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奇蹟的夏天》My Football Summer

從《生命》《無米樂》《翻滾吧!男孩》連續幾部紀錄片的賣座,電影似乎成了有別於台灣大多數媒體觀點、提供一種不同角度觀察台灣人民生活點滴的觀點。當台灣大多數的劇情片所描繪的生活,都是在描繪一種開發中國家,屬於社會底層小市民的種種哀愁的氛圍,寫實的紀錄片卻拍出了真正屬於這塊土地的活力,真的很諷刺。幸運的是,《奇蹟的夏天》並沒有這種為了討好西方觀眾,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做作(或任何的不寫實之扭曲),拍出了真正少年的青春活力。

但這不是說《奇蹟的夏天》,在走不食人間煙火、純粹販售青春包裝的偶像劇路線。相反地,電影一開始就是這群主角人物,花蓮美崙國中足球隊的最後一場、最重要一場比賽的中場時間,認真訓話的教練,與踢到一臉汗水的球員,讓觀眾知道,踢球不是無憂無慮。他們如果沒辦法贏球,那就會決定能否有高中保送資格,而這點當然會對即將畢業的球員產生很大的影響。說真的,當《籃球夢》都已經拆穿貧民區出身的小孩靠球藝打入職籃,成為下一個麥可喬登,賺取收入改善家境是一種神話的時候,《奇蹟的夏天》無論如何不可能製造出更誘人的美夢,催眠觀眾。

但紀錄片有趣的地方在於,觀點屬於編導掌控,不過被拍攝的主角才能寫電影的結局。是的,就算苦練三年沒有踢到足球冠軍,那能得到什麼呢?那是一種同儕的青春。對於像我這樣國中三年,上下學都要各換一趟公車通學的人來說,同儕的友情才是一種很遙遠、比足球拿冠軍還遠的癡人說夢。

當我看到隊員們不斷打鬧,故意在大雨中渾身淋溼踢球,全部的人都很清楚這跟拿下冠軍所能代表的好處無關,那是一種很單純也很真誠的快樂。那不是大人的世俗眼光所能斷然評估的。我很想用一個年過三十歲的人告訴他們,「人生其實很長,不用急著給自己打分數,但你們的國中生活過的很正點,讓你們在老的時候很驕傲。」

《奇蹟的夏天》儼然是另外一個形式與版本的《水男孩》,只是電影結束了,前者還有很多的現實正在等著主角們。影片的受歡迎也許能替條件貧脊的美崙國中足球隊帶來知名度與贊助,但我們不能知道,他們長大後會不會像《少林足球》的眾師兄們那樣,因一技之長派不上用場而自怨自艾。但話說回來,《水男孩》當初不也是改編真人真事嗎?難到《奇蹟的夏天》不能帶給人任何創作方向上的靈感嗎?

沒有留言:

贊助本blog