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奪魂鋸》SAW




每隔幾年,美國就會跑出讓人拍手稱慶的獨立製片「奇葩」。無論是劇情猜不出來的《刺激驚爆點》,低成本大膽表現創意的《厄夜叢林》,或者用倒述手法的《記憶拼圖》,他們都以最通俗的題材,營造出不凡的娛樂價值,讓好萊塢為之驚艷。如今,我們又看到了《奪魂鋸》。

在一個破舊、荒廢,伸手不見五指的密閉空間,亞當發現自己從放滿水的浴缸中醒來,而他的腳被笨重的鐵鍊鎖在粗水管上。房間的另外一頭,也有一位跟他同樣遭遇的醫生勞倫斯。這兩個陌生人企圖搞清楚為何會被關在這裡,也討論如何逃出困境,在一團謎霧中,他們慢慢解開了線索,也察覺自己成了變態兇手的最新受害者。假使勞倫斯無法按照兇手的指令,在八小時內殺死亞當,那麼他們就得被困在這裡等死。到底兇手為什麼不一槍斃了他們?他們又為什麼遭此下場?他們真的能逃出去嗎?換作是你,會為了生存,殺死一個跟自己無關的陌生人嗎?

《奪魂鋸》整部片的創意,就是丟出「讓觀眾感到好奇的問題」,然後「編導好整以暇地解答」,所以買票進戲院的動機非常清楚:我們要知道最後怎麼回事,我們要完整的答案。雖然整部片有不乏暴力、血腥的鏡頭,但是受限於製片預算,往往是聰明地點到為止,卻有駭人的驚恐效果。當然,我們也會反問,假使兇手真的那麼聰明,為什麼不去搞益智電視節目,而要玩這種折磨受害者的遊戲?這些疑問呢,全部都在電影裡,而你也別指望我會告訴你結局。因為劇本實在太聰明了,絕對值得你買票去體驗。

令人驚訝的是,《奪魂鋸》是來自澳洲一對青年的手筆。華裔的詹姆斯溫擔任導演,雷沃納爾擔任演員,劇本就是兩個人同心協力完成。他們靠著經紀人在世界各地到處去尋求拍片的資金,經紀人建議他們,不妨取其中一段,拍攝成短片,有助於投資人的信心。於是雷沃納爾粉墨登場,演出其中一位受害者僥倖逃脫死亡陷阱的片段,這讓他們得到了拍攝的一百萬美金。意外的是,他們優秀的劇本,卻吸引到不少職業演員願意共襄盛舉;影片完成後,也因為非常轟動,使得電影公司改變直接發行DVD的計畫,而改上院線,締造了七千萬美金的票房。至於當初以收入分紅代替酬勞詹姆斯溫、雷沃納爾,則因此成了澳洲影壇新貴。

鼓勵大家去看這部片,不是因為裡頭有許多暴力黑暗情節,而是電影工作者,如何從該片的獨立製片精神得到鼓舞。美國獨立製片有所謂的「七十二小時編劇課程」理論,這個理論鼓吹大家,盡量寫「低成本」的劇本?為什麼?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拍成電影。但是「低成本」卻要有「高度娛樂價值」,在資金窘困的情況下,怎麼辦呢?答案是「利用人物的對話,交代發生過的事情,而不要真的把過程拍出來,以便節省成本」。昆汀塔倫提諾算是這個理論的信徒,他在處女作《霸道橫行》安排了一票去搶銀行的搶匪,他們廢話連篇,最後彼此反目,但是關鍵的行搶過程完全沒拍出來,全部用人物互相對話來取代。在《黑色追緝令》一片,黑道老大命令布魯斯威利打假拳,囉唆了一堆,布魯斯就上台了;但接下來的戲,卻是他已經打倒對手,趕忙回到休息室準備落跑。中間的過程沒拍出來,反正沒錢,也沒必要,那就用對白帶過。

用這個理論去看《奪魂鋸》,會更加有趣,你會發現詹姆斯溫拍了好多槍戰的鏡頭,但你真的看到演員手上的道具槍有冒火嗎?沒有,你只是聽到槍響的音效,然後被槍打到的演員蹣跚倒地。電影有許多把活人生切的情節,但你真的看到皮開肉綻了嗎?沒有,你只聽到兇手動手時抓狂的嘶吼,只灑出來一點點的血漿(我想,導演不僅沒錢搞特效化妝,還真的省血漿費)。電影有飛車追逐的畫面,但你也看不到驚人刺激的飛車場景,只有不斷朝著車燈特寫的鏡頭。而整部片之所以有很多「黑漆漆」的情節,想也知道是他們沒錢打燈光(反正黑漆漆更嚇人)。首度在鏡頭演出的雷沃納爾,他的演技當然不會好到哪去,乾脆就自嘲,設計表演一場「爛演技」的把戲,還真哭笑不得。

是的,《奪魂鋸》非常的貧窮,某種程度也沒啥建設性,還挺「爛」──因為故事就是在交代變態兇手為何要折磨受害者,沒有什麼讓人肅然起敬的。但是《奪魂鋸》卻是影迷與有志於電影工作者,不得不看的一部片。你會發現有許多高明的創意,不屈不撓的電影人精神,那才是獨立製片最吸引人的特質。


《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




2003年美國《娛樂週刊》把年度風雲人物,頒給製片傑瑞布洛克海默的時候,給他的評語是「雖然盧卡斯跟史匹柏發明了『暑假檔』,但傑瑞卻是懂得如何操作的箇中翹楚。」他很清楚觀眾買票進戲院,是要物超所值、緊張刺激的壹百分鐘,所以他竭盡所能製造各種娛樂效果。

用這個理論來看《國家寶藏》是再正確也不過了,傑瑞很清楚《達文西密碼》只能用「書本」來展現,所以他的《國家寶藏》真的不需要講太複雜,但絕對要夠刺激,因此主角必須遭到黑白兩道的夾擊。他很清楚大銀幕就該發揮鏡頭與時空可以任意切入、跳出的做法,所以他讓電影隨著劇情的進展,隨時插入觀眾所需要的資訊(最新版的《達文西密碼》也用了類似的概念,像百科全書一樣附上相關的補充說明),以便趕上劇中人的行動,瞭解尼可拉斯凱吉為何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

以往的尋寶電影,如《法櫃奇兵》是在尋找寶物,到了《國家寶藏》,主人翁卻是在尋找寶物的線索、解讀藏寶圖的指示。會有這樣的演變,是觀眾變聰明了,他們希望可以更跟主角互動,不要只是白白等著英雄出擊拯救世界。

所以這還是一部傑瑞布洛克海默製作的電影,不可獲缺的女主角其實沒有什麼派上用場的地方,影片的娛樂價值是配著爆米花跟可樂消化,不要你再三細想品味(反正也經不起,你有注意到藏寶室的火把為何放了兩百年,還是一點就著的「科學奇觀」嗎),這部片的配樂更像是加上電吉他的《絕地任務》。但是對於想要在戲院好好領略聲光魅力的觀眾,這已經是無可挑剔,傑瑞才是好萊塢所向無敵的寶藏。


2004年12月27日 星期一

《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Bridge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




一個看完《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的朋友,謝謝我推薦她去看這部片:「我是凡人,我喜歡看通俗片。」事實是,這個世界的凡夫俗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能夠讓凡夫俗子引起共鳴,才是一種高明的藝術,而《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就是最好的示範。


這部片比上集還更通俗,設定了更多更多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出槌」糗事,布莉琪不斷在「人算不如天算」的挫折與打擊中,展現出她之所以能風靡千萬觀眾的本事:越挫越勇的天真。而她也不因為自己「搞不清楚德國在哪裡」這類常識匱乏的弱點,就輕易跟欺負她的人低頭。她就是理直氣壯,就算男友不幫她出頭,她還是要生氣,從不委曲求全。也許布莉琪的外表比不上許多美女,但是她的捍衛自尊的標準比許多人還高。


與其去討論「芮妮齊薇格增肥演出胖女孩,為何不直接找個胖女孩擔綱」,兩部《BJ單身日記》其實有更值得我們深思的絃外之音。那就是:成功的電視記者都很「蠢」。布莉琪因為跟花心上司搞出辦公室戀情,所以轉行幹電視。但是她接連在鏡頭前出槌的花瓶報導,製造了大量的娛樂效果,不僅贏得觀眾青睞,電視台主管也十分欣賞。是的,我們的電視也有許多美女主播,她們比布莉琪還空洞,可是她們之所以能混下去.......真叫人不寒而慄(當然,我們的電視台還沒有勇氣僱用胖主播)。


《功夫》Kung Fu Hustle




今年我們看過會吐蜘蛛絲的人類在紐約上空擺盪,飛刀門跟大唐捕快在竹林中追趕,大型機器人攻擊一次大戰結束後的紐約,這些充滿想像力的銀幕奇觀,都還不及《功夫》的一半。周星馳再次以這部片證明了,他的想像力超越許多人的期待,而且他有辦法把自己的胡思亂想發揮到極限,叫人必須嘆為觀止。

在這部片中,他飾演一個想盡辦法要加入「斧頭幫」的小偷(奇怪的是,我看完這部片,還是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天底下就只有周星馳有辦法演完一部片,卻能讓觀眾不在乎他到底叫什麼),欺負弱小是他的志願,而唯一能加入「斧頭幫」的辦法,就是要擺平「豬籠城寨」居住的小市民,魚肉百姓。當然囉,整個事情並不如他所想像的那樣順利,而且越來越瘋狂。

就像昆汀塔倫提諾以《追殺比爾》,表示他對七零年代邵氏功夫片的「瘋狂」熱愛,周星馳的《功夫》則充滿他對於四零年代以來的粵語片的熱愛,他費盡心思找了幾個粵語片的代表人物重出江湖就是最好的証明,許多故事橋段的安排也都是按照當年的做法而來。此外,他顯然還很用功地K了《駭客任務三部曲》,以便他想建構的功夫世界,以一種歇斯底里的誇張程度表現。就連華納卡通最有名的「大野狼追嗶嗶鳥」,也在本片被他改頭換面,用更瘋狂的影像來表現。周星馳對於所謂次文化的專研跟熱愛,顯然是我們以往從未注意過的。

周星馳所創造出來的無厘頭文化,本來就是一種「耍嘴皮」的死掰活掰,但是在《功夫》片中,他把該砍的對白全都砍了(女主角一句話都沒有),這可能是他所演過最少台詞的一部戲。但是無厘頭卻在武術影像的表演上可謂淋漓盡致,那些不斷違反地心引力,也違反醫學常識的拳腳功夫,是這部片花費最多心思的無厘頭精神。雖然他一樣喜歡整胖子,惡搞醜女,也把同志拿來揶揄,也知道該在哪些地方利用反差效果去製造最爆笑的笑話,不過這好像不是他最在乎的。某個程度上,他放棄了以往影迷最熟悉的某些元素,轉而把心思放在別的地方。

於是《功夫》成為「導演周星馳」,首度大於「演員周星馳」的作品。影片有許多叫人過目難忘的配角,他們每次出現都有很棒很棒的戲劇效果,可以讓觀眾哈哈大笑、或者拍手稱奇,他們得到的掌聲遠比周星馳自己出場要多,這當然都是導演費心經營的結果。雖然這是一部搞笑的功夫片,他卻顯示自己在特效視覺的掌握跟運用的成熟度上,已經超越了任何一位拍攝武俠電影的導演。至於他本人呢?星爺果然是沒有太細心照顧自己,出現了一個最沒說服力的正邪轉折。

所以影片從一開始很直接、很寫實的直接暴力(你會想,「這是喜劇片咧,怎麼拍成這樣直接」),轉變到充滿武打動作、陽剛之美的武術(配合吊鋼絲所展現的肢體美學),到最後是大量卡通化的拳腳功夫,目眩神迷的娛樂效果(這時候不管誰打誰,你都知道他們不會痛,「這都是幻覺,騙不倒我的」)。片如其名,《功夫》的主旨,就是在這兩個字上頭。

至於接下來周星馳會怎麼做呢?無厘頭文化又會走到哪個層面去?我想我們只能繼續追隨星爺,他真的叫人猜不透。


2004年12月2日 星期四

《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對於現代人來說,三個小時片長的《亞歷山大帝》實在不易消化,看到腰酸背痛在所難免。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有什麼收穫?

身兼編導製片的奧立佛史東,倒是從亞歷山大的生平中,替自己所有拍過的影片找到了註腳,甚至擴大解釋美國所有近代歷史的大事件之起源。那個對東方念念不忘、執意要進攻亞洲,最後困在印度淋雨六十天的梟雄,擺明了就是在說《前進高棉》的越戰。亞歷山大父親腓力二世遭人謀殺,死的不明不白,就是在影射《誰殺了甘迺迪》的政治陰謀。亞歷山大排除眾議,執意要與異族女子通婚,猶如《天地》的娶了越南女子的美國大兵。至於跟波斯帝國大象兵團的廝殺,整個銀幕故意做成色彩失調,那就是《閃靈殺手》──亞歷山大十萬里長征,不願回頭,半路上還成親帶著老婆上戰場,的確就像那對砍遍全美的殺人鴛鴦。至於母后處於宮廷政治鬥爭,陰狠善於心計的個性,更替奧立佛史東每部片總有個強悍的臭婊子做了最好的解釋──女人之所以陰險,就是必須在險惡的環境中求生,《挑戰星期天》卡麥容狄亞的作為,跟安吉莉娜裘莉一樣理直氣壯。而戰場上短兵相接的衝撞,也像是《挑戰星期天》的美式足球比賽,一樣毫不留情。當柯林法洛在對大軍發表激勵演說時,也讓我想起了《挑戰星期天》的艾爾帕西諾。

於是2004年的影壇似乎有種不成文的現象,許多知名導演都推出睽違以久的新片,卻不約而同在其中放入了大量前作的相關線索。王家衛的《2046》如此,奧立佛史東的《亞歷山大帝》亦然。麻煩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致進戲院跟他們玩影像解碼的遊戲,所以很多人才抱怨屁股痛的不值得。


《海岸線》The Coast Guard




我一直以為,要等到我老了以後,才能坐在心理醫生的診療椅上,緩緩回憶我的當兵時光。沒想到,《海岸線》居然一下子把這個目標提前了。

《海岸線》一開始就是張東健飾演的姜上兵,以一種比別人更狂熱、投入的心態,看待枯燥無味又無趣的海防生活。但是當他的狂熱,不分青紅皂白殺死了闖進海岸線的百姓後,他的價值觀又開始崩潰扭曲。《海岸線》從頭到尾就注定是悲劇,一個把國家、軍隊,當成聖旨般過活的人,最後理所當然被他所信奉的聖旨淘汰。但是故事還沒結束,《海岸線》的優點與缺點繼續在影片後半部浮現。

導演金基德在此完全暴露他的弱點,電影上半部那些好似可有可無、也沒有深入描寫的配角們,突然變成故事的重心,可是觀眾根本來不及認識他們。而張東健的角色也該淡出了,卻硬拉著他做戲。接下來的劇情就彷彿是導演隨心所欲,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如果是換成別的題材,我會說金基德是個頭重腳輕的笨蛋,可是他在拍「當兵」咧!「當兵」本來就是毫無道理可言,一下這樣、一下又那樣的生活,你永遠只能期待「種豆得瓜」,所以金基德拍出了許多「種豆得瓜」的荒謬。

這是導演的失職嗎?不,他真的很寫實,當兵就是這樣。於是我的當兵回憶,如潘朵拉的盒子突然被開啟。我看著銀幕上的荒謬與千瘡百孔,對照的是我經歷的荒謬與千瘡百孔。我不知道自己怎麼熬過來的,更不清楚為什麼我可以把這些記憶好好藏了這麼多年,卻一下子全跑出來,害我手足無措地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銀幕上的張東健一樣的慌張失措,所有的瘋狂不斷地發生。

任何一個服過兵役的男生,都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台灣的軍教片除了演員的軍服以外,其餘都是「失真」。這些電影不斷把當兵形容成夏令營,所有三教九流的人都好像放進洗衣機似的,自動自發就會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兒。我不知道從《成功嶺上》以來,這種愚蠢的把戲還要繼續玩多久,可是意外地,卻在三部沒有韓國軍方支援、甚至題材都是跟軍方唱反調的軍教片《實尾島風雲》《太極旗生死兄弟》《海岸線》,看到了最真實的軍旅生活。


《鬼影》Shutter




從《七夜怪談》引爆的亞洲恐怖片熱潮,吸引了手腳快的韓國影壇跟進,《鬼鈴》《鬼鏡》《靈》都是代表作,香港也交出了成績不俗的《見鬼》,就只有台灣電影工作者還傻呼呼呆在原地,還在那邊滿腦子「以文載道」混不出個名堂也填不飽肚子(這年頭去山上打個禪七,都比看他們自認言之有物的電影還要有意義)。反而泰國電影工業來了部《鬼影》,在這波亞洲恐怖片熱潮也搶下灘頭堡。

在電影拍攝的技術上,《鬼影》其實比你看過許多日韓恐怖片都精緻,論攝影的打光、音效剪輯等等,都超越了《咒怨》《鬼鈴》,更適合當作亞洲恐怖片研究的範本。它完全繼承了這類型電影的必備公式:主角發生意外→產生撞鬼後遺症→主角鐵齒不信→繼續三番兩次撞鬼→終於鼓起勇氣調查→發現真相倒抽一口氣→跟鬼怪的正面衝突→一切平息→結尾大逆轉。更重要的是,《鬼影》在執行這些公式時,不會像其他日韓恐怖片,一昧泡製鬼怪出沒高潮,而忽略人物之間的彼此關係。既然錄影帶可以鬧鬼、手機可以接到陰間的電話,《鬼影》的靈異照片也是一個我們本來就耳熟能詳的鬧鬼玩意。這部片更出現了以前台視「玫瑰之夜」就報導過的靈異照片,只能說本片的製作群非常的認真,做足了功課。

這部片唯一的缺點跟麻煩是,當它精準執行亞洲恐怖片類型的公式時,讓觀眾少了點意外的樂趣。雖然它不像日韓恐怖片硬塞些無關緊要的人物,好不斷地撞鬼(然後製造些死法奇慘的掛點,硬嚇人),卻有很多主角不斷做惡夢的片段(就是那些好嚇人的片段竟然都是作夢──哎喲!),鬼怪的造型也非常的「貞子」。這點已經變成該類型電影的一大濫觴,試想,如果不是「貞子」般被丟入井裡的死法,為何這些鬼要像她那樣子出沒?有些鬼片的死者死的時候還是短髮,作鬼回來報仇時卻變成長髮,這就是完全在模仿而沒有用心思考對應邏輯。

《鬼影》在結尾的大逆轉上,表現的非常優秀,的確可以比上《靈》(而《靈》又可媲美《靈異第六感》)。這部片是泰國年度賣座冠軍,所以才有機會到台港上映。這樣你懂了吧?一部片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歡迎,才有可能成為輸出的舶來品,而我們的電影工作者連最好拍、最好賺的鬼片都不會拍(或者不屑拍),成天就硬塞給觀眾一些比鬼片還莫名其妙的古怪電影,興致勃勃地說這是藝術。哎,往後又辦起了「鬼魅影展」,台灣都端不出自己的片,是要怎麼辦?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