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7日 星期五

《三更2》Three Monster

一年前的《三更》,分別由韓國、泰國、香港的導演完成,影片的成績恰好是放映的順序,「回憶」「輪迴」「回家」。一年後的《三更2》,改由日本、香港、韓國的導演上陣,恰好影片的成績也是依序排列「盒葬」「餃子」「割愛」。

《三更2之盒葬》,導演是日本的三池崇史。這部片也完全是三池個人的風格,就是「只要規則我自己說的通,怎麼弄都可以」。所以他只用了四個演員,唯一的男性演員還演出兩個角色,加上還有對雙胞胎姐妹的童星加入,整個陣容極度的「簡略」,偏偏故事最叫人滿頭霧水。更瘋狂的是三池把這部片的聲音都簡化到最少,無論是台詞、音效,都是能省則省,於是整間戲院剩下的聲音都是觀眾自己製造出來的。當許多恐怖驚悚片大大倚賴音效來製造恐懼時,三池的手法很大膽、也很諷刺(觀眾自己發出的聲音就可以嚇自己),讓整齣戲有一種前衛的魅力。觀眾看完可能只記得鄰座發出了什麼聲音,還不見得能搞懂故事情節。

《三更2之餃子》,導演是香港的陳果。在某些方面,這段戲的安排跟三池崇史有共通之處:以最少的演員達成簡單的劇情。但是陳果卻在每個環節,都用上了香港的電影工業最好的人才,可說是用聲光效果來製造該有的戲劇效果。年華老去的李太,為了挽回老公的心,打聽到媚姨的獨家配方,嬰胎做成的餃子,當然她也面對後遺症。與其說這段戲會讓人害怕,還不如說頭皮發麻的坐立難安。鏡頭不經意拍到的幾個「剁肉」特寫,或者故意以模糊焦距處理的鏡頭,都充分玩弄觀眾自己的想像空間,徹底膽顫心驚的效果。在好萊塢從弱女子,一路演到詭計多端壞人戲路的白靈,其實是表現最出色的演員。她的語氣,肢體動作,完全把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表現的若無其事般的平常。她的工作分明就是在引誘楊千嬅做壞事(她自己做的更壞),可是她的態度是如此的輕鬆自在。我不禁相信,假使世上有引人誤入歧途的魔鬼,一定也是這種毫不在乎的調調。

《三更2之割愛》,導演是韓國的朴贊旭。這一整段戲,在電影技術上的表現完全超越了日、港,光是開頭的三百六十度環景取景,然後以主觀鏡頭層層穿透佈景的拉鏡,他玩的比《戰慄空間》的大衛芬奇還熟。朴贊旭還在許多細節上,表現出以同樣的條件,他絕對能超越《戰慄空間》的大衛芬奇,結果也沒錯。電影導演回家發現自己的老婆被壞人五花大綁,必須在限時內殺死素未謀面的無辜小孩,否則壞人會一次砍掉她一根手指。整個故事匪夷所思,卻不斷丟出各種類型電影的顛覆橋段,朴贊旭一下子玩黑色喜劇,一下子玩鬥智,甚至還讓壞人以歌舞橋段來跟主角辯駁,過程還不忘暴力血腥,淘氣的程度無人可及(雖然此時沒有人笑的出來),而且包你也猜不出來最後主角如何打敗壞人。

《三更》的共通主題是「聽死人說話」,《三更2》的主題是「極限」「怪物」(也就是英文片名),所以三段故事的最後都有一個自己定義的「怪物」出現。問題是,如果陳可辛可以在《三更之回家》,以靈異驚悚的類型拉出了料想不到的親情,使得匪夷所思的劇情有了深度,那麼《三更2》的三個導演在這方面都還有待努力。三池崇史只是講完了故事,讓怪物誕生。陳果讓主角受盡極限考驗,然後讓吃餃子的人變成怪物(連追求美麗的挖苦都好像很少)。朴贊旭用一個怪物折磨主角,飽嚐極限痛苦,最後消滅怪物的同時,另一個怪物誕生。他們三個人,都沒辦法讓觀眾在經歷這三段不同設計的電影極限之後,還能得到些什麼。「惡有惡報」?「不作虧心事」?我不知道,我還在想。
Posted by Hello

2004年8月25日 星期三

《灰姑娘的玻璃手機》A Cinderella Story

今年顯然是影壇的「《灰姑娘》復興運動」,先有《麻辣公主》《麻雀變王妃》,暑假檔有童話顛覆路線的《史瑞克2》,接下來是《灰姑娘的玻璃手機》與《麻雀變公主2:皇家有約》。它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女孩遇見王子,只是巧妙各有不同。

《灰姑娘的玻璃手機》顯然是這波復興運動裡頭最不「童話」風格,改走寫實路線,沒有變成馬車的南瓜、變成駿馬的老鼠,神仙教母也沒有法力,可是整部片卻意外變成了青春喜劇,而且那些俗爛的反派讓我哈哈大笑。特別是飾演繼母的珍妮佛庫里吉,邪惡的有趣,我想她如果來演「虎姑婆」一定很妙。

在美國紅到不行的希拉蕊德芙,飾演為了能早日擺脫繼母上大學,只好任憑使喚的珊曼。她的生活不是被繼母呼來喚去,就是得上餐館打工賺生活費,但是她唯一的樂趣是跟網友傳簡訊、玩即時通訊軟體哈啦心事。只是讓她傾心的不是王子,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在虛擬世界可以談心的他們,在現實中卻必須向學校的同儕壓力妥協,認真思考「配不配」的問題。

其實這部片的繼母儘管邪惡卻很好搞定,真正阻擋珊曼早到幸福的,其實是學校小團體的排擠。當初許多父母親看到偶像劇「流星花園」時,一直不敢相信校園會有這種「同儕排擠」問題,事實上這種事情才多呢(麻煩我們的大人,早點面對現實好嘛)!以前的灰姑娘頂多只有壞姐姐在扯後腿,可是在《灰姑娘的玻璃手機》片中,學校小團體的運作,遠勝過作怪的壞姐姐,因為他們加速不正確的價值觀流竄,否定個人對自我的認同與追求。

我必須說,美國的青少年好像挺幸福的,今年所有的YA片都鎖定了「同儕壓力」為議題(包括那部瑞典片《邪惡》)。以前的「同儕壓力」不是被忽略,就是被美化為主角出人頭地的動力(例如《獨領風騷》《魅力四射》)。但是隨著日益增加的青少年暴力事件,YA電影終於無法悶著頭編織校園神話,開始談論「成長」「以後要做什麼」「被欺負的種種」。主角們也不見得會選擇以牙還牙的復仇手段(雖然跟他們作對的人,終究還是會得到懲罰),反而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我才是重心,真希望台灣青少年收看的偶像劇,也能早日多點反應現實的血肉,而非製造另類的不食人間煙火。


This site is powered by the ICQ Time Panel � 2002 ICQ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e ICQ Time Panel is subject to the ICQ Terms of Service


2004年8月24日 星期二

《三十姑娘一朵花》13 going 30



This site is powered by the ICQ Time Panel � 2002 ICQ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e ICQ Time Panel is subject to the ICQ Terms of Service

你看過湯姆漢克主演的《飛進未來》嗎?這部片很顯然地歷久不衰,在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還在日本推出了由日本明星主演的日語版)之後,現在好萊塢決定以類似的概念,推出了號稱是女生版的《飛進未來》,《三十姑娘一朵花》。

這次是一個十三歲、處處覺得格格不入,只想趕緊長大、享受熟女生活的女孩珍娜,許了一個生日心願,於是當她醒來已經三十歲了,中間整整十七年的成長自己完全沒有印象,也不記得自己三十歲的人生正在做些什麼。事實上,珍娜完全不知道三十歲的自己是誰。

這部片跟《飛進未來》的差異之處,就是原來主人翁是「瞬間」長大,但是週遭的人還是一樣的;《三十姑娘一朵花》則是主人翁「跳過」了成長的一大段時間,變成旁邊的人會不斷提醒她,現在的妳是如何如何。

於是這部片開始不太像《飛進未來》,比較像布魯斯威利主演的那部《扭轉未來》了。為什麼,因為兩部片都不斷地以主角年輕時的心願與價值觀,質疑長大後的自己,是不是過著當年「我的志願」所想要的生活呢?

十三歲吵著要長大、才能活出自己的珍娜,赫然發現三十歲的自己,需要旁人不斷地指點迷津,才能把事情做對做好,這當然已經是一大諷刺。更有趣的是,珍娜發現自己的為人處世,自己所擁有的人生,雖然也符合十三歲的她想要的,可是她後悔了。她付出了許多的代價,才能享受這些「榮華富貴」「高高在上」,她所失去的其實更多。

《三十姑娘一朵花》橫看豎看,都很像「慾望城市」女主角的懺悔錄。當然這不是在否定「慾望城市」的價值觀,而是珍娜體驗到自己必須把自己變成「壞女人」,才能出人頭地時,她覺得寧可不要。

因此電影最後也跟《扭轉未來》一樣,珍娜真正領悟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的淚水,在那一刻觸動了所有想要出人頭地、卻又傷痕累累的人,那是對現實的妥協、對自我的失望,也是對夢想破滅的哀悼。不過,這畢竟是好萊塢電影,所以很快跑出《蝴蝶效應》式的大逆轉,你看了就知道。

我喜歡這部片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珍妮佛嘉納的演出。她完全演活了一個「十三歲心理、三十歲生理」的人,無論是她享受身為女人的快樂,或者迷糊搞不清楚狀況,珍娜的喜怒哀樂都牽動著觀眾。她的親和力,也在這部片被放到最大。一個可愛、有人緣的演員,是可以改變觀眾對一部片的觀感,珍妮佛嘉納曾在《夜魔俠》釋放她這方面的魅力,而《三十姑娘一朵花》則全靠她的魅力撐起全片,證明了她的確是少數可以橫跨動作、科幻、喜劇類型的女星。


2004年8月12日 星期四

《陰森林》




This site is powered by the ICQ Time Panel � 2002 ICQ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e ICQ Time Panel is subject to the ICQ Terms of Service

《陰森林》是一部非常適合看完後,一起討論分享的電影。雖然它有一個驚悚片的架構,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劇情,但是卻在處理幾個問題上有它獨到的地方。

在電影開始沒有多久,觀眾就會發現,這個以傳統十九世紀生活型態方式過活的村莊,有一點點不尋常。村民似乎與世隔絕,正確地說,他們不可以走進村莊外的樹林,連一步都不可以。為了貫徹這項目的,沿著樹林邊有巡邏哨,還綁著警告的旗子,晚上會點起火把,徹底告知這個村落的邊緣在哪裡。

第二個不尋常的地方,是這個村落採取了「長老制」,不是村長、酋長式的領導。雖然「長老制」也召開大會,也會聽取陳情,老實說這個制度似乎融合了許多管理的精神,合而為一。

隨著禁忌不斷被挑戰,村落的秘密也被揭開,村民所面對的危機不只是被怪物所襲擊,而是村落能否繼續以目前的形式下去。很顯然地,他們選擇與世隔絕生活的原因之一,就是想保留單純的群體生活。於是他們也必須妥協,可是妥協真能把危機解除,還是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讓整個村落崩潰?

我不能再說下去,否則這部片你就不必看,樂趣也會少了一半。而全片至此,創作者的動機也開始浮現。

導演奈沙馬蘭的確不是在拍驚悚片、恐怖片,這些陰氣森森的設定,用意在討論透過沒有邪惡的居住環境下,人類的烏托邦究竟能維持多久。很反諷的是,導致這個烏托邦陷入危機的,其實是個最單純、無知的人。當然,觀眾想到此人一開始的傻笑,是因為單純的分不清事情輕重,但是這個解釋在後半段的劇情高潮,有另外一個動機可以成立。無辜、天真的傻笑可能不意味著無知,那可能是一種心有戚戚的微笑,一種端看眾人慌亂,心中有玩弄他人於股掌間的優越感。

隨著劇情急轉直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主旨,就是以布萊斯霍華飾演的盲女,對照真相浮現後的人性。假使最單純、無辜的人性會意外牽引出人性的邪惡,還有什麼可以擊退它呢?盲女在無助、慌亂中,表現出的勇氣與智慧,正是對人性光輝的肯定。這個角色在劇情急轉直下的前後部份,有個完全不同的功能。前半段,導演利用她「看不見危險,不知自己置身危險」的狀態,製造了好幾個讓人捏把冷汗的驚悚。到了後半段,一樣是「看不見危險,不知自己置身危險」,卻有了新的定義。要不是因為她看不到,別人那種執著相信「眼見為憑」、卻更容易被誤導的荒謬偏見,恰好沒有影響到她的內心,才讓她可以有勇氣走出光明。

《陰森林》可說是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這個故事有太多可以讓你投射的議題。當然,作為一部暑假檔電影,這樣的功能也許完全不重要,甚至多餘。可是,如果你想體驗驚嚇的快感,已經有太多的方法了,不如就把這個期待放在別的地方,改用別的角度來欣賞《陰森林》吧。


《赤月》



This site is powered by the ICQ Time Panel � 2002 ICQ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e ICQ Time Panel is subject to the ICQ Terms of Service

雖然我們的教科書都有提到日本在東北成立「偽滿州國」的歷史,但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納悶,這個「偽滿州國」到底是怎麼回事,在那個地方的人又是如何生活?《赤月》恰好提供了一個答案,雖然電影用日本人的觀點出發,可是卻有現代的國際觀。

常盤貴子扮演波子,一個跟著老公前來「偽滿州國」,懷抱著在異鄉開墾、成大業的女子。靠著關東軍的當地勢力,他們在異鄉得到空前未有的成功,享受著榮華富貴,過著上流生活,好不愜意,整個「偽滿州國」的熱潮達到最高點。可是二次大戰很快就爆發,也將他們打拼的結果吞食殆盡。於是異鄉淘金夢,馬上就淪為一場「活下去」的意志力考驗,面對各式各樣的艱困。

這是日本人在中國的故事,但是《赤月》卻也可以拿來跟現在的「上海熱」作對比,我們嚷嚷著要西進,其實是去那裡享受「一塊錢當十塊錢」揮霍的快樂(所以國人才那麼喜歡去東南亞旅遊),過個錦衣玉食的生活,把自己跟當地的一切都隔離起來。劇中的日本人目空一切,他們分明人在東北,可是一句中國話都不肯說,對那塊土地的文化也不在意,「偽滿州國」只是另外一個物價比較便宜的日本,方便日本人去圓夢發財,就像我們現在的「西進熱」一樣,不過是種變相的攫取當地資源。至於那邊的軍人也好不到哪去,他們的任務應該是保護「移民」到那邊的日本人,然而平日淨顧著榨取利益的間諜活動,緊要關頭就偷偷落跑。《赤月》從頭到尾,都在不批判的狀況下,暴露人性的醜陋,拆穿「偽滿州國」的神話。

可惜這部片在處理如此動盪的大時代,卻犯了一個毛病。有許多配角沒有什麼交代,便在女主角生命中進進出出,變成「活著無所謂,死了也沒關係」。加上有好幾幕,導演處理演員走位的手法,簡直是舞台劇的翻版,於是《赤月》在許多方面,都讓角色跟杜絕了觀眾感情交流的可能,使得我們也不太關心常盤貴子的死活了。


2004年8月7日 星期六

《大事件》Breaking News

真搞不懂香港影評怎麼會不褒揚《大事件》。


故事非常的簡單,卻能製造有許多劇情衝突,這是編劇上的高明。任賢齊扮演搶匪阿元,被張家輝飾演的重案組刑警阿恆盯上,雙方人馬發生槍戰。而追逐過程途中又被電視新聞記者拍下,播出警方敗退的鏡頭,引發輿論大譁。為了扳回顏面,警方決定採取陳慧琳飾演警司Rebecca之提議,以一場精心策劃在媒體上曝光的圍剿行動,扳回顏面。這乍看之下不會有敗筆的計畫,因為阿恆打死不退,不斷地橫生枝節。


我相信香港導演都很清楚動作片要怎麼拍,讓子彈飛過觀眾身邊,製造刺激。不過香港導演杜琪峰更清楚要怎麼拍,讓動作片可以擺脫平板的火力展示、拳腳功夫的宿命。他再次讓觀眾目睹何為「鏡頭調度」,從槍林彈雨的警匪衝突,到挾持人質危機的正邪對峙,以及影片高潮的攻堅行動,這些畫面分別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以攝影鏡頭為第一人稱,讓觀眾充當事件目擊者;第二者種則是以劇中新聞媒體報導的觀點,透過電視機收看已經被警方、記者先行「過濾」「詮釋」過的事件;第三種則是劇中匪徒以自己的攝影器材拍攝下來的過程,然後加以播放「還原」事件的觀點。


為什麼杜琪峰要如此囉唆、麻煩?設計一場長達七分鐘一鏡到底的警匪槍戰?直接把這些預算拿來買更多的火藥不就得了?答案就在《大事件》最特別的創作動機:這是一部描寫媒體如何「介入」我們社會的電影。當傳統的警匪追逐多了電視記者的攝影機,所有的是非都可以瞬間逆轉。當警方把剪輯過的片段提供給電視記者,記者們也可認真地把「叉燒雞腿鹹蛋飯」當成新聞的主角,煞有其事地介紹給觀眾。但是他又能巧妙地把焦點拉回到警匪的鬥智鬥力,不會淪為奧立佛史東那種「為批判而批判」的假正經。


原本這部戲是有若干的瑕疵,特別是任賢齊與陳慧琳的演出,很明顯地不讓角色附身,歌手的味道太重。不過,當我們的電視新聞也大肆報導「獵龍專案」,還有電子媒體竟在隔天要求警方演出「假攻堅」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大事件》真是部有先知先覺的佳作,杜琪峰展示了他有過人的創作智慧,值得我們的崇敬。

http://www.breakingnewsthemovie.com/


This site is powered by the ICQ Time Panel � 2002 ICQ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se of the ICQ Time Panel is subject to the ICQ Terms of Service


贊助本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