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

《史詩大帝國》Epic Movie

如果電影能以搞笑之名,把各個賣座片拿來消遣,變成一部大雜燴影片;那麼,請問該片的影評也可以如法炮製,把以前的文章拿來剪貼即可嗎?好像不行,所以我只好乖乖寫新文章。

其實一開始看到《史詩大帝國》的預告,我一點也不喜歡這部片。神奇的是,我們活在一個新聞會造假、爆料也會查證不周而出槌、甚至狗仔隊也會認錯人的社會。說真的,如果這些人犯錯都能理直氣壯,從不為自己專業上的烏龍感到羞愧,像《史詩大帝國》這樣的電影又何罪之有呢?人家擺明了就是「亂搞」、「鬼扯」,為什麼總有觀眾要抱著「進戲院就是要得到收穫」的心態去看電影呢?你們不知圖書館怎麼走,所以才來戲院嗎?

是的,這部胡搞瞎搞的電影有著極為精采的前十分鐘。這部片的歌舞極度認真,選到的歌都是排行榜上的勁曲,一聽就知是拿來夜店把妹的專屬配樂。舞步整齊劃一,比棒棒堂男孩還好。而且那段海盜辣妹的性暗示歌舞太讚了,該怎麼說呢,低級下流卻跳的很辣啊!你永遠不可能在派對看到如此水準的搖頭妹!但看著幾個諧仿賣座鉅片的主角如何被兜在一起,然後展開毫無品味可言的屎尿搞笑招數,編導若非漫不經心,就是覺得拍片時恍神能有不賴的效果,因此後續火力不足的笑點就少了點驚喜。這是一部誠實的爛片,水準令人頭疼,但是真誠令人敬佩。

《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The Good Shepherd

你能想像一部有關於情報員的電影,沒有機關、秘密武器、打鬥,只有不斷湧上的孤寂嗎?《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就是一部這樣的片。

很明顯地,好萊塢從「911事件」後,對於所謂的國安機密、組織感到好奇不已;顯而易見地,他們卻不得其門而入。既然無法描述當今的現況,那就反其道而行,描述特務機關的誕生與開始。全片就以麥特戴蒙飾演的艾德華為中心,回憶他從學生時代加入戰略情報局開始,直到甘迺迪總統就任為止的過程。

雖然電影在替情報單位立傳,但導演勞勃狄尼洛並不想放太多歷史事件到劇情當中,一方面是為了突顯艾德華低調的特性,一方面則不願誇大情報工作滲入歷史的無所不能,但這樣的作法也會讓影片失去了時空沿革的連續感。甚至某些過去與現在式交替的片段,讓人分不清楚而感到困惑。

特別有趣的是,演員在這部片反而丟下了明星包袱。不論是為戲全裸或扮女裝的麥特戴蒙,越演越孤僻的個性,把愛德華的疏離感在大銀幕上渲染開來。而安潔麗娜裘莉破天荒演個怨婦,讓人驚訝她也有脆弱的一面,但她最後流下哀怨的淚水,變成控訴國家機器凌駕一切人性的最有利證據。片中還有許多意外露臉、客串的明星,若一個不留神,真的會認不出來。

看完這部片,整個人感覺冷了上來,不是看到情報工作有多殘忍,而是發現原來一個人為了虛幻的信念,能把一切犧牲到如此的境界。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演藝圈舉辦了一次電視直播的籌款晚會,這場晚會由克林伊斯威特出面發表聲明作為結尾。我依稀記得他說;「美國不會因此被打倒,他們(恐怖份子)以為這樣可以挫敗我們,其實不然。」說真的,克林伊斯威特早就跟美國牛仔畫上等號,所以我真的很難想像,他居然會「好奇」二次大戰的日本軍隊,究竟在硫磺島戰役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拍了這部片。


這部片不像三年前的《末代武士》要有好萊塢大牌撐腰,也不用像去年《藝妓回憶錄》借用章子怡等華人紅星撐場面,克林伊斯威特就是讓日本明星演日本人,讓他們說日文對白,美國大兵才是這部片的路人甲。如此空前絕後的有種,我想大家真的得跟他深深一鞠躬,畢竟不是每個德高望重的美國導演,願意把自己一生的聲譽當作籌碼,認真地拍一部「外語片」。更難得的是,他沒有把握機會醜化日本軍隊;而從小就看各種愛國電影長大的我,壓根兒也沒想過,日本軍隊也是人組成的,他們不是每一個都是萬惡的「日本鬼子」。


歷史記載這場戰役打了36天,但是身陷其中的每個人卻度日如年,電影捕捉到戰火中各種軍士官的無奈。指揮官粟林忠道奉令死守的無奈,阿兵哥西鄉不想打仗只想回家的無奈,伊藤上尉一心一意只想殉國的無奈。那種感覺永無休止的漫長,又不曉得該怎麼度過的無奈,一下子勾起我曾窩在一個小島、住在坑道理的從軍記憶。好奇怪,從來沒有一部戰爭片會讓我想起當兵的,這部片卻辦到了。


電影還有一個超乎我意料之處,我從來就沒欣賞過傑尼斯事物所的藝人,可是二宮和也演的實在太好,讓我忘了此人的偶像團體出身。看過那麼多軍教片、戰爭片,就只有他能演出那種無可奈何、身不由己的心情,也是我當兵的心情。你可以說某種程度克林伊斯威特在借古諷今,硫磺島上日軍的無奈,也就是當今駐守伊拉克美軍的無奈,每個人都被戰火所困。我只能說克林伊斯威特實在是太厲害了,除非你沒有心肝,否則看過這部片一定會讓你感觸良多。

《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

《K歌情人》曾寫出《麻辣女王》劇本的馬克勞倫斯,對流行文化的挖苦非常有一套。若說《麻辣女王》以聯邦探員臥底查案,狠狠地諷刺選美文化,這部《K歌情人》則把流行音樂工業拿來大玩特玩,充滿了笑點。

影片假借休葛蘭飾演的過氣偶像歌手艾力克斯,如何絞盡腦汁東山再起之名,行挖苦之實。在片中無論是樂風、歌詞、MV的拍法,宛若是「Wham!」、「杜蘭杜蘭」等80年代英國樂團的混合體。這樣還不夠,休葛蘭還不斷扭腰擺臀,取悅台下的熟女歌迷,又好像湯姆瓊斯。電影還加上一個小天后,服裝跟舞步都在挖苦布蘭妮,言行舉止又嘲弄滿口宗教名詞的瑪丹娜。被馬克勞倫斯這樣一拍,《K歌情人》還真是歌壇照妖鏡,什麼光怪陸離都有。

然而就如《麻辣女王》一邊吐槽選美、一邊又對「選美佳麗永遠都在希望世界和平」提出肯定,《K歌情人》雖然揶揄俗不可耐的流行音樂,卻又肯定其價值。透過歌曲創作的過程,讓觀眾慢慢看到歌詞如何成為一種激勵人心的文學;以及看到偶像永遠都要尖叫的追星族,她們的熱情與毅力可以讓人遺忘現實的殘酷無情。樂迷可以嫌歌曲俗不可耐,但人終究不能沒有這些俗氣的玩意,就像不能沒有愛情喜劇一樣。

休葛蘭在片中展現載歌載舞的才華,還有自嘲的勇氣,讓整部片的可看度不斷加分。整部片的音樂除了反映男女主角的心聲,更充滿絃外之音,使人不斷想起80年代的種種。《K歌情人》還真是笑果十足的愛情喜劇。

《洛基:勇者無懼》Rocky Balboa

我沒想到會坐在戲院看《洛基》電影,甚至感動的放聲大哭。

如同大多數人去年聽到史特龍要拍第六部《洛基》電影,我的直覺是「這傢伙還不死心嗎?」全世界都知道史特龍很想東山再起,但是誰想花錢去看個六十歲的老先生在銀幕上打拳呢?他真的以為自己還是當年片酬可以喊到兩千萬美金一部片的巨星嗎?

意 外的是,史特龍把這部片變成他自己的寫照。他那糟到不行的眼袋,肥大的腰圍,看起來更像是整容失敗的面貌,已是一個過氣的拳王。猶有甚者,真實與虛構的界 線被模糊,當年跟他在銀幕上過招的怪頭T先生、杜夫朗格都已消失在影壇;在第五集他對打的拳擊手湯米莫里森,也早已退出拳壇;飾演教練米奇的伯吉斯梅雷迪 思,劇情安排他在第三集去世,本人早在1997年作古;連曾在第四集獻唱的靈魂教父詹姆斯布朗,日前也撒手人寰。史特龍真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感受到洛基 的滄桑與落寞,因為人事早已全非。

洛基對兒子說的那段話「這世界冷酷無情,重點不是你能贏,而是你能承受多少打擊,還能 繼續下去,這樣當人用手指著你的時候,你還有自尊。只有懦夫才會自怨自艾,你可不是!」宛若金玉良言,點出了本集的主旨。電影結束,〈Gonna Fly Now〉的主題音樂響起,我居然感動到大哭不止。你瞧,這次不必靠〈Eyes of the Tiger〉、〈Burning Heart〉的搖滾重拍,勵志情操有如拳擊,一拳一拳擊中我的心。

影片劇本不是特別好,手法也不見得出眾,你甚至可以說若不是前面那幾部《洛基》累積的魅力,這集就不會如此精采。但史特龍居然拍出了特效也無法堆積的真感情,換取了我的淚水,成就了一次難忘的觀影經驗。感謝他替我上了一課,讓我碎了一地的眼鏡,這一切非常值得。

《血鑽石》Blood Diamond

艾德華玆維克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導演,除了第一部電影《昨夜情深》是討論一夜情的文藝片,之後的作品《光榮戰役》、《真愛一世情》、《火線勇氣》、《緊急動員》、《末代武士》,無論時空背景為何,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戰爭。

《血鑽石》也不例外,這部片一頭栽進了大多數人完全不感興趣的非洲,並且企圖解答一些新聞無法回答的疑惑。為何這塊黑色大陸,有如此多的戰亂與衝突。

當 我在看這部片之際,正好閱讀一本其實不太容易消化的書《中東現場》。中東的問題從來都無法從紛亂的政治動盪中單純化、二分法,因此讓人難以看到真相、碰觸 到癥結,你必須把所有的變數通通考慮進去才行。《血鑽石》恰好顛倒,影片大量且清楚地描繪了資本主義覬覦的礦產,如何巧妙地制宰當地的政治勢力消長(而所 謂的政府與反抗軍,又如何假借正義之名行魚肉百姓之實),然後藉機攫取最大的利益。某種程度上,《血鑽石》比起被它消遣的電視新聞,更條理分明地告訴觀眾 事情的緣由,更透過主角之一吉蒙翰蘇的尋子千里,經歷重重波折的經過,緊緊揪住觀眾的心。除非你是冷血動物,否則你一定會在乎人家父子團聚。

然 而故事是緊張、感人的,觀眾看到的景象是衝擊的(劫 後餘生的非洲村落老人,自嘲說「還好非洲不產石油」,一語道盡了盛產石油的中東,是如何吸引美國的覬覦),但是劇本不見得是合理的。珍妮佛康納莉飾演的戰 地記者,被好萊塢徹底的簡化。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在一部強調討論非洲動亂真相絕不敷衍的電影當中,竟然不能有一個稍為真實一點的記者角色出現,只好 安慰自己這年頭記早已者不受尊重。然後,觀眾可以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吉蒙翰蘇、李奧納多的身上。

《末 代武士》透過湯姆克魯斯的巨星包裝,其實真正想講述的是沒落的武士道精神;而《血鑽石》也藉用李奧納多的明星魅力,道盡第三世界的紛擾。艾德華玆維克的良 知與膽識,在好萊塢當中算是少見的。即便這不能算是一部經典,卻無法抹滅以文載道的政治正確,以及透過電影傳達對於美好世界的小小希望。

《博物館驚魂夜》Night At the Musem

班史提勒堪稱是近年影史最衰的一號人物。他拉個拉鍊會夾到自己,追女友會遭遇情報局出身的準岳父,買個房子會碰上死不掉、又甩不掉的老太婆房 客,開健身房被一票肉腳打敗躲避球競賽,帶女友見爸媽也會出槌,當個警探也會糗事連連。好了,這下他決定幹個博物館夜班警衛,總不會有什麼大麻煩吧?

錯了,連博物館死氣沉沉的陳列品都要活過來,惡整他。各位看官拍手鼓掌,班史提勒不虧是影史最最最衰的衰尾道人。

不 過《博物館驚魂夜》企圖用一種惡搞,彷彿把人類歷史通通塞進果汁機一樣,不管三七二十一榨了杯綜合原汁,娛樂大眾,整部片的點子其實不能算太新鮮。《玩具 總動員》已經有玩具活過來的點子,當中小綠兵努力奮鬥的身影,不就是羅馬大軍與西部牛仔模型的原形嗎?暴龍化石的追逐,自然是在玩《侏儸紀公園》。別忘了 非洲陳列室的動物奔逃的畫面,也是《野蠻遊戲》就有的。法老王的詛咒,也曾是《神鬼傳奇》的主題。奇妙的是,這些別人早就玩過的點子,再玩一次依舊管用。

整 部片用一種歡樂、淺顯易懂的氣氛,重新解構人類歷史。而從頭到尾不斷嘗試、卻也不斷逃避的男主角,三度嘗試之後終於成功了,領悟了人生道理。不僅如此,還 用後現代的觀點,重新解構世界各種文化:原本陰氣森森的法老王,變成了智勇雙全;印地安原住民,變成現代女性的偶像;羅馬大帝跟西部牛仔化紛爭為友誼,把 所有歷史紛擾、來龍去脈,都在班史提勒最後的演說一次解決、幹掉。

《博物館驚魂夜》充斥著好萊塢的天真,一間博物館就是美國整體社會的縮影,告訴我們「瞭解歷史才能有未來」,什麼困難都可以解決。某種程度上,這部片跟《火線交錯》想說的沒兩樣,「傾聽是唯一的出路」,只是這次倒楣的班史提勒比小布更為討喜,而且也更有說服力了。

《墨攻》

電影《墨攻》不斷讓我想到韓片《武士》,這兩部片分別以日本、韓國,古代皆曾是中國藩鎮的立場,跳脫我們熟悉的漢人中原觀點,看待中國朝代的戰亂。所以他們沒有近年大陸古裝片那種求大、求美,只在乎君王、泯滅人性的哲學。

在 香港導演張之亮的改編下,整部片除了劉德華飾演的墨家弟子革離,就屬飾演梁王的王志文最為出色。一個是充滿理想、不惜違背師令,也要逆轉局勢的知識份子。 另外一個則是高高在上,無德也無才,只因龍袍加身,凡事可隨心所欲,卻又扛不起責任、顧不了大局。這兩個人物在全片的互動、命運都是十分有趣的,彷彿是企 業營運者與擁有者的對比:就算你業績再好、統御再有方,當老闆要把權力拿回來的時候,你也只能無可奈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劇中每個人的命運(而非 漫畫原著所描繪的攻守戰),因為大家都不想認命,不斷地掙扎抵抗,最後只換來一無所有的結果。

因此革離最後領悟到,身為一個知識份子,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替自己的信念赴湯蹈火」;那些「拯救天下蒼生」的口號都是假的,你只會把更多人拖累。他的失落,也彷彿是台灣許多人在經歷大小選舉後,對政治的失落。但革離可不會因此喪志,他明白了政治理想需要 思想上的傳陳、而非靠著軍權在握、打贏勝仗就暢行無阻,他反而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努力。因為如此,《墨攻》在古裝戰爭片的熱潮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

《時空線索》Deja Vu

電影《時空線索》的英文片名,是「Deja Vu」,沿用法文的似曾相似一詞。用這個解釋來看整部片,恰如其分。

出自超級製片傑瑞布洛 克海默之手,全片有很多「似曾相似」的風格:媲美「CSI犯罪現場」的科學鑑識與分析、《全民公敵》的科技監控、以及各種飛車追逐、槍戰等等刺激動作場 面。他找來合作多次的導演東尼史考特、丹佐華盛頓合作,在某個層面上,這部片儼然是集傑瑞過去許多作品的大成。更別忘了,時光旅行的概念已經不是再銀幕上 頭一次出現。

但是,還是有一點點的不同。

在「911事件」發生時,傑瑞製作的一部電影《神鬼拍檔》緊急更換檔期。這齣由 安東尼霍普金斯、克里斯洛克主演的諜報喜劇片,描述情治單位派出掛點的探員雙胞胎兄弟,以假亂真阻止了紐約恐怖事件。這種天真無邪又完全不時人間煙火的故 事,一方面是傑瑞所擅長的風格,一方面也暴露出他監製的影片無法深入討論任何嚴肅議題。傑瑞的專長是,製造許多配著可樂、爆米花的娛樂電影。

因此《時空線索》似乎在安慰美國人,「911」可以被阻止、改變。片頭與片尾發生的渡輪大爆炸,故意用慢動作拍攝歡欣鼓舞上船的官兵、在碼頭邊等著黑髮人上岸的白髮雙親......這種跟劇情本身並無直接關聯的鏡頭,一幕幕地在 訴說爆炸的慘狀,然後加深觀眾「如果可以改變歷史」的期待,讓主角的出擊理所當然。果然,歷史就被改寫成另外一個樣子。

《時 空線索》意謂著傑瑞企圖碰觸現實話題(大剌剌地提到紐澳良風災)、要在歷史中找出深度議題的改變。然而全片的風格幾乎到了結尾,才流露出這項企圖(整部片 都是拍的聲光影音又酷又炫),而且也不見得有所謂的深度,劇中的恐怖份子甚至用「你瞭解我」來帶過犯案動機。但我認為傑瑞是個聰明人,當他看到007都能 大改特改,我相信他下一步動作片會前進的更多。在此之前呢,《時空線索》是一齣無須動腦過度,卻又緊張刺激的娛樂動作片。

《鬼迷藏》the Grudge 2

我承認,我就是那個看完《咒怨》之後嘴巴碎碎念「好無聊的電影」,可是回家後卻嚇個半死,一閉上眼睛就浮現死小鬼俊雄站在我床邊的景象,整晚都無法入睡的膽小鬼。於是這回我在開演前灌了兩杯調酒才去看《鬼迷藏》,這次你嚇不倒我了!

喝 烈酒看恐怖片果然奏效!這倒不是因為我灌醉了,也不是膀胱快要爆炸,整個人維持在一個亢奮的出神狀態,而是所有恐怖片續集都落入一個難逃的詛咒──當編導 無法解答前集帶來震撼的恐懼,只好不斷炮製更多新的死法娛樂大眾。在我看來,無論《大法師》、《七夜怪談》、《咒怨》都不該有續集,就像《驚聲尖叫》對 《沉默的羔羊》有著最好的註解:「殺人魔漢尼拔博士有解釋他為何要吃人肉嗎?沒有,這樣子才最嚇人。」日本導演清水崇很清楚知道自己不該解釋伽椰子為何殺 人,因為那樣等於提供了阻止她作怪的方法,戲就沒得唱了,因此不如把整部片拍成死法大全,不斷的殺戮活似碰上《德州電鋸殺人狂》的無辜受害者,死是最好的 解脫。

原版的《咒怨2》還在殺戮中提供一個新的出路,伽椰子最後投胎化成人形,回到陽世作怪,好萊塢重拍的兩部《咒怨》 卻不想這樣。以《鬼迷藏》來說,全片最大的娛樂效果,就發生在女主角搭火車前往日本鄉間,又換巴士才能抵達的偏遠小鎮,求助白髮蒼蒼的老婆婆如何阻止伽椰 子,誰知老婆婆居然開口竟是一口標準的英文,觀眾哄堂大笑。本來描述在日本撞鬼的老外們有苦難言、慌張失措的模樣,某種程度完全不亞於《愛情不用翻譯》的 那種人在異鄉的淡淡哀愁。卻在這瞬間,悉數灰飛煙滅。早知會這樣有趣,我就不必藉酒壯膽啦。

《死亡筆記本:決勝時刻》Death Note : the Last Name

《死亡筆記本》是2006年最出乎我意料的電影,而《死亡筆記本:決勝時刻》則是叫我最期待的電影。幸運的是,這部下集完全不遜色,並且與前集相比,有了一個超越漫畫原著的想法輪廓。
就像上集開場前15分鐘一樣,這次下集一開演15分 鐘的震撼也只能叫人喘不過氣。導演金子修介上次讓我們見識到死亡筆記本的威力,這次則透過電視直播「反我者死」的大屠殺,一下就把第二位奇樂的個性勾勒無 疑。更重要的是,這次成了幫凶的電子媒體,表面上口口聲聲是無辜、被迫的(聽起來好耳熟的藉口),但實質是追求高收視率的偽善無恥。就因為電子媒體不知道 也不想反省,造就了第三位奇樂的出現;當然奇樂最後的落敗,也如同電子媒體那樣敗在「不知反省」的嘴硬。
《死亡筆記本》漫畫有著精采的雙方鬥智,但到了電影,除了保留鬥智以外,有個更多的掖在言外的批判,讓影片有別於原著的生命力。無論是L還是夜神月,乃至於下集加入的彌海紗,我們看到的是始終沒有發言權的青少年,透過「死亡筆記本」在控制社會、主導集體意識,企圖把所有的善惡二分法與單純化。然而在塑造新秩序的過程,這些人又不知不覺犯下自我矛盾的錯誤:L犧牲死囚引誘奇樂、夜神月殺死女友洗刷罪嫌、彌海紗一方面以罪犯受難者自居卻又不斷濫殺無辜。
因此兩部《死亡筆記本》電影,真正塑造出讓我難忘的英雄角色,是夜神總一郎。擔任刑事局長的他,在長官的壓力下要緝拿奇樂,要聽從年紀、資歷都比自己小的L發號施令,當L懷疑他的兒子夜神月涉嫌重大、要求監聽跟監,他亦能保持中立。難怪正邪對決之後,L會跟夜神總一郎說:「您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夜神總一郎始終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從頭到尾沒有背叛過自己的信念,也不會以追求正義為名、把信念無限上綱、做出不擇手段的舉動。影片最後他甚至最後反過來安慰傷心的人,「夜神月跟奇樂奮戰到最後一刻。」
是的,真正的英雄從來就不是高高在上的人,更不是那種叫你捐一百元就能改變世界的無知熱血;無論立場有多艱難,他們總在自己的崗位默默把事情做好,很少在麥克風前發聲,這才是英雄。夜神月不知道的是,唯有世上能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人,他所嚮往的新世界才會早日到來。

《神鬼無間》The Departed

這不是馬丁史柯西斯最棒的電影。

我深深記得,在戲院看完《無間道》的時候,差點站不起來。因為我知道自己目睹 了一部真正的經典。《無間道》在講臥底的故事,不斷在這個故事當中衍生許多發人深省的議題:善、惡的對決與輪迴,黑白徹底對立卻衍生出一大片灰色地 帶......,所以當劉德華說「我想做好人」,梁朝偉拿槍對著劉德華:「對不起,我係差人!」,是一種爆發強烈情感的攤牌。更是一種對於命運種種捉弄的 無奈:想當好人的,卻得不斷幫壞人通風報信;至於那個好人,卻得當個盡職的壞人,不斷出賣身邊的人。這就是《無間道》。

馬 丁史柯西斯擅長的是黑道人物的傳記,他可以把許多流水帳似的細節拼湊起來,讓你看到一個黑道人物從無到有,從小坐大,也看到最後跌下權力巔峰,回顧以往的 梟雄人生。就算是《神鬼玩家》,他也能把霍華休斯這樣的狂人,拍出讓現代觀眾得以認同、瞭解的種種優缺點。他是一個很會從小地方著眼,慢慢去堆砌整個大架 構、大主題的導演。

《神鬼無間》幾乎是以這樣的操作手法,讓觀眾看到傑克尼克森飾演的卡老大,如何在波士頓睥睨不可一 世;也看到李奧納多飾演的比利,坐在警察局長的面前,被逼問自己親友的點滴;也有麥特戴蒙飾演的柯林,從小如何被卡老大所收買。過程中,卡老大所涉及的 「義大利幫派衝突」、「晶片竊案」,都巨細靡遺地描繪出黑幫的生活。然後,兩個立場顛倒的主角面對面攤牌。

可是那種滄桑感不見了。那種對手終於攤牌相逢,發現彼此都過著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所衍生的那種忌妒、憤恨,糾纏不情的情緒,不見了。

《無 間道》一開始就是瀕臨崩潰邊緣的梁朝偉,喃喃抱怨著無法再繼續過著欺騙旁人的勾當;在《無間道風雲》當中,應該在心理醫生面前宣洩這種情緒的李奧納多,就 只有咬牙切齒地大聲說著台詞而已。馬丁讓他用這種方式詮釋崩潰邊緣的臥底,一路演到最後的攤牌重頭戲。這沒有什麼不好,不過李奧納多已經在《紐約黑幫》試 過一次了,結果鋒頭全部被丹尼爾戴路易斯飾演的屠夫搶走,我不懂為何馬丁又讓他再試一次。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麥特戴蒙身 上,《天才雷普利》已經讓他演過一次不擇手段、隱瞞真實身分的角色,但《無間道風雲》竟然讓他演的更「不像個就要被揭發真實身分」的壞蛋。他聲音沒有抖, 舉止更為平靜,沒有《天才雷普利》好歹也有些天人交戰後,知道自己走上不歸路、犯下大錯的細微身體抖動。

還有,馬丁史柯 西斯的電影,不該都有著名的推鏡嗎?《四海好傢伙》不是有一推到底,跟著主角從街頭、廚房、一路走到舞廳那個超級推鏡?《恐怖角》不是有勞勃狄尼洛出場 時,從遠方直直走、撞上鏡頭的推鏡?《神鬼玩家》還有從遠方拍攝駕駛飛機的李奧納多,一鏡推到駕駛座上為止?
《神鬼無間》的推鏡呢?拜託,這是馬丁史柯西斯導演的電影,為什麼沒有推鏡?!該死的,這是怎麼回事?

我 愛你,馬丁,奧斯卡也欠你,你若以《神鬼無間》得獎也實至名歸。但是,這故事是該死的《無間道》啊,你還要用全力給我好好拍出來才對啊。這次我看完了,居 然可以輕鬆地站起來,沒有像上次那樣攤在戲院座位上大口喘氣,確信自己還活著能看到一部經典。不,馬丁,你沒有讓我感受到這點,我不再愛你了,因為你傷了 我的心。

《放‧逐》 Exiled

在週末進戲院看《放‧逐》,很妙,總共只有四個人。當中還有個穿拖鞋、看電影會接手機的大嗓門,瞧他的言行舉止,我想此人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大哥。

就 像銀幕上,四個主角陸續現身就定位後,你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江湖人士。是的,這是一部極度杜琪峰個人化的作品。其實這些年來,我對於《大隻佬》《黑社會》的 喜愛,遠遠比不上《暗花》──那是一部被大家忽略的好片,讓我徹頭徹尾覺得這個導演真強。若有機會專心看,保證不輸給《頂尖對決》的那種峰迴路轉的快感。 所以當我發現《放‧逐》是繼《暗花》,杜琪峰二度在澳門拍的電影,不由分說就看這部了。

《放‧逐》並不是另外一部《暗 花》,事實上這部片比較像是給昆汀塔倫提諾等好萊塢暴力美學導演的一記回馬槍。真的,片中的異國情調街景,黃沙滾滾光禿禿的工地荒園,還有個拾階而上、能 從二樓中庭俯瞰一樓的飯店──這些都是昆汀等人常用的元素。妙的是,昆汀深受港片影響,如今杜琪峰乾脆就端出風格比昆汀還要昆汀的電影,太妙了。除了有各 種對於暴力美學類型片的挖苦與諷刺,《放‧逐》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訴說一個情義早已時不我予的感嘆。若你用想像力把劇中人的服裝換上牛仔服,他們就是一 群唱著藍調的牛仔──而電影配樂的藍調搖滾,更加強了這種感受。

在那些調度靈活、不斷在狹小空間變化出各種對峙局面的動 作場面,其實《放‧逐》始終有股濃濃的哀愁,每個人都要學會在不同勢力的對立下過生活。有人用槍,有人用沉默,有人用見機行事,有人則巧取豪奪,有人則見 機行事。正因為對環境的無奈與無力,眾人選擇不同的生存法則,反應了角色不同的個性。不論他們選擇什麼樣的處世之道,整部片流露出一種瀟灑不羈態度,這才 是對抗大環境無力感的唯一方法。

有時候看電影是為了娛樂,有時候是為了動腦,有時候是因為關心議題。《放‧逐》恰好不屬於上述任一種,它就是一種態度,此種無法言語形容的氣氛,其實才是最難拍的。

《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Fathers

有些電影標榜只為藝術服務,不想被牽扯入政治。有些電影恰好顛倒,就是有強烈的政治訊息,《硫磺島的英雄們》就是一例。

同 樣是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搶灘登陸,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開創了戰爭片的手法,大量的抽格技巧運用在血腥的交戰場面。《硫磺島的英雄們》也有這些,但這 不是重點。對於出身西部片、演過無數次英雄的克林伊斯威特而言,描寫英雄氣概不是他感興趣的事,他反而重點放在「拆穿」英雄氣概。他故意不按照時間順序, 不同的第一人稱的主觀敘述,讓觀眾一開始還不容易抓到重心,弄不清楚這是誰的主觀觀點。史匹柏一次就把登陸搶灘說清楚,這部片卻不要。

到 了影片後半部,導演的動機慢慢浮現。真正經歷戰火的老兵,是永遠不誇口自己如何英勇,也不會像《搶》片的主角年年跑去人家墓前上香。被吹捧為英雄,比戰死 還難過,然而當事人卻不得不這樣做:「也許他們為國效命,但真正讓他們撐下去的,卻是身邊的兄弟。」看到這裡,你的心都碎了,眼也哭了,但這還不是克林伊 斯威特的重點。因為只要你當過兵,才不需要任何導演告訴你當兵有多無聊,你比他們都瞭。

重點不是批判大美國神話的虛無, 也無意指控從軍的無奈,搖旗吶喊反戰口號,原來這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愛。他永遠不知道從軍的父親為何沉默不提當年勇,不知道父親有很多事總是不說,因而有 時會懷疑父親的愛,直到他自己弄清楚來龍去脈。沒有說出來的,其實是超越一切的親情。對兒子而言,他們扛起來的不是一面國旗,而是「父親們的旗」(電影英 文片名直譯)。只有當兒子領悟了父親經歷的痛,才能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愛。

我不能說這是最好的戰爭片,有很多片把戰火的殘酷、戰役與戰術的運用,拍的更為淋漓盡致。但從戰爭歷史中重新解讀意義,那的確需要人生歷練的智慧才能辦到。克林伊斯威特再次把他的年齡,變成膠捲背後無人能超越的動力。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