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Sword of Destiny

2000年由導演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橫掃影壇,在北美地區創下超過一億美金的賣座成績,是最賣座的外語片,也奪下奧斯卡的最佳攝影、配樂、美術、外語片等大獎。16年後續集《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推出了,有什麼看頭呢?
等了16年才推出《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並不是壞點子,至少當年《臥虎藏龍》一推出時,讓許多人感到「彆扭」的一些元素,現在都消失了。例如太過文藝腔的台詞、演員們南槍北調的唸白,現在因為全片都改成英語發音,所以沒有這些困擾。當然,英語發音的武俠片不也是怪怪的?答案並不會,最起把比起《英雄》、《十面埋伏》這類努力想拷貝《臥虎藏龍》的作品,那些過於捲舌的發音都沒有了,真是件好事。
《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於不想成為《臥虎藏龍》那麼有著豐功偉業的電影;相反地,反而承認在這多年後,怎麼努力嘗試也不可能取代或追上其地位,還不如鋪陳屬於自己的武林冒險。就這個觀點來看,這部片是過關的。楊紫瓊扮演的俞秀蓮多了一點沉穩、一點點滄桑,她的情感依然是內斂,符合在武林世界、傳統禮教社會中的期待。俞秀蓮來到貝勒爺府,本來是弔喪,卻發現收藏在此的青冥寶劍,沒有送到武當山上;而覬覦青冥寶劍的,隱身在西蓮寺的一方之霸,作惡多端的戴閻王。貝勒爺府人單勢孤,只好廣發英雄帖,徵求江湖俠客加入護劍的行列,意外引出隱姓埋名多年的獨狼,同時也逮到想偷劍的小賊魏方。
話說當年李安在中國拍《臥虎藏龍》的時候,中國的電影工業還正在想要轉型,現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整部片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工業的長足進步,已經沒有那些《英雄》、《十面埋伏》讓人覺得「卡卡的」「用力過頭」的因素(謝天謝地)。《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選在紐西蘭拍攝外景,所以看到許多帶有《魔戒》色彩的山水入鏡,某種程度也滿足了西方觀眾對於中國武林的想像。導演袁和平(也是資深的武術指導,《臥虎藏龍》、《駭客任務》三部曲、《追殺比爾》都是他的傑作),這次改由鳥瞰的鏡頭,從上往下拍攝各種武打的打架畫面。雖然這次沒有竹林的武打戲,倒是另外設計了一場結冰湖面的打鬥戲,算是另闢蹊徑。
整部片表現最好的部份,其實是在交代不同人物的身世。當魏方從看管他的雪瓶口中,知道自己的身世;又或者獨狼向俞秀蓮坦白,自己為何詐死多年,這些都帶出了傳統武俠世界中強調的奉獻與犧牲,同時也強化了這些角色的復仇動機。但是片中一直拿「鐵之道」來比喻江湖俠客的精神,就一直讓人無法解讀,到底「鐵之道」是在說什麼,莫非指的是武俠精神嗎?!
如果不拿《臥虎藏龍》相比,其實這是一部表現不錯的武俠電影,也遠比近年來中國影壇炮製出的武俠片還通順(沒有那些讓人看了好想死,雞皮疙瘩掉滿地的安排)。畢竟這是Netflix影音串流網站投資的電影,不外乎就是看在前作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延伸出讓觀眾願意買單的電影,儘管沒有那些遠大的抱負,但腳踏實地做人,無論是在武俠世界還是現實生活,總是比較討喜。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 :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

託第88屆奧斯卡之福,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 :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突然間受到許多焦點。但其實早在這部片出現之前,之前網路上就有很多人轉貼「烏克蘭美女對外求援」的YouTube短片。是的,《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紀錄的正是在2013年年底爆發的「反總統亞努科維奇」運動,耗時100多天的抗爭始末。
為了讓不烏克蘭的人能快速瞭解這場抗爭的來龍去脈,電影用了一點點篇幅介紹了烏克蘭的政經背景。烏克蘭是在前蘇聯瓦解後所獨立的國家,迄今已經20多年,因此新生的一代烏克蘭人可說是「天然獨」,他們生下來就認為烏克蘭是歐洲的一份子,而非俄羅斯的一部分。但是這樣的觀點,與比較年長、曾受過蘇聯統治的烏克蘭人不太相同,特別是比較傾俄羅斯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他在競選期間曾多次公開談話,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可是等到他當上總統之後,不僅沒有與歐盟展開加入的談判,還反過來跟俄羅斯的總統普丁簽署了協定,因此爆發了這場抗議。
到了這裡,大家開始覺得很熟悉了。是的,這場抗議源自於民主政治選出來的領導人,自作主張與鄰近的大國,簽訂了一項其實選民們不是很感興趣、很熟悉的協定,感到人心惶惶。這也就算了,偏偏這個大國,對於該國的前途、政治又有很大的「意見」。於是烏克蘭的年輕人開始聚集於獨立廣場,一開始是反對這項協議、希望政府可以撤回、並且提出說明,但是在集會9天後,第一次遭到清場,這場抗議就演變成「全民VS政府」的對幹行動了。
當然,如果烏克蘭選擇加入歐盟,是否會帶來更好的生活,可能另當別論。但紀錄片的觀點,卻很忠實呈現出,當民選政府的領導人,背離民意、民心之後,如何用國家機器打擊這些跟他唱反調的民意。政府首先出動了別爾庫特部隊,配備精良且出手毫不留情,一路追打抗議人士。因此當別爾庫特部隊決定對獨立廣場展開二度清場的時候,反而激起了全民的反感,在主教的支持下,聖米迦勒金頂大教堂深夜敲響了鐘聲,號召市民湧入獨立廣場,以人肉盾牌的概念把別爾庫特部隊團團圍住,讓他們擠到無法舉起任何武器。但這不是最嚇人的,最嚇人的是事後教堂的神職人員說,上次敲響教堂鐘聲號召全民,是700年前蒙古人入侵的時候,足以說明當晚的抗爭,是烏克蘭最危險的一晚...。
當然不斷延長、看不到結尾的抗議,象徵著雙方的攻防不斷升級。抗議民眾開始把飄落的雪堆成防禦工事,而別爾庫特部隊也針對落單的抗議民眾出擊。又或者被亞努科維奇總統控制的國會,通過一些荒謬的法案來禁止民眾集會遊行,像是不能戴頭盔出門(因為抗議民眾都會戴安全帽、頭盔到獨立廣場參加示威),或者只要5輛以上汽車集結就算集會,更激起了民眾的反感,大家乾脆頭戴鍋子出門鑽法律漏洞。而原本可以在抗議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反對黨,卻因為他們早早被人民看破手腳,發現他們其實什麼也不會做、只想撿現成的收割,抗議活動成為一場公民運動。
《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用了許多不同的影像素材,像是手機拍攝的第一手抗議現場畫面、監視器畫面、事後相關人員的訪談等穿插而成,企圖還原當時混亂的原貌,交織出亞努科維奇這位背離民心的總統,是如何藐視民意、不擇手段打擊異己。電影的高潮,是在最後雙方在獨立廣場的最後拉扯,別爾庫特部隊不再使用塑膠子彈,而是改用真槍實彈,不僅瞄準前來抗議的民眾逐一狙擊殲滅,連前來救援的醫護人員、紅十字會人員也不能倖免,對照出民主政治的脆弱,是如此容易淪為有心人士的操弄,反而成為附庸。 
亞努科維奇眼見無法收拾,最後自己下台,但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給予庇護,某種程度逃過一劫。但這也不等於烏克蘭的動盪畫上句點,親俄羅斯的東烏克蘭透過公投,脫離烏克蘭改加入俄羅斯,讓烏克蘭與俄羅斯繼續陷入緊張的狀態,導致2014年飛過烏克蘭的馬來西亞航空MH17班機,在俄羅斯邊界遭到導彈擊中墜毀。《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告訴我們,抗爭就是要付出代價,自由從來不是便宜的免費行事,但是片中抗議民眾每次一起高喊「為了烏克蘭」,卻不得不讓人動容。

Netflix線上收看網址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無境之獸》 (Beast of No Nation)

奧斯卡每年都把一些好片拒於門外,今年最被大家提起的遺珠之憾,《無境之獸》 (Beast of No Nation)如果排第一,應該沒有人排第二。
我們常在新聞看到非洲的動亂,常常覺得距離自己非常遙遠;既然遙遠,就可以假裝「不關我的事」。因此《無境之獸》 把這些動亂帶到觀眾的眼前,讓我們再也無法自欺欺人。
故事以小男孩阿古(Agu)為旁白的第一人稱,影片一開始就是他與同伴抬著破爛電視機想到處兜售,那是他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家住的村路恰好位於政府軍與民兵的終戰區,戰火對他們而言都只是遙遠的新聞。直到這天雙方情勢升高,終戰區停火的承諾破滅,整個村落瞬間陷入一片慌亂。阿古的爸爸想出錢,讓人可以開車載著母親、妹妹、還有阿古三人遠離戰亂,但是司機只肯收媽媽與妹妹,於是阿古的童年瞬間消失。殺入村落的政府軍不分青紅皂白,把所有的村民都當成叛軍看待,一陣掃射後,阿古就成了孤兒。躲到荒煙蔓草中的他,被民兵撿走了,從此他就是聽命於「指揮官」的娃娃兵。阿古不是唯一的娃娃兵,跟他一樣的人佔了多數,整個自衛隊活脫脫就是「十二年一貫教育」,唯一的差別是他們從來不上課,只殺人。 
《無境之獸》拍出了非洲戰火下的荒謬與悲哀,阿古不知道為何要加入民兵的戰爭,但這是他活命的唯一方式。就像是「指揮官」要他殺人,他拿著西瓜刀一頭砍下,呆了一下,接著是面無表情的刀刀致命,配上的旁白卻是他跟上帝懺悔,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在某次闖入其他聚落的搜刮行動中,阿古突然抱著落單的女性,哭喊著「媽媽」,我們以為他思念遠方的母親,還是他想力保這位女性免於被其他民兵性侵害、急中生智的招數?但阿古又突然發怒,一槍殺死了這位女性;所有感情都用一發子彈取代,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
當然第三世界的動亂終究還是會有歐美國家、聯合國的介入,在片中他們只是與阿古等民兵擦肩而過的路人,卻帶來決定性的影響。無論是政府軍還是民兵,想要歐美國家撐腰,就必須放棄那些不文明的舉止。於是原本靠娃娃兵殺出一片天的民兵,在這個時候要解「指揮官」的兵權,才能換在歐美國家與聯合國面前扮演「好人」,以變得到他們的聲援。阿古等未成年的民兵最後都被送到收容中心,放下了槍砲彈藥,反正此時他們也沒有任何軍火,因為他們是用過即丟的兵力、軍火都被切斷了。只是在收容中心,白天上課,晚上卻一直想著拿槍到處跑的日子。戰火早已結束(或者說進入政治談判的角力階段),可是他們卻無法過著平靜的生活;片名《無境之獸》指的就是他們,只會兇殘、什麼也不會,但是卻找不到歸屬感。
非洲的動亂不光只是源起於貧窮,或者無法擺脫被先進國家以各種形態控制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從以往部落之間的衝突,原本規模並不嚴重,卻由於覬覦非洲豐富物產的各國政治勢力的介入,把軍火交到了他們手中,衝突演變成屠殺,屠殺又帶來更難解開的恩怨,纏繞著這片黑色大陸。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

話說第88屆奧斯卡獎入圍名單一公布,就被嫌「奧斯卡好白」(Oscar So White),意即入圍作品只有白人、缺乏有色人種、其他族裔的電影人。相當諷刺的是,在這一片「奧斯卡好白」的驚呼聲中,描述一代爵士女伶妮娜西蒙生平的紀錄片,《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卻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偏偏她的一生都被嫌「太黑」。而這齣紀錄片的開場也十分有個性,分明是妮娜西蒙的復出演唱會,她坐在鋼琴前,緩緩對台下說,「我今天不是來唱歌的...」
這就是妮娜西蒙,一輩子都給人「難以捉磨」「驚世駭俗」的前衛印象。但是這些刻板印象其來有自,往往是反應出她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辛酸,特別是她的膚色。因為被嫌太黑,所以儘管她努力學習古典鋼琴多年、也被視為表現突出,但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卻拒絕了她的入學申請。為了餬口,她開始在夜總會彈琴獻藝;在旁人的建議下,開始自彈自唱,就這樣糊里糊塗闖入了爵士音樂界。
她說當年出道,還有人嫌她太醜,嘴唇太厚,總之就是一個「土」。於是她取了一個充滿濃濃異國風情的藝名,西蒙(這兩個字還要用法文發音)這招似乎讓她異軍突起,把原本被嫌棄的土味轉化為難以猜測的異國風情,就這樣歌曲被香奈兒香水選上廣告歌,開啟了妮娜西蒙事業中的第一個高潮。
妮娜西蒙的演唱事業一帆風順,讓她很快地走入婚姻,但卻必須以演唱維生、到處拋頭露臉才能養家。原本只是單純愛唱歌的她,為了生活不得不開口,讓她痛苦不堪。此時在60年代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彷彿給她的苦悶找到一個出口,妮娜西蒙完全不管白人怎麼反對,硬是在她的唱片中開口泣訴黑人受到種種不公平的待遇,無論是抒情、或振振有詞的剛強,她從一個爵士女伶,轉變為替民權運動搖旗吶喊的靈魂樂藝術家自居,也跟金恩博士等黑人民權領袖一起平起平坐,讓她找到了被重視的社會地位。
但是生命中的打擊還是接二連三,金恩博士遭到暗殺,讓妮娜失去了精神倚靠,對於黑白種族能和平相處的日子也失去了信心。她開始酗酒、吸毒,對於丈夫長年的家暴也無法隱忍。最後她選擇攤牌,在身心靈俱疲、瀕臨崩潰的狀態下,寧可放棄歌唱事業、躲到歐洲去。人們都說妮娜西蒙再也沒辦法唱了,她玩完了。
但是《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一片就是替她翻案的,但鏡頭切到妮娜的親生女兒麗莎(Lisa Simone Kelly)。麗莎回憶那時候的自己常常無來由遭到母親妮娜的毆打,一開始麗莎會哭,但到後來她寧可忍著不哭,這樣反而讓母親更生氣,更用力打她。成年的麗莎看著鏡頭,知道母親的脾氣為什麼會那麼無端就冒上來,因為那是妮娜對生命種種無常、無奈的一種發洩。麗莎本來很怨恨母親,但長大後反過來體諒母親,知道她悠悠歌聲中的種種銷魂呢喃、傲慢又讓人退步三舍的舞台風格,其實是被太多人生無常肆虐後的結果。為了生活,她又再次站上舞台,但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妮娜的歌聲不是唱出來的,是用她自己的生命活過來的。
因此這部片交代的不僅是妮娜西蒙如何在晚年與自己和解,也未嘗不是麗莎在妮娜去逝多年後,跟母親的隔空大和解。儘管是一部紀錄片,但是精采的訪談、剪接、以及選用妮娜的招牌金曲貫穿全片,讓《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栩栩如生,不只刻畫出這位爵士女伶的生平,也拍出了她的遺憾與辛酸。
附註:奧斯卡紀錄片的入圍名單,另外一部有關歌手的作品,恰好是《艾美懷絲》(Amy)。妮娜是爵士與靈魂藍調,艾美唱的是靈魂藍調,兩個人各有千秋,能在奧斯卡獎「狹路相逢」也是一種意外。
Netflix線上收看網址 剛剛發現,這篇文章寫好的時候,恰好是妮娜西蒙小姐的冥誕!真巧!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丹麥女孩》Danish Girl

我想談談這部電影,但也不是在談這部電影。 我曾遇過一個「丹麥女孩」。嗯,這個過程除了我以外,還有當時的同事。


這個故事不是我發現的,而是同事在MSN(有人還記得這發明嗎)上找到的,她說以前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恰好有符合我們想要的主題徵文、想要投稿。 於是我拿到這位當事人,這位女孩的第一手的回憶與告白,洋洋灑灑超過三千字,有吧?!勉強刪到一千多字才能刊登,可是字字都是血淚。

電影《丹麥女孩》的主人翁是個畫家,又處在比較前衛、不羈的藝術圈,所以有了這一段不凡的遭遇。我遇到的這位女孩,本來是個叛逆的男孩,在青春期的時候,開始有了不同的念頭,覺得自己應該是個女孩。

但是這樣的念頭沒有維持太久,她只知道自己鐵定格格不入、於是就往外發展。先是常往教會跑,因為沒有人會懷疑愛上教會的人「不對勁」。在教會以外的時光,就逐漸變成一個到處玩樂的瘋男孩。就是在這樣到處玩樂的夜夜笙歌,遇到另外一個也是愛玩的女孩,他們臭味相投、就是一起想辦法蹺課、不要回家,當然也越走越近.....。

就是這樣的狀況下,他們有一天很親密地在一起,覺得兩人在情感上的關係不只是酒肉朋友了、而是跨到另外一個界線去。雖然他們沒有肉體上的超友誼關係,但是卻感覺的出來,兩人的親密程度已經跨越了肉體上親密。無法面對這個臨界點,男兒身的她先是不告而別,出外自我放逐了一晚,才回去面對這個女孩,然後說出了埋藏已久的祕密.......「我想當個女生。」

女孩在驚嚇之餘,接受了這個秘密,也接納了他們的命運,反問:「你希望我怎麼幫你?」男兒身的她全都說了,希望自己可以去看心理醫生,真正評估是否適合做手術等等。女孩願意陪伴,一起走完這趟旅程。

因為彼此扶持、同病相憐,讓已經「攪和在一起」好多年的他們,加上千禧年的氣氛,加上教會的支持,決定舉辦婚禮。因為他們覺得如果手術成功,兩個女孩在法律上是無法在一起、也沒有保障。如果先辦了婚禮、成為夫妻,那麼女孩可以用家屬的身分簽手術同意書,不需要擔心家裡的人會反對。

他們有一個夢,就是讓男兒身的她,有一天可以變成一個真正的女孩;而這個夢,把他們結合在一起,變成了一段伴侶。

隨著心理醫生的評估,男兒身的她需要一步步朝向自己的夢前進。醫生要求她生活中穿著女裝、上女廁,看看自己、還有生活環境周遭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看看大眾是否真的可以接受以「女兒身」身分出現的她。她硬著頭皮跟公司主管報告了這件事,辦公室沒有人刁難她,大家也願意接納她的轉變。

終於漫長的心理評估告一段落,醫生的診斷同意她可以做變性手術,讓她可以變成一個真正的女人。她非常的興奮,卻忽略了妻子的不安的情緒。就在手術前夕,她發現妻子手機裡頭有陌生的簡訊。他們只好攤牌,妻子承認隨著手術前的準備工作陸續上軌道,手術的日子越來越近,內心不願意失去丈夫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在煎熬的情緒下,認識了第三者。

於是隨著手術的結束,他們也離婚。從那一刻開始,她的人生是名正言順的女生。而妻子的離開,則是名正言順過著屬於自己、不再是陪伴著某人的靠山。

我遇見的她已經是個女兒身了,那天我們談話、拍照,後來又再次進棚做了一次時尚造型的拍照。她說借來的衣服尺寸都有點小(畢竟這是給不食人間煙火的名模穿的),試了幾次,她終於穿上了一件合身的衣服,很高興地展露她的女人味。

採訪刊出後幾個月,我還在MSN上看過她,她說工作都很不錯。彼此寒暄了幾句,有一天,MSN上就這樣消失了。又過了好幾年,MSN也從這世界消失了(被Skype所取代)。

但我還是記得她的故事,雖然我寫的版本,跟她說的版本一定會有所程度的出入,但是我還是記得,「Once I Was a Boy, Now I’m a Woman」。

看完《丹麥女孩》,我只想到她。

所以我再次寫下她的故事。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

根據男主角萊恩雷諾斯的說法,《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 )這部片的拍攝計畫從無到有,歷經了10年之久;而劇本從寫好到開工拍攝,也有約6年的光陰。這樣的等待與其說是機緣,還不如說是必須的「熟成期」。
熟成什麼?這樣說好了,《惡棍英雄:死侍》是一部惡搞漫畫英雄的電影(雖然本身也是改編自漫畫),如果要讓沒看過漫畫原著、只看漫畫電影的觀眾能夠領略其趣味,前提當然是整個世界都對漫畫電影非常熟悉了。是的,《惡棍英雄:死侍》基本上就是《美國隊長》、《蜘蛛人》這類正港的美國漫畫英雄的「顛倒版」。想想看,這類漫畫英雄人物,他們都是忠勇向善、發揚人性的光明、深信人心本善、世界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完美英雄、好人好事當然永遠不嫌多,但是如果一年有兩部漫威推出的漫畫電影都是這種主角,連續幾年下來,大家看多了一定會覺得反胃、無聊、故事好好猜。
所以這個時候,就讓《惡棍英雄:死侍》上場才是對的,因為死侍完全不是這種漫畫英雄;嚴格說來,也算不上個「英雄」。更瘋狂的是《惡棍英雄:死侍》的故事時空基本上是兩天一夜,然後穿插男主角回憶起兩年前的時光........。
如果這樣還不瘋狂,死侍深愛的女友凡妮莎是個販賣肉體維生的神女(倘若這種劇情發生在《美國隊長》,我可以想像史提夫羅傑斯會如何苦苦勸說對方不要做這行之類的),然後這部片女生露兩點,男生露臀又若有似無露出的第三點;乃至於打架打到一半,還會停下來提醒對方爆乳走光。甚至從電影一開始,電影公司的片頭一結束的瞬間,字幕就開始自婊整部片。至於其他各種諷刺挖苦漫畫電影的安排,已經數不勝數,而且是挖苦玩了別人,就是惡搞自己,「你以為萊恩雷諾斯是因為演技好才受歡迎嗎?」。這部片基本上就是個「尖酸刻薄」的機關槍,被掃到的對象是不分你我他,全體都倒地。
假使10年前就拍出了《惡棍英雄:死侍》,我想觀眾一定會滿腦子「WTF」。但是在漫畫電影被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稱霸數年之後,《惡棍英雄:死侍》恰好證明了自己的地位與重要性:在男子漢的陰影下,憋三也能裡直氣壯地活著。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