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真愛窘冤家》Four Christmases

我超喜歡看可以不用讓人傷腦筋的電影,如果是要讓人傷腦筋的,應該是可以在最通俗的形式,讓我們思考深刻的意涵才對(我說的就是《黑暗騎士》,才不是什麼台灣新電影)。《真愛窘冤家》恰好是一部完全不用傷腦筋的電影。

就跟《門當父不對》開啟了大玩人際關係喜劇的潮流(該片的另外一個潮流是讓許多演技派明星,悉數跟著在這類喜劇一起演出惡整主角們的長輩),《真愛窘冤家》也朝這方向走。就跟英文片名所暗示的,兩個主角必須在一天內過完四個聖誕節,因為他們的父母都離婚了,只好每個地方都要去。也因為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文斯范恩與瑞斯維斯朋飾演的兩個主角,布雷與凱特,就是一對堅持未婚生活的男女。他們就是不要有婚姻的枷鎖,也看透了自己父母親在鬧離婚的種種不快。

於是這對主人翁,就打定主意不要回家過聖誕節,寧願每年捏造各種藉口不回家,就這樣過了第三年。很不幸的,這年機場因為濃霧關閉,他們被困之餘還上了電視新聞,不能回家的謊言被拆穿,只好在一天之內趕場回家過四個聖誕節。

喜劇電影很重要的,就是讓主人翁不斷地重複做傻事(而且往往是要在很不得已的情況下),好比《功夫》裡頭周星馳三番兩次要襲擊房東太太,光是胖子丟刀、但每次都丟到周星馳就是一個例子。既然《真愛窘冤家》的兩個主角要過四個聖誕節,可想而知就是一個層級比一個層級還要高,果然就是很瘋狂的聖誕節。電影裡頭扮演布雷與凱特父母親的,恰好都是演技派,光看這些以前嚴肅角色演慣的人,一個個都不苟言笑,使出各種手段把主角們整的頭昏腦脹,真的是太好笑了。觀眾也很容易進入主角的狀況,因為那種無法擺脫的人際關係、更無法改變的長輩,才是讓人逢年過節不想回家的原因啊!當然整部片趁機做了些「政治不正確」的事情,像是把小嬰兒撞櫃子,跟小孩玩摔角,甚至還有惡搞教會的宗教短劇都有。

文斯范恩其實非常拿手演出這種「惡搞正經八百元素」的電影,從《婚禮終結者》嘲笑神聖的婚姻(把婚禮變成把妹的舞台)、《同床異夢》嘲笑分手的情侶種種手段、如果他跟班史提勒同台演出,電影就會一整個失控的惡搞(《鐵男躲避球》就是把運動拿來犯賤,可是超好看啊),很難想像他曾演過《驚魂記1999》《禁入家園》等恐怖驚悚片的反派。但是想到他第一部電影《求愛俗辣》,就是一個把妹至上所以什麼爛招盡出但也不斷失敗的衰咖,可能這樣的戲路才是他的本行。

如果你問我的話,文斯范恩就像是「史丹利」那樣,一個不願意長大、只想盡情享受「長大成人等種種好處」的男生啊!

當然這部片其實最大的缺點就是男女主角沒有什麼火花,文斯范恩因為身高滿高的,跟他對戲的女主角就很難找,
瑞斯維斯朋跟他跳舞就看得出來兩人個頭差了一截。

文斯范恩的電影,當然會有好友來客串。這部片很神奇地是有不少,第一個就是扮演他哥的強法洛。強法洛在
《十全大補男》演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漢,這部片也是,但強法洛不只跟文斯范恩合作過《求愛俗辣》,他今年還執導了《鋼鐵人》!很有趣吧!強法洛跑去別人電影裡頭演個笨蛋也真是太好笑了。

此外美國鄉村歌手費斯西爾的老公,提姆麥克羅,也扮演文斯范恩另外一個兄弟,也是一樣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很難想像居然有歌手願意跨界演些跟自己形象相差甚遠,而且根本就是耍寶用的角色。

然後這部片讓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家庭」的討論。兩個主角布雷與凱特因為不願意重複自己父母離婚的覆轍,所以堅持不婚。但是在被迫一天過四次聖誕節的時候,才發現彼此根本完全不了解;也就是說,沒有看過對方的家人,其實也等於不認識對方。而他們不願意讓交往的對象,認識自己的家人,是因為他們都在成長過程中,有過許多掙扎與難堪,他們都怕這些不完美的種種,會讓自己找不到對象、在對方的心目中形象毀滅。

(電影裡頭倒是把這一段演的很好,兩個主角成長過程的各種糗事都被家人講出來,讓兩個人窘到無地自容啊)

於是這兩個主角的四個聖誕,本來是一個比一個怪、一個比一個還要災難,但當布雷與凱特,發現跟他們所討厭的怪胎家人,在玩遊戲的時候,是一點默契都沒有,甚至遠遠遜於他們所瞧不起的布雷的老哥、還有布雷離婚後的老媽(老媽的新歡恰好是布雷以前的好哥們、同學,等於「你睡了我老媽」,低級又震撼的好笑),他們突然領悟兩個人堅持不婚的關係,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

因為抗拒、不願一起組織家庭的人際關係,其實是如此的不堪,也沒有什麼鞏固的基礎。

你看到沒有,「不能成家的兩人關係」,是不穩固的,我馬上就想到同志的愛情關係為何如此容易受到打壓或者很難經營的問題。這跟布雷與凱特的遭遇是一樣的。

《真愛冏冤家》可以讓觀眾笑倒、亂七八糟之餘,卻又如此真實地給了一記回馬槍,回到「成家」這件事情上,我覺得是非常聰明的。說真的,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惡搞的、耍白痴的喜劇(儘管所有的表面看起來是如此)。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終於看了《海角七號》

其實我應該去墾丁之前就要看這部片(儘管我不是去真正的墾丁,我到的地方只是恆春還要上面一點的車城),但是很氣人,每次去看就爆滿,只好改看別片。於是我先後看了《特勤沙龍》(我愛亞當山德勒,沒品味的好看)、《地獄怪客2》、《鷹眼》(其實我去度假時就彷彿活在這部片,公事上的電話、e-mail不斷湧入,害我不斷要遙控與處理,甚至發了傳真,好誇張)、以及《謊言對決》。

好了,今天終於輪到我,用信用卡紅利點數省了20元,以180元的票價看了這部片。《海角七號》可愛的地方,就是一個很多綜合元素的電影,可能每個部分都有(但不必太深入),但他們又可以彼此呼應、交錯,然後以音樂把所有的元素包裹起來。

其實這片每個人都是失意人,幾乎是每個角色都是,阿嘉很明顯地在台北當主唱(15年)卻依舊失敗只好回鄉,鎭代表也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家鄉子弟依舊人口外流,阿嘉也不接納他「繼父」的地位)、水蛙一直暗戀老闆娘只能面對失落的結果(愛你在心口難開)、大大的媽媽在旅館打掃維生(因為更不堪的過往)、在台灣擔任翻譯公關友子不斷地受氣(本來以為在台灣可當模特兒結果變成所有的打雜瑣事都要一手包辦,還離鄉背井)、彈吉他的警察因為老婆離家出走始終耿耿於懷、茂伯覺得自己是國寶但始終沒人重視.......。好像除了飯店的經理、櫃檯、鍵盤手大大、以及賣小米酒的馬拉桑以外,大家都失意。

當然最失意的,就是寫情書的那位日本老師。他的書信都是充滿了難過與不由自主,以及面對命運只能被迫承受的無奈。

如果這部片每個角色,都去測驗憂鬱指數的話,我想全部的人加起來會破表,就算馬拉桑怎麼樂觀也沒效。神奇的是,這部片到了後來,卻給每個人一種很正面、陽光的感受,甚至被七封情書所感動,一點也不會憂鬱。

音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阿嘉心不甘情不願地參與了樂團的排練,從一開始的不合作到最後的全力以赴,所有人的憂鬱都消失了。非常巧合的是,電影當中的中孝介,就是一個「療傷歌手」啊!劇情就是因為他要來墾丁開唱,因此所有的角色才因此被聚集在一起,等到他在電影中以中孝介本人出現時,大家的憂鬱也慢慢被打開,每個人間接或直接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失意,找到了那個原因,也說了出來。

然後,憂鬱的心結被打開。能否痊癒還不知道,但天邊的彩虹已經出現了。

很有趣的是,戲外每個人也都是失意人。導演是(籌拍的上億大作《賽德克巴萊》沒有人願意投資)、男主角是(別說你之前有多愛范逸臣,他上張專輯主打歌是什麼,怎麼唱?你哼來聽聽)、扮演水蛙的小應也是、女主角田中千繪是在打算回日本前最後一刻試鏡得到這角色才流下來、林曉培則是剛剛結束酒駕事件的民事賠償協議.......。每個人都是失落的,失意的。

但是一群失意的人,卻能拍出一個振奮人心的能量
的電影,這真是一個奇蹟啊。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向前走,因為美好的事物,總是在前方。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電影《媽媽咪啊!》Mama Mia!



雖然我成長的年代根本就不是ABBA合唱團在大紅的年代,但小時候,有次去戲院看電影,恰好之前的預告片就打上了「本片由阿巴合唱團」演唱,然後又配上他 們的歌。很奇妙,在那短短的預告片段,我就學會了ABBA的歌,即使長大後各種場合(包括很多電影都喜歡放他們的老歌)聽到這些歌曲,雖然他們對我來說應 該是全新的,但感覺上都是如此容易朗朗上口,一點也不會有LKK的感覺。

電影《媽媽咪啊!》更是一個奇葩,本來是1999年的歌舞劇,通常歌舞劇都要強調音樂的原創,但是《媽媽咪啊!》都是用現成的ABBA老歌來詮釋,特別的是這些歌曲原來的意境,跟編劇後來想出來的故事還不見得相通,但是在巧妙地轉注、假借之下,把原來歌曲的意境套用在故事上,居然完全的相容!太有趣了,這個有點拾人牙慧的音樂劇作法,因為掌握到通俗的關鍵,使得ABBA的歌曲又繼續紅下去,而把舞台劇翻拍的電影版自然跟著孕育而生。

會想看這部片,是因為我真的沒有好好聽過ABBA的歌,當年也沒有所謂MV可言,而當年這些歌出現的時候,曾帶給很多聽眾與歌迷的青春回憶,但我並沒有這些回憶。恰好電影給我一個很好的視覺與故事上的重新創作,很有趣的是,原來這些年來我聽的ABBA歌曲,頭一次因為電影字幕的翻譯,知道這些歌詞的意思,我總是跟著歌曲一起亂哼而不知道。

這裡頭有很巧妙地,把某些歌曲改成男女對唱,就有不同的意境。把歌曲換另外一個人唱、換另外一個性別唱,其實意境也完全不同。如果想要好好研究「翻唱」到 底可以給歌曲帶來那些影響的人,一定要研究這部片。當然,我承認我很喜歡梅莉史翠普,她光演些嚴肅的電影,老實說,我覺得有點可惜與被受限。因為優秀的演技派,不見得要在好劇本,就算在通俗的劇情與故事當中一樣可以發光發熱!更何況這部片她還親自演唱並跳舞,非常的歡樂。


曾在2002年拜訪希臘的克里特島,很可惜的是當時我是出差,單程飛行就要24小時(台北→曼谷→阿姆斯特丹 →雅典→克里特島),但在這裡只有待上約三天兩夜吧。


這是當時下榻在都是被水包圍的度假村。


海水看起來很美,但可惜水溫很低啊,摸到都冰冰的。

電影本身也捕捉到希臘小島的湖光山色。但我個人是覺得,如果電影《媽媽咪啊!》要改編為在地版(之前在韓國長期演出音樂劇,就變成 韓國的藝人所主演的舞台劇,但是劇情本身是沒有變的),我覺得把希臘小島改成澎湖會更貼切。

最後來聽與看這部片的幾個片段:














































































希望你也會跟我一樣喜歡這部片。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第一滴血4》Rambo



這部片就跟史特龍執導的《洛基:勇者無懼》一樣,雖然都是兩個系列最新的續集(《洛基》是第六,《第一滴血》則 是第四集),但史特龍卻很刻意地把電影拍成獨立的一部片─也就是說,前面沒看都無所謂,也可以照樣單獨來欣賞。

但這兩部片,其實也不是單獨的獨立欣賞,我甚至不覺得是電影,而是史特龍對於世界、演藝圈、好萊塢的大聲宣告:「我回來了!」

(雖然「I'll be Back」才是阿諾的台詞.......)

這兩部片都有共通的主題,史特龍藉由分別扮演洛基與藍波兩個人物,設身處地告訴觀眾,「如果一個人過了中年,還可以繼續做他最拿手、最擅長的事,而能繼續 在世上立足嗎?」

這個問題不僅是兩個電影人物要面對的課題,也是史特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要面對的課題,所以他再度扮演這兩個角色,透過這兩個虛構的人物,替自己在現實當中 找到答案。

《洛基:勇者無懼》的洛基,是要面對老年,只能回憶當年勇的人,透過比賽,其實找到人生冷暖、面對人生冷暖的勇氣─否則,他只能永遠躲在餐館裡頭,不斷跟 人分享自己的當年勇來取暖─所以贏不是重點,找回鬥志才是。

《第一滴血4》的藍波,則比洛基還要極端,不斷自我放逐在泰緬邊境的小鎮,因為他始終沒有辦法走出越戰的陰影。而電影出現了兩派的美國人,一文一武,主張 宗教和平的美國傳教醫療團隊,寧願手無寸鐵也要進去動亂區派送醫療物資、傳福音,不把藍波的忠告放在心上。至於另外一群以作戰經驗豐富的雇傭兵,更瞧不起 藍波一身死老百姓的平凡模樣,以重大火力自居,自認可以全身而退。

當然,這兩派外來的力量,都在故事後半段吃癟。因為他們沒聽到藍波的老人言:「你什麼也不能改變。」打過越戰,也知道無法改變世界的藍波,是一個消極的 人,他的武藝可以穿過戰火,但那不等於他可以扭轉局勢。但藍波最後回到戰鬥的本質,面對了自己「只是一個戰士」的事實,能救出人撤退,這就夠了,他不再把 所有的責任與希望都投注其中。藍波,其實看透了自己不過也是個凡人、一屆武夫,他能面對這個身分。

當然,《第一滴血4》就跟前面兩集最大的不同,並沒有讓戰火叢生的當地人,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與立場(其實第一集的美國小鎮居民也有對於越戰與越戰老兵的 政治立場)。我覺得史特龍這次乖乖閉嘴,不以民主先鋒的美國人自居,讓劇中的當地人發表政治評論是聰明的,因為這次的藍波已經厭倦也明白自己不能改變任何 政治歧見導致的戰亂,所以電影有兩種不同歐美人士觀點(一文一武),但就是沒有本地人的意見。

看完《第一滴血4》,我所想到的是,「如果我到了史特龍這個年紀,我還能繼續做我最拿手的事情,然後做到這麼好的程度嗎?」老實說,我都沒有把握,但史特 龍的確做到水準之上(就像我之前提的,他的野心與目的只是想昭告天下,他依舊─可以很正點地─在影壇上立足),光是這點我就必須佩服與敬重。

另外一個讓我很佩服的地方,是史特龍在戰火暴力之外,還是保留的他的溫柔。《第一滴血4》的結尾,很巧妙地跟《第一滴血》的開頭相呼應:藍波走在美國鄉間 的路上,獨自一人。只是《第一滴血》的藍波,是到小鎮訪友,然後我們從此再也沒看過他走在美國土地上了。

但是《第一滴血4》,再度看到藍波走在美國的土地上,他卻是要回家了。

奔波多時的老兵,終於可以回家,我看到了史特龍的溫柔。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