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魔鬼剋星》Ghostbuster(2016)

哈囉,重新開機(Reboot)的《魔鬼剋星》,最大賣點是什麼?「四個魔鬼剋星都是女人」。

這聽起來看似漫不精心的安排,但卻意外地讓《魔鬼剋星》成為2016暑假檔裡頭,對於性別政治批判最有力道的電影。《魔鬼剋星》在創作上當然是遵循原版的遊戲規則與創意,只是因為喜劇電影的包裝,讓大家覺得「這不過是嘻嘻哈哈、大鬧一場」的娛樂。錯了,在這些喜劇橋段背後,其實這部片的性別政治可是非常正經。

當然,覺得《魔鬼剋星》討厭的人,就是嫌「不過就是把主角換成了4個女人」,覺得這是最最最偷懶的「重拍」,所以嗤之以鼻。但是,也因為主角變成了4個女人,一些有意、無意的「指桑罵槐」趣味,就跑出來了。

在原版的《魔鬼剋星》,為什麼四個主角要打鬼?一個是打著研究超自然名義的旗號,其實在唬爛騙學術研究經費,然後碰上另外一個過度認真的物理學家,因此就開啟了「打鬼」之路,從學術機構自立門戶。因為「打鬼」太受歡迎,還有自己的電視廣告招攬生意,也順便增加了第四名員工(恰好是個黑人)。

但是在2016年的《魔鬼剋星》,認真的物理學家艾琳,為了爭取校園終身職,必須跟系主任極力撇清自己的過去。她不是那個寫過《往日幽魂》、研究靈異事件的作者,她要徹底跟真正的自己切的一乾二淨。

而昔日的她,其實有陰陽眼、看得到鬼,全世界都沒人相信,唯有艾比願意接受她這一點,成為好友,甚至一起寫了《往日幽魂》這本書。但隨著步入社會、要得到校園學術的認證與肯定,艾比不僅斷絕了跟艾比的友情,也把那本書束之高閣。

至於艾比,沒有了昔日的好友,繼續在名不見經傳的野雞大學,跟另外一名物理學家吉琳安,繼續做抓鬼器材的研發。

看到沒有,《魔鬼剋星》的三個主角,全部都是不被體制所認可的女性,甚至要她們拋棄自己原有的才華與特色,才有可能被接納。艾琳一直認為她可以擺平與艾比的恩怨,就能得到校方的認可,得到終身職,結果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特別是當原版的三位男性主角,也在片中客串演出,卻不約而同都是扮演給劇中女性人物「潑冷水」「否定」的角色,《魔鬼剋星》在不僅在性別政治上有很大的野心與挑戰,也確定了重新開機的重心就是要在性別翻轉。

這是三個沒錢、沒名、也沒男人的女人,在紐約市打鬼的冒險故事。如果把第四個女人也算進去,《魔鬼剋星》其實比《慾望城市》還更能呈現現代女性,在職場所面對的麻煩。

至於第四個成員,不像是原版「招募而來」,而是自願加入的地鐵售票員帕蒂。她也經歷了超自然事件,卻沒被嚇跑:對她來說,「打鬼」像是「有志一同」的活動。接下來的遭遇就更能凸顯出「男女有別」的差別待遇,魔鬼剋星分明就是打敗惡鬼、拯救大家,可是紐約市長(安迪嘉西亞飾演)為了不引起大眾恐慌,硬要她們否認紐約有鬼、還要對外宣稱她們是「幾個想要出鋒頭的熟女」,完全沒有像原版那樣受到英雄式的待遇。

導演保羅費格(Paul Feig)一直強調說他並沒有想拍女版的《魔鬼剋星》,而是說他擅長的搞笑方式就是讓女生去發揮。不過打從他在《麻辣賤諜》成功改造了武打明星傑森史塔森變成了喜劇咖,《魔鬼剋星》變本加厲讓克里斯漢斯沃無限賣萌、耍笨,讓電影的性別翻轉趣味又再添一筆。因為原版負責「胸大無腦」、「被鬼附身」的是雪歌妮薇佛,她被鬼附身的時候就換上尺度性感的衣服,外加深深的眼影,當一個花瓶。克里斯漢斯沃不僅被惡搞的程度超越了原版,任誰都看得出來他對於飾演一個「什麼都不會」的男花瓶,百分之百的樂在其中。

但與四個打鬼女性成為對照的,是片中的反派人物。艾琳一直想擺脫的著作《往日幽魂》,成為反派的「教科書」;而反派之所以對於靈異世界如此著迷,也是因為在現實社會中被排擠、被忽視。諷刺的是,艾琳對於自己寫的書感到羞愧萬分,但沒想到這本書的頭號信徒,卻用它來作怪。這讓電影的正邪對立,突然間有一種「殊途同歸」的安排。

拜現代電影科技進步之賜,《魔鬼剋星》在許多方面,無論是在劇情或是畫面,可以做到比原版更為流暢、更有說服力。但這部片的爆發力,無論戲裡戲外,全都在「性別翻轉」,所帶來的各種能量。電影裡會打鬼的女性不得承攬功勞,電影外酸民們不斷攻擊四位主角(又是為了什麼?!)。在某個程度上,踩在性別的界線上,遠比跨越陰陽界,還更受到這個社會的非議(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然後我真的不懂,大家難道都沒看到這一點嗎?沒有一篇評論敢直接點出這一點耶!!你們是瞎了嗎?眼睛的業障太重嗎?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