重隱密而低調;而我在工作上有很多往來的朋友,但這些朋友並不是可以講心事的對象(所以我才寫這個部落格啊)。對方是理性的,我則是感性的。他的擅長,是我完全不會的事情;而我的拿手部分,則是他羨慕的(我知道也觀察出兩人之間種種的不同,但就是因為這些不同,才讓那些可以彼此理解部分顯得彌足珍貴)。


說老實話,我非常珍惜也重視對方。表現在行為上的我,也像個患得患失的笨蛋(但如果我不在乎對方,當然也不會有這種表現)。看了這部片之後,在湯姆身上發現到我自己(特別是那些「呼天嗆地」的部份)。唯一的差別是,我不是「命中註定」理論的信徒,我是經過很多很多努力與嘗試都失敗,然後才找到現在我所交往的對象。我知道發現「一個可以跟自己談得來的對象」機率一點也不高,如果我還表現出「可有可無」「隨隨便便」的草率,那我真是天下第一笨蛋。 


我不像湯姆憋了很久,才能對喜歡的人表白。相反地,我一直覺得應該「把握當下」。也就是說,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電影《2012》不是告訴我們世界末日要來了,還不積極點把握人生)?「有些事,如果現在不去做,以後就會後悔。」我一點也不想這樣,所以我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認真過活。

《戀夏(500)日》再次教我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也是當我決定跳出來,告訴對方我對他的感覺的時候,就已經不斷告訴自己的),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對方,或者改變對方與自己的差異:就是因為那些不一樣,才會讓彼此覺得吸引。 

僅以本文獻給我在乎的那個人(我知道我如果洩漏你是誰,你一定會殺了我):無論如何,我很高興能夠遇見你。You are the Best ever happened to me.


最後附上本人照片做成的《戀夏(500)日》海報: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麥可傑克森未來的未來演唱會電影》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

麥可傑克森前後來台開唱兩次,我都沒有參加(其中有一次場地離我家好近)。對我來說,他的表演無懈可擊,但也是充滿了台前幕後精密計算的結果。他很清楚何時該讓歌迷尖叫,哪些情節可以讓歌迷哭泣,或者該做什麼可以讓歌迷把他當成神一樣歇斯底里。

我尊敬、喜歡他的才華,但我想看到的是,一種比較真情流露,而不要太多精密計算觀眾反應的演唱會。很可惜的是,這個願望,直到他過世之後,這部記錄演唱會彩排過程的電影,才算還原了一個面貌。

就像電影宣傳標榜的,「如同你未曾認識過他一樣」。這是一個,在沒有全部煙火、特效、燈光等等加起來之前,在舞台上最簡單卻也是最有魅力的麥可傑克森。因為他的才華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的包裝,就算是彩排也已經是火力十足了。

不過電影也提醒我們,因為這場演唱會從未舉行,所以麥可其實對於這次的演出有些滿突破性的概念。首先,他會拍攝一些3D的立體電影片段,當作過場(所以參加演唱會的觀眾,理論上要戴上立體眼鏡體驗之後,麥可才會跳出來唱歌)。因此〈Smooth Criminal〉、〈Thriller〉都有3D立體短片當作演唱會的前導影像,這些重新拍攝的影像若真的能在演唱會舉行時播出,觀眾反應的神奇一定可想而知。

這也就是為何整場演唱會,舞台背後是一個大型的LED螢幕,螢幕最底端則是向兩側延伸的弧形樓梯。在螢幕的最中間,則是一個斜坡,直接通往舞台最中央。你可以想像麥可如何在3D影像切換時跳出來唱歌。

電影本身還收錄許多彩排過程,有趣的是,觀眾必須自行想像許多沒有發生的效果,若真的發生時會如何。他們可能是麥可與工作人員的討論,或者一些輔助演唱會情緒的影像片段,甚至你會發現麥可其實對如何讓歌迷尖叫有一定的想法(公式)。他知道自己出場後不該立刻唱歌,要以「靜止」的方式讓大家尖叫、吶喊,或者他知道何時音樂該隨著手勢放出音效,會更有力道。經過他這樣的細部調整之後,果然一首歌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這場演唱會,本來是麥可本人的想樣,但是因為主角辭世沒有舉行,收看這部片的觀眾就只好自行想像了(觀眾自身的想像力在看整部片時扮演很重要的功能,因為想像力才是最棒的特效)。想像在一個全部漆黑的舞台上,只有一展聚光燈,然後麥可走入聚光燈,音樂響起,他開始唱〈Billy Jean〉,那會是多震撼的場面!

電影做到了,讓眾人的焦點回到舞台上、認真投入唱歌、舞蹈的麥可,也回到那個我們認識的、沒有什麼負面新聞(雖然有些負面新聞也真夠匪夷所思),只有渾然天成的才華洋溢,還給他一個在表演舞台上的真正發揮的空間。 

此外電影也捕捉到幕後工作人員真情流露的一面,無論是在台下跟著麥可彩排、一起投入歌唱的舞群、合音,甚至身兼演唱會創意總監一職的本片導演Kenny Ortega,還有許多「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鐘」的動人彩排。這些跟麥可一起投入演唱會籌備的工作人員,真情流露的那一面,是電影最真實的情感(當時大家都沒想到,演唱會居然會在最後一刻因主角的過世,從此無法演出)。現在看來,這些情感不只動人,也更讓人唏噓。

而我非常喜歡的,則是電影一開始演唱會徵選舞群的那個片段,舞台上站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跳著麥可的招牌舞蹈,傾力逐夢的全力以赴。一位來自澳洲的舞者說,「當我知道麥可要找舞群,下一件事情就是我跳上飛往美國的班機」,如此的熱血!麥可啟發了世人追夢、逐夢的熱血情懷,但我自己也暗自納悶,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我也能像他這樣義無反顧、不計一切地前進。

我真希望可以早點找到。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