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8日 星期六

《萬惡城市》Sin City

這是一部電影,也是一部「會動」的漫畫。這想像,也是寫實;這是暴力,也是抽象。這是恐怖,也是喜劇。這是黑白,也是彩色電影。

當你把所有的矛盾跟不協調通通放在一起,產生的效果絕對非常極端的,《萬惡城市》就是。

打從「HD」(數位高解析度攝影機)發明以來,導演勞勃羅瑞格茲便宣布,他每部作品都要以這種器材拍攝。雖然當初「HD」是新力公司應盧卡斯要求研發,好讓他拍攝《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之用。在看過《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之後,《萬惡城市》恰好是另外一種對比,讓觀眾發覺,所謂「HD」的應用,如何玩出不同的樂趣與花樣。

最大的賣點就是,靠著這個器材,才能拍出這樣矛盾、不協調,極端的電影。

電影是改編漫畫原著沒錯,但是在勞勃羅瑞格茲的指揮下,他全部採用在攝影棚內的綠幕拍攝,故意把3D人物的立體感,拍成2D的感覺。大量運用數位繪圖的背景合成,為了節省成本以及又能避免穿幫之嫌,他乾脆把整部片拍成黑白的。當影片全部以黑白呈現時,那些原著裡頭種種的斷手、斷腳、斷頭,還有血漿亂噴的畫面,在視覺上通通變「乾淨」了,那種血腥的衝擊沒有了,保留下來的是怪誕的感受。可是,怪誕的感受因為不暴力,所以沒有違反電影分級制度,於是忠於漫畫的暴力精神,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更不協調的衝擊,來自這部片的演員們。這裡頭有許多大牌明星,但是他們的明星光環,在導演的設計下,通通消失了。他們的立體感層次被剝奪,所以變成「會動的漫畫人物」。這的確是一種矛盾,因為要成功詮釋漫畫人物的情感、靈魂,以往靠的是演員的演技,但是現在卻變成他們的「形體」,可是這樣做卻有一種更逼真的漫畫效果,直接把觀眾吸入這個瘋狂的罪惡世界。

不過互相衝突的經驗還沒有結束,電影很準確地抓住了漫畫要的感覺,也做的很好。問題是,這是觀眾能接受的嗎?漫畫本身的劇情、主題,是觀眾喜歡的嗎?

《萬惡城市》如此逼真地將「漫畫」重現於大銀幕上,真該值得鼓勵與喝采。影片將罪惡現實悉數描繪,在激賞與反感之間遊走,觀眾的感覺也無所遁形。

2005年5月23日 星期一

《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

告訴你們一件事情:我超喜歡《恐怖蠟像館》!

這當然得歸功於一票跟我擠進戲院看這部片的青少年,他們不僅邊吃爆米花邊討論男主角是誰,也不忘在散場出口立刻召開同學會,討論誰的死法最慘。真的,氣氛十足生動。

《恐怖蠟像館》大概是近年繼《德州電鋸殺人狂》之後,最棒的「青少年屠殺電影」(就是影片沒有鬼怪,只有青少年主角不斷被掛點的劇情)。《恐怖蠟像館》延續了《德州電鋸殺人狂》成功的要素:開車上路尋歡的青少年們,誤闖陌生小鎮,然後被有系統地分化,逐一慘被殺害。不過,《德》片強調的是真人真事改編,從頭到尾的氣氛緊繃,甚至劇終前還要一段擬真的紀錄片,強調「這是真的!」。《恐怖蠟像館》卻相反,不斷地賣弄「假」字訣,因為蠟像本來就是假的,所以這部片有許多很誇張的恐怖效果,那些斷頭斷魂的血腥不談(因為沒有人可以一刀就這樣「爽快」地屍首異處),光是一個芭莉絲希爾頓就夠假了。我進戲院就是想看她怎麼死的。

而「蠟像」也在劇中扮演關鍵的地位,以至於製造許多「顛覆」恐怖片追殺橋段的效果。無論是混在蠟像堆躲兇手,或者躲入蠟像屋,兇手卻破門而入,幾乎能玩的點子,這部片都應有盡有。另外一個我挺喜歡這部片的原因,影片不忌諱現代時空往往是這類型青少年屠殺電影的致命傷,還花了點篇幅解釋,現代文明社會為何會有這類恐怖的事情發生,說明主角們怎麼卡在死亡陷阱,而大對決的場面也真夠瞧的。

《恐怖蠟像館》跟《見鬼10》,都是今年以青少年為主角、很有特色的娛樂電影,我承認他們在藝術上的價值不高,可是很適合呼朋引伴去欣賞,完全滿足了時下青少年集體行動的休閒模式。聽著滿屋子的觀眾隨著劇情尖叫,你還能挑剔什麼呢?

《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sth

我不是很喜歡《星際大戰前傳》,正確地說,是之前兩部《威脅潛伏》《複製人全面進攻》。因為我知道,《星際大戰前傳》只不過是要解釋「黑武士」的由來,告訴觀眾原來在《星際大戰三部曲》當中,那些各角色的恩怨情仇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問題是,想也知道《星際大戰前傳》的結尾,壞人一定會佔上風,所以這過程隨喬治盧卡斯怎麼安排都無所謂,因為結局一定要這樣演。


但是我喜歡《星際大戰第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這部片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原來就是發生這麼多事情,所以這些角色往後的恩怨情仇才會這樣比「台灣龍捲風」還糾纏,比「台灣霹靂火」更霹靂。

理由呢?就像《少林足球》片中,被打到落花流水的眾師兄們,星爺在場邊突然說了一句,「回來了,全都回來了」,這次盧卡斯也真的回來了。

他不再是拍攝兩部前傳時,那個處處綁手綁腳的導演;他也克制了詳細介紹各式各樣銀河系生活細節(那些跟劇情毫無關聯,卻不斷讓人分心的各種小玩意,從飛行器、外星人、到怪獸一應俱全),以免電影淪為「宇宙購物台」的壞毛病;他也決定在影片注入更多,一些與兩部前傳、還有《星際大戰三部曲》不見得風格能統一,可是卻能耳目一新的大膽嘗試。

所以我們看到絕地武士都可以像中國武俠片一樣,有高超的輕功前空翻跳躍出場。他們出手施展原力,照樣隔山打牛。甚至歐比王拿起光劍時的手勢,都不是原來絕地武士使光劍時類似武士刀的拿法。太好了,盧卡斯,你終於知道該怎麼拍武打場面才叫炫。

就連機器人R2D2,也像是換了作業系統般的威猛,活潑!全數位製作的R2D2,真的是一台抵萬台的超級機器人!

當然你也不會忘記,歐比王與安納金的師徒情決裂,這種人際關係的撕裂與翻轉,本來就是「台灣龍捲風」等連續劇公式,但是這次盧卡斯也塑造出不凡的氣勢,那種愛恨盡訴刀劍中的快意恩仇,恐怕真的也只有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才能做到。而這段光劍對決的場面,也不負眾望火力全開。啊,所以我知道了,因為安納金經歷了這般劇烈痛苦的一無所有,所以他才會變成心狠手辣的黑武士。

以往的《星際大戰三部曲》,毫無疑問是科幻童話/神話的混合,莉亞公主就是公主,如同白雪公主一樣,從不需要解釋她是出自哪門的貴族,才能叫做「公主」。但是《星際大戰前傳》系列,卻很強調故事背景的現實鋪陳,特別是這集,劇中人竟然說出了好幾次的「民主」,這可能是盧卡斯有史以來,最明顯的「喻古諷今」。當西斯大帝,與尤達大師在共和國議會大打出手的時候,這的確是對「民主」的一大諷刺(當然也可能是盧卡斯想諷刺台灣的國會亂象)。

至於已經會花式打鬥的絕地武士,還有功能超強的R2D2,雖然是炫到不行,為何在往後的劇情中,他們反而顯得笨笨的呢。我想,也許黑武士發動了一場銀河系的文化大革命,把這些秘技都摧毀了吧。

好好好,我知道我猜的不準,就等盧卡斯改天自己來交代吧。

2005年5月16日 星期一

《空屋情人》 3-Iron

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玩笑話就是,「如果我們有了金基德,還需要蔡明亮嗎?」我知道只有蔡導會笑不出來。但金基德《空屋情人》推出後,真的,蔡導應該有點危機意識。

這部片的劇情雖然很誇張,卻也建立在都市生活的細心觀察,還有一種戲謔的黑色幽默。青年泰秀的工作是騎車到處發傳單,但是他會過些時候回頭去巡邏自己曾發過的地方,假使發現傳單依舊黏在門口,表示家中無人,他就大而皇之開鎖進去,享受把別人家當自己家的快樂。當他越來越得心應手的時候,他無意間闖入了一間別墅,照樣過他的日子,不過別墅的女主人仙樺因為長年的婚姻不幸、家暴受害者,只敢躲在角落靜悄悄看著他橫行無阻。結果當泰秀跟仙樺發現對方的存在時,這個闖空屋的遊戲變成了一種彼此救贖。

韓國導演金基德常不諱言,他的作品深受蔡明亮的影響,《空屋情人》幾乎是活生生的鐵証。泰秀到處闖空屋的舉動,活似《愛情萬歲》的李康生,而泰秀跟仙樺完全沒有對白的人際關係與感情,也跟《愛情萬歲》一樣。但是金基德卻不因為主角的對白少,就把電影搞的很悶,劇中其他喋喋不休的角色非常多,似乎在對照話越多的人,其實彼此的心反而距離更遠。仙樺的沉默,從頭到尾就是對婚姻的無言抗議,比成天大吵大鬧還叫人坐立不安。

不過金基德厲害的地方是,雖然他也是在描寫人與人的疏離、孤獨等情緒,可是他的確用了很多淺顯易懂的手法(闖空門、高爾夫球、下廚、洗衣服、自拍、修東西等等日常生活),你大概只要想一下就能理解他的動機。最妙的是,他始終把李賢均不斷對著鏡頭放電的俊美偶像,儘管這個角色應是個超級怪胎,可是我們卻不覺得他很怪,倒是讓我想起了爆紅時面對媒體極端彆扭的言承旭,那種不發一語的不妥協,其實訴說的是一種不願解釋、也不想被任意詮釋的孤獨。

我唯一有意見的是,這部片的結尾。金基德喜歡在電影結束前,讓故事天馬行空、不做解釋已經是他特有的慣例,這次他卻在結束時上了字幕,有了清楚的解釋,這樣一來其實扼殺了某些想像空間。關於這點呢,他真該學蔡導在《愛情萬歲》讓楊貴媚大哭三分鐘的勇氣才對。

2005年5月13日 星期五

《孤戀花》Love's lone flower

台灣的電影消費者,一聽到「台灣電影」,直覺反應就像是恐怖片裡頭死命逃生的主角,頭也不回地急忙逃出戲院。這個現象能怪誰?近十年來,有太多的台灣電影,分明就不是懸疑驚悚片,卻很喜歡在考驗觀眾的智商與耐心,忽略了觀眾之所以買票看電影的一大動機。

可以讓人感同身受的想像力。

觀眾當然不能像《蜘蛛人》一樣飛天遁地,但是卻能認同他在天賦異稟與當個凡人的掙扎;觀眾也沒去過《魔戒三部曲》的「中土世界」,但是卻能認同主角們在面對邪惡強權時,所能堅持到底的勇氣、善良。這些好萊塢電影都充滿了距離現實很遙遠的想像,觀眾永遠不可能在現實中體驗得到,卻在畫面上做到讓人信以為真的地步,於是觀眾的想像力被啟動了,也就感同身受。

《孤戀花》當然不是一部在講什麼「超能力」「正邪大戰」的奇幻電影,但是這部片卻有很強、很強的想像力,將白先勇的原著,變成了一個時光吸塵器,把超過五十年前的上海、台灣等景象,一一忠實地呈現,過程中卻沒有什麼數位特效助陣。

於是這部片完成了近年台灣電影所辦不到的一項任務:一種真正可以感同身受的想像力!

袁詠儀飾演的雲芳,在赤化前的上海百樂門夜總會是紅牌大班,她接納了被人欺負的五寶,把她提拔為夜總會的頭牌歌女;而當雲芳逃難到台灣,為了生活不得不到東雲閣酒家上班時,她又憐惜無人疼愛的娟娟。對,這是白先勇的原著,但是裡頭有太多讓電影工作者沒辦法「影像化」的細節,像是逃難時的上海碼頭,上海的歌舞昇平,還有政府剛剛播遷來台時的許多克難生活場景與細節。跟女主角身上的旗袍相比,這些畫面的難度絕對不亞於讓「蜘蛛人」在紐約天上亂飛。

但是導演曹瑞原的功力顯然比「蜘蛛人」還強,他很大方地用攝影機的鏡頭,像是大衛魔術在施展魔法那樣,拍出了小說裡頭那些超過半世紀以前的時空!從主角們的穿著、打扮、說話方式(這裡頭有上海髒話,也有台灣髒話,而在東雲閣酒家出現台語跟日語交叉運用,更是一絕),還有他們使用的傢俱、浴室,甚至三輪車走過的街道,東雲閣酒家前的小夜市(夜市還有賣愛國獎券的小攤子).........。他把這些小說沒有也不必交代的細節,通通巨細靡遺地展露在觀眾眼前。它讓我們看到,五十多年前的人們,就是這樣地生活,就是這樣地愛恨情仇(這部片只有一個水龍頭不符合那個年代,建議大家可以親眼去找碴)。

因為在美術、視覺上的用心,所以才能說服觀眾,袁詠儀不再是那個說起國語來、廣東腔十足的港星,她就是那個看過千帆的雲芳;李心潔也不再是《見鬼》的第六感女孩,而是來自鄉下、惹人憐愛的五寶,所以她的遺言才會那麼真摯動人地感動了每個人;蕭淑慎也不再是那個成天被媒體寫著負面新聞、對著記者怒氣沖沖的女星了,她就是那個一輩子沒被人愛過、疼過的娟娟,所以身上無論怎麼痛,也不肯喊聲疼的倔強。

這場充滿想像力的銀幕奇觀,有其百分百的說服力,讓觀眾可以感同身受主角們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們才發現了電影的真正魅力,讓我們真正走入了時空。而《孤戀花》也不再只是小說原著當中,以上海VS台北的苦命女子輪迴之宿命,而有了女人與女人因疼惜所產生的愛情。劇中兩個時空觀點的對照,在當今兩岸交流又重新啟動的時候,賦予了整個故事新的意義,讓《孤戀花》重新確立了時代的地位,就像徐克的《東方不敗》給了金庸作品重新詮釋,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孤戀花》的精采,是編導演的勝利,也是這部片在每個環節上的講究所創造的效果(日後,當我要後代子孫說起那個年代的人事物,我只要放這部片給他們看就得了)。

等了好久好久,終於有部知道什麼是「說故事」的台灣電影出現了。

2005年5月9日 星期一

《限制級戰警2:極限公國》 XXX : State of the Union

馮迪索主演的《限制級戰警》,我只喜歡前半部當他還是叛逆小子,接受各種考驗特訓時的孤傲,但是當他出任務時,整部片的趣味也就沒了──就像他們想諷刺的 007電影那樣,你猜都猜的出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更妙的是,劇中人感到前所未有威脅的世界末日與大壞蛋,其實離觀眾很遠,更不在乎主角的死活了。


於是換掉了馮迪索的《限制級戰警2:極限公國》到底還能怎樣呢?妙的是,沒有了光頭猛男,電影突然「活」起來了,變出自己的生命力,也不光只是個「叛逆版的詹姆斯龐德」那樣而已。

這點,要感謝美國境內廣大的黑人同胞們。

《限制級戰警:極限公國》劇情很簡單,就是美國的國防部長想要叛變,當然所有的軍事叛變都得掩人耳目,才能把總統拉下來。而我們的主角,達流士,是一個已經在軍事監獄坐了九年牢的黑人上尉,他滿腔憤怒,當然不把國家安危當一回事,他只想好好地大開殺戒,痛快打一場。

不過,請來饒舌歌手冰塊酷巴,來演出這號人物,到底有什麼意思嗎?你得回到電影的叛變主題,也就是美國首都華盛頓。這個城市,其實是全美黑人居住最多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美國黑人認為在首都的種族歧視會最不嚴重,政客們好歹會想辦法管一管,於是華盛頓就成了最多黑人同胞居住的地方。劇中的英雄達流士,也是一個出身此處的人物。

最妙的地方就在這裡,其實美國軍隊當中,有色人種也佔了一大部分。《搶救雷恩大兵》因為沒有忠實描繪出,諾曼地登陸時有許多黑人同胞喪命的史實,史匹柏就慘遭砲轟。而有色人種大多數選擇從軍,當然是因為這是可以賺錢、翻身的好機會,是窮人唯一的出路。他們其實是整個美國社會、民主體制,之所以能順利運作,全靠他們默默維護其安危,但是沒有人會感激他們的付出,就像達流士那樣。他雖然戰功彪炳,但也敵不過軍隊的政治鬥爭,只好被政客丟到監獄,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此影片看似是一個過氣英雄,如何重出江湖大打特打,但是電影更像是替黑人同胞平反:就算他們當慣了無名英雄,但是白人可不能把他們當成揮之即來,呼之即去的可有可無。於是當政變發生,唯一能超越體制與之對抗的,居然是我們的主角,號召的那票街頭混混黑幫。引用劇中人說的台詞「沒想到世界竟然落在一群盜匪手中」,這時就有意思的,難道穿西裝打領帶、身著軍服的叛變將領,就不算是另一種「盜匪」嗎?當黑幫混混搶走了在街頭橫行的坦克(真是「六四天安門」的翻版),砲轟美國國會大大廈,討伐叛軍時,這樣的逆轉實在是有政治上一種「洩恨」的樂趣。他們的確是在伸張正義,但不再是為了虛幻的國家(大美國),而是自己的生存與自由。

於是你把片中出現的饒舌音樂、各種名車跑車、酷炫特技武打,槍戰爆破場面,都可看坐視某種黑人文化的「延伸」(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製片膚淺地認為,黑人觀眾就是喜歡看這些元素)。不過,當被體制遺棄的達流士,在緊要關頭解救眾人的時候,這真是一部「顛覆」常理,「挖苦」現實的電影。只不過,裡頭有許多用錢堆砌出來的電腦特效,很容易被人忽略罷了;而影片出現的女性,無論哪種膚色,都是無關緊要的花瓶,也真是給整體成績打了折扣。

我突然想到吹牛老爹之前說的,他想毛遂自薦當下一任龐德,「也該是讓黑人當007情報員」的時候了。的確,黑人真的比光頭猛男有趣多了。

《如果能再愛一次》If Only

因為最近電影市場上吹起了日本的「純愛」風,但是沒想到這部英美合作的《如果能再愛一次》,在「純愛」的主題上,也不輸給日本人。

這天是莎曼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因為她遠渡重洋來倫敦,就是要在音樂學院的畢業公演上,驗收成果。不只如此,她的英國男友伊安也有個重要會議要進行,如果一切順利,也許對方有可能跟她一起回美國,商討婚姻大事。但是這天似乎運氣不順,一早就燙到手,出門被路人濺了一身可樂,連伊安的投資會議也被她攪亂了。在一連串的出槌之後,這晚莎曼珊決定跟男友分手,自己一個人回美國,但是最慘的才剛要開始,她出車禍,掛了。

人生不能重來,電影卻可以。就像《現在,很想見你》,死去的母親澪可以信守承諾,在雨季回來探望老公與小孩,三人重新展開生活。《如果能再愛一次》的莎曼珊也復活了,倒楣的一天重新開始,唯一知道箇中玄機的卻是男友伊安。於是他想盡辦法要把握第二次機會,才知道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唯一能做的是,就是早點讓莎曼珊知道自己的心意,把握這最後的一天,變成他們最快樂的一天。

影片兼具了《今天暫時停止》《小氣財神》的趣味,男女主角分別從錯誤中不斷學習、改進,想要留住對方;而電影前後也恰成反比,各自呈現出一段交往當中,男女雙方的各自觀點,增加了愛情主題的多樣性。就像日本的「純愛」電影,愛情勝過一切,《如果能再愛一次》也拒絕去解釋「人死如何復生」,「時光如何倒流」的問題,帶領觀眾穿越了倫敦的大街小巷,拍出了這個城市的另類美景。

這部片儘管無法擺脫吹捧女主角兼製片珍妮佛羅芙海薇之嫌(讓她開口唱歌就算了,結尾還要再打歌一次,很怪,難道歐美歌壇都人才出缺中嗎),不過浪漫催淚指數絕對不輸給東洋純愛片。《如果再愛一次》示範了如何「在倫敦的中心呼喊愛情」,簡單的故事,效果卻很正。

2005年5月1日 星期日

《伊媚兒新娘》Mail Order Wife

等等,讓我想想看,《伊媚兒新娘》電影是在講什麼劇情呢?

影片一開始是住在紐約皇后區,其貌不揚的男子亞得利安,他從所謂的「婚友介紹」那邊拿到一本型錄,挑上了他喜歡的異國新娘麗淇,以結婚移民到美國為前提跟對方通信。不過亞得利安接受導演安德魯提供的六萬五美金,當作他討老婆的資金,唯一的交換條件是讓安德魯全程跟拍這段「郵購新娘」的婚姻生活。

等等,這故事是發生在美國嗎?不是在台灣嗎?只要把「來自緬甸的麗淇」,改成「來自越南的麗淇」,然後「婚友介紹」改成有線電視上頭有個專門在「介紹」(還是我該用「販賣」這兩個字眼)越南新娘的頻道,還不一樣?!你發現這其中的趣味了嗎?所謂的「郵購新娘」,不管新娘是哪個地方來,嫁去哪個地方,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因此這部片的一大特色,就是讓我們某種程度上,也看到台灣現在的問題。

不過《伊媚兒新娘》更厲害的部份,是在顛覆紀錄片。從第一個鏡頭開始,這就是一部「假」的紀錄片,所有的發展還是都事前寫好劇本,請來演員「模擬」他們自己,在鏡頭前演出郵購新娘的種種生活。觀眾一方面隨著鏡頭,以紀錄片的名義在「偷窺」郵購新娘的生活,但是卻更清楚「這一切都在作假」,這種虛虛實實的趣味不斷讓劇中單一的發展,平添上許多想像空間。

於是麗淇的美國生活當然會不如意,她出現在導演安德魯的家哭訴,然後安德魯發現亞得利安是個可惡的魯男子,然後基於道義立場,要替麗淇解決困難。方法就是最老套的那種──如同安德魯是個紀錄片導演,卻不斷用鏡頭介入與干涉他人生活一樣──娶麗淇當老婆。於是「郵購新娘」從悲轉喜,可是又跑出更多問題──那些男人始終不明白,光靠著「郵購」是始終無法預期得到、可以解決的婚姻狀況,這種狀況外的事情不斷地冒出來。《伊媚兒新娘》不斷在每次劇情的轉折提醒觀眾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這是個「郵購新娘」的故事;第二,演員還是在演戲,「演」紀錄片;第三,男人就是搞不懂女人,無論他們用什麼方式遇上女人,也不管他們的身世背景,就是搞不懂──一定會付出代價。

因為「假戲真作」,使得影片原本簡單的劇情,出現了放大與多層次的娛樂效果,但是這些娛樂效果卻又準確無誤地賞了好幾個人的耳光:從亞得利安,導演安德魯,最容易作假的紀錄片形式,電影工作人員,現代社會各式各樣的男女關係、大男人主義、大美國、婚姻.......。每一次,都讓人驚嘆,這樣一個「劇情」簡單的電影,是如何能準確命中目標的呢?利用一個假紀錄片的手法,原來可以變出這麼多的戲劇張力啊。

影片到了後來,虛實的界線完全模糊,我們知道這不過是演戲,但是又對落寞的麗淇會深感同情,亦對情場傷神的安德魯寄予無限傷感,而亞得利安依舊是個討厭的魯男子。這些情緒在發酵到最高點的時候,電影結束了。更絕的是,此刻還有「NG畫面」........哎呀,哎呀,《伊媚兒新娘》片如其名,整部片就是一位「郵購新娘」,不過這回被操弄情緒的,卻是觀眾。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