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同志電影都是這樣的:同志主角自己有悲歡離合,但是很少提到家人。反正家人總是反對他們的感情生活,《熊哥叔叔》卻恰好顛倒,因為家人的關係所衍生的發展,幾乎是這部片劇情的全部。
西班牙馬德里的貝卓過著很快樂的單身生活,他有正當的職業、穩定的收入,而且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同志,也就是所謂的「熊族」(身材胖碩健壯的男同志)。貝卓唯一的罩門是他住在鄉下老家的姐姐,表面開明、實則糊塗常給人添麻煩。這天老姐果然給貝卓帶來一個最大的麻煩,要貝卓跟他姪子相處兩個禮拜,以便老姐跟男友一起去印度圓他們的嬉皮夢。看在親情的份上,貝卓答應了,可是沒料到孩子的祖母冒出來要探望小孩,加上老姐也沒有如期返國,貝卓只好硬著頭皮當起了姪子的「兼差」老爸。
影片特別的地方在於,編導是試圖「呈現」,而非「解釋」貝卓的生活,他就是喜歡狂歡,何罪之有。對於貝卓來說,到同志場所獵豔,跟送姪子上學、安慰他母親不在身邊的苦惱,一點也不互相違背──雖然這樣做似乎也不像個標準的父親行為,但是這年頭什麼又是標準呢?影片的後半部,當姪子的奶奶也加入,試圖以長輩的觀點跟貝卓爭執「家長的典範」時,觀眾看到的反而不是對立,而是一種反問「什麼樣的人,才該是所謂的『家長的典範』?」可能是單親媽媽、可能是同志叔叔,也有可能是個愛孫心切的祖母,每個人都有其立場。影片發展到這裡,其實快要變成「同志版的《克拉瑪對克拉瑪》」,好險此時我們又聽到了小孩自己的心聲。啊,原來一個「完美的家長」,其實不是大人的定義,而是要由小孩子來定義。他們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早熟,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小孩子才是照顧家人的家長。
這部片大膽地解構了家庭的定義,你甚至可以說,這是部「家庭電影」──只不過不按照傳統標準的定義而已。《熊哥叔叔》不急著替同志打造烏托邦,反過來在人際關係的衝突中去尋求各種的可能。全片從頭到尾那種處世的幽默,也許才是家庭價值觀在重建過程中,比起收入、地位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