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中文。
這是一部,有「同學會」功能的電影。
九年前的《愛在黎明破曉時》,是美國青年傑西在歐洲自助旅行時,與法國女子席琳搭訕。在異鄉偶遇僅有的一個夜晚,他們無話不談,帶著一種浪漫與奇妙的氣氛,然後兩人就各奔前程了。現在,九年過去了,這部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跟影迷交代,當初說好半年後要碰頭的傑西跟席琳,到底發生什麼事。
奇妙的是,許多電影的續集都是延續第一集的做法,但《愛在日落巴黎時》卻好像顛倒,雖然保留了同樣的精神,一樣是在異鄉的偶遇,然而都已經過了九年的男女主角,再次的偶遇應該是一種喜悅,卻流露出一種無法形容的滄桑。他們一樣無話不談,卻難掩青春逝去所經歷過的喜怒哀樂,那些人生點滴帶給他們的影響。他們在更多的挫折與苦痛中,要面對自己即將步入中年的事實,看著巴黎街頭的日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然而坐在觀眾席上的我,一邊看著傑西跟席琳的近況,腦海卻跑出九年前我看《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種種點滴。那個時候,這部片在金馬外片觀摩展上放映(說著說著,今年的外片觀摩展又來了),反應十分熱烈,於是片商把這部無法歸類的藝術文藝片,放在一間戲院上映。始終不是文藝青年、更不想湊影展的我,居然跑去中華路的總統戲院看這部片,電影結束的時候,還打上字幕「翻譯:王志成」。現實中,我的九年也匆匆過去了。我終於見過了王志成本人,而且我始終很怕他(這都是當年那個字幕給我的影響),因此我每次看到他都會耍寶,他也會糾正我的蠢英文。
當席琳在銀幕上敘述過去她從事環保工作的打擊,還有如何再出發之際,九年前的我恰好剛踏入社會,我也經歷了席琳體認到現實的無情,以及如何從無情中找回熱情與執著的奮鬥。對,更妙的是,我在現實中真的也有個九年前偶遇,然後再也沒連絡、沒碰過頭的朋友,可是在九年後又巧合地重逢,就跟銀幕上的男女主角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們不必像傑西跟席琳一樣,必須把握短短的相逢時光,這次我總算留下他的手機號碼,還有他的MSN帳號(雖然我始終偏好雅虎即時通)。可是我們重逢的時候,彼此的問候與寒暄,也如傑西跟席琳一般,都會不由自主地提醒個人所遇過的那些打擊與低潮。
是的,《愛在日落巴黎時》不是一部普通的電影,觀眾不是被動去看劇情。你必須把自己的回憶翻出來,對照銀幕上男女主角的近況。他們已經不再是攝影機底下的人物,他們會變成你生命中活生生、所經歷過的一切,進而心有戚戚焉。所以我很相信並清楚知道,這齣戲其實一點都不在「作戲」,那是真實的人生。《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年少浪漫,在這裡已經轉化為一股怡然自得的成熟。
當你領略了這個道理,故事也將接近尾聲。我很好奇,究竟導演理查林克雷特,與男女主角伊森霍克、茱莉蝶兒一起創作的劇本,這回要給我們什麼樣的結局呢?我只能說,非常的高明,就像一首優美的爵士音樂,一切盡在不言中。
謹以本文獻給隔了九年才又見面的網友喬喬(好險你結婚時我沒接到你的紅色炸彈)。
張貼留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